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从思想演进和政治变动两个维度详细叙述了1935年至1945年间该书称之为“毛主义”的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直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过程。 作者拓展了中共思想史的讨论,清晰地勾画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从瞿秋白到陈伯达,再到毛泽东本人的渐进轨迹,从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 本书还通过描述毛泽东与陈伯达在延安的人际互动与思想交流,充分展示出陈伯达在构建和宣传毛泽东思想中的突出作用。 总之,作者认为:毛泽东思想的崛起,既与中共内部政治、思想发展的走向相关,也受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影响;既是毛泽东本人亲力亲为的结果,也是党内一部分知识分子擘划与宣传的产物。 作者简介 雷蒙德·F·怀利(Raymond F.Wylie,1941-),美国里海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师从著名毛泽东研究专家斯图尔特-施拉姆)。1965年至1967年曾来中国访学。 主要著作:《中国:农民革命》(1972)、《毛主义的崛起:毛泽东、陈伯达及其对中国理论的探索(1935-1945)》(1980)、《命运与共:美日关系》(合编)(1989)。 目录 第一章 导言:探寻中国道路 陈伯达:成长时期 第二章 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935—1937) 民族主义与“民族形式” 陈伯达的新启蒙运动 毛泽东的崛起 毛泽东探寻“正确”理论 毛泽东、陈伯达与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三章 走向“毛泽东神话”(1937—1938) 毛泽东的“中国化”哲学 陈伯达在毛派阵营中的崛起 毛泽东、陈伯达与“毛泽东神话”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8) 陈伯达与中国文化的“中国化” 毛泽东提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陈伯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五章 先知的崛起(1939—1940) 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努力 学习毛泽东著作的运动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第六章 挑战与回应(1940—1941) 挑战毛泽东的权威 叶青攻击毛泽东 陈伯达与王实味的争论 整风运动的前奏 第七章 毛派的整党(1942) 毛泽东在党内的支配地位 整风运动的高潮 毛泽东崇拜的出现 第八章 “毛泽东思想”的胜利(1943) 国民党的思想进攻 “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崇拜 陈伯达批判《中国之命运》 第九章 中共党史的重构(1943—1944) 学习党史运动 陈伯达和“毛泽东神话” 毛泽东早年的“布尔塞维克主义” 毛泽东的革命智慧 第十章 胜利的大会(1945) 陈伯达与党史决议 领袖化身圣人 第十一章 结论与后记 结论 后记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导语 本书主要探讨了毛泽东思想(国外习惯称之为“毛主义”)是如何逐步发展并逐渐演变为中共指导思想的,在这一过程中,陈伯达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毛与陈之间的合作关系及个人性格对毛泽东思想的崛起了什么作用。这些都是当前国内毛泽东研究所非常或缺的,尤其是关于陈伯达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很少有深入的、有见地的研究。本书从思想史及中共党史的角度,系统梳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过程及陈伯达在这一过程中推波助澜的作用,观点极具创新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