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成为波伏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本传记是在新近披露的波伏瓦信件、波伏瓦早期日记和给情人克洛德·朗兹曼的信之后的全新波伏瓦传记,它将让我们重新看待波伏瓦和让-保罗·萨特的关系。
《成为波伏瓦》是根据近几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记等材料撰写的波伏瓦全新传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波伏瓦如是说。这本开创性的传记引入波伏瓦此前从未被出版的日记和信件等全新材料,把她从萨特的阴影中拉出来,使她站在属于自己的聚光灯下。这本传记将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波伏瓦,也让我们重新看待波伏瓦和萨特的关系。
本书还将呈现很多此前不为人所知的波伏瓦的个人细节,这些新的细节会增强波伏瓦的神秘感,也会使我们对波伏瓦更加着迷。为什么这位“女性主义偶像”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形象?为什么关于她和萨特的关系她会频频“撒谎”,或是声称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也许带着这些新的细节,我们能更进一步地去认识真正的波伏瓦。
作者简介
凯特·柯克帕特里克(Kate Kirkpatrick),曾在伦敦国王学院、赫特福德郡大学、牛津大学圣彼得学院任教,讲授哲学和神学等。现为牛津大学摄政公园学院哲学和基督教伦理学讲师、哲学研究室主任。著作有《萨特与神学》《成为波伏瓦》等。
目录
前言:西蒙娜·德·波伏瓦——她是谁?
第一章 像个女孩一样长大
第二章 端方淑女
第三章 信仰上帝还是相信自己?
第四章 传奇之前的爱恋
第五章 女神和花花公子
第六章 她自己的房间
第七章 原本是四角恋的三角恋
第八章 内心的战争,外界的战争
第九章 被遗忘的哲学
第十章 存在主义女王
第十一章 美国困境
第十二章 备受诽谤的《第二性》
第十三章 再次面对爱情
第十四章 感觉被欺骗了
第十五章 老年
第十六章 风烛残年
后记:西蒙娜·德·波伏瓦将会成为什么?
参考文献
致谢
序言
西蒙娜·德·波伏瓦
——她是谁?
1927年的一天,西蒙娜·
德·波伏瓦跟她的父亲对“爱
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产生
了分歧。在一个视结婚生子
为女性归宿的时代,19岁的
波伏瓦却如饥似渴地阅读哲
学,并梦想着从中找到一种
她可以身体力行的哲学理念
。波伏瓦的父亲认为“爱”意
味着“奉献、爱慕和感激”。
对此,波伏瓦无法认同,她
惊愕地反驳道,爱绝不仅仅
是感激,不是我们因为别人
为自己做了些什么,而感到
亏欠他们的东西。第二天,
波伏瓦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
:“竟然有那么多人不懂爱
!”1
当时年仅19岁的波伏瓦
还不知道自己日后会成为20
世纪最著名的女性知识分子
之一,也不知道她的人生经
历会被后人如此大量书写,
并广为流传。光是她的书信
和自传就达到了一百多万字
2,她的写作范围极广,囊
括了哲学论著、获奖小说、
短篇故事、戏剧、旅行见闻
、政治时评以及新闻报道—
—而她的代表作《第二性》
(The Second Sex),更
是被誉为“女性主义的圣经”
。当时年纪轻轻的波伏瓦也
许想不到,之后的自己能够
与人合办政治期刊,成功地
推动立法,为遭受不公的阿
尔及利亚人伸张正义,到世
界各地发表演讲,甚至领导
政府设立的委员会。
与此同时,西蒙娜·德·波
伏瓦也成为20世纪最声名狼
藉的女性之一。她和让-保
罗·萨特是一对饱受争议的
知识分子伉俪。但不幸的是
,几乎在整个20世纪,大众
都认为是萨特贡献了“知识
分子”,而波伏瓦只是贡献
了“伉俪”。1986年,波伏瓦
在巴黎去世,法国《世界报
》(Le Monde)的讣闻标
题里赫然写着:“波伏瓦的
作品名过其实。”3波伏瓦研
究者托莉·莫伊教授在1994
年写道:“在阅读现有的波
伏瓦传记时,如果你会觉得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地位之
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她跟
萨特以及其他情人们离经叛
道的关系,这也是可以原谅
的。”4
在这些文字写下之后的
几十年里,一系列关于波伏
瓦的新发现渐渐浮出水面,
让很多原以为了解她的读者
大吃一惊。但讽刺的是,这
些发现并没有破除这样的错
误认知——最有意思的是,
波伏瓦的爱情生活,反而进
一步掩盖了她思想家的身份
。然而,让波伏瓦纵情一生
并且不断反思自己人生的,
正是她的哲学理念。用她自
己的话说就是:“哲学和生
活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生
活中的每一步都是一个哲学
的选择。”5
当波伏瓦作为一个公众
人物执笔写作时,她不仅仅
是为了她自己,也是为了她
的读者。人们认为,波伏瓦
最畅销的自传都体现出一种
哲学抱负,即力图展现出“
人的自我是如何不断地被他
者所塑造并与他者产生联结
的”6。约翰·多恩曾说:“没
有人是一座孤岛。”然而,
波伏瓦所表达的观点并未停
留在这个层面。因为,除了
与他者的联系,波伏瓦的自
传背后还有一种信念在支撑
:做(being)自己并不意
味着从出生到死亡都做同一
个自己,做自己意味着,要
在一种不可逆转的“成为”(
becoming)的过程中,与
同样在改变的他者一起不断
改变。
自柏拉图以来,哲学家
们就一直在探讨,认识自我
对于过好一生有多么重要。
苏格拉底说,想要成为一个
明智的人,你必须“认清你
自己”;尼采写道,生而为
人的任务就是“成为你自己”
。对此,波伏瓦提出了她的
哲学反驳:如果作为女性,
不被允许“做你自己”,那该
怎么办呢?如果成为你自己
的同时就意味着,你在那些
你本该成为的角色上是个失
败者——一个失败的女人、
爱人,抑或是母亲,那该怎
么办呢?如果成为你自己会
让你成为众矢之的,被嘲讽
、怨恨、羞辱,那该怎么办
呢?
波伏瓦所生活的时代见
证了女性所能拥有的可能性
发生的剧烈变化。在她的一
生中(1908-1986),女性
可以像男性一样接受大学教
育,也获得了选举、离婚和
避孕的权利。波伏瓦的一生
,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巴
黎的波希米亚风潮以及20世
纪60年代的性解放。在这些
文化的转折点之间,波伏瓦
《第二性》的面世标志着一
个革命性的时刻,在这之后
,女性能够公开地自我思考
,甚至最终坦诚地谈论自己
。波伏瓦所接受的哲学教育
在她的同辈人中已经算是前
所未有的,但尽管如此,当
年近不惑的波伏瓦开始思考
“作为女人对于我来说意味
着什么?”这个问题时,她
还是被自己的发现震惊到了

在20世纪,“女性主义”
这个词争议不断,波伏瓦对
长篇累牍的关于女性的愚蠢
论点感到厌烦,为“女性主
义的争吵不休”7所浪费的大
量笔墨也让她感到疲惫,因
此,她决定创作《第二性》
。但当波伏瓦落笔写下她的
名句“女人不是天生的,而
是后天成为的”时,她并不
知道这本书会给她以及追随
者的人生带来多么巨大的影
响。
……
撰写这本传记让我感到
紧张不安,有时候甚至到了
战战兢兢的地步。波伏瓦是
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不想
扭曲她的记忆,哪怕是其中
那些让人费解、望而生畏和
感到不安的部分。不管再怎
么好地去记录一个人的一生
,生活的记录
导语
近距离地观察并梳理波伏瓦的一生,以及她对女性主义、性别研究和文学的深远影响,以及完整的作品出版始末。
波伏瓦新近研究材料公布于世以及《第二性》新译本出版之后的全新传记,资料扎实、全面。
长时间以来,人们提到波伏瓦会认为她只是“萨特的伴侣”,而这本传记,让波伏瓦从萨特的阴影下走出来,探讨她的生活、她的作品、她的思想,以及她的爱情。
后记
西蒙娜·德·波伏瓦将会成
为什么?
对于生者,我们应给予
尊重。对于逝者,我们应还
他们真相。1
——伏尔泰
《世界报》并不是唯一
一个以性别歧视、蔑视、虚
假的措辞和口吻宣布波伏瓦
去世的媒体,他们再次给波
伏瓦这个人定了调子。全球
报纸和文学评论的讣告都指
出,即使是在临终前,波伏
瓦也在追随萨特,尽职尽责
地占据她应有的位置:第二
位。尽管萨特的一些讣告完
全没有提到波伏瓦,但波伏
瓦的讣告却一直都在提萨特
——有时甚至篇幅很长,把
写波伏瓦作品的篇幅压缩到
令人震惊的程度。
伦敦的《泰晤士报》宣
称萨特是“她的导师”——作
为一名哲学学生,波伏瓦“
名义上是布伦施维克的学生
,但实际上是由她的两个同
学指导的:勒内·马厄和萨
特”。2但是事实上,波伏瓦
就是布伦施维克的学生,在
哲学上获得的成功与另外两
人并无因果关系。倒是波伏
瓦在马厄和萨特口试前辅导
他们学习莱布尼茨,并对萨
特的几乎所有作品给予了批
判性的意见。
在《纽约时报》上,我
们读到:“萨特鼓励了波伏
瓦的文学抱负,并鼓励她深
入调查女性受压迫的问题,
这启发波伏瓦创作了充满愤
怒和指责的Le Seconde
Sexe。”萨特确实鼓励了波
伏瓦的文学抱负,毫无疑问
,波伏瓦也珍视这位“无与
伦比的思想之友”。但事实
上,她的书叫作Le
Deuxieme Sexe(即《第二
性》),而且在写这本书之
前,波伏瓦已经发展了自己
的哲学和对女性压迫的分析
。《华盛顿邮报》倒是正确
地肯定了波伏瓦的哲学家身
份,但也称她是萨特的“护
士”“传记作家”,以及“充满
嫉妒”的情妇。3
我们可能希望在专业文
学评论中得到更公正的评价
,但这样的希望也落空了。
1986年《文学传记词典》
(Dictonary of Literary
Biography Tearbook)年鉴
中的“西蒙娜·德·波伏瓦”收
录了整整7页的条目,都是
为了纪念萨特和波伏瓦的一
生。萨特是这段叙述的主体
,是萨特使她感觉自己是“
智力上的主宰”,并提出了
《第二性》的概念。4
在《两个世界的回顾》
(Revue de Deuxmondes
)中,我们读到,即使在死
亡中,“等级制度也受到尊
重:她是第二,仅次于萨特
”;“因为她是一个女人,波
伏瓦仍然是她所爱的男人的
追随者”。她是一个追随者
,一个空的、没有想象力的
容器:“波伏瓦和她的墨水
池一样没有想象力。”这并
不是她唯一的缺点。通过她
在“大家族”中扮演的角色,
波伏瓦限制并削弱了一个伟
大的男人:“如果没有这堵
围绕着他们这对情侣一点一
滴建造起来的不可渗透的墙
,如果没有这种精心维护的
复仇,萨特的生活将会完全
不同。”5
1991年,波伏瓦写给萨
特的信以英文出版,其中包
括波伏瓦叙述她与比安卡和
索罗金的性接触的内容,她
被称为“一个报复心重、操
纵欲强的女人”,同时“令人
反感、乏味、以自我为中心
”6。克洛德·朗兹曼当时反
对这些信件的出版,他写道
,波伏瓦和萨特年轻写信时
都是“傲慢又好强的”:
虽然波伏瓦有时会对她
亲近的人不甚友好,但伤害
他们的想法对她来说是无法
忍受的:我从未见过她错过
与她母亲、妹妹的约会,也
从未见过她错过与闯入者的
约会(如果她同意与他们见
面的话),也从未见过她因
为囿于某些过去的想法而错
过与很久以前认识的学生的
约会。7
事实证明,朗兹曼的担
心是有根据的,波伏瓦的话
很伤人。在戴尔德丽·贝尔
的传记公开了比安卡的身份
后,比安卡·朗布兰写了一
本自己的回忆录:《一件不
光彩的情事》(A
Disgraceful Affair),指责
波伏瓦一生都在撒谎。用朗
布兰的话来说,波伏瓦是“
她自己过去虚伪的囚徒”8。
但是,用最糟糕的时刻
,以及让波伏瓦深感遗憾的
如木乃伊般逝去的自我来代
表波伏瓦的一生,这样做肯
定是有失偏颇的。波伏瓦可
能是自己过去的人质,但她
也是社会偏见的受害者;波
伏瓦的生活证明了束缚女性
发展的“女性状况”的双重标
准的存在,特别是对敢于说
真话的女性的惩罚——当女
性成为“看的眼睛”时,当她
们批判男性的行为并实话实
说时,她们就会受到惩罚。
就个人而言,在哲学和
政治上,萨特都没有逃脱波
伏瓦的批判。波伏瓦认为萨
特的哲学有盲点,并出版了
一些她的批判给世界看9。
尽管如此,波伏瓦还是选择
了爱萨特。
……
《归根到底》中有一段
波伏瓦明确表示,她更喜欢
与“对她很重要的人——通
常是与萨特,有时是与西尔
维”——共享生活。波伏瓦
直率地说,她不会区分“我”
和“我们”,因为“事实上,
除了几段短暂的时间外,总
是有人陪着我”。22在晚年
,波伏瓦把孤独描述为一种
“死亡的形式”,而她自己则
感觉到了“人类接触的温暖”
23,因而又回到了生活中。
波伏瓦热爱哲学,但她
想用它来表达“可感知的现
实”,撕裂“传统的自我所巧
妙编织的网”。24在许多情
况下,波伏瓦选择文学作为
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因为
书评(媒体评论)
一本值得慢慢品读的书
。有太多细节引人入胜,让
人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它
值得我们花时间慢下来,去
欣赏这个启迪了全世界女性
以及改变了许多人思考方式
的伟大女性。
——《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柯克帕特里克的传记
中,波伏瓦被还原到她的完
整作品中,她的复杂性和她
的勇敢都得以展露——而不
仅仅是一句断章取义的引用

——《文学评论》
一部值得赞扬的传记。
它超越了之前那些带有厌女
症情结的波伏瓦传记,向我
们展示了这位不凡女性的激
荡人生和复杂矛盾。
——《爱尔兰观察报》
精彩页
第一章 像个女孩一样长大
1908年1月9日,凌晨4点30分,在社会陈规令人窒息的巴黎第六区,面朝拉斯帕伊大道的一个二楼房间里,西蒙娜·露西·欧内斯廷·玛丽·贝特朗·德·波伏瓦1出生了。小波伏瓦长到4岁的时候,跟着她母亲一起外出拜访,就已经能熟练地从自己的天鹅绒小包里拿出精美的名片来。尽管她出生时,波伏瓦家族已经开始没落,但波伏瓦几乎一辈子都住在时髦的巴黎第六区。2
贝特朗·德·波伏瓦家族是来自勃艮第的贵族后代。1786年,他们的一位先人被授予贵族头衔,不料在1790年法国大革命之后被砍头。尽管这件事发生在波伏瓦出生之前的一个多世纪,但波伏瓦的传记作者对她的家族社会地位的看法却存在着分歧:贝尔十分看重波伏瓦的家世,但波伏瓦的妹妹埃莱娜则认为家世并没有那么重要。受人敬仰的先人被砍头之后,整个波伏瓦家族都对自己的贵族身份保持低调。3
尽管如此,波伏瓦家族还是顺利继承了他们在法国利穆赞的一座庄园。但由于波伏瓦的父亲乔治·德·波伏瓦并不是长子,因此没能继承这座庄园。乔治天资聪颖,外表迷人,梦想成为一名演员,但他的志趣并不符合他父母的期望。他父亲劝他从事一份更体面的职业,最终体面占了上风:乔治研习了法律,随后入职巴黎一家著名的律所工作。乔治并没有太多野心,他的父亲和长兄也都不需要为了生计而工作,尽管他母亲曾经试图向他灌输工作的价值,但是他似乎从来没有放在心上。不过,乔治却很想结婚成家,因此,他最终辞掉了律所秘书的工作,出来自己单干,希望能够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乔治的父亲通过媒人给乔治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结婚对象:弗朗索瓦丝·布拉瑟尔,一个家在巴黎北部、拥有丰厚嫁妆的年轻女子。尽管布拉瑟尔家族不像贝特朗·德·波伏瓦家族那样,名字中间有代表贵族身份的“德”字,但相比之下,他们家族要富有得多。弗朗索瓦丝的父亲古斯塔夫·布拉瑟尔在凡尔登是个成功的银行家。弗朗索瓦丝是他的第一个女儿,同时也是最不受喜爱的孩子,因为她的出生让父母获得男性继承人的愿望落空了。弗朗索瓦丝从小在一所女修道院里接受教育,但她父母鲜少对她表示关心,直到遇到了经济上的困难,他们才想起已到适婚年龄的弗朗索瓦丝。布拉瑟尔家族重男轻女,不止一次地因为女孩的诞生而感到失望:弗朗索瓦丝为人女时遇到过,而为人母时再次遭遇,终其一生都承受着她父母冷漠态度的折磨。4
1905年,两个家族在诺曼底乌尔加特的一个度假村首次见面。弗朗索瓦丝对这次见面并不是很憧憬,而且一想到不得不参与这种仪式就感到有点紧张。根据当时的风俗,待嫁的女孩和追求者的初见,必须发生在一个精心安排好的场景中。在度假村的酒店里,弗朗索瓦丝被她的修道院同学们簇拥着,她的美貌与社交礼仪在喝茶聊天时的举手投足中一一呈现,乔治据此判断她作为他的未来伴侣是否合适。这次见面几周之后,乔治就向弗朗索瓦丝求婚了。尽管他们的婚姻是包办婚姻,但两人也是因为爱情而结合在一起的。1906年12月26日,两人举行婚礼。5
在波伏瓦的早期回忆里,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身体上,她父母的关系都是充满激情的。6他们结婚一周年纪念日刚过没多久,波伏瓦就出生了。乔治和弗朗索瓦丝对这个孩子的到来感到兴奋不已。不过,当时21岁的弗朗索瓦丝和31岁的乔治仍在为共同的生活以及不同的期待磨合着。他们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的蒙帕纳斯大街103号,这足以体现出乔治的贵族地位,但房屋的室内陈设则不然。乔治想要再现祖宅往日的辉煌壮丽;但弗朗索瓦丝少不更事,又来自乡下,周身的一切都让她感到不知所措。
尽管两人之间存在着分歧(或许是因为所处的环境,这些分歧并没有暴露出来),他们一家三口仍过着幸福、和谐的生活。仆人路易丝每天给波伏瓦洗澡、喂食,还负责做饭和其他的家务事。乔治每天早晨去法院上班,晚上回家都会带一束弗朗索瓦丝最爱的花。夫妻俩会趁着路易丝没带他们的宝贝女儿上床睡觉时陪她玩一会儿,再等路易丝回来为他们端上饭菜,一起享用晚饭。饭后乔治会大声朗读,而弗朗索瓦丝则在一旁做刺绣,一起愉悦地消磨夜晚的时光。夫妻俩各自肩负着责任:乔治为自己的妻子提供与其阶级相称的文化生活,弗朗索瓦丝则要保证她的学识不超出自己的性别所允许的范围。
乔治和弗朗索瓦丝结婚两年半之后,弗朗索瓦丝的嫁妆仍然没有着落。当时弗朗索瓦丝的父亲古斯塔夫·布拉瑟尔在凡尔登出了事,灰头土脸地逃走了。1909年7月,古斯塔夫的银行被破产清算,所有东西都被没收变卖,甚至连他们家族的财产也未能幸免。更糟的是,古斯塔夫被送进了监狱,等了13个月才被审判,要坐15个月的牢。布拉瑟尔之前的势力稍微起了一点作用,让古斯塔夫提前结束了他的牢狱之灾。古斯塔夫出狱后,带着妻子和小女儿搬来了巴黎,跟弗朗索瓦丝住得近一点,打算重头来过。
这件事让弗朗索瓦丝的嫁妆彻底泡汤了。好在这并没有打乱乔治和弗朗索瓦丝小家庭的和谐,他们仍然心怀希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