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瞿维寄明合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丽文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瞿维寄明合传》是一本记录中国作曲家瞿维与寄明夫妇平生经历的传记。瞿维和寄明是延安时期党的文艺工作者,他们夫妻二人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指引下,共同在音乐领域为新民主主义文艺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作者通过大量丰富的历史文献、知情人的口述资料、著名音乐评论家多视角的评论和珍贵生动的历史图片,用文学传记的笔法和朴实无华的语言,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详实准确地记述了他们从追求音乐梦想的少年,成长为坚定忠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贡献卓著的革命音乐家的生动感人的故事。 作者简介 王丽文,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延安鲁艺研究会特聘研究员。长期供职于省直机关,党史研究之余从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作家》《鸭绿江》《海燕》《芒种》《诗潮》《中国铁路文艺》《音乐生活》和《羊城晚报》《辽宁日报》等多家报刊杂志,多篇散文入选人年度选本和中国作家书系、获奖作品集;多首诗歌入选《中国红色诗词精选》《光辉的旗帜——全国优秀诗词选》等选本并获奖。长篇文学传记《安波传》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先后获得辽宁省传记文学奖和北方十五省、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 目录 第一章 少年音乐梦 第二章 征程起步 第三章 琴缘 第四章 来自黑土地的旋律 第五章 天涯人远时 第六章 师德日月长 第七章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前世今生 第八章 全能型的作曲家 第九章 为祖国的春天而歌 第十章 世界音乐交流的使者 第十一章 “脱离电影母体的音乐” 第十二章 将音乐之美惠泽更多心灵 第十三章 学人风采 第十四章 解读《第一交响乐》 第十五章 琴瑟和鸣 第十六章 永恒的怀念 附录 附录一 瞿维与寄明大事年表 附录二 瞿维音乐作品目录 附录三 寄明音乐作品目录 附录四 瞿维音乐理论文章目录 附录五 参考资料 后记 序言 瞿维与寄明同志是在20 世纪30年代受过高等音乐 教育、40年代亲耳聆听了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 上的讲话,一生执守《讲 话》精神,从“小鲁艺”走向 “大鲁艺”,坚持“为人民而 创作”的理念,坚持向民间 音乐汲取丰富养料的原则 ,逐渐成长起来的德艺双 馨的革命音乐家,也是我 国音乐界令人钦羡的一对 最深情的作曲家。他们的 创作水平,达到了双峰并 峙的艺术境界。 瞿维是中国第一部新歌 剧《白毛女》的作曲者之 一,是电影《白毛女》音 乐的领衔作曲者,是芭蕾 舞剧《白毛女》音乐创作 的合作者。令人痛心的是 ,他在85岁时猝然去世于 执笔整理《白毛女》管弦 乐总谱的工作岗位上。这 位饮誉海内外的上海交响 乐团驻团作曲家,实践了 把一生献给党、献给人民 、献给音乐的庄重承诺, 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 寄明是延安鲁艺的第一 位女钢琴演奏家,曾多次 为《黄河大合唱》的演出 担任钢琴伴奏。在东北期 间,她整理编写的《东北 蹦蹦音乐》是新中国第一 本关于二人转研究的专著 。在她的创作生涯中,十 分关注儿童歌曲。我国新 音乐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 吕骥在《寄明歌曲选.序 言》中指出:“寄明同志擅 长写儿童歌曲”,“可以说, 寄明同志所创作的少年儿 童歌曲是她的创作中最美 好的部分,像《我们是共 产主义接班人》《少年, 少年,祖国的春天》等歌 曲,不仅是她的代表作, 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留给后 代最美好的音乐作品中的 一个组成部分。” 瞿维与寄明为人所敬仰 ,不仅源于他们的音乐, 还因为他们共有的不谋私 利的高尚品格。记得司马 迁在《史记·孔子世家》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 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话 。但是,长久以来,关于 瞿维、寄明的研究虽然有 一定数量的论文和怀念文 章,但并无一本独立的专 著,尤其是关于寄明的研 究更是微乎其微。作为深 情怀念他们的老同志,对 这样的现状不能不说是一 个长久的遗憾。《瞿维寄 明合传》的出版填补了这 一空白。它不仅很好地实 现了老同志们的期待,而 且为中国现当代音乐史提 供了丰富资料,为在新时 代条件下,深入探讨传播 鲁艺精神的思想精髓,传 承与实践鲁艺精神的模式 路径提供了生动故事,为 广大的音乐工作者树立了 光辉榜样。可以说,这是 已经出版的音乐家传记中 ,历史价值比较丰厚、时 代主题特别鲜明的佳作。 《瞿维寄明合传》有这 样几个特点: 首先,这是一部资料翔 实的信史。为了真实地还 原历史,作者先后去了瞿 维与寄明生长的家乡、学 校以及他们工作过的地方 ,进行了踏实的资料搜集 和采访活动,挖掘到了大 量的第一手资料。其中, 既有他们的采风笔记、学 习笔记、创作笔记、回忆 文章以及书信、日记、理 论文章、音乐作品,又有 知情人的口述,还有同时 代人的日记、评论文章。 作者通过研究、辨析、考 证这些鲜为人知的资料, 潜心探索瞿维与寄明从怀 着为民族解放的初心投身 革命的爱国青年,成长为 真正的革命音乐家的生命 历程;并从他们的音乐作 品的内涵来映射人生境界 的高度,从而有力地支撑 起这部传记的精神世界, 这与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初心是一脉相承 的。 第二,这是一部结构清 晰,条理分明的合传。作 者以灵活机动的谋篇布局 ,有分有合的写作策略, 展开了多条线索的叙述。 对他们的各自特征以分述 式叙述来写。如:描写寄 明少年儿童歌曲创作的《 为祖国的春天而歌》;叙 述瞿维普及音乐教育的《 将音乐之美惠及更多的心 灵》等等;对他们的共同 特征以并列叙述式来写, 如描述他们追求音乐理想 的《少年音乐梦》;讲述 他们走向革命道路的《征 程起步》;赞颂他们忠贞 不渝爱情的《琴缘》《天 涯人远时》《琴瑟和鸣》 ;阐释他们转战东北的《 来自黑土地的旋律》;再 现他们教师生涯的《师德 日月长》等。这些有分有 合的篇章,详略得当地显 现出了各自独有的特征, 又突出了他们相互支持、 共同成长的内在联系。 第三,这是一部用心力 、用情感书写的历史价值 丰厚、时代主题鲜明的文 学传记。作者以朴实深情 的散文语言,梳理、分析 了瞿维与寄明经典作品的 历史背景与艺术特点,传 递出他们坚持毛泽东在延 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 神,发扬民族音乐的内涵 和精髓。如:《<中国少年 先锋队队歌>的前世今生》 《全能型的音乐家》《学 人风采》等篇章,将叙述 与分析相结合,公允评价 了他们的音乐创作水平与 历史地位。 第四,这是一部具有生 动可读性的进行革命理想 教育的好教材。作者抓住 了传主人生中最闪光的特 征,通过细节描写,为讲 好中国故事做了有益探索 。作者在深化他们对祖国 、对人民、对艺术的奉献 的同时,展示了他们不曾 有任何个人利益诉求的崇 高思想,让读者在潜移默 化的阅读中受到灵魂的震 撼。 《瞿维寄明合传》艺术 地再现了他们的音乐人生 。我们由衷地敬重他们的 作品与人品。他们的生命 虽然早已经 导语 作曲家瞿维与寄明同岁,今年是他俩的百年诞辰。此时此刻,不朽的作品——耳熟能详的歌剧《白毛女》、歌曲《工人阶级硬骨头》、电影《凤凰之歌》《燕归来》《英雄小八路》的主题歌等,在耳边响起。而寄明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它是少先队员必唱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他那不平凡的经历令人起敬、令人难忘…… 这是一部具有生动可读性的进行革命理想教育的好教材。作者抓住了传主人生中最闪光的特征,通过细节描写,为讲好中国故事做了有益探索。作者在深化他们对祖国、对人民、对艺术的奉献的同时,展示了他们不曾有任何个人利益诉求的崇高思想,让读者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受到灵魂的震撼。 后记 一 《瞿维寄明合传》就要 付梓印行了。回顾一年多 来的采访和写作经历,心 中感慨良多。 记得从去年初春,走进 上海复兴西路34号那座掩 雠绿荫中的近百年的浅黄 色公寓时,我的灵魂便与 瞿维寄明同行了。我觉得 自己分分秒秒未曾离开过 他们的音容笑貌,也未曾 离开过他们的音乐旋律, 每一天都和他们在一起。 瞿维与寄明居住的公寓 ,建于20世纪30年代。新 中国成立初期,曾经是高 级知识分子荟萃的地方。 著名经济学家、厦门大学 校长王亚南,画家赖少其 ,翻译家罗稷南,作家王 西彦、靳以,作曲家黄准 、吴应炬等人都在这里居 住过。只不过,世易时移 ,人事更迭,当年的老住 户大多陆续乔迁,瞿维与 寄明则在这里居住了近半 个世纪,直到故去。如今 ,他们的女儿方方居住在 这所老房子里,守护着父 母的灵魂世界。 轻轻地敲开门,文静端 庄的方方热情接待了我们 。稍做寒暄之后,我大致 浏览了室内的陈设。让我 没有想到的是,这两位著 名的资深作曲家的居室竟 然是如此朴素。除却陈旧 的书橱、书桌、衣柜和老 式的床,整个家里没有一 丝时尚奢华的痕迹。最能 代表他们职业特点的是摆 在床尾的旧钢琴,原本白 色的琴键已经发黄。翻阅 文字与图片资料时,朴素 的气息更是扑面而来。那 些代表他们心声、发表在 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大部 分粘贴在旧杂志上;寄明 的一曲《艰苦奋斗跟党走 》的手稿,就写在废弃的 电报纸上;仔细端详瞿维 与寄明的照片,他们的着 装、发式,都与普通市民 毫无二致。即使在出席全 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时 ,也着装自然,没有一点 儿刻意打扮,与我想象中 的大音乐家相去甚远。照 片上,显现出的安之若素 、温文尔雅的神态,微笑 向暖、和蔼可亲的面容, 给我的直觉是淡泊名利、 宠辱不惊的品格。 当时,钦敬、崇拜的心 情便油然而生,强烈的责 任感和使命感驱使我马不 停蹄地追寻着他们的生命 轨迹,一路疾行。我先后 去了他们放飞音乐梦想的 家乡,到过他们怀抱救国 理想高唱抗日之歌的陪都 ,瞻仰了他们在革命圣地 倾听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 谈会上的讲话的旧址,走 访了他们工作过的地方, 采访了多位亲友和有过交 集的知情人,也包括去图 书馆查阅历史书籍,在孔 子旧书网上购买那些年代 久远的作品,搜集到了他 们一生放歌时代、深情创 作的大量第一手资料。 二 随着历史资料的徐徐展 开,我对瞿维与寄明的生 平事迹、音乐作品以及创 作思想,都有了鲜活记忆 ,动态的画面自然而然地 呈现在眼前,感动、震撼 之情在心海中不由自主地 荡漾开来。我不仅了解了 他们的身世家庭、授课老 师、求学之路,而且看到 了他们从钢琴演奏、教学 、业余音乐创作到专业作 曲家的转折,从而连接起 了他们从“春来江水绿如蓝” 的江南水乡到繁华绮丽的 十里洋场,战时的陪都重 庆到陕北高原,再从风雨 如磐的白山黑水辗转新中 国的首都北京和海派文化 中心上海的艺术之路。同 时,我看到了他们于国运 维艰之际,从追求纯粹音 乐艺术的象牙塔里走出来 ,走向了求索民族复兴、 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的革 命征程,加入中国共产党 的伟大行列的初心和使命 。 歌为心声,歌如人生。 有些时候,为了理解瞿维 与寄明的音乐,我反复欣 赏、聆听他们的作品。如 ,瞿维参与创作的歌剧《 白毛女》、电影《白毛女 》、芭蕾舞剧《白毛女》 ,他独创的交响诗《人民 英雄纪念碑》《花鼓》等 作品;寄明谱写的电影插 曲《好阿姨》《我们是共 产主义接班人》《给解放 军叔叔洗衣裳》《燕归来 》,以及深受少儿喜爱的 《少年,少年,祖国的春 天》《新中国少年进行曲 》等歌曲。有些时候,我 会情不自禁地唱和。他们 用珍贵的精神宝藏化作的 优美乐章,把我的情感同 时融入波澜壮阔的中国现 当代的音乐史海之中。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 示子聿》一诗中有“汝果欲 学诗,功夫在诗外”之句。 这句话对于作曲家也同样 适用。一个作曲家作品的 高下,不仅与坚实的专业 技艺有关,而且与专业以 外的阅历、学养、精神境 界都有密切联系。从这个 意义上来说,我对瞿维与 寄明的著述,包括文章、 日记、采风笔记以及往复 信件,还有那些熟悉他们 音乐作品、人品的专家学 者的评论文章,进行了反 复研读,旨在从字里行间 获得深意与新意。我细致 梳理了他们在不同历史阶 段的创作思想、社会活动 ,研究其中蕴含的信仰力 量、理论价值和学术贡献 ,从中体悟他们终生秉承 共产党人谦虚谨慎、不骄 不躁的作风,欣赏他们执 守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 话精神,忠诚党的艺术事 业,甘做人类灵魂工程师 的理想境界,以及习惯于 做幕后英雄的奉献情怀。 这一切,让我寻觅到了他 们谱写的音乐总是催人奋 进,鼓振人心的重要渊源 ,恰与瞿维所说的“作曲家 首先是革命者”的观点一致 ,也正与当下“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完全 吻合。说到底,就是他们 在革命战争年代,用音乐 抒发了对党的忠诚;在和 平年代,用 精彩页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人杰地灵”之说,是谓山川秀丽之处有灵秀之气,能孕育出杰出的人才,而杰出人物所生、所到过之地,也会因杰出人才而灵秀。 法国杰出的思想家、社会学家,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也是地理政治学派的开山鼻祖孟德斯鸠,曾经因“人是环境的产物”的理论而闻名于世,虽然他过分强调了环境创造人的决定作用,忽视了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但不能否认人的发展,的确多少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而我对于“人杰地灵” “人是环境的产物”的哲学意蕴,真正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正是在寻觅传主瞿维与寄明夫妇的生命踪迹的时候。 仲夏时节,我走进了瞿维的家乡常州,也去到了寄明的家乡苏州。我把视觉的焦点,放到了他们成长所涉及的相关历史文化积淀的考察上。同时,又把诸多思考具化到他们的成长环境中。诸如,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期望从中探索出他们之所以成长为中国著名作曲家的共同之处。 就地理环境而言,瞿维与寄明的家乡同属风景如画的江南,他们同是受到京杭大运河潜移默化的滋润长大的。这条中国最早的运河,在寄明的家乡苏州悄悄绕着太湖,流过西南城角的水陆盘门、流过横塘驿站和“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枫桥之后,转而西去无锡,又向着瞿维的家乡常州不停不歇地流去。在常州,它西起《红楼梦》里的篦箕巷,向东而去,流到了东坡公园,与常州最繁华的延陵路并驾齐驱。这奔腾不息的柔情之水,在滋润了吴越文化、吸引了众多的贤人雅士的同时,还发展了两岸的农业、商业,而且给这一带的有志青年,创造了接受大都市上海的先进文化、实现心中美好梦想的便捷交通条件。80多年以前,少年瞿维与寄明都是从水路乘舟楫去上海,分别进入中国近代最早的艺术专科学校,学习作曲、钢琴、琵琶等课程,为实现钢琴家、作曲家的梦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后来,为了实现抗日救国的伟大抱负,瞿维与寄明在经历了聂耳、冼星海抗战歌曲的洗礼以后,辗转跋涉,先后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鲁迅文学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任教。在这里,他们聆听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坚定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一致信仰;在这里,他们相识相知相爱,喜结连理;在这里,他们手举火把,共同庆祝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里,他们同时徒步出发,转战白山黑水,参加了暴风骤雨般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剿匪斗争,为农民、为战士创作音乐,借此表达出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 新中国成立以后,瞿维与寄明分别在电影音乐、交响乐、歌曲创作以及培养人才等领域施展了才华,达到了双峰并峙、双枝竟秀的境界。他们谱写的《白毛女》《中国少年先锋队之歌》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音乐旋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祖国已经响彻了整整60年。在留下不可多得的音乐遗产的同时,他们一生持守着中国共产党员的崇高本色。古老的大运河,绵延的延河水,美丽的黄浦江,至今仍不停不歇地诉说着这一对乐坛伉俪的可歌可赞的故事…… 为了传播他们的故事,我寻觅着他们的足迹,走进了曾经滋养他们成长的家乡,走进了给予他们艺术生命的校园,以及他们工作过的地方,写下了这部《瞿维寄明合传》。 一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有言:“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样的种子,那他老年就要收获那样的果实。”意思是说,人在晚年收获了美满果实,大都是由于他们在年少时就撒下了好的种子。 瞿维与寄明的音乐梦想,都是在幼年的时候开始放飞的。 瞿维,原名瞿世雄,昵称二星。他的家乡武进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2700多年的古城建设史和25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这里曾经先后诞生过19位帝王、9名状元和1546名进士。我国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地面城池——春秋淹城遗址就在这里。历史上这里曾形成过“阳湖文派” “恽南田画派”“常州词派”。在现当代,这里也是名人荟萃的地方,最著名的有被称为“常州三杰”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和恽代英。 这里水系环绕,各种桥也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当数觅渡桥了。 20年前,我在阅读粱衡先生的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时,相识了觅渡桥。到常州采风的时候方知,瞿维家的老宅就坐落在觅渡桥北的庙沿河32号。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瞿秋白同志纪念馆时,瞿家的老宅和临近的民房均被拆迁,庙沿河被填平,改建为街道。 一个细雨霏霏的清晨,我沿着延陵西路,去寻觅瞿维读书的冠英小学。按照地理位置推断,我漫步跨过一座小石桥,找到了距离庙河沿旧址最近的觅渡桥小学。学校宽敞气派,只是大门紧闭,不得进入。我走进了与学校紧邻的瞿秋白纪念馆。冥冥之中,我总觉得这里与瞿维一定有着某些联系。果然不出所料,我刚刚跨进门槛就惊喜地发现,原来瞿维档案里记录的冠英小学就是瞿秋白就读的冠英义学。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