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英,1976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哲学系,其后于英国约克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曾任香港岭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退休后为该系客席副教授;研究范围包括:元伦理学、儒家伦理、先秦道家、当代新儒家等;著有Confucian Ethics in Western Discourse,《从人道到天道:儒家伦理与当代新儒家》(台北:鹅湖出版社,2013年)、《儒家伦理:体与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道德之关怀》(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后设伦理之基本问题》(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等;译作有《道德思维》(〔英〕里查·赫尔著,与方子华合译,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1年;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1年)。
本书致力于刻画儒家伦理观的特质,并讨论道德的与非道德的德性之关系,以及如何订定二者的界线等问题。在多个章节中,作者引入道德(moral)与伦理(ethics)之两层区分,以厘清过往论者对儒家思想的混淆与误解,进而深入探究:在不同层次中,道德价值与非道德价值二者关联的运作模式,如何才能体现自由意志、人的主体性以至实现整全而圆满的善(康德称为至高善或圆善)?以及儒家对圆满性的追求的□□根据是什么?
除了上述有关道德与伦理的辨明外,本书对儒家哲学的重要议题,如它属于境界形上学抑或实有形上学,属于德性伦理学、情感主义还是律则伦理学等,以至于先贤对道德践履以及美满人生之实现的功夫,亦详加阐释。
全书共四章, 分别为“道德理论、儒家伦理和德性伦理”“人禽之辨”“践仁尽性”“承体起用”。书末附人名索引和名词索引。全书不单关注儒家的道德伦理, 还关注儒家的非道德价值, 以及道德价值与非道德价值二者关联的运作模式, 以解答儒家如何能体现自由意志、人的主体性、实现整全而圆满的善。
牟宗三尝言:“儒家学问是阳刚之学。”
本书深刻剖析儒家“阳刚”之根源——道德抉择及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