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长征(上下)/王树增战争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树增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长征》以严肃的历史责任感记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惊人壮举,是迄今为止为全面、生动、动情的长征纪实作品。作品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叙述历史,并以宏大、厚重的笔触展开这一考验人类意志的大规模转移。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在作品中得到真实而翔实地再现,令人震动和感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赋予了长征以崭新的认知高度——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的英雄主义史诗,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作者激情澎湃的记述做到了这一点,这是过去所有记述长征的文学作品所从未具有的。 作者简介 王树增,1952年生于北京。中国非虚构文学第一人,中国战争题材第一作家。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非虚构中国近代史系列《1901》、《1911》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图书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目录 上册 第一章 突出重围 1934年5月 闽浙赣苏区 第二章 绚丽之梦 1930年8月 江西瑞金 第三章 十送红军 1934年10月 江西瑞金 第四章 路在何方 1935年11月 粤北与湘南 第五章 山河苍茫 1934年12月 湘西与豫西 第五章 橘子红了 1934年11月 湘南 第七章 血漫湘江 1934年11月 湘江 第八章 恭贺新年 1935年1月 乌江 第九章 夜郎之月 1935年1月 遵义 第十章 残阳如血 1935年2月 遵义 第十一章 巴山蜀水 1935年4月 川北、湘西与陕南 下册 第十二章 金沙水畔 1935年5月 金沙江 第十三章 喜极之泪 1935年6月 四川达维 第十四章 黑暗时刻 1935年8月 松潘草地 第十五章 北斗高悬 1935年九月 陕南与甘南 第十六章 天高云淡 1935年10月 陕北和川西 第十七章 北上北上 1936年1月 湘西与川北 第十八章 江山多娇 1936年10月 甘肃会宁 序言 前言 当人类社会迈入二十一 世纪的时候,《人类1000 年》一书由美国时代生活 出版公司出版,该书公布 了从公元一〇〇〇年至公 元二〇〇〇年间,人类历 史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百件 重要事件。来自世界不同 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科 学领域的学者共同认为, 在已经过去的整整一千年 间,这一百件重要事件对 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 大影响。 这些事件包括:一〇八 八年,世界上第一所大学 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诞生 ——人类的真知有了得以“ 世代相传的智慧之地”。一 五八二年,罗马教会颁布 了历法——从此日历“见证 着组成我们生活的每一分 钟”。一七八九年,法国大 革命爆发——人类第一次 全社会的革命将平等的法 律制度传向了全世界。一 八〇四年,海地获得自由 ——世界上有了“第一个独 立的黑人共和国”。一八三 〇年,第一列火车从英国 的利物浦开出——人类只 能通过脚力推进陆地运输 的时代结束了。一八九六 年,法国人顾拜旦开创现 代奥林匹克运动——它使 人类实现了“把世界各国联 合起来”的梦想。一九〇五 年,爱因斯坦发表关于能 量守恒定律的论文——人 类的思维第一次“深入到了 宇宙的两个基本构成:物 质和能量的内在联系”中。 一九五三年,DNA链的奥 秘被解开——它是人类得 以“弄清我们是怎样成为我 们自己的”。一九六九年,“ 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月— —全世界得以开始探索星 球之谜中一个最重要的问 题:我们是唯一的人类吗 ?尽管人类登上月球与人 类进化过程相比,仅仅相 当于生命从海洋刚刚来到 陆地…… 这些最具影响力的事件 可以告诉今天的人类,世 界“是如何变当时的沧海为 今日的桑田”的。历史淘汰 了千百万匆匆过客,留下 的是那些能够书写并见证 人类已往生存面貌的人与 事,是那些能够启发和塑 造人类未来生存理想的人 与事。而这些人与事无不 使人类生活发生了根本性 的改变,因此足以说明人 类文明的历史进程震撼人 心。 从中国历史来讲,上溯 至公元一〇〇〇年,为北 宋真宗咸平三年。 从人类历史进程的角度 看,在公元一〇〇〇年至 公元二〇〇〇年间,中国 的三个事件被世界认为是 具有巨大影响的。 第一个事件:一一〇〇 年,火药武器的发明。 早在公元十世纪初的唐 朝末年,中国人就开始将 火药用于军事。至宋代出 现了燃烧性火器、爆炸性 火器和管形火器。一〇四 四年,北宋官书《武经总 要》第一次记载了火炮、 蒺藜火毬和毒药烟毬三种 火器的火药配方。一一三 二年,即宋高宗绍兴二年 ,宋军在和入侵中原的金 军的战争中,首次使用了 靠火药燃烧喷火杀伤对方 的火枪。由中国人发明并 首先使用的火药武器,使 人类战争从此进入了热兵 器时代,剧烈地改变了人 类生活的形态——“以常备 军队为后盾的中央集权国 家取代了封建分封制。火 枪使殖民者对于土著人有 了更大的优势。但是,这 种武器的广泛传播最终使 大家又站到了同一起跑线 上,从而使一个充满着革 命、世界大战、游击战和 恐怖主义爆炸的时代来临 了”——整整一千年过去了 ,无论当代科技如何发展 ,只要子弹和炮弹还在世 界上继续被使用,火药武 器依旧是战争兵器的主角 ,并继续影响着人类文明 的发展或倒退。 第二个事件:一二一一 年,成吉思汗的帝国。 自公元一二一九年成吉 思汗第一次西征起,蒙古 帝国凶悍的骑兵横扫中亚 和欧洲腹地,铁戈所指, 势如破竹。成吉思汗的军 事占领使“蒙古帝国成为历 史上拥有土地最多的国家” ——“西至波斯和阿拉伯( 今伊拉克),东南至朝鲜 、缅甸和越南。几乎所有 俄国的土地都在他们手中” 。一二二七年成吉思汗去 世后,“他的继承者窝阔台 狂风暴雨般地征服了波兰 和匈牙利,一直打到了多 瑙河岸边”。然而,对于历 史发展而言,重要的不是 军事征服,而成吉思汗的 西征“在客观上造成了东西 方的交流”——欧洲人这才 知道“亚洲人竟然用纸作钱 币,一种被叫做煤的石头 居然可以用作燃料”。这是 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次, 蒙古骑兵的铁蹄和尖矛打 通了东西方文明的隔膜, 促成了东西方政治、军事 、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 内文明成果的碰撞、交融 、嫁接,由此产生出的奇 异现象使人类生活陡然显 得异彩纷呈,至今欧亚大 陆上仍有众多的文明成果 都与这次东西方真正的交 融有关。 第三个事件:一九三四 年,长征。 可以肯定的是,来自世 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 不同科学领域的学者,在 评选一千年间影响了人类 历史进程的一百件重要事 件时,他们在意识形态上 与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共同 之处,他们也绝不是从中 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红色 武装的军史角度来看待长 征的。 但是,毫无疑问,在二 十一世纪回首长征,中国 人应该能够从人类文明发 展的角度去探求中国历史 上的这一重要事件。 长征是什么?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 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 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 份,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 比许多欧洲国 导语 《长征》从红军一支部队突围寻找新的根据地的惨烈战斗开始记叙,预示了红军大规模军事转移的前所未有的艰辛与艰难。作家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叙述历史,并以宏大、厚重的笔触展开这一考验人类意志的大规模转移。其间粤、桂、滇、川军阀,国民党中央军对红军围追堵截,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在作品中等到真实而具体体现,令人震动和感慨。然而这只是大规模转移的开始,十万大军,无数的辎重,无数的老幼妇,一路的翻山越岭,一路的战争,一路的迷茫与困惑,一路的矛盾斗争,一路的绝望与期望,一路的疾病与饥饿,一路的生与死。这在人类历史上的迁徙是前所未有的。 《长征》以中央红军大规模军事转移为主要线索,同时也用很多笔墨全面记叙了红二、六军团、红四方面军以及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的军事转移行动,它们构成红军长征的重要部分。他们的转移与红军主力转移同样悲壮、同样艰难万险,前赴后继,他们的信念同样坚定。 这是一部迄今反映长征的一部全新厚重也极富有现代观念审视历史的作品,堪称写长征的“史记”。 后记 后记 记得那是一个夏夜,妻 子王瑛突然问我:“为什么 长征能够影响人类的文明 进程?” 我愣了一下。 王瑛把她刚读完的《人 类1000年》放在我面前的 书桌上。 我随即翻看了这本书中 对长征的评述,那是一种 中国人从未有过的认知。 那个夏夜,我们就世界 何以这样看待中国的长征 讨论甚久。 这个夜晚就是我写作《 长征》的开始。 我试图将中国工农红军 所创造的历史,从对人类 文明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 角度,还原给今天的中国 读者也还原给我自己。 我用了六年的时间写作 《长征》。 历史衍生的千山万水, 生命承载的万水千山,无 不令我动容。 《长征》出版后的十几 年间,常常有读者与我讨 论与长征相关的问题。这 些问题涉及历史学意义上 的史料与史实、军事学意 义上的策略与战术、政治 学意义上的信仰与革命、 社会学意义上的文明与进 步。这些读者社会身份各 异,在冗繁纷杂的当代生 活中,也许他们对人生的 体会五味杂陈,也许他们 对生活的追求千差万别, 但是他们思考的焦点却有 惊人的相近之处,那就是 即使相隔数十年,为什么 当我们回顾中国工农红军 所进行的那次异常艰险的 远征时会怦然心动?为什 么年轻的红军战斗员所付 出的牺牲会让我们不自觉 地审视自我的精神与意志 ?有读者告诉我,他们拿 着《长征》去了江西、广 西、贵州、云南、四川…… 因为他们在阅读了《长征 》之后渴望立即动身,走 -向那一座座山、一条条 河——遵义北面的土城郁 郁葱葱,遍地怒放的三角 梅红得像鲜血染过,群山 环抱中的小镇静谧而安然 ;狭窄湍急的乌江上游修 建了水库,水流平缓许多 的江面上架起连接高速公 路的桥梁;娄山关依然云 雾缭绕,山上高耸入云的 是中国移动的发射塔……甚 至还有读者去了《长征》 开篇写到的黔北甘溪小镇 ,去找当年桂军对红军发 动突袭时利用过的那条暗 水沟,当地的老人说暗水 沟就在小镇街道的石板路 下面…… 而我在写完《长征》后 ,又去了湘江上游的道县 ,那里是长征途中最为惨 烈的湘江战役的发生地。 去道县是为祭拜一座坟茔 ,那里埋着一位没有头颅 的红军师长。红五军团第 三十四师在湘江战役中担 负后卫任务,当中央红军 的其他部队渡过湘江后, 第三十四师陷入国民党军 各路部队的重围。拼死突 围中,全师官兵大部分阵 亡,师长因为负伤被俘。 在湘军用担架抬着他押往 长沙时,他在担架上撕开 自己腹部的伤口掏出肠子 拧断了。湘军军阀何键将 他的头颅砍下来,挂在他 出生的那条小街前的城门 上——红军第三十四师师 长陈树湘,牺牲时年仅二 十四岁。 我又去了贵州遵义,驻 足在被当地人称为“红菩萨” 的小红军的墓前。四渡赤 水时,红军小卫生员因给 穷苦百姓看病,没能跟上 出发的大部队,被民团捉 住后残忍杀害。当地百姓 悄悄地埋葬了这位小红军 。自此之后,百姓只要有 灾病,都会来到这座坟前 烧香跪拜,说小红军是上 天送来的一个救苦救难的 菩萨。今天,小红军的孥 已迁至绿树成荫的烈士陵 园内,墓前矗立着一座雕 像:一顶红军帽下是一张 稚气的脸,小红军的头微 微垂着,望向怀里抱着的 一个垂危的孩子。这座雕 像已经被摸得闪闪发亮, 当地百姓都说摸一摸能却 病消灾。小红军是广N百色 人,自幼跟随父亲学医, 十二岁参加红军,是红三 军团第五师十三团二营的 卫生员,名叫龙思泉,牺 牲那年刚满十八岁。 我又去了四川若尔盖大 草地,想重温心中的另一 座雕像。首先进入草地的 是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 队伍里有个十六岁的红军 小宣传员。小宣传员背着 背包和柴火,一直走在最 前面,宣传鼓动的时候会 讲故事还会唱歌。几天后 ,官兵们发现看不到他们 喜欢的小宣传员了,原来 他生了病。团长把自己的 马给他,可是他已经坐不 住了.红军官兵只好把他 绑在马背上。又过了几天 ,马背上的小宣传员突然 说:“让政治委员等我一下 ,我有话要对他说。”走在 前面的团政委跑回来,小 宣传员断断续续地说:“政 治委员,我在政治上是块 钢铁,但是我的腿不管用 了,我要掉队了,我舍不 得红军,我看不到胜利了 。”四团走出草地的前一天 ,红军小宣传员死在马背 上。他是江西石城人,名 叫郑金煜,死时刚满十七 岁。 所有牺牲在长征路上的 红军官兵,心里无不向往 着没有苦难的生活,这种 向往令他们不畏艰险、前 赴后继、舍生忘死,尽管 他们倒下的时候、鲜血流 尽的时候,每个人都年轻 得令我们心疼不已。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分散在这片国土上不同 区域内的红军,无不是在 根据地遭到敌人毁灭性“围 剿”,或是在军事指挥发生 失误的情况下,开始长征 的。如何一次次地在绝境 中突围、在巨创中重生, 如何一次次地进行严峻的 自我纠正、自我修复,长 征考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 信仰和意志,历练了中国 共产党人的政治和军事智 慧,并最终促使中国共产 党形成高度的团结一致, 精彩页 货郎带来的消息使那个蒙蒙细雨中的偏僻小镇一度陷入混乱之中,人们纷纷收拾起可以携带的财物逃进深山密林,只留下一条横贯小镇的空荡荡的死街。那个消息说:“赤匪来了。” 湿润的天地间只有细雨落人红土的沙沙声,寂静让进入小镇的红军官兵感到了一丝不安,他们沿着街道两侧的土墙停下脚步。二十二岁的前卫营营长周仁杰,在把这个空旷的小镇探视一遍后,站在镇口下意识地朝通往县城方向的土路看了一眼——就在这一瞬间,他看见了从朦胧雨雾中突然闪现出的三个穿土黄色上衣和短裤的人,以及跟在这三个人身后的那条同样是土黄色的狗。 接踵而来的巨大灾难令这位年轻的红军营长终生难忘,即使在十六年后他已成为新中国的海军将领时,回想起这个瞬间周仁杰说他依旧会不寒而栗。那三个土黄色的身影和那条土黄色的狗的突然出现所导致的后果影响深远:它不仅使红军的一支部队在艰难跋涉数月之后面临着一场恶战;而且对于整个中国工农红军来说它还是一个危险的预兆,预示着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军事转移将是充满艰辛与磨难的远征。 这一瞬间发生的时间是:一九三四年十月七日上午九时。 甘溪,贵州省东北部石阡县城西南二十公里处一个南北走向的小镇,小镇被险峻的山岭环抱着。 叙述数十年前发生在中国的那次非同寻常的军事行动——长征,必须从远离中央苏区和主力红军上千里之外的甘溪小镇以及一支红军部队开始,理由很简单:尽管当时中国的红色武装已被分割在若干个孤立的区域里,但中国工农红军始终是一个整体。所有的红军成员,无论是占少数的政治军事精英,还是占多数的赤贫的农民官兵,因为有着共同的信仰和理想,他们在精神上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早的政治追求。所以,没有理由把一个人或一支部队认定为中国革命史上的政治主角——自人类进人有政治纷争的时代以来,所有推进文明的力量,从来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而只能是某一种信仰或某一种理想。 周仁杰的前卫营所在的部队,在当时的中国工农红军中被称为第六军团。 第六军团两个月前离开了赖以生存的根据地,那片根据地在山高林密的江西境内,有一个至今令无数中国人向往的名字——井冈山。一九三四年七月二十三El,已在根据地转战近五年的第六军团接到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命令:由于局势El益恶化,“六军团继续留在现地区,将有被敌人层层封锁和紧缩包围之危险”,因此必须撤出根据地,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六军团的有生力量”,并运用游击战争“破坏湘敌逐渐紧缩湘赣苏区的计划及辅助中央苏区之作战”。而一个特别之处是,命令要求第六军团把一切都带走。仓促的准备之后,第六军团在八月七El这个炎热的Et子里动身了。他们不知道撤离根据地在政治和军事上有什么意义,他们不知道此刻的撤离对于他们几乎等于在走向虎口,他们甚至连最终要去哪里都不知道。他们知道的仅仅是:必须从敌人逐渐压缩的重重包围中冲出去,然后在偌大的国土上重新寻找一块可以生存之地。 P3-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