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陈寅恪先生后半生(1949——1969年)的传记。
陈先生学贯中西,文史兼通,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境界。他一生潜心学问,不求显达,深为国内外学人敬重。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绘了陈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陆键东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为陈寅恪先生后半生(1949——1969年)的传记。 陈先生学贯中西,文史兼通,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境界。他一生潜心学问,不求显达,深为国内外学人敬重。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绘了陈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作者简介 陆键东,广东南海县人,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学者。主要致力于中国知识分子历史、明末清初史事、近代岭南文化演进史等课题的研究和著述。著有《历史的忧伤——董每戡的最后二十四年》等。2007年,受邀为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访问学人。2010年,获聘为法国人文科学之家、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目录 新版前言 前言 序 南迁 第一章 陆沉下的抉择 第二章 南土的温情与生命的积淀 第三章 晚年人生的第一轮勃发 第四章 向北京关上了大门 第五章 磨难终于启幕 第六章 1956年:一个罕有的春天 第七章 欢乐走到了尽头 第八章 风暴中的孤寂者 第九章 “今日吾侪皆苟活” 第十章 哭泣的1958年 第十一章 劫后余绪 第十二章 草间偷生 第十三章 今宵相逢 第十四章 中国学人的悲歌 第十五章 一段昙花一现的日子 第十六章 暮年“膑足” 第十七章 今生所剩无几日 第十八章 挽歌已隐约可闻 第十九章 长夜 第二十章 陈寅恪之死 第二十一章 身后是非谁管得 第二十二章 绝响 主要参考书目 序言 这是一部特定历史时期 的著述,时代的不平,一 代人的感奋,俱在书中历 历可见。将近二十年过去 ,重读陈寅恪生平出处以 及悲喜交织的故事,仍感 震动,思绪难平。无声的 历史一直在遵循着古朴的 法则,百年中国,貌似几 番陵谷,人世代谢,然历 史的忧愁恰如川上逝水, 无尽无涯。实际上我们一 直活在自以为已成陈迹的 历史中,从来未能割断与 往昔的恩怨。 在这个意义上,《陈寅 恪的最后二十年》依然活 在历史中。 今天,相隔十七年,这 部著作有缘重新刊布,它 整体呈现的不仅是一个历 史文本,它还在“时代与人” 的一些节骨眼上,新注入 笔者近年治学的一些思考 与心得,可见出一些新的 学术积累。十数年来,陈 寅恪已成为中国文化界人 所共知的人物,有关陈寅 恪的史料不断被发掘,本 书这次重新出版,在一些 史料的引用与订正上参考 了这些新材料,即使没有 引用,也作了相关的提示 与说明。只是任何一部著 作都无法包罗万象地概括 历史的全部内容,限于本 书固有的体例,著述的初 衷,全书的结构一仍其初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已有了自己独特的生命 ,它已与一个历史时期紧 紧相依,书中揭示的陈寅 恪晚年的遭遇,乃是陈氏 一生完备的关键部分。聊 可告慰的是,任十余载风 雨的摧折,书中所书写的 历史,历岁月消磨,初步 经受住了人世间的检验。 这次新刊,增补之余,尚 对原版一些冗词与错讹作 了删削,个别尚有忌讳的 史实,作了迫不得已的避 讳;另又新加了史料图片 若干。私心以为,新本尚 有可观之处。至于本书是 否仍合时宜,知我责我, 则留待读者了。 十数年来治学,可以这 样说,吾侪将终身受益于 陈寅恪。为着这次修订, 再次打开陈氏文集,重温 那些仿佛隔世的文字。这 次阅读,却似能从字里行 间看出一幕幕鲜活的历史 ,读出一段段感人的人生 ——既是陈氏自己的,也 是他所论述历史的。很为 这种感觉而惊讶,这是以 往所没有的。忽然就醒悟 ,陈寅恪是用精血浇铸他 的文字的。文字里包含着 历史,包含着从古通今的 史识;同样,也包含着他 良善的天性与丰富的情感 ——这些都直接决定了他 对历史与人物的评价。也 就是,在这样的文字里, 闪耀着“史心”与“人心”。史 心者,才学、通识、博大 ;人心者,善良、悲悯、 豁达。对于人文学者来说 ,两者得其一,已属难能 可贵;而两者兼而有之, 则是百年一遇了。 “关河累年,死生契阔。 ”回视人生,昔日惠我极多 的前辈师长,大都零落殆 尽。丰神疑在,人已云亡 。他们已不及见修订后的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而其中的一些长者,曾 以慈爱倾囊相授陈氏生平 功业。灵光岿然,昭示来 者。二十年间,笔者就这 样感受着中国文化火尽薪 传之道。行走在孤寂的问 学路上,心中常萦绕着温 暖,由此总对历史怀着敬 畏,对前贤充满了感恩。 很可惜,在内,限于资质 ;在外,困于世道,先哲 们身后将坠之业竟接不得 一二。看着那辈人渐渐远 去,一代仪刑将成绝响, 不由人欲效古人,嗷嗷痛 哭! 同样是在这十数年间, 一直得到同道者的关怀与 注视。长年来三联书店对 笔者爱护有加,在一段风 雨同路的日子里,它甚至 提供庇荫。这次本书新刊 ,尤其得到书店总编辑李 昕先生、责任编辑潘振平 先生的鼓励与支持,书店 的孙晓林女士则从旁施以 可贵的援手。此外,在岭 南的陈寅恪女儿陈美延、 陈氏的亲朋好友以及他们 的后代,与昔年一样,无 私地给予了许多帮助。二 十年来,与这些长辈师友 的交往,已成为人生必不 可少的一部分,与他们的 缘分,益见纯粹。作为后 学,在这奇变的世局,犹 能领悟古书中所云“故家”的 余绪,并从中体味着于今 已稀的“风谊”、“操守”等古 义,这实在让人叹息不已 。深而言之,因了陈寅恪 ,在人生一段重要的岁月 里,犹能从古及今、从故 纸堆到身历的时代,亲身 体验何谓“故国乔木”,何谓 文化灵魂,实为平生幸事 。 自然,在知天命之际, 能写下以上感受,这是读 者对笔者的厚爱,也是历 史的眷顾。为此,本人感 愧之铭将以长怀! 陆键东撰于广州梅花书 屋 2013年2月23日 导语 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从陈先生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入手,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先生晚年作品的内涵,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 这部也许沉重的作品,能给读者许多启示。 本书1996年初版。此次修订再版,作者参考了近年发现的新材料、新研究,在“时代与人”的一些节骨眼上,新注入近年治学的思考与心得,并补入当年尚未知晓的一些重要史迹。 精彩页 第一章 陆沉下的抉择 1 陈寅恪的到来,也使陈序经“一手抓教授”的计划达到了高潮。陈序经懂得陈寅恪的价值。 陈寅恪到达岭大的第二天,也即1月20日,该天出版的《岭南大学校报》登出了“本校聘请到名教授陈寅恪”的消息。该报云陈寅恪“精通十余国文字。西洋汉学家伯希和等曾从陈先生学中国史,壮年即享盛名……本校王力院长亦出其门下……(一九四二年)由英国牛津大学聘为正教授,此为我国罕有之荣誉……陈先生以史学驰名海内外……其博学为学术界所公认。去年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选举,陈先生荣膺院士之选”云云[1]。这是陈寅恪在岭南大学第一次正式亮相,评价之高,甚为少见。除了“一九四二年”这个时间及“伯希和等曾从陈先生学中国史”这一点与今人所掌握的史料有出入外,其他的评语很贴切。 从陈寅恪抵粤第二天校刊即登出消息此点去分析,陈寅恪远在上海时,陈序经已周密地安排了一切,他对陈寅恪的行踪了如指掌。 陈序经到底以多少月薪聘请陈寅恪?从五十年代初陈寅恪填写的有关表格所反映,陈寅恪每月的工薪分一度达到二千七百分,比很多教授高出二三倍。陈寅恪在岭大领最高薪水是不容置疑的。1952年,岭大数学系主任姜立夫在思想改造运动中被迫交待这样的“问题”:他自到岭大之日起便每月领取特别津贴港币一百元,一直领了两年多[1]。以此推论,陈寅恪每月所领取的特别津贴也不应少于港币一百元。 至此,在陈寅恪五十九年不安的人生中,岭南大学这段校园生活,成为陈寅恪后半生为数不多的一段有些亮色,泛起一些快乐波澜的岁月。岭南大学的校风以及有些游离于现实政治的环境很适合陈寅恪,而陈序经也是他一生中碰到的为数极少的知音式领导。命运的机缘在这位大半生凄苦的大师迈入第六十个人生的年头,似乎开始展现它的宽容。陈寅恪有点像生活在美丽的桃花源里。 看看同一时期珠江对岸广州市的情形,对此会有更深的感受。 1948年底,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分崩离析,各类机关纷纷南迁。广州雪上加霜,社会动荡,物价飞涨,多遭受一层大溃退前夕的浩劫;南国各院校的教学秩序接近瘫痪,“反饥饿、反迫害”等罢教罢学风潮迭起。 1949年1月13日,以国立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孔德为首的中大教授,联名向当局发出“因生活悲惨,要求依照最近调整待遇发薪,限十五日十二时前清发两个月,否则全体罢考(按:即不给学生出考题、批考卷)”的警告。 2月2日,因物价上涨,员工生活陷入窘境,中山大学教授会全体教授向当时的教育部负责人陈雪屏请愿,要求一次性透支3至7月份的薪津。 3月5日,中大教授因生活受到严重威胁,从该天起实行罢教并“总请假”达二十四天。 P19-2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