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开封这座城有大悲大喜的过往,且不说她风华绝代的八朝古都历史,近代,她是民国时期河南省会所在地,省会城市加上八朝古都的底子,让开封在民国时期依然呈现着顾盼生辉的“美人”风韵——虽然迟暮。 梁启超、康有为、鲁迅、沈从文、梅兰芳、徐世昌、冯友兰……这些历史无法回避的人物,皆与开封结下了或深或浅的因缘——从而转化为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中的重要记忆。当年的风流虽被雨打风吹去,但一记忆一却潜藏在了岁月深处,仿佛无主,静待人来。 她等到了,这个人,就是历史钩沉者刘海永,他背着单反相机,走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寻找历史,还原一座城的民国记忆。 目录 ◆大师背影渐远去◆ 康有为:游历开封留遗韵 梁启超:饮冰室外传思想 于右任:甲辰会试贡院行 鲁迅:开封民生系心弦 李叔同:曾到开封为功名 傅斯年:开封演讲布薪火 施蛰存:满园兰蕙开四窗 沈从文:两京传书论章草 叶鼎洛:最是情痴为香魂 ◆梨园舞台留余韵◆ 汪笑侬:“伶隐”寓汴剧改良 葛文玉:国粹神韵绽汴京 梅兰芳:万人空巷看梅郎 程砚秋:春烟秋水君子风 尚小云:侠气清声誉梨园 马连良:须生泰斗“活孔明” 马最良:戏里不知身是客 刘奎官:梨园舞台“活关羽” ◆名士风流铮铮骨◆ 邵瑞彭:魏晋风骨自不群 武慕姚:胸无芥蒂心常坦 郭仲隗:为民请命立千秋 靳志:旷代才华海内名 张了且:秉笔直书担道义 祝鸿元:文人风骨真名士 许钧:妙笔生花著华章 曾次亮:文人傲骨君子风 李白凤:诗剑平生任我行 赵祜:半生古画献国家 ◆风骨文章屹风雨◆ 徐世昌:小巷走出大总统 王洛宾:青春小鸟曾徘徊 李静之:为民前锋担道义 李蕤:以笔为旗化流萤 陈嘉庚:赤子丹心映海红 时经训:长夜飞舞划夜空 王冠五:誓与守城共存亡 关百益:中原文博奠基人 冯汝骙:满清殉葬第一人 邹少和:豫剧史论开拓者 陈慰儒:曾经谏言花园口 胡石青:淡泊名利启民智 刘岘:心系民族共命运 ◆士志于道明月心◆ 徐玉诺:特立独行寻路人 沈三:一代跤王誉神州 尤海仙:喝彩全凭手艺强 张杰尧:才思敏捷受欢迎 冯友兰:智山慧海传真火 师陀:“果园城”中乡土风 张善与:心怀教育救国愿 张登云:誓死不当卖国贼 赵清阁:锦心秀女情意深 刘玉华:双刀如雪扬国威 张文广:德艺双馨传四海 李时灿:革新教育育英才 张钫:心系灾民“老家长” 武玉润:身处污浊志不染 序言 要穿多少老街巷看多少 老门楼访多少四合院,才可 以把这个城市绘入心中;要 喝多少碗羊肉汤吃多少块花 生糕喝多少坛纯粮酒才可以 把乡音说的跟开封话一样香 甜?要走过多少小桥游多少 寺庙观多少亭台和楼阁听多 少场祥符调儿,才可以在虹 桥遇到倾国倾城的李师师, 看到那个经常出入烟花柳巷 “凡有井水处,皆有柳永词” 的柳三变,瞥见那个绘就市 井风华的张择端;一个人遇 见一座城,一个一个走访沧 桑典雅、风流遗韵的老街旧 巷,要吟咏多少句宋词才会 把陌生的城市当成亲爱的故 乡啊! 从启封故城到名城开封 ,从黄沙掩埋到杨柳葱葱, 从古国文明到文治武功,从 边塞号角到梦幻东京……是 长江黄河朵朵浪花摇落古城 街巷上空的满天繁星,仿佛 打碎的山河延伸了大宋的光 荣。多年来,我一直固执地 认为,开封的厚重文化的代 表不仅仅是龙亭、铁塔,开 封真正的文化在市井之中, 在纵横交错、棋盘般的老街 巷之中。无论是《清明上河 图》中描绘的市井生活,还 是北宋以来,中原文明的起 起落落,黄河的层层淤泥堆 积,潜藏的文明滋养了皇城 根儿下开封人的个性。那些 曾经被战火抑或黄水摧毁的 街巷,在废墟之下一次次被 刷新。寂寞斜阳,寻常巷陌 ,城池变幻的只是大王旗, 而永远遗存的是在老地方重 新垦殖和营建。从《东京梦 华录》到《如梦录》,那些 千年以来的街巷名字,穿越 千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 。一条街道,贯穿帝都南北 ,一千年过去了,依然还在 中轴线上。一个胡同,经历 风雨和岁月嬗变后,依然逶 迤老城,不曾离去。余秋雨 说,开封“像一位已不显赫 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 凡”。而我却认为,这些老 街巷、老房子,就像这位贵 族身上的环佩抑或珠宝,尘 土掩饰不住熠熠生辉的灵光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唯有 开封的这些老街巷,是重新 唤醒古都气韵和重新召来街 市繁荣的现实载体。 开封,名人荟萃,灿若 群星。远古有仓颉,春秋有 师旷,战国有信陵君,东汉 蔡邕、蔡琰父女,诗文俱佳 。宋祁宋庠同为状元。无论 是江淹、阮籍还是曹植都在 文学史上留下永恒的灵光。 无论是亚圣孟子、诗仙李白 ,还是北宋时的太祖、徽宗 、张择端、孟元老等,明清 时期的于谦、史可法等。近 代开封作为中原重镇,许多 军政要员及社会名流都和开 封有交集,近代很多风云人 物和历史事件都与开封有关 联,立足开封历史文化,就 可以整合河南的历史,一部 河南史就是半部中国史。 京剧在开封,传播甚广 ,四大名旦曾到开封演出, 留下一段段佳话。为满清殉 国的第一人冯汝骥故居在省 府后街现38号,辛亥革命时 期的河南十一烈士,徐世昌 、张钫、张登云,文博大家 关百益、武术大师张文广、 刘玉华等等。他们皆在开封 留下了深深的足印——从而 转化为了这座城市历史文化 中的重要记忆。 清末至民国时期,开封 作为河南省府所在地,是中 原地区近代社会、经济、文 化变革的中心。由于地处内 陆,间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 响,其文化领域呈现出新旧 交替的特点,在思想界、科 技界、教育界、文学界,都 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也在豫 中大地处于先进的代表地位 。名人故居,顾名思义,是 指名人出生或较长时间居住 、生活过的住宅建筑,是名 人成长和生活的见证,也是 历史文化的载体。开封现存 的这些名人故居当之无愧的 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物质、人 文资源,更是开封历史文化 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片灰瓦揭开了旧时文 明,一堵城墙抵御了异族的 进攻,一幅画卷呈现了市井 风流,一条街巷珍藏了童年 时光;一场斗鸡拉开了街巷 民俗,一块青砖打开了尘封 记忆,一朵菊花绽开了璀璨 笑脸,一抹余晖映照了帝都 从容…… 导语 《一座城的民国记忆》被媒体誉为研究民国开封的第一本书。开封这座城有大悲大喜的过往,且不说她风华绝代的八朝古都的历史,近代,她是民国时期河南省省会所在地,省会城市加上八朝古都的底子,让开封在民国时期依然呈现着顾盼生辉的“美人”风韵——虽然迟暮。京剧在开封传播甚广,四大名旦曾到开封演出,留下一段段佳话。为满清殉国的第一人冯汝骙故居在开封,徐世昌、张钫、张登云在开封,文博大家关百益、武术大师张文广、刘玉华等在开封,他们皆在开封留下了深深的足印——从而转化为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中的重要记忆。城市和人一样,悲喜过后历练出的是一种波澜不惊的淡定,这样的城市经得起繁华,也承受得了冷清,担得起盛誉,也扛得起不屑,当年的风流虽被雨打风吹去,但“记忆”却潜藏在了岁月深处,仿佛无主,静待人来。她等到了,这个人,就是历史钩沉者刘海永,他背着单反,走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寻找历史,还原一座城的民国记忆。 后记 城是我们的归宿,再黑 的夜,都有不眠的灯。再长 的路,都有不夜的城。这个 世界,只有这座城,不语, 但也不弃;相处久了会有牢 骚,暂时离开又会念叨,甚 至,刚一转身,就想念…… 19年前,我孤身来到这 座城,年少轻狂;19年后, 我敬畏这座城,心怀感恩。 无数次行走在古城的街巷, 无数次被这座城深深感动。 一个矛盾的名字,却在史书 上书写了最潇洒的瘦金体和 最经典的长短句。四合院摇 曳的竹影,小胡同幽暗的路 灯,夜市悠扬的叫卖声,相 国寺的霜钟,还有铁塔的风 铃。繁塔的砖雕充满慈悲, 门楼的抱鼓石镌刻了画梦。 杨柳依依,龙亭湖的浩淼湖 水闪烁皇家气度,胭脂河、 矾楼的风流传播着故园风情 ,杨家将留下忠烈故事,双 龙巷的确卧虎藏龙。 这个城熟稔得仿佛老家 ,她包容我的一切。少年时 代,在乡下,一粒种,植土 中,生根发芽并成风景。那 时我常常惊叹泥土的神奇, 敬畏造物主的万能。后来, 入城市,一度迷茫和迷恋后 融入老城,10年奔走,收购 方志,拍摄建筑,寻访文化 老人,抢救散落的历史,沉 陷于城,不能自拔。我在发 黄的书卷中阅读过东京梦华 ,我在珍存的档案中寻找梦 里开封,我在宋代故地、明 清文献、近代建筑中寻找帝 都开封。 多年来,我依然以农民 子弟的虔诚来对待城市的世 界,纵是田间的一棵野草, 也缀满夏夜晶莹的露珠。一 度怀揣少年之梦迷茫于城, 多年后才明白,唯有脚下的 土地最真实,只有融入野地 才会破茧,才会飞翔。城市 也如家乡土,播种会有收获 。农人土里刨食,而我却开 始在废墟中寻找精神食物, 楼虽高亦不胜寒,也不敢高 声语,脚踏土地我心才安稳 ,穿越街巷的尘风,触摸消 瘦的青砖,捡拾遗落的瓦当 ,仿佛捡起童年旧时光。徜 徉老街区,仿佛玩耍在故乡 。于是我明白,这是宿命, 他乡住成了故乡,城市变成 了梦乡。熟悉抑或陌生都注 入了一种感情。这里和那里 都是我耕耘的大地,都将是 我战死的沙场和葬我的黄土 。 这城给了我衣食住所, 给了我喜悦欢乐,有我记忆 之墙,有我青涩之路,和她 相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 往往我种一粒芝麻却长一个 西瓜,我要一点阳光却是一 片晴空,于我而言,没有城 能如此博大、无私、奉献, 如果一定要比做一个人的话 ,那就是母亲。如果我是歌 者,我要用歌声献给这座城 :歌唱如画的家园,歌唱她 的快速发展,歌唱她深厚的 文化积淀。开封最值得保护 的是历代建筑,那么多的历 史街巷,那么多的名人故居 ,那么多的清代小式建筑, 那么多的沧桑门楼。虽然繁 华成旧影,虽然风流总被雨 打风吹去,但是,精华还在 、底蕴还存、韵味还在…… 谁会在意一棵草的荣枯 ,一朵花儿的开合,一抹风 的温冷,一丝雨的甜成,甚 至一只蚂蚁的寻路,一粒尘 埃的浮沉。谁会在尘世中梦 回大宋,在市井中怀想宋词 、年画,在老街中寻幽、访 古。回望一棵柿树上的风景 ,享受一片红叶的宁静,寻 觅门楼上长出大树的生命奇 迹。浪迹废墟,煮字疗饥。 多少繁华事尽付笑谈中 ,多少烟雨楼尽在城摞城。 多少遗民的泪水打湿胡尘, 多少香车宝马化作烟云。多 少淤泥的淹埋不及一棵古槐 的挺拔,多少战火的灾难烧 不尽一棵草的不屈,万千繁 华,也盖不过一粒砂的伟大 。 感谢这座城,向古城致 敬。感谢众多师长朋友,向 你们致谢。这本书大部分稿 子源于《汴梁晚报》“名人 与开封”专栏,是副刊部主 任赵国栋和龚奠编辑的策划 ,“名人与开封”专栏才做成 了品牌。恩师郭灿金,给予 我多年帮助,多年师生成兄 弟,该书从选题策划到编写 完成都离不开他的支持。兄 长张天良不仅是工作上的领 导,还是我写作上的老师, 多年来我的文字离不开他的 指教。感谢作家赵中森老师 ,在我写作陷入瓶颈的时候 ,我曾找他指点迷津,而他 对文化的“拾荒”给我树立了 一面旗帜。感谢我的母亲王 乐真,教我学会做一个正直 的人,她不识字却把我培养 成才,还有我的父亲刘金祥 ,年过花甲,依然热爱黄土 地在老家耕耘,供应我们绿 色的粮油和干净的米面。感 谢我的妻子恩慧,她是上帝 对我的恩慧,10多年来跟我 吃苦受累却默默支持我的业 余爱好并成就我的今天。感 谢著名专栏作家李开周先生 ,多次的交流和启发,使我 不断开阔视野提高能力。感 谢任崇喜兄长经常对我文章 的指点,感谢报社的马丽编 辑,她经常催逼我加班去完 成一版版稿子,感谢汴梁博 客圈的诸位朋友,赵西红大 姐的热心执着,王学春老师 的大家风范……还有很多朋 友,在此不再一一写出,千 言万语,难以表达谢意。 刘海永 20l4年4月12日于古城开 封 精彩页 康有为:游历开封留遗韵 1923年的春天,66岁的康有为从洛阳来到了开封。因为参加吴佩孚的五十寿诞,康有为也亲临现场并撰写一副泥金对联,作为寿礼,其文日:“牧野鹰扬,百岁勋业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显然是一副拍马屁的对联。那时的康有为已经不是清代光绪皇帝时的康有为,甲午海战,清政府败于日本之后,康有为曾经7次上书,要求变法图强。1895年更是邀集在京城参加会试的1300名举人再次联名七书,史称“公车上书”。他成了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成了晚清政局中的一枚重要的改良派人物。随着“百日维新”的失败,在戊戌六君子遇难于“菜市口”之后,他踏上了流亡日本之路,在苟延残喘中经历了大清的覆亡和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曾寄托于张勋的复辟,曾想依靠溥仪崛起,屡屡碰壁后,以清朝遗老自居的康有为似乎不再关心政治,疏远了年轻时代的远大抱负,而纵情于山水,开始相忘于江湖。吴昌硕曾给他治印上刻:“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1923年4月下旬,康有为携梁做侯、徐善伯从上海出发,先是在洛阳,经过祝寿活动一系列的接触,康有为看出了吴佩孚倔强固执、自以为是、独断专横、刚愎自用的性格,无心再施展抱负了。他要求到开封一游,顺便讲学,并打算到西陵给光绪皇帝扫墓。吴佩孚很是激动于康有为的贺联,便派高级顾问郑焯全程陪同照顾康有为一行游历开封。河南军政长官诚心邀请,“订平原十日之约”,4月27日,康有为来到了开封,遍游铁塔、龙亭、相国寺等诸名胜。开封之行,他的心情一再闪现思想的火花,由消极灰暗一度转为豪情满怀。 康有为在郑焯的陪同下游览了开封的名胜古迹,晚上居住在郑焯的公馆。河南省政府的各界名流很是仰慕康有为,皆拨冗亲临现场陪康有为同游开封。他们先游览铁塔、相国寺、繁塔。游览了铁塔后,康有为怀古思今,颇有感慨,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开封琉璃塔记》:“癸亥三月,康有为登绝顶而作天游,俯视城郭人民。扪壁顾梁用弧而叹日:此塔皆琉璃也。当西历十纪时,为万国琉璃砖之先河。煜耀山川,照映日月,不止中妙之神物,实为大地之瑰宝,惜国人不知。”康有为详细考察了塔中十层琉璃像,他认为宋代的东西已经很少了,那些造像大多都是洪武、正德、嘉靖、万历、乾隆等时期增修的。 4月29日上午,康有为到南郊游禹王台,作《癸亥三月十四游河南开封禹王台》:“万里河流俯碧芜,芒砀云去不能呼。吹台高处远观集,授简而今感大夫。”30日在游龙亭时,康有为登高眺望,南望古城历经兵火已非旧日繁荣,北望黄河滔滔天上来,明镜不知悲白发,颇有感触,这时,随游人员笔墨伺候,康有为挥毫写就一副楹联,联口:“中天台观高寒但见白日悠悠黄河滚滚,东京梦华销尽徒叹城郭犹是人民已非。”末署“癸亥三月(注:农历)南海康有为题”。另又写诗一首:“远观高寒俯汴州,繁台铁塔与云浮,万家无树无宫阙,但见黄河滚滚流。”此诗在落款的时候,康有为曾一阵沉思,他思想守旧一直不承认民国年号,但是也没有清代年号可写了,于是他想起了一直尊崇的孔子,就把日期写成了“孔子二千四百七十四年”,孔子是公元前551年诞生,暗合了公元1923年,现在龙亭大殿东边的石阙上,至今犹存康有为的墨迹。 1923年,康有为的开封之行,品尝了美食之后,还给开封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演。据《河南省志·大事记》(第2卷)、《开封市志》(综合卷)以及《开封大事记》中记载,4月29日下午康有为在直奉会馆讲学。直奉会馆原称冀宁会馆,为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旅汴同乡共同组建。该馆成立于清道光年间,馆址设于自由路,今儿童医院处,其前身是创建于康熙年间之直奉八旗公馆。初称八旗会馆,后称直奉会馆。 《万木草堂遗稿》卷七曾经收入了这篇题为《开封演讲辞》的文章,后来收入姜义华、张荣华编校的《康有为全集》(第十一集)。康有为在开始演讲的时候,先来了一个“小书帽”,虚怀若谷地说,中州为自古文化发达之地,人物殷盛,治教繁赜,难以尽数。康有为自谦说自己读书少,因为对中州十分久仰,所以这次演讲就不敢推辞。“兹特就游历及读书所得之概,与诸君子言之。我辈圆颅方趾,不是天神,不是禽兽。无论为官为民,为士农工商,总而言之日人。既在世界生而为人,即有人之道,即应知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康有为在演讲中洋洋洒洒讲了半天,从人道讲到宗教,从宗教讲到礼仪道德,从礼仪道德讲到孔子之道。康有为列举了严复的来信:“静观欧洲三百年之文明,只重物质,然所得不过杀人利己、寡廉鲜耻而已。回思孔子之道,真觉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康有为分析了欧洲富强主要在其物质,“吾国长于形上之学,而缺于形下之学,科学不讲,物质不修,故至贫弱,不能富强”。 康有为希望今天的中国应该“外求欧美之科学,内保国粹之孔教,力行孔子之道,修身立志,以为天下国家之用”。P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