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分析沙区自然地理概况和资源禀赋,发现沙区生态产业具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特征。在厘清沙产业和沙区生态产业的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沙区生态产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探讨了沙区生态产业发展的约束条件,如生态保护红线、环境容量、资源承载力等,解析了沙区生态产业纵向闭合、横向耦合、区域联合、产业融合的转型升级路径,为实现沙区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需要设计和实施的科技、法律、行政、经济及生态文明教育等宏观政策调控体系。 本书适用的读者人群是生态产业和沙产业的关注者、研究者和践行者,也适用于沙区生态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者。 作者简介 杜凤莲,经济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美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内蒙古大学中国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2010年首批入选,2017年获得滚动支持),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优秀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研究领域是劳动力市场问题和区域产业发展,论文在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w,Change、《世界经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期刊发表,当前主要研究领域是时间利用、教育与经济的代际传递与区域协调发展等。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沙区自然地理概况 1.1 荒漠生态系统与沙区 1.1.1 荒漠生态系统 1.1.2 沙区的定义 1.2 沙漠生态系统 1.2.1 塔克拉玛干沙漠 1.2.2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1.2.3 巴丹吉林沙漠 1.2.4 腾格里沙漠 1.2.5 柴达木盆地沙漠 1.2.6 库姆塔格沙漠 1.2.7 库布齐沙漠 1.2.8 乌兰布和沙漠 1.3 沙地生态系统 1.3.1 科尔沁沙地 1.3.2 毛乌素沙地 1.3.3 浑善达克沙地 1.3.4 呼伦贝尔沙地 第2章 沙产业和沙区生态产业的概念与内涵 2.1 沙产业理论基础 2.1.1 沙产业的概念与特征 2.1.2 沙产业的发展阶段概述 2.2 全国沙产业概况 2.2.1 中国沙产业及沙区生态产业概况 2.2.2 甘肃省沙产业及沙区生态产业概况 2.2.3 宁夏沙产业及沙区生态产业概况 2.2.4 新疆沙产业及沙区生态产业概况 2.2.5 陕西省沙产业及沙区生态产业概况 2.2.6 青海省沙产业及沙区生态产业概况 2.2.7 辽宁省沙产业及沙区生态产业概况 2.2.8 吉林省沙产业及沙区生态产业概况 2.2.9 内蒙古沙产业及沙区生态产业概况 2.3 沙区生态产业理论体系框架 2.3.1 生态产业的概念与内涵 2.3.2 沙区生态产业的概念与内涵 2.3.3 沙区生态产业的理论框架构建 2.3.4 沙区生态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第3章 实验点沙区生态产业概况 3.1 乌兰布和沙漠的生态产业 3.1.1 乌兰布和沙漠的生态农业 3.1.2 乌兰布和沙漠的生态工业 3.1.3 乌兰布和沙漠的生态服务业 3.2 科尔沁沙地的生态产业 3.2.1 科尔沁沙地的生态农业 3.2.2 科尔沁沙地的生态工业 3.2.3 科尔沁沙地的生态服务业 第4章 沙区生态产业的理论基础 4.1 产业生态学理论 4.1.1 生态学理论 4.1.2 产业代谢理论 4.1.3 产业群聚理论 4.1.4 产业共生与产业生态位理论 4.1.5 产业生态学的应用 4.2 可持续性科学 4.2.1 可持续性科学的基本内涵 4.2.2 可持续性科学的发展过程 4.2.3 可持续性科学的发展形态 4.2.4 探索可持续性转变 4.3 生态经济学理论 4.3.1 生态经济学的概念 4.3.2 生态经济学的发展 4.3.3 生态经济学的特点 4.3.4 生态经济学的矛盾 4.4 公共产品理论 4.4.1 公共产品的定义 4.4.2 公共产品的本质特征 4.4.3 公共产品的主要类别 4.4.4 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 4.5 区位理论 4.5.1 以成本或市场为导向的区位理论 4.5.2 中心地理论 4.5.3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4.5.4 农牧业区位理论对沙产业的影响 4.6 福利经济学 4.6.1 福利界定 4.6.2 福利标准 4.6.3 福利改进 第5章 沙区生态产业研究方法 5.1 案例分析 5.1.1 案例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5.1.2 案例研究的分类 5.1.3 案例研究的优势和不足 5.2 产业生态学的方法 5.2.1 产业代谢分析 5.2.2 生命周期评价 5.2.3 生态效率与资源生产力 5.2.4 园区层面的产业共生设计 5.2.5 面向环境的设计 5.2.6 产品导向环境政策 5.2.7 产业生态学方法的应用 5.3 荒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 5.3.1 生态系统服务能值分析法 5.3.2 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评估法 5.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评估法 5.3.4 常见的荒漠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及评估方法 5.4 生态补偿 5.4.1 生态补偿概念 5.4.2 生态补偿交易方式 5.4.3 补偿支付原则 5.4.4 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方法 5.5 夏普利值法 5.5.1 夏普利值法的基本原理 5.5.2 夏普利值法的优势和不足 5.6 区位理论研究方法 5.6.1 古典区位理论 5.6.2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5.6.3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方法 5.6.4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方法 5.6.5 胡佛的运费最小区位分析方法 5.6.6 动态分析的区位理论 5.6.7 现代区位理论方法 5.6.8 个体主观因素的群体客观分析法 5.6.9 空间行为法和行为空间法 5.6.10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5.7 荒漠地区人类福祉的评估方法 5.7.1 主观调查法 5.7.2 客观指标评价法 5.8 资源承载力的评估 5.8.1 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5.8.2 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第6章 沙区生态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6.1 生态保护红线 6.1.1 生态保护红线概述 6.1.2 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制定的发展历程 6.1.3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6.1.4 沙区生态保护红线研究 6.2 环境容量 6.2.1 环境容量起源与发展 6.2.2 环境容量的定义 6.2.3 环境容量的分类与特征 6.3 资源承载力 6.3.1 资源承载力概述 6.3.2 沙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