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路还乡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黄耀红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以还乡为母题的文化散文。作者少时生长于乡间,后在城市里谋食半生。其文字葳蕤如草木,弥漫着浓郁的乡土记忆。这些面朝故乡的述说,亦如曲径通幽的蜿蜒小路,它连接风雨故园、山川四时,也通向那些烛照历史的湖湘人物。作者笔下的故乡并不只是某个乡间村落,它还指向知识分子文化还乡的时间与空间、艺术和审美。一路还乡,是作者对现世故乡的依依回望,更是他对文字故乡的悄然重建。 作者简介 黄耀红,湖南师范大学文学教授、博士,湖南教育报刊集团编审,教育学博上,湖湘语文首倡者。著有《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给教育一个远镜头》《话里有话》《湖湘语文》《不一样的语文课》《没有语文的语文课》等,发表教育通讯、思想随笔、传媒论文、文化散文300余篇。 目录 总有一条小路通往故乡 第一辑 白果树 白果树 乍波塘 斑鸠 紫苏 父亲的菜地 洋姜 芙蓉花 马齿苋 零食 稻草 古樟与喜鹊 母亲的酸菜 车前草 映山红 石磨 水牛 桑 父亲 永恒的怀念 棠坡 湘江北去 第二辑 看云 看云 看荷 水木清秋 雪夜 青竹湖之夜 山行 一夜清欢 日出东山 湘春明德 青云书院 妙高峰下 一对石狮 浯溪那些碑 凤兮凰兮 洪江古商城 靖港 铜官小镇 超越千年的美丽 西湖的夕阳 台湾行记 西安记忆 峡谷行 播种美与光明 嫁给爱和信仰 松坡长青 第三辑 播种美与光明 山水清音 先生之风 美遇见 挥不散的记忆 突围与救赎 病是一面镜子 钢琴奏响的“黑与白” 人性的至暗与至亮 圣旗与罪恶 重阳的沉思 成就语文湖湘 写作的三种喻象 从或许走向宽容 “1”和“一” 仪式是生命的致敬 第四辑 心中的桃花源 何处是桃源 百年百熙 朝向世界的阁楼 致阅读者 树知道答案 童心是颗光明的种子 元旦献词 相连 孤独之美 微语录 时间是生命的计量 梦里蓝田 心在麓山 后记 序言 总有一条小路通往故乡 十年砍柴 每个作家,总有一条小 路通往故乡。读完黄耀红 兄的散文集《一路还乡》 , 尤觉此言不谬。 耀红兄长我三岁,算是 同龄人,都出生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的湘 湖乡村。自清季以来,看 起来安静而美丽的三湘四 水,一次次成为席卷中华 的激流发源地之一。尽管 一个世纪的波诡云谲、世 局变易深刻地影响着包括 湖湘在内的中华大地,但 远离都市的僻远乡村,是 激流后抵达的地方。因此 ,还是有比通衢大都更完 整的古建、风俗乃至民谣 和传说留存,让我们这一 代人童年时耳闻目睹,或 身栖其中。 生长在故乡时,我和耀 红兄大约是差不多的心思 ,既不觉得故乡风景之秀 丽,也不觉得风俗有何值 得称道之处。我记得上初 中时正流行一首歌曲《我 热恋的故乡》:“我的故乡 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 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 依恋在小村周围/一片贫瘠 的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 望”。哼唱这首歌时,觉得“ 并不美”是写实,可要说“热 恋”,万难同意,当时一门 心思只想离开那四壁青山 的贫穷山村。 人到中年,再回首往事 ,忆及故乡风土,很庆幸 在遥远的南方还有一个故 乡在等着我,庆幸在故乡 自己能和家人完整地度过 童年、少年,直至18 岁负 笈北上。读万卷书,行万 里路时,故乡的风景与人 事总是不由自主地冒出来 做参照或映射。 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必然会想起故乡的春天 ,花红柳绿,燕子呢喃; 读“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 行”,心底里会对久疏音讯 的童年好友问一句:“日子 过得还好吗?”而行旅天下 ,看山看水,总不由得拿 来和故乡做对比。或有“村 桥原树似吾乡”之感触,或 有“故乡无此好湖山”的叹服 。 耀红兄比我更幸运,他 虽然进了省城,但距离生 养他的山村并不远。而我 自离乡后近三十年一直客 居北方,由陇原而京师, 即便是交通很发达的今天 ,回乡一趟也非易事。然 而,一位写作者对故乡所 思所感之深刻悠长,并不 完全取决于距离之远近。 在我看来,对一个人特 别是以写作为生的人而言 ,故乡有三个维度:一曰 空间,二曰时间,三曰心 灵。 只有离开故乡,从熟悉 的空间到了另一个空间, 故乡才会被一次次在心底 里咀嚼回味。对身在距离 故乡三千里外的北京的我 而言,是如此;对生活在 离故乡山村只有二十多公 里的省城的耀红兄而言, 亦是如此。无论远近,只 要日常生活中与故乡有空 间上的阻隔,故乡的一切 便只有在回忆中呈现了。 如耀红兄这本书中的宗祠 、老屋、池塘,以及老屋 旁边的一枝芙蓉花、池塘 边的一株古香樟。 只有消耗过时间的空间 才有意义。天下村落、街 巷千千万万,若你未曾到 过,又与你何干呢?故乡 是一个空间,但只有在那 里度过一段时光特别是人 生重要的童年、少年,那 才是真的故乡而非符号意 义上的。如故乡对我在北 京生长的儿子来说,尽管 节假日带他回去过,于他 这只是祖籍地,是父亲、 祖父的故乡。 因为故乡容纳了自己的 童年和少年,故乡所有的 风物在回忆中才能鲜活起 来,具有质感。在时间和 空间的叠加下,祖母的小 脚,父亲的静坐,母亲的 操劳,以及和小伙伴在池 塘溪流中的嬉闹,不是虚 幻的影像,而是真实的存 在。 只有丰盈而宽阔的心灵 ,才能充分地容纳故乡的 时间与空间。即使垂老他 乡,故乡也永不老去,依 然是自己灵魂深处的后花 园。 漂泊在外的游子,多少 都会有思乡之情,而作家 和艺术家的乡情恐怕为浓 烈,此乃职业使然。故乡 从来都是作家和艺术家创 作的重要源泉。一个伟大 的作家,不管他多么年轻 就离乡,终其一生都在写 故乡,如鲁迅,如沈从文 ,如莫言,皆如此。 当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 意义上的故乡或“乡愁”,被 不断地暗示和强化,对敏 感的人来说,即便从未踏 过故土,念及那个地方, 心中也有一种柔软而激动 的情感。席慕蓉次回到父 母的故乡内蒙古大草原, 写下了《父亲的草原母亲 的河》,歌中说:“虽然已 经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 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 乐/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 这是心灵的还乡,是文 化的还乡。 耀红兄和我是同龄人中 的幸运者,因为我们的故 乡,在空间、时间和心灵 的三个维度上是统一的。 在故乡或曰老家,我们度 过了上大学以前的时光, 曾在故乡的山水间牧牛采 樵。故乡还有父亲或祖父 建造的老屋,有历代祖先 的坟茔。每到清明,有不 得不回故乡的理由。对我 们一部分同龄人和儿女辈 的大部分人来说,这是近 乎奢侈的事。故乡于他们 而言,是不完整的。他们 的故乡或曰老家只是一个 概念,是父母念叨的地方 。他们成长在异乡,父母 的方言几乎是另一种语言 。因为很少亲近,故乡是 那样的隔膜,而把自己生 长的异乡说成故乡,确有 些理不直气不壮。 故乡在空间、时间和心 灵层面的分割,将是以后 大多数中国人的生存常态 。我知道,传统的乡村并 不只有炊烟袅袅、牛羊下 山的牧 导语 乡是一次又一次的家园回望。 于本书作者而言,还乡其实并不是什么遥远的存在。他与老家之间,不过半小时多车程。然而,那里永远是最能慰藉我内心的地方。 其实,故乡也并不一定就是某一方山水。此心安处是吾乡,能让心灵安顿的文字,又何尝不是另一个精神的故乡呢? 《一路还乡》是一路的雾中风景。一篇篇读下去,渐次豁然开朗、榆柳分明,洋姜和酸菜的香味涌起,乡土的人情、离乡的哀愁、古今的变迁一一呈现。在诗性的语言如镜头般细致地推进下,读者也走进了那个我们从未经历就已经失去了的家园。 后记 后记 还乡,从来就是文学的 母题。 乡是什么呢?是通往生 命来处的那条路,还是从 山头升起的那轮明月?是 我们的母语和方言,还是 留在舌尖上永远无法抹去 的记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乡是生命的情感时空。 年岁愈长,怀旧愈多, 乡愁亦愈深。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乡是一次又一次的家园 回望。 于我而言,乡其实并不 是什么遥远的存在。我与 老家之间,不过半小时多 车程。然而,那里永远是 最能慰藉我内心的地方。 其实,故乡也并不一定 就是某一方山水。此心安 处是吾乡,能让心灵安顿 的文字,又何尝不是另一 个精神的故乡呢? 这些年,我陆续写了一 些文字,以《一路还乡》 名之。因为我喜欢“还乡”这 个母题,也喜欢“一路”这种 修饰。在长沙方言里,“路” 的词义极为丰富:“有路”“ 得路”“路数”这个字眼,总 叫人想到历史与未来、希 望和可能。 感谢十年砍柴兄于百忙 中赐序,砍柴这笔名,本 身就属于乡土中国。砍柴 兄博闻强识、笔耕不辍, 于文史方面更是如数家珍 ,他是从吾土吾湘走出去 的青年才俊。砍柴兄的序 ,早在两年前就已写好。 因为全书内容的增改,出 版一拖再拖,甚是惭愧。 感谢《长沙晚报》的奉荣 梅老师、张辉东老兄,本 书部分篇什曾刊于《橘洲 》文艺副刊。 感谢出版人覃亚仄兄。 他是拙作《天地有节》的 策划人,亦是本书的催生 者。 感谢漓江出版社的认真 编辑出版。 感谢我的母亲,我的家 人,我的朋友,感谢生我 养我的故乡。 黄耀红 2021年5月8日 书评(媒体评论) 家乡是自然的山水。如 果没有善于体会的心灵, 我们就等于失去了家乡。 ——思想史学者、深圳 大学教授 王立新 这个有深度、有温度的 男子,静夜低吟,连接故 园风雨,烛照湖湘人物, 沟通时空乡愁,一路依依 回望,也是他对文字故乡 的悄然重建。 ——散文作家、湖南省 作家协会副主席 谢宗玉 对于没有在湖湘的云水 与霜霰、苍凉与富饶中生 活过的读者来说,《一路 还乡》是一路的雾中风景 。一篇篇读下去,渐次豁 然开朗、榆柳分明,洋姜 和酸菜的香味涌起,乡土 的人情、离乡的哀愁、古 今的变迁一一呈现。在诗 性的语言如镜头般细致地 推进下,读者也走进了那 个我们从未经历就已经失 去了的家园。 ——作家、文学博士 黄 晓丹 精彩页 白果树从老屋的门前抬眼北望,就见到那株高大的白果树,那撑住了一角云天的白果树。 没有人能说出老树的年岁,就连村里最老的老人。人们只知道,白果树下的那个屋场,叫朱家祠堂。与我家老屋不过数百步之遥,南北相望,鸡犬相闻。我们就叫它上屋。从未见过朱家的祠堂,只是将童年的记忆留给了白果树,留给了那一株长在祠堂前方的老树。 父亲倒是见过朱家的祠堂。对于一辈子不曾离开故土的父亲来说,回想祠堂的旧貌似乎是一份显赫的荣华。 旧时的祠堂,为宗族供奉与祭祀自己的列祖列宗所建。而我们那一带,朱氏是显赫的名门望族。在父亲缓慢的神往里,仿佛遥想起千百年的斑驳晨昏和迷离烟雨,白果树下的那一片檐牙高啄和青灰错落,当初所惊起的或许不只是鹧鸪与山鹰,还有那些染着稻香的纯朴目光。 父亲描述的朱家祠堂,正中为门楼,上书“朱氏宗祠”四个大字。进入祠内,正厅供奉着朱氏族人的祖先神位。那些蝇头小楷凝结的人世遗踪,在香的温热与烛的亮光中,隐约如梦。左右两厢,前后三进。房舍森然,地铺青砖。祠内所有天井,皆以细麻石砌成,连接屋宇的回廊。两侧有兰草、菊花、松柏等花木。祠后建假山,辟清池,曰荷花池。夏养荷花,碧波蛙语,蜻蜓其上;月色无声,暗香盈袖。 远看朱氏宗祠之形构,山围如椅。左右短短的两脉山嘴,如椅之扶手。中间两山相连,势平如椅之背。越过这个椅背,即朱氏宗祠的背面,山势亦如座椅。其地日棠坡,此为朱氏族人日常所居,后为朱家私塾时中学校所在地。想当年,宗祠之肃穆与黉舍之喧闹,一山前,一山后,判然两个天地,而由朱家祠堂至棠坡,皆以翻山的风雨长廊连成一个整体。 父亲指着白果树说,原来祠堂前像这样的白果树有四棵,左右各二,有公有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破旧立新的政治激情里,一夜之间,在乡民的吆喝中,朱氏宗祠的匾额连同所有对祖宗的铭记,对神明的谦敬,对亲缘血脉的归依,夷为一片平地。曾经的雕梁画栋、曲角回廊转眼间成了一堆横七竖八的黑色檩木,成了惨白的断壁残垣。那片土地上的庄严肃穆,也如夜鸟一样惊恐飞散。 我小的时候,祠堂遗址的山后是一片红薯地,到处是细碎的瓦砾。山那边棠坡的原物,仅留一口老井。白果树斫去其三,唯一株得以幸存。朱家柯堂当年的形胜与光华,就留在这棵树的记忆里。 棠坡的时中学校,语出《中庸》“君子而时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可谓远近闻名。这是朱镕基总理的祖业,也是他发蒙的地方。不知年迈的总理,在他关于故乡的记忆里,是否还长着这么一株白果树? 先父曾在棠坡读过五年私塾,我一辈子以刻字为生的爷爷,也在白果树下长大。他长年在外闯荡,白果树看着他渐渐由孩子到青年,由中岁到垂垂老矣。 在一个不曾有文字史的村落里,一株老树便是它所有的记忆。 村落里所有的岁月都曾被白果树翻阅过。日本兵追杀乡野的那份惊恐,新中国成立时的那份激昂,“大跃进”时代高音喇叭里的那些口号,青山绿水间乡里楼宇的渐次崛起,竹篱茅舍的悄然隐退……村落里,到底有多少拨、多少代孩子爬上它的枝上摇落那金黄的果子?到底有多少乡民叼着旱烟、掮着木犁从它身下走过?有多少女子在它的眼光里遭遇人生的初恋?有多少归乡的浪子在寂然凝望中莫名感伤?村落里生老病死,有哪一桩能逃得过白果树的眼睛? 白果树像一个孤独的哲人,在朱家祠堂右侧的山嘴上,守着这个寻常村落的无语沧桑。它以四季轮回的方式,记录着生命的代序。 对于一个家族来说,老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团圆”就在哪里。白果树何尝不是村里最老的老人沉默地守望着老家,守望着那个普通的村落,守望着那些人间岁月。那里有远山近水,有参差绿树,有生命的逝去与生长,有午后的寂寥和黄昏的炊烟…… P3-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