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袁木同志心血之作精编,分新闻作品、调研文稿两篇,时间跨度从1964年至2004年。作者的这些文章均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新闻作品脍炙人口、具有广泛社会影响,调研文稿坚持党一贯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强,集中了作者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探究、措施。
袁木,江苏兴化人,先后在西北农学院森林系和上海复旦大学政治系、新闻系学习。在复旦大学学习期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学生运动,并担任校系科联合会主席。1948年9月起,先后任冀热察导报社编辑、冀哈尔日报社记者。195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月起,先后任新华社冀哈尔分社记者、山西分社记者,新华社对外部、国内部副组长,撰写和发表了大量脍炙人口、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优秀新闻作品,如《他们是普通劳动者》《大庆精神大庆人》等。1978年1月后,在国务院办公室调研组、国务院办公厅调研室工作。1983年3月任国务院秘书长助理。1985年4月至1988年9月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秘书长。1988年9月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1990年8月至1995年4月任国务院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参与起草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要文件,主持起草《政府工作报告》,组织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系列重大课题调研。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任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其间,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会长。
上篇
大庆精神大庆人
他们是普通劳动者
红旗越举越高
康庄大道
在岗位上
在革命化的道路上
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井冈山上的三代人
祖国需要这样的新型农民
访七十二岁入党的农民温桂七
“站在家门口,望到天安门!”
钢铁工人们的献礼
将军的记忆
一支建设祖国钢铁工业的“野战军”
祖国工业化道路上的又一个胜利
记察哈尔人民与旱灾的搏斗
难忘的会见
永远高举红旗前进
毛田纪事
下篇
南行印象
广东纪行
浙江见闻
东北调查纪实
关于加强经济特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玉林地区经济振兴之路
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考察
从吴江看苏南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
太行纪行
金川纪事
希望之旅
安徽调查札记
关于苏南乡镇企业改革情况的调查
农村龙头企业的地位及作用
关于商丘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的调查报告
对一个粮食主产区农业结构调整的调查与思考
“义乌现象”的思考
发展特色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河北省搞好国有企业的十条措施
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之路
再访张家港
探索信息化带动工业和现代化之路
加快培育我国行业的龙头企业
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势在必行
参观三峡枢纽工程随感
用科学发展观,调整大兴安岭林区总体发展方向
本书从作者的新闻作品中,可以看到新闻通讯的力量和热情,这些作品向读者描绘了一个个真实、立体、深情、饱满的中国故事,读后令人震撼。从作者的调研文稿中,不仅可以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中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实践轨迹,也不难看到作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写作态度、写作风格,值得后人仔细研读。
大庆精神大庆人
列车在祖国广阔的土地上奔驰着。它掠过一片片田野,越过一条条河流,穿过一座座城市,把我们带到了向往已久的大庆。
大庆,不久前人们对她还很陌生。如今,人们在各种会议上,在促膝谈心时,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谈论着她,传颂着她。有机会去过大庆的人,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这个几年前还是一个未开垦的处女地,现在已经建设起一个现代化的石油企业;描述着大庆人那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没有经受过革命战争洗礼和艰苦岁月考验的年轻人说,到了大庆,更懂得了什么叫作革命。身经百战的将军们,赞誉大庆人“是一支穿着蓝制服的解放军”。在延安度过多年革命生涯的老同志,怀着无限欣喜的心情说:到了大庆,好像又回到了延安,看到了延安革命精神的发扬光大。
我们来到大庆时,这里还是严冬季节。迎面闯进我们眼底的,是高耸入云的钻塔,一座座巨大的储油罐,一列列飞驰而去的运油列车,一排排架空电线和星罗棋布的油井。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现代化石油企业的壮丽图景。同它相对衬的,是一幢幢、一排排矮小的土房子。它们有的是油田领导机关和各级管理部门的办公室,有的是职工宿舍。夜晚,远处近处的采油井上,升起万点灯火,宛如天上的繁星;低矮的职工宿舍里,简朴的俱乐部里,不时传出阵阵欢乐的革命歌曲声,在沉寂的夜空中回荡。到过延安的同志们,看着眼前的一切,想到大庆人在艰苦的条件下为社会主义建设立下的大功,怎么能不联想起当年闪亮在延水河边的窑洞灯火哩!
但是,对于大庆人说来,最艰苦的,还是创业伊始的年代。
那时候,建设者们在一片茫茫的大地上,哪里去找到一座藏身的房子啊!人们有的支起帐篷,有的架起活动板房,有的在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丢弃了的牛棚马厩里办公、住宿。有的人什么都找不到,他们劳动了一天,夜晚干脆往野外大地上一躺,几十个人扯起一张篷布盖在身上。
淫雨连绵的季节到了。帐篷里,活动板房里,牛棚马厩里,到处是外面大下,里面小下,外面雨住了,里面还在滴滴答答。一夜之间,有的人床位挪动好几次,也找不到一处不漏雨的地方。有的人索性挤到一堆,合顶一块雨布,坐着睡一宿。第二天一早,积水把人们的鞋子都漂走了。
几场萧飒的秋风过后,带来了遮天盖地的鹅毛大雪。人们赶在冬天的前面,自己动手盖房子。领导干部和普通工人,教授和学徒工,工程技术干部和炊事员,一齐动起手来,挖土的挖土,打夯的打夯。没有工具的,排起队来用脚踩。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垒起了几十万平方米土房子,度过了第一个严冬。
就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沉睡了千万年的大地上,到处可以听到向地层进军的机器轰鸣声,到处可以听到建设者们昂扬的歌声:“石油工人硬骨头,哪里困难哪里走!”夜晚,在宿营地的篝火旁,人们热烈响应油田党委发出的第一号通知,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孜孜不倦地学习着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他们朗读着,议论着,要用毛泽东思想来组织油田的全部建设工作。没有电灯,没有温暖舒适的住房,甚至连桌椅板凳都没有,但是,人们那股学习的专注精神,却没有受到一丝一毫影响。
时间只过去了短短四年,如今,这里的面貌已发生根本变化。我们访问了许多最早来到的建设者,每当他们谈起当年艰苦创业的情景,语音里总是带着几分自豪,还带着对以往艰苦生活的无限怀念。他们说,大庆油田的建设工作,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方,困难的条件下开始的,如果不是坚信党的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号召,如果不是在党的总路线和“大跃进”精神的鼓舞下,如果没有一股顶得住任何艰难困苦的革命闯劲,今天的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许多人还说,他们过去没有赶上吃草根、啃树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没有经受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考验,今天,到大庆参加油田建设,也为实现六亿五千万人民的远大理想吃一点苦,这是他们的光荣,是他们的幸福!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