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艺术与科学应该对话,但如何对话?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神经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以两个领域共享的方法论——还原主义——为切入点,在艺术与科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科学的视角解释了大脑如何对艺术品作出反应,又从历史的视角展现了艺术如何受到科学的影响而不断演进。还原主义方法是贯穿本书的关键词,指通过研究复杂现象的基本成分及组织方式,来解释这个现象。艺术家用以分离出形式、线条、色彩、光线等要素,则是为了让人获得与观看复杂图像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本书引入了脑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配以百余张彩色高清示意图和艺术名作。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而且可以打破对抽象艺术的误解和偏见,学会更好地欣赏现当代艺术。 作者简介 埃里克·坎德尔(Eric R. Kandel),1929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5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历史与文学专业,1956年在纽约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他一生致力于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因在记忆存储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于200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目录 译者序 第一部分 两种文化在纽约画派相遇 导言 1 抽象画派在纽约的兴起 第二部分 脑科学中的还原主义方法 2 以科学方法研究艺术知觉的肇始 3 “观看者的份额”的生物学机制:艺术中的视知觉与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 4 学习与记忆的生物学机制:艺术中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 第三部分 艺术中的还原主义方法 5 抽象艺术初兴时的还原主义 6 蒙德里安与具象画的激进还原 7 纽约画派的代表人物 8 大脑如何加工和感知抽象画 9 从具象走向色彩抽象 10 色彩与大脑 11 对光的聚焦 12 还原主义对具象艺术的影响 第四部分 抽象艺术与科学开始对话 13 为什么还原主义在艺术中取得了成功 14 重返两种文化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译名对照表 序言 很多观众对现当代艺术 持有两种心态,要么觉得它 高高在上看不懂,要么觉得 它故弄玄虚没水平。本书即 是给前一种心态开具的“药 方”,它提供了一种新鲜的 科学视角来帮助观众理解艺 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过程。 而在给读者推介本书之前, 我想先对后一种心态作出回 应,同样也要凭借科学研究 来澄清误解。 那些登堂入室被博物馆 收藏的抽象画,真的是四岁 小孩就能涂抹出来的吗?近 年来,美国心理学家安杰利 娜·霍利- 多兰(Angelina Hawley-Dolan)和埃伦·温 纳(Ellen Winner)针对这 个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她们向受试者逐一展示30 组配对好的画,每组中的一 幅出自抽象派艺术家,另一 幅则是儿童或动物(比如猩 猩)画的抽象画,由受试者 选出自己更喜欢的那一幅和 认为画得更好的那一幅。结 果表明:受试者总体上都更 喜欢艺术家的画并认为他们 画得更好,无论在每组两幅 画贴了正确的创作者标签、 没贴标签还是故意贴反标签 的情况下皆如此。 接着她们请小朋友做了 同样的测试,发现小朋友( 8—10岁)虽然更喜欢非艺 术家的画,却同样认为艺术 家的画更好,只是这种判断 能力比不上成人。后来她们 干脆把几十幅画混在一起打 乱顺序,让不具备艺术背景 的观众直接从中选择属于艺 术家创作的画,观众选择的 正确率同样很高。进一步用 眼动仪测试的结果显示,较 之于非艺术家的画,观众对 艺术家的画的注视时间更长 ,视线在画幅上活动的范围 也更大。 上述一系列研究的结果 打破了人们一直以来存在的 误解和偏见,原来即便是普 通观众也足以分辨抽象派艺 术家画作与儿童画作的高下 。我们的审美水平其实要比 我们自以为的高出不少—— 在没有标签的情况下,艺术 家的画在意图性和结构性这 两项上的观众评分显著高于 非艺术家的画。这两项正好 反映了老手与新手、人与动 物在艺术创作上的差异,四 岁小孩的抽象画与艺术大师 的抽象画的确存在差距。普 通观众虽然不能内行地指出 这种差异,却能够直观地判 断这种差异,这意味着我们 在审美方面存在某些共通的 神经和心理机制。 本书作者正是试图通过 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神经和 心理机制,来为科学与艺术 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读过作者自传《追寻记忆的 痕迹》的读者应该还有印象 ,坎德尔除了在神经科学和 心理学方面具有相当深厚的 造诣,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 维也纳人,维也纳浓厚的艺 术氛围也给了他的童年莫大 滋养,并在成年后展开了持 续至今的艺术收藏活动。作 者对科学与艺术的高度热爱 与求索,成就了这样一本眼 光独到的佳作,英文版自出 版以来已经受到了广泛的赞 誉。 本书很容易被误读成是 一位科学家在单方向地用科 学的眼光和证据来理解和剖 析艺术,这绝非坎德尔的本 意。本书的主题确实就如英 文书名(直译为《艺术与脑 科学中的还原主义:为两种 文化架桥》)所示,作者鉴 于科学与艺术的隔阂,希望 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来为双方 架桥。为了“架桥”这个目的 ,他找到了双方共享的方法 论——还原主义;有了“还 原主义”这个切入点,他又 具体地选取脑科学研究中的 若干领域和艺术史中的一条 脉络作为叙事对象。由此, 才严丝合缝地向读者讲述了 一个完整的故事,证明科学 与艺术是可以展开交流与对 话的。 本书在谋篇布局上继承 了坎德尔清晰缜密的写作风 格。作者首先介绍了神经科 学和心理学领域利用还原主 义方法论所取得的科学成果 ,包括自下而上的感觉机制 和自上而下的学习与记忆机 制,正是这两方面构成了我 们理解和欣赏艺术的基础。 然后他介绍了艺术史上不同 时代的艺术家利用还原主义 方法论在艺术创作上从具象 到抽象的演进过程,依次从 形式、线条、色彩、光线和 重返具象这五个方面进行剖 析。在此过程中,又融入了 科学家利用还原主义方法论 对艺术领域开展的初步研究 的若干成果。最后,作者明 确指出,不只是科学家受到 艺术创作的激发从而开展对 艺术的科学研究,反过来, 艺术家也应该吸收科学研究 的最新成果来创作出更具创 造性的艺术品。如此双方才 构成了双向的交流与对话, 而不是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之 上。本书则是在这场伟大对 话的起点做了一次优雅的抛 砖引玉。 需要指出的是,正如作 者在导言中所言:“还原主 义并非研究生物学或脑科学 的唯一富有成效的方法。” 同样地,还原主义也不是艺 术创作的唯一富有成效的方 法。作者只是恰好选取了艺 术史上采用还原主义方法论 的一条脉络来“架桥”。现当 代艺术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丰 富的领域,不同艺术家及流 派所持有的方法论多种多样 。本书主要讲到的印象主义 、表现主义、新造型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极简主义和 波普艺术固然非常重要,但 它们只构成现当代艺术的一 部分。不过,对其他那些艺 术流派的理解和欣赏,同样 共享本书第二部分介绍的科 学原理。 作者“架桥”的良好愿景 是基于美国社会提出的。放 眼我国,科学与艺术之间的 隔阂恐怕 导语 你是否觉得抽象画—— 与涂鸦无异,不知所谓,甚至连标题也让人看不懂。 你是否进一步思考过—— 抽象艺术为什么会成功? 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 看懂抽象画的人究竟看到了什么? 著名神经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坎德尔从大脑的角度告诉你答案: 美不仅存在于观看者的眼中,也存在于观看者大脑的前意识创造过程中。 书评(媒体评论) 像“天才”或“文艺复兴人” 这样的词在这个主张平等的 时代很少被使用,但这样的 描述并非完全不适用于坎德 尔。坎德尔以其在记忆方面 的工作闻名,他现在写了一 本不同凡响的书,书中充满 了诗意的见解,同时又不失 科学的严谨性。 ——V.S.拉马钱德兰,著 名神经科学家,《脑中魅影 》作者 为了缩小艺术与科学这 两种文化之间的差距,坎德 尔通过还原主义模式提出了 审视抽象艺术的新方法:当 涉及激发大脑的创造力和引 发我们的审美反应时,少即 是多。 ——艾米丽·布劳恩,著 名策展人,纽约州立大学艺 术史特聘教授 对神经科学家以及任何 一个对视觉艺术和人文科学 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本 必读的书。 ——杰伊·舒尔金,美国 乔治敦大学神经科学系研究 教授 媒体推荐 这是关于心智科学和现 当代艺术的一次引人入胜的 研究……坎德尔的想法值得 深思,这也许会为神经科学 的探索和艺术创作开辟出新 的路径。 ——《出版商周刊》 获奖记录 美国专业与学术杰出出 版奖2017年度生物医学和 神经科学类图书荣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