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谈美(初中部分)/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朱光潜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谈美》写于1932年,是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第十三封信”,开明书店出版本书时,副题为《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谈美》虽有《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之称,但却并非《文艺心理学》的节略本,而是自成一体。在书中,朱光潜先生没有一丝掉书袋的气味,竟如同与一位亲密的朋友对话一般明白晓畅。作者认为“人心之怀,由于‘未能免俗’”,《谈美》的创作则只为一个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免俗’”。朱自清先生为《谈美》作序时评价到:在这本书种,“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顾问等职。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的权威,是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第一人,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蜚声中外。著有《谈修养》《谈美》《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译有《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目录 序 开场话 一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四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美感与快感 五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美感与联想 六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考证、批评与欣赏 七 “情人眼底出西施” ——美与自然 八 “依样画葫芦” ——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九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艺术与游戏 十 空中楼阁 ——创造的想象 十一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创造与情感 十二 “从心所欲,不逾矩” ——创造与格律 十三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创造与模仿 十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天才与灵感 十五 “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的艺术化 序言 新文化运动以来,文 艺理论的介绍各新杂志上 常常看见;就中自以关于 文学的为主,别的偶然一 现而已。同时各杂志的插 图却不断地复印西洋名画 ,不分时代,不论派别, 大都凭编辑人或他们朋友 的嗜好。也有选印雕像的 ,但比较少。他们有时给 这些名作来一点儿说明, 但不说明的时候多。青年 们往往将杂志当水火,当 饭菜;他们从这里得着美 学的知识,正如从这里得 着许多别的知识一样。他 们也往往应用这点知识去 欣赏,去批评别人的作品 ,去创造自己的。不少的 诗文和绘画就如此形成。 但这种东鳞西爪积累起来 的知识只是“杂拌儿”;— —还赶不上“杂拌儿”,因 为“杂拌儿”总算应有尽有 ,而这种知识不然。应用 起来自然是够苦的,够张 罗的。 从这种凌乱的知识里 ,得不着清清楚楚的美感 观念。徘徊于美感与快感 之间,考据批评与欣赏之 间,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 ,常时自己冲突,自己烦 恼,而不知道怎样去解那 连环。又如写实主义与理 想主义就像是难分难解的 一对冤家,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各有一套天 花乱坠的话。你有时乐意 听这一造的,有时乐意听 那一造的,好教你左右做 人难!还有近年来习用的 “主观的”、“客观的”两个 名字,也不只一回“缠夹 二先生”。因此许多青年 腻味了,索性一切不管, 只抱着一条道理,“有文 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 。这是“以不了了之”,究 竟“谈”不出什么来。留心 文艺的青年,除这等难处 外,怕更有一个切身的问 题等着解决的。新文化是 “外国的影响”,自然不错 ;但说一般青年不留余地 地鄙弃旧的文学艺术,却 非真理。他们觉得单是旧 的“注”、“话”、“评”、“品 ”等不够透彻,必须放在 新的光里看才行。但他们 的力量不够应用新知识到 旧材料上去,于是只好搁 浅,并非他们愿意如此。 这部小书便是帮助你 走出这些迷路的。它让你 将那些杂牌军队改编为正 式军队;裁汰冗弱,补充 械弹,所谓“兵在精而不 在多”。其次指给你一些 简截不绕弯的道路让你走 上前去,不至于彷徨在大 野里,也不至于彷徨在牛 角尖里。其次它告诉你怎 样在咱们的旧环境中应用 新战术;它自然只能给你 一两个例子看,让你可以 举一反三。它矫正你的错 误,针砭你的缺失,鼓励 你走向前去。作者是你的 熟人,他曾写给你十二封 信;他的态度的亲切和谈 话的风趣,你是不会忘记 的。在这书里他的希望是 很大的,他说: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 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 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 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 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 ,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 !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 星光去照耀和那过去一般 漆黑的未来! (第一章) 这却不是大而无当、 远不可几的例话;他散布 希望在每一个心里,让你 相信你所能做的比你想你 所能做的多。他告诉你美 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 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 你的手里,“一首诗的生 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 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 。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 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 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 非是一成不变的。”(第 九章)“情感是生生不息 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 。……即景可以生情,因 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诗是 做不尽的。……诗是生命 的表现。……说诗已经做 穷了,就不啻说生命已到 了末日。”(第十一章) 这便是“欣赏之中都寓有 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 欣赏”(第九章);是精 粹的理解,同时结结实实 地鼓励你。 孟实先生还写了一部 大书,《文艺心理学》。 但这本小册子并非节略; 它自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有些处是那部大书所不 详的;有些是那里面没有 的。——“人生的艺术化” 一章是著明的例子;这是 孟实先生自己最重要的理 论。他分人生为广狭两义 :艺术虽与“实际人生”有 距离,与“整个人生”却并 无隔阂;“因为艺术是情 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 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 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 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 的活动。”他说:“生活上 的艺术家也不但能认真而 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 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 他的豁达。”又引西方哲 人之说:“至高的善在无 所为而为的玩索”,以为 这“还是一种美”。又说: “一切哲学系统也都只能 当作艺术作品去看。”又 说:“真理在离开实用而 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 是美感的对象;……所以 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 术的活动。”这样真善美 便成了三位一体了。孟实 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 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 中。这种“宏远的眼界和 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 深思。文艺理论当有以观 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 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 导语 本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美学力作,字字珠玑,渗透了朱光潜先生对美与社会、艺术与人生的深刻体悟。 本书是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书中采用书信体的形式,从“要求人生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的理念出发,顺着美感态度的特性、艺术与人生的距离、美感经验与移情的关系、美感与快感、自然美与艺术美等问题次第展开,文字明白晓畅,充满了真知灼见,指引读者一条认识美学的“简捷不绕弯的道路”,自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被视为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备的经典之作。 精彩页 一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我刚才说,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抓,被它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意义。事物本来都是很混乱的,人为便利实用起见,才像被火烧过的小孩子根据经验把四围事物分类立名,说天天吃的东西叫做“饭”,天天穿的东西叫做“衣”,某种人是朋友,某种人是仇敌,于是事物才有所谓“意义”。意义大半都起于实用。在许多人看,衣除了是穿的,饭除了是吃的,女人除了是生小孩的一类意义之外,便寻不出其他意义。所谓“知觉”,就是感官接触某种人或物时心里明了他的意义。明了他的意义起初都只是明了他的实用。明了实用之后,才可以对他起反应动作,或是爱他,或是恶他,或是求他,或是拒他,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 P5-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