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的电影声音建构(北京篇1978-2018)》写作基于电影声音制作和创作背景,从电影声音独特视角出发,审视着城市、历史、社会、文化的变革,从首都北京起始,探索电影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关系。适合影视专业学者、学生,亦适合文化类读者。
张晓月,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讲师。2005年7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获学士学位。2008年7月,获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电影声音创作及理论方向硕士学位。2016年获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声音学院奖优秀指导教师奖。2016年1月发表论文《“沉浸式声音”发展带来的思考》,2015年7月发表论文《全景声应用引发的思考》。译著有《家庭录音室设计》(2011年5月出版)。第48届金马奖优秀短片奖《小四》录音指导教师。
空间转向的研究视域为电影声音艺术创作打开了一个理论研究的新窗口。在思考电影、城市空间关系的大框架下,本书选择改革开放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从文化现代性的角度研究分析电影声音艺术创作与当代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选择北京这座最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转型城市为代表,从电影声音这一全新视角研究城市空间建构问题。电影创作者沿用世俗笔法勾勒北京这片兼具传统与现代特征于一身的文化土壤,通过声音艺术手段或独立地、或与画面共同建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北京。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电影声音建构的北京在对现代化的追求中逐渐远离了传统,随着改革开放阶段性发展,逐步体现出对国际化大都市的追求成果,但传统北京依然是文化根脉与精神家园,一些传统的地域特色声音元素依然被保留下来成为北京形象的组成部分,体现出国人历来对北京的“永恒”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