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横戈马上-百年百部红旗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得志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新中国开国上将、原国防部副部长杨得志将军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创作的长篇回忆录,内容从上世纪初杨得志的童年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描述了其经历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斗争细节,展现了其半个多世纪的戎马生涯。

作者简介

杨得志,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11年1月13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南阳桥(今属株洲市)。1928年2月参加工农革命军第7师,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起,在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任排长、连长、团长等职。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获三等红星奖章。长征中率第1师第1团担负前卫和先遣任务。曾组织突击队(后被誉为渡河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给后续部队打开通路。到陕北后任第1师副师长、第2师师长,参加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诸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第685团团长,率部参加平型关战斗,后任第344旅代旅长、冀鲁豫支队支队长、第2纵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组织军民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多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巩固和发展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44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1旅旅长。1945年8月起,任晋冀鲁豫军区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等职。1947年10月,指挥清风店战役。同年11月,在朱德、聂荣臻领导下,指挥石家庄战役,创夺取坚固设防城市的先例。1948年任华北军区第2兵团(后改为第19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平津战役,攻克新保安后,进军西北,解放宁夏。1950年兼陕西军区司令员。翌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参与指挥上甘岭等战役。曾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1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2枚。1954年回国后,入军事学院学习并兼战役系主任。1955年任济南军区司令员,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3年起,任武汉军区、昆明军区司令员。1980年起,任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参与领导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1966年递补),第九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序言

杨得志同志的回忆录《
横戈马上》就要付印了,他
要我为此书的出版写几句话
。我约略地看了该书的手稿
,深感文如其人。得志同志
很朴实地写了自己的童年身
世,写了他参加井冈山的斗
争,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
争和解放战争等革命活动的
主要经历。写得简明扼要又
比较系统完整,生动地记述
了一个横戈马上的革命军人
的生涯,反映了我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阶段的许多重大历
史事件,把读者带进了烽火
连天,艰苦创业的战争年代

   我和得志同志早在一九
三二年春相识于中央革命根
据地,距今已五十余年了。
那时,我在红一军团任政治
委员,他是一军团所属一个
团的团长。正如他在本书记
述的:第三次反“围剿”胜利
后攻打漳州;第四次反“围
剿”时的黄陂、草台岗之战
;第五次反“围剿”前后的强
攻乐安、三甲掌战斗和苦战
高兴圩;长征中的突破乌江
、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
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的清风店、
石家庄、新保安等战役,直
到和平解放北平城,我和得
志同志都是在一起战斗和工
作的。他和黎林同志指挥的
红一团,和罗瑞卿、耿飚同
志率领的杨、罗、耿兵团等
部队创建的战绩,为我军的
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他
们为英雄部队树立了楷模!
他的书唤起了我亲切的回忆

   得志同志出生于一个贫
苦农民的家庭,从参加创建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半
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工作在
人民军队中。在党和毛泽东
同志的培育下,在枪林弹雨
的洗礼中,由普通战士成长
为我军的高级将领,经历过
我党我军历史上许多重大斗
争。他这本回忆录就是亲身
经历的回顾,既具有严格的
历史真实性,又有故事情节
的生动性,感情真挚,文笔
质朴。读来如话家常,亲切
感人,引人入胜。
   本书以较多的篇幅写部
队、写战士、写战友、写人
民群众、写党和毛泽东同志
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
人民军队的领导。我很赞同
这样的写法。因为就每个人
来说,不论他的职位高低,
都是人民革命伟大洪流中的
普通一员。
   得志同志告诉我,他写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为没
有经历过革命战争的读者,
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一些比
较形象的材料。使他们了解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
利是无数先烈和战士在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十
年的浴血奋战取得的,实在
来之不易。他的想法很好。
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
着背叛。”中国革命的“过去
”,几经曲折,人民付出了
巨大的代价。同时,在长期
的艰苦斗争中也形成了革命
的光荣传统。对这些革命传
统,我们不但要珍惜他,而
且要继承他,发扬他,在党
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投入到
今天的轰轰烈烈的“四化”建
设中去,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
大理想而再接再厉!
   一·三中秋

导语

本书作者为开国上将杨得志。作品倾注了作者半个多世纪戎马生涯中对党、对人民军队的深厚感情,内容故事感人致深,文笔朴实生动,真实反映了战争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重要的史料价值。本书既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献礼作品,又可作为当代年轻读者学习党史、军史鲜活的教科书。

后记

多年来,一些战友提议
,许多青年同志要求我写点
回忆录。
   回忆往事,既有兴味,
又不容易。
   我从一九二八年参加人
民军队,至今已经五十五年
了。在我之前、之后以及同
时投入革命洪流的同志,在
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历
尽艰险,浴血奋战,为中国
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他们之中,有
的英勇地牺牲了,有的默默
地离开了我们。作为幸存者
,我们有责任将他们可歌可
泣的事迹写出来,告知后人
,留传后世。
   作为我个人的回忆录,
只能以自己有限的经历为线
索,尽可能具体地介绍一些
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
斗争历程;介绍一些我所接
触到的、为革命事业而献身
的战友和人民群众;介绍一
些我们党、毛泽东同志和他
的战友们领导革命战争的实
践活动。如果通过这本回忆
录,能使年轻的同志和其他
读者从中了解一些我国人民
武装革命斗争的历史和光荣
传统,受到一点启发,体会
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更积极地投入到今天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更
坚定地为实现伟大的共产主
义理想而努力奋斗,那我的
写作目的就算达到了。
   这本回忆录的初稿写成
后,曾呈送中央军委聂荣臻
副主席审阅。令我十分感动
的是,八十四岁高龄的聂帅
,热情地为本书题了书名,
写了序言。这里也寄托了老
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我们
大家的殷切期望。
   这本回忆录从我的童年
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按时间算,远者在六十多年
以前,近者距今也三十多个
春秋了。战争年代我没能保
存什么资料,现在又忙于日
常工作,难以集中精力系统
、仔细地回忆和思考往事。
好在一些与我共同战斗过的
老同志,帮我作了不少回忆
。赵骜、刘顺庆、康成仁同
志帮我进行了文字整理。这
是应当感谢的。即使这样,
我个人记忆上的差误和叙述
上的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
望看了此书的同志们提出批
评,给予指正,以便有机会
时修订。
   杨得志
   一九八三年岁末于北京

精彩页

第一章  长安城下的思绪
   中国大地上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时候,我和李志民同志率领十九兵团在祖国大西北的银川。年底,因受命兼任陕西军区司令员,离开银川南返古城西安。
   西安虽然获得了新生,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期破坏,经济领域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相当严重,人民生活的困难也很大。
   一天傍晚,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同志,约我去街头看一看。他是位很愿意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疾苦的人。我们在东大街下车,向钟楼走去。天冷,行人很少。路两旁低矮的店铺大部分都关了门。只有钟楼附近昏黄的路灯下,聚集着一簇簇人,像一个集市。这里的群众,大都是携家带口由河南逃荒入陕的贫苦农民。白日沿街乞讨,夜晚栖息于古城墙之下。接近钟楼时,彭总忽然把身上披着的大衣交给警卫员,语调深沉地对我说:“走,我们去看看他们。”
   人们用惊奇的目光看着彭总。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子,端着一碗大米饭大胆地走到我们面前。她高兴地说:“解放军大爷,这饭是你们解放军大叔给的。大叔说,往后俺们的日子就好过了,是真的吗?”孩子天真无邪地笑望着我们,眼神里充满了信任和期望。彭总抚摸着孩子的头,大声地对众人说:“乡亲们受苦了!”这时,这群面黄肌瘦、衣不遮体的人,一齐向彭总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诉说他们的苦难遭遇。一位身披麻袋片的老汉对彭总说:“长官同志呀,俺们河南让‘水旱蝗汤’。给害惨了!”
   这样的场景不禁使我想到了自己的责任,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那如同浸泡在苦水之中的童年……
   一、苦难的童年
   我童年时,家庭人多,贫穷。母亲直到离开这个世界也没有自己的名字。孩提时,她就作了童养媳。由于原来收养她的那家人遭了祸殃,才来到湖南省醴陵县(现株洲)南阳桥的一个小山村,嫁给了我的父亲杨远逵。她一世生了十三个子女。我还有一个叔父,叫杨远和,因为贫穷不曾娶妻,一直同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们这个家庭人口真是够多的了,可偏偏一无田,二无地,连住的两间茅草破屋也是人家的。
   父亲和叔父都是穷铁匠,一年四季在破烂的衣衫外面,罩着一块深紫色的、被火星烧得斑斑点点的粗油布围裙。一个风箱,一个火炉,一个砧子,以及一些锤子、钳子、火剪,便是这个家庭的全部家当。他们经常挑着担子走乡串村,这里干几天,那里做几日。可又从不走远。因为家里大大小小十几口人全等着他俩挣来的几个钱糊口呢!我很小就学打铁,父亲手把手地教我,经常提醒我:“伢子,你要好好地学哩,我们一家人就只能靠这铁砧子、火钳子活命哩!”我跟着他们走乡串村,白天打镰刀、锄头和其他农具,夜晚找一点稻草一铺,露宿在人家的屋檐或门洞之下,有时干脆就睡在大树或古庙旁边。天长日久,父亲的腿得了风湿病。有时痛得死去活来,由于请不起医生,买不起药,他只能忍受着。有时痛得实在忍不住,他便抓起一个大铁锤,往地上猛捶,随着地面砸出一个又一个的深坑,他额头滚出一颗又一颗的汗珠,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减轻他的痛苦似的。
   P1-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4:5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