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京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永和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前言/序言

带着对一位长者的敬意
,写下这些文字。  我们都
习惯地称张永和先生为张
老师。虽然他不曾在三尺讲台
上教过我什么,但却在长
达三十多年的工作交往中
,传道授业解惑、言传身
教于我辈,教会我们很多
东西。故,本着“三人行必
有吾师”之古训,我及我平
辈的很多朋友,都尊他为“
老师”。刚刚入职《新剧本》杂
志的时候,小小的编辑部
里活跃着几位我们这一辈
年轻人尊称为老师的先生
。操着一口浓重的上海普
通话,一说话就笑容满面
的是曾在当年  的《大公报
》工作、实为我地下党员
的潘德千老师,是《新剧
本》杂志的创刊人,也是
首任主编;操着一口不太
重但也绝对能让人听  出乡
音的南方普通话的,是第
二任主编徐恒进老师;操
着满口京片  子的就是张永
和老师。 三位长者互相以“公”相
称,潘公徐公永公。这在
当年编辑部里年龄最小的
我看来,有着一种既亲切
又温暖的味道。
   张老师没有成为张公而
被称永公,好像是徐老师
的议。  哥们儿不论遇到什么,
都永远是一副平和的样子
。”徐老师如是说。永公张老师确实人如其
名亦文如其人,向以平和
姿态与任何人相处。对于
长者,言必称“您”或“悠”;
而对于我们这些晚辈.也
张口便是一个“您”字。我常
惶恐:您年长于我,以你
相称再自然不过,何必用
上敬语?但老人家坚持,后
来我发现,不仅于我。便
是再小上一些的年轻人,
张老师也是尊称对方一声“
您”,便是于街头巷尾偶遇
一陌生之人,张老师与对
方的称谓也必用上敬语。
我曾跟张老师开玩笑,说
您跟谁都“您”,弄得我们也
跟着“您”。他笑着说,这个
咱们得这样,这是咱们的
习惯,也是咱们中国文化
的特点,尊重别人,也是
尊重咱们自己。张老师的创作起步有点
儿晚,因为正当应该以丰
硕创作成果立身的时候,
赶上一个任谁赶上都不会
愉快的历史时期;后来很
长一段时间,他的精力都
花在了为创作者服务方面
——张老师世纪80年代开
始就职于创刊于1985年的
《新剧本》杂志。在为创
作者服务的岗位上一千又
是很多年。主编徐恒进老
师曾在文章中描述张老师
当年的工作状态,说他“…
…与作家的关系都特别好
。常常为了一份稿子不辞
辛苦地登门去取。大冬天
的,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
车,在北风中奋力前行,
风把他的头发撩了起来,
远远望去.头发如赤发鬼
刘唐般迎风飘扬……”如今,张老师当年那“迎
风飘扬”的头发已经灰白并
且不再飘扬。但退休后的
笔耕生活一点儿不逊于当
年顶着北风蹬着自行车去
竺翻劲头。退休后,张老
师的创作开启了“井喷”模式
,直至来寿之年仍与文字
、声腔为伍,笔耕不辍,
乐此不疲。
   其实,张老师的笔耕生
涯并不是始于他退休之后
,早在《新剧本》杂志做
编辑的时候,他经常会把
工作生活中所遇之人和事
,以散文的方式记录下来
,当时并不觉得,如今汇
聚起来,也就成为了眼前
这本《京派》,这仿佛是
一部一个时代的文化名人
轶事录。书中所述二十多
位文化名家,有张老师视
为良师者,如周贻白先生
,张中行先生,吴祖光先
生,翁偶虹先生,汪曾祺
先生,黄宗江先生,欧阳
中石先生,阎肃先生,以
及并不太稔熟的张伯驹先
生等;一部分则引为益友
,如谭元寿先生,高宝贤
先生,李小春先生,苏叔
阳先生,中杰英先生,郑
振环先生,过士行先生,
孙悦遐女士等;还有张老
师的同窗好友阎崇年先生
、姜纬堂先生等。良师也
好,益友也罢,都是张老
师在与之接触交往中的亲
身体会和感受,都是老人
家的亲身经历,有的也鲜
见于报端,老人家既是记
录者也是亲历者,加上潜
心运笔,所以文章读来每
每有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之
感。我特别高兴张老师又将
有新著面世。即将出版的
这部书里汇聚了他对这些
文化大家的真诚记录。有
些文字曾发表于《新剧本
》杂志,也有一些散见于
其他杂志及《北京晚报》
等媒体。较之他大量的剧
本创作,这本书的意义更
显得与众不同。在这些文
字背后,我们仿佛看到,
在没有电脑、没有手机、
没有影像的当年,一位默
默的、辛勤的记录者,坚
持几十年如一日地用他的
笔定格了这一个又一个真
实而灵动的瞬间,让一个
时代的文化名人活跃于字
里行间;正是张老师用他
手中的笔默默地记录着这
些文化大家的音容笑貌,
言谈举止。才学风采,记
录下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
,沧海桑田,为我们留下
一幅当代中国文化名家的
文字的写意画卷。在以上文字快写完的时
候,接到张老师的电话,
老人兴致勃勃地告诉我,
又有一个新的创作构思,
那是一个与中国传统文化
有关的创作选题。我说您
悠着点儿别太累,您的创
作频次太高了。电话另一端传来张老师
的声音:咱们得写啊,咱
们都赶上了一个好时候,
想写的东西还多着呢! 透过听筒。我分明能感到老
人那一脸的笑意。祝福老人家继续笔耕不
辍。头几天,张老师请我为
此书作序,本想婉拒,但对这位已过八甸的老人....

作者简介

张永和,国家一级编剧、著名戏曲评论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剧本》杂志原副主编、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原副会长、北京市文化局艺术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编剧主要作品有北京曲剧《珍妃泪》《烟壶》《龙须沟》《王致和》,京剧《风雨同仁堂》《满江红》,昆曲《贵妃东渡》,电视剧《大清药王》《天下第一丑》等。作品先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等各类大奖。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晚会、戏曲演员电视大赛、票友大赛等大型文艺节目,并于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部长期担任策划、撰稿等职,以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在文化界享有盛誉。著有《马连夏传》(三版)、《张永和聊史说戏》《京剧的魅力与时尚》等作品。

精彩书摘

先恩师周公贻白,1900年生人,今年②适逢老师百岁诞辰。有关单位要出版纪念文集,作为弟子的我,自然要撰文附之骥尾。但在三年前,为纪念先恩师逝世二十年,我已经写过文章。为此,商之于先师哲嗣周华斌师弟,以前文做基础,再增加一些新内容,敷衍成文,谨以此作为对先恩师百年诞辰而献上的一篇小文。初谒恩师我小时候便迷戏。打记事,留在脑子里的,便是台上的花花绿绿。读初中了,我的母校——北京六中,前清时是专管演出事项的衙门“升平署”。也许应了那句话:这块地有千这个的风水。同学之中,净是戏迷。我是除有工夫就看戏外,还满世界地淘换戏剧书籍。当时常去的地界有二处。一处是我逛天桥无意发现的,在天桥旧货市场有卖《三六九》《立言画刊》等旧戏剧杂志的。但不是按册卖,而是当废品处理上秤约,您说这得多合适。每回我都买一大书包。卖的主儿,一个四十来岁的壮汉,总还饶一句:“这可是当包装纸用的,不是叫你看的!”我也总回一句:“我们家有买卖,谁看这个!”其实,卖的主儿,买的主儿,谁心里都明白是为什么。另一处则是老东安市场旧书摊。常带我同去的,是高我三班的大学长姜纬堂。(后来他成为我的挚友,谛交近五十年。纬堂兄是北京史、明清史的专家,造诣极高,惜于今年春节后,突患心肌梗塞,仅两日与世长辞。消息传来,令所有识姜兄者均不胜悲痛。)记得《旧剧丛谈》《听歌想影录》《名伶百影》等书,均是与姜兄同时购买的。又一日,与纬堂兄同去东安市场。进一书店,见书架上摆放一部三卷本周贻白先生所著《中国戏剧史》。取下来翻阅,装帧讲究,扉页和尾页均有彩色画页,绘有戏装、刀枪把子和脸谱等。当时便爱不释手,可定价为人民币四元,这在当时已经是很昂贵了,难免有些犹豫。纬堂兄便说:“这书值,买。钱不够,我这儿还有。”一言九鼎,我倾囊中所有买下。回家后,什么也不干,一页一页翻看。当时,我还是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也只能是“观其大略”而已,但我还是饶有兴趣。虽然,零花钱已全部告罄,至少得有一两个月不能花钱买票看戏,但我无怨无悔。大约过了一年,我在中国剧协出版的《戏剧报》上,看到有人写了大块文章,批评这本书是什么“资产阶级唯心论”的产物云云。这下有点把我弄蒙了。这本书讲了中国戏剧的发展史,各剧种的发展嬗变,各种声腔的产生源流和走向,特别是介绍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戏曲知识,我读了受益匪浅,猛长学问。每与三五戏迷朋友侃戏时,我是“艺”压群学,风头独健。干吗非要说这本好书的坏话?当时心中.愤愤,很为这位大学问家周贻白先生打抱不平。我常常想,倘有机会能见见这位周老师,跟他聊聊天,那该有多好!要知道,这可是跟我心中那尊偶像面对面地交谈啊!从此,我就盼着这一天。    P2-3

目录

序言  辛勤的记录者   俯拜师门
 师恩难忘
周贻白师百年诞辰祭
 恭说张中行
 忆我陪周贻白、吴祖光、张中行三位老师吃饭
 吴祖光、新凤霞的真爱情——我为吴、新贤伉俪三“劝架”
 老舍与北京曲剧的开端、当下与未来
 汪曾祺先生聊京剧名演员
 多说点儿汪曾祺老师的趣事
 悼师友——想念汪曾祺
 吴祖光摊上了官司
 吴祖光老师远行——著作等身  德耀星汉
贰  文史名流
我和张伯驹先生的三见面——兼悼宋振庭部长
 我与北京评书大家连氏父女之友谊
 必须说说欧阳中石的师生情
 阎肃和他的著作及其哥们儿
 践行“四力”的史学大师——恭记与大学长、清史专家阎崇年先生一夕谈
 四十六年挚友的相聚和相离——回忆北京史专家姜纬堂
叁  梨园名伶
 谭门七世  独步梨园
 九旬老人对京剧壮心未已——我与谭元寿老大哥的友谊
 谭派大老生高宝贤这一辈子
 梅葆玖先生,您就是大师,世界级的!
 缅怀天之骄子著名京剧艺术家李小春
 张门桃李红蓉蓉
 一颗耀眼的梅派新星——白金
肆  菊圃名编
 “六戏斋主”翁偶虹
 八十年嗜戏如命黄宗江
 我眼里的中杰英
 我写苏叔阳先生,权做写他的祭文
 漫话郑振环
 才华横溢的多面手杨晓雄
 孙悦遐其人其事
 过士行与“鸟人”
伍  附录
 一位勤奋笔耕但又开窍通达的老剧作家——访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张永和先生
 张永和张大爷说:我命好,赶上了好时代!
后记  说《京派》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有趣有料的文化名人轶事录。书中所述二十多位文化名家,有张永和先生视为良师者,如周贻白先生、翁偶虹先生、张中行先生、吴祖光先生、汪曾祺先生、黄宗江先生、欧阳中石先生等;有张永和先生引为益友者,如谭元寿先生、高宝贤先生、李小春先生、苏叔阳先生、中杰英先生、杨晓雄先生、孙悦遐女士等。对于每个人物,作者都记述了其机趣且不平常的故事,将他们的独特个性、才学风采、待人接物的范儿呈现于笔端,定格了一个又一个真实而灵动的瞬间,描绘出一幅当代中国文化名家生动的写意画卷。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有趣有料的文化名人轶事录。书中所述二十多位文化名家, 有张永和先生视为良师者, 如周贻白先生、翁偶虹先生、张中行先生、吴祖光先生、汪曾祺先生、黄宗江先生、欧阳中石先生等; 有张永和先生引为益友者, 如谭元寿先生、高宝贤先生、李小春先生、苏叔阳先生、中杰英先生、杨晓雄先生、孙悦遐女士等。对于每个人物, 作者都记述了其机趣且不平常的故事, 将他们的独特个性、才学风采、待人接物的范儿呈现于笔端, 定格了一个又一个真实而灵动的瞬间, 描绘出一幅当代中国文化名家生动的写意画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5: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