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继愈、杜继文先生主持修撰,当代佛教研究各领域学者通力协作。
2.继1997年出版《中华大藏经》之后,汉文佛教典籍的又一次大规模结集。网罗遗珍,新收佛典两千余种、近两亿字,遍及历代大藏经及敦煌文献、房山石经等近代以来新见文献。
3.整理排印,全书采用新式标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大藏经 汉文部分 续编 汉传注疏部(1)(7-18) |
分类 | |
作者 | 任继愈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1.任继愈、杜继文先生主持修撰,当代佛教研究各领域学者通力协作。 2.继1997年出版《中华大藏经》之后,汉文佛教典籍的又一次大规模结集。网罗遗珍,新收佛典两千余种、近两亿字,遍及历代大藏经及敦煌文献、房山石经等近代以来新见文献。 3.整理排印,全书采用新式标点。 内容简介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续编》由任继愈先生倡议并担任主编,是继1997年中华书局出齐《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之后的又一重大编纂工程,从《嘉兴藏》、《卍续藏》、《频伽藏》、《大正藏》、《普慧藏》等各版大藏经及敦煌文献、房山石经中,挑选《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未收之重要佛教典籍,网罗遗珍,点校流通。《续编》规模宏大,收书约两千余种,八千余卷,分列十部。 汉传注疏部分十二辑,收入汉地及古代朝鲜、古代日本与汉地佛教有交涉的著述中有关印度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典籍的注疏及复疏713种。本书为汉传注疏部第一辑、《续编》全书之7至18册,收录以般若类为主的注疏共144种,包括僧肇《金刚经注》、吉藏《仁王般若经疏》、慧能《金刚经解义》、江味农《金刚经讲义》等重要著作。 目录 第七册 漢傳注疏部 〇二〇九 大品遊意 [隋]吉藏撰 〇二一〇 大品經義疏 [隋]吉藏撰 〇二一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讚 [唐]窺基撰 〇二一二 大慧度經宗要 [新羅]元曉撰 〇二一三 大般若經關法 [後梁]永隆排定 第八册 〇二一四 大般若關 〇二一五 大般若經綱要 [清]葛?提綱 〇二一六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 [姚秦]僧肇注 〇二一七 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〇二一八 梁朝傅大士夾頌金剛經 〇二一九 金剛般若經義疏 [隋]吉藏撰 〇二二〇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并註 [唐]慧淨註 第九册 〇二二一 金剛般若經贊述 [唐]窺基撰 〇二二二 佛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 [唐]智儼述 〇二二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御注并序 [唐]玄宗注 〇二二四 御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宣演 [唐]道氤集 〇二二五 金剛暎卷上 [唐]寶達集 〇二二六 金剛般若經旨贊 [唐]曇曠撰 〇二二七 金剛般若經依天親菩薩論贊略釋秦本義記 [唐]知恩集 第一〇册 〇二二八 金剛經疏 〇二二九 金剛經疏 〇二三〇 金剛般若經挾註 〇二三一 金剛般若義記一卷上 〇二三二 金剛般若經疏 〇二三三 金剛經解義 [唐]慧能解義 〇二三四 金剛經口訣 [唐]慧能説 〇二三五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 [宋]道川頌并著語 〇二三六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會解 [宋]善月述 〇二三七 金剛般若經采微科 [宋]曇應排 〇二三八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采微 [宋]曇應述 〇二三九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采微餘釋 [宋]曇應述 〇二四〇 金剛經科釋 [元]徐行善科 〇二四一 金剛經註解 [明]太宗編 第一一册 〇二四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補註 [明]韓巖集解 程衷懋補註 〇二四三 金剛經註解鐵鋑錎 [明]屠垠註 〇二四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宗通 [明]曾鳳儀宗通 〇二四五 釋金剛經(存目) [明]真可撰 〇二四六 金剛決疑 [明]德清撰 〇二四七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鎞 [明]廣伸述 〇二四八 金剛經槩論 [明]林兆恩撰 〇二四九 金剛正眼 [明]大韶筆記 〇二五〇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筆記 [明]如觀註 〇二五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空論 [明]智旭造 〇二五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觀心釋 [明]智旭述 〇二五三 金剛般若經略談 [明]觀衡撰 〇二五四 金剛略疏 [明]元賢述 〇二五五 新鐫大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音釋直解 [明]圓杲解註 第一二册 〇二五六 金剛經如是解 [明]張坦翁解 〇二五七 金剛經疏記科會 [明]大璸科會 〇二五八 金剛經疏記會編 [清]行策會編 〇二五九 金剛經大意 [清]王起隆述 〇二六〇 金剛經會解了義 [清]徐昌治纂 〇二六一 金剛新眼疏經偈合釋 [清]通理述 〇二六二 金剛經郢説 [清]徐發詮次 第一三册 〇二六三 金剛經註正訛 [清]仲之屏彚纂 〇二六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解 [清]翁春、王錫琯解釋 〇二六五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部旨 [清]靈耀撰 〇二六六 金剛經註釋 [清]溥仁乩釋 〇二六七 金剛經演古 [清]寂燄述 〇二六八 金剛經直説 [清]迹删鷲述 〇二六九 金剛經石註 [清]石成金撰集 〇二七〇 金剛經正解 [清]龔穊綵註 〇二七一 金剛經法眼懸判疏鈔 [清]性起述 〇二七二 金剛經法眼註疏 [清]性起述 〇二七三 金剛經如是經義 [清] 行敏述 第一四册 〇二七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講 [清]行敏述 〇二七五 孚佑帝君註金剛經 孚佑帝君(吕洞賓)註解 〇二七六 金剛經彙纂 [清] 孫念劬纂 〇二七七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 [清]溥畹述 〇二七八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 [清]俞樾注 〇二七九 金剛經訂義 [清]俞樾著 〇二八〇 金剛經闡説 [清]陳存吾闡説 〇二八一 金剛經解義 [清]徐槐廷述 〇二八二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易解 [清]謝承謨註釋 第一五册 〇二八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民國]江妙煦(味農)著 第一六册 〇二八四 仁王般若實相論卷第二 〇二八五 仁王經疏 〇二八六 仁王般若經疏 [隋]吉藏撰 〇二八七 仁王經疏 [唐]圓測撰 〇二八八 佛説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 [隋]智顗説 灌頂記 [清]道霈合 〇二八九 會刻仁王護國般若經疏 隋] 智顗説 灌頂記 [清]成蓮合 〇二九〇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唐]良賁述 第一七册 〇二九一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法衡抄 [宋]遇榮集 〇二九二 注仁王護國般若經 [宋]淨源撰集 〇二九三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科疏科文 [明]真貴述 〇二九四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科疏懸譚 [明]真貴述 〇二九五 仁王經科疏 [明]真貴述 〇二九六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疏 [唐]慧淨作 〇二九七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疏 [唐]靖邁撰疏 〇二九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添改科五 [宋]守千添改 第一八册 〇二九九 般若心經幽贊崆峒記 [宋]守千集 〇三〇〇 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題中天竺提婆註 〇三〇一 佛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贊 [唐]圓測撰 〇三〇二 般若心經疏 [唐]明曠述 〇三〇三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還源述 〇三〇四 夾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文沼注 〇三〇五 般若心經疏并序 [宋]智圓述 〇三〇六 般若心經疏詒謀鈔 [宋]智圓撰 〇三〇七 般若心經略疏顯正記 [唐]法藏疏 [宋]仲希説 〇三〇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小鈔 [明]錢謙益集 〇三〇九 三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慧忠 [宋]道楷、懷深述 〇三一〇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 [宋]道隆述 〇三一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義節要 [明]無念居士集 〇三一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解(存目) [明]真可撰 〇三一三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直談(存目) [明]真可撰 〇三一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論(存目) [明]真可撰 〇三一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説(存目) [明]真可説 〇三一六 般若心經釋義 [明]謝觀光釋 〇三一七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疑 [明]謝觀光釋 〇三一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直説 [明]德清述 〇三一九 心經提綱 [明]李卓吾撰 〇三二〇 心經釋略 [明]林兆恩撰 〇三二一 心經槩論 [明]林兆恩撰 〇三二二 心經説 [明]洪恩述 〇三二三 般若心經註解 [明]諸萬里註 〇三二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斵輪解 [明]通容述 〇三二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正眼 [明]大文述 〇三二六 般若心經開度 [明]弘丽著 〇三二七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發隠 [明]正相解 〇三二八 般若心經際決 [明]大慧釋 〇三二九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添足 [明]弘贊述 〇三三〇 般若心經貫義 [明]弘贊述 〇三三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 [明]智旭述 〇三三二 般若心經小談(存目) [明]觀衡述 〇三三三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貫疏 [明]益證疏 〇三三四 般若心經指 [明]元賢述 〇三三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事觀解 [清]續法述 〇三三六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理性解 [清]續法述 〇三三七 心經大意 [清]王起隆述 〇三三八 心經解 [清]徐昌治解 〇三三九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請益説 [清]道霈説 〇三四〇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註疏 [清]仲之屏纂註 〇三四一 般若心經論 [清]圅昰撰 〇三四二 般若心經彙纂 [清]孫念劬纂 〇三四三 般若心經如是經義 [清]行敏述 〇三四四 般若心經註講 [清]行敏述 〇三四五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句解易知 [清]王澤泩注解 〇三四六 般若心經解義 [清]徐槐廷解義 〇三四七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註解 [清]敬止撰 〇三四八 般若心經易解 [清]謝承謨註釋 〇三四九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註解 [唐]大顛註解 〇三五〇 般若心經註解 [明]無垢子(何道全)註 〇三五一 般若心經註解 〇三五二 般若心經註解 孚佑帝君(吕洞賓)註解 前言序言 《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的編纂及續編(代總序) 任繼愈 一、《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編輯出版始末 大藏經,是繼承和發揚佛教歷史上的「結集」傳統,以一定的結構、體例和編輯方式,匯總以佛教經典爲核心的佛教典籍,並通過一定的載體保存傳世佛教文獻的叢書。當今世界佛教的三個系統——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都有自成體系的大藏經,即南傳巴利語三藏、漢文大藏經和藏文大藏經。其他各種文字的大藏經或佛書集成,都不出對這三種大藏經翻譯、重編的範疇。大藏經不僅對於佛教的存在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對哲學、歷史、民族、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天文、曆算、醫藥、建築、國際關係等許多領域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堪稱世界文化的瑰寶。所以,大藏經不止屬於佛教,而且屬於整個人類。 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多年來,經歷了從一個外來宗教轉變爲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佛教經典的翻譯、佛教義理的詮解、佛教宗派的建立、佛教觀念的普及,無不依賴漢文爲必須的工具;中國原有的思想文化,包括信仰形態,與使用漢文表述的佛教體系之間,相互碰撞,相互滲透,相互滋養,相互豐富,使誕生於印度的佛教在中華大地上開出了繁盛的花朵,創造了儒、釋、道三家鼎立支撑中國傳統文化整體的壯觀局面。應運而生的漢文大藏經,就是佛教中國化的有力見證和突出標誌。從唐代以前的寫本,到北宋以迄清代的刻本,千餘年間,漢文大藏經版本不斷增加,内容不斷擴充,特别是宋以後歷代王朝都將編輯刊印漢文大藏經作爲「盛世盛舉」的事實,説明了社會各階層的廣大信仰者對於佛教法寶的需求和崇敬,説明了華夏民族對於佛教已經成爲「自己的」精神財富的接納和認可。由於長期的積累、反復的蒐集,也由於中國文化傳統和佛教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漢文大藏經在三種語系的大藏經中,表現出了所收典籍數量z大、涉及時間跨度z長、地區覆蓋面最廣、包含佛教派别最多的特點,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晶,成爲中華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釋、道)之一。漢文大藏經不但受到佛教界一以貫之的尊崇和珍愛,而且隨着近現代學術文化事業的開展,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重視和深入研究。 漢文大藏經以其篇幅宏大、版本衆多、歷時久遠聞名於世。雕版印刷術以前,佛經傳播靠手寫流傳。南北朝時北方已有摩崖石刻佛經,刻鑿在崖石上,與造像祈福目的相同。隋代已開始用石板刻經,那是爲了保存佛教經典,以防止兵燹戰亂的破壞。刻在石板上,每塊重達百斤,利於保存,但不便閲讀。十世紀,北宋開寶年間開始以木版印刷藏經,世界上第一部雕版大藏經問世,世稱《開寶藏》。後來遼、金、元、明、清各朝都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雕造藏經。現存公私家刊印的《大藏經》,達二十種之多。辛亥革命後,還出版過鉛字排印的兩種大藏經——《頻伽藏》和《普慧藏》。在國外,漢文版大藏經有《高麗藏》《黄檗藏》《弘教藏》《卍續藏》《大正藏》等。縱觀國内外已出版的各種大藏經,它們的卷數雖然從五千餘卷逐次增加到上萬卷,有的(如日本《大正藏》)至今還是學術研究比較通用的版本,但都不免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今天看來,都不算理想的版本。而由於國力不逮,中國佛教界和學術界只能接受十八世紀前期清朝朝廷刻印《乾隆大藏經》(《清藏》,又稱《龍藏》)以後兩百多年間中國没有大規模重新編纂漢文大藏經的憾事。 一九八二年,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在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會議上,將編輯出版《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列入國家規劃,委託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的任繼愈主持。這是中國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以後,以國家的力量支持學術界整理編輯的一部新版漢文大藏經。爲了避免當今流行於世界的日本《大正藏》的缺失,《中華大藏經》力求做到版本要「精」,内容要「全」。該編以一一四九—一一七三年在山西刻印、上世紀三十年代在山西趙城縣廣勝寺發現的稀世孤本《趙城金藏》爲基礎,以歷代大藏經有千字文帙號的部分爲範圍,對勘了《房山雲居寺石經》《資福藏》《影印宋磧砂藏》《普寧藏》《永樂南藏》《徑山藏》《清藏》《高麗藏》等八種大藏經,共收録典籍一千九百三十九種,約一億多字。經過了十三年、先後一百六十人的艱苦努力,一九九四年底全書編纂完成,一九九七年由中華書局出齊全部一百零六册,二〇〇四年又出版了《總目》,至此,《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圓滿竣工。 《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我國學術界對浩繁的佛教文獻進行集中整理出版的一個重大成果,先後獲得全國古籍整理成果一等獎、國家圖書獎榮譽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榮譽獎,還被列入國家禮品目録。 二、《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續編)的意義與重新啓動緣起 《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以下簡稱《正編》)的圓滿完成和巨大成功,促使學術界和社會上日益形成期盼《續編》的呼聲。 實際上,早在一九八二年《正編》起步之初,編纂《續編》的設想就已在醖釀之中,只是由於條件不成熟,《正編》完成之後,《續編》未能立即啓動。隨着《正編》的問世和近二十年來的形勢發展,越來越使人感到《續編》上馬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按照傳統,以往每個朝代編纂大藏經時,一般都會對前代的大藏經進行整理,並增收新的佛教文獻。漢文大藏經從開始的五千多卷,發展到後來的一萬卷以上,除了因爲漢譯佛經數量有所增加以外,主要是歷代編纂者不斷蒐集增補了以中國佛教文獻爲重心的大量新出新見的佛教文獻及相關資料。這是中華民族十分重視保存文獻資料的良好風氣在佛教領域的體現,也是漢文大藏經之所以具有特殊歷史文化價值的重要原因之一。所增收的佛教文獻形成續藏,從而使大藏經的内容不斷更新、擴展。唐、宋、元、明、清,無不如此。《正編》所收,僅係歷代大藏經的有千字文帙號部分,尚未包括古代各版大藏經所收入的全部佛教典籍(無千字文編號部分),更未包括百年來新發現的佛教文獻,如敦煌遺書,房山石經,西夏故地之新出佛典,六朝以來的散逸佛典(包括散逸在國外的佛典),金石資料中的佛教文獻,各地圖書館、博物館保存的未爲歷代大藏經所收的古代佛教典籍,正史、地方史志、叢書、類書、個人文集中保存的佛教資料,與佛教有關的金石資料等,不勝枚舉。此外,近代以來,湧現了一批從梵文、巴利語、藏文翻譯新譯的漢文佛教典籍,新的佛教研究著作也層出不窮。這些,都不應該被我們編纂的 《中華大藏經》所遺漏。缺少以上這些内容的《中華大藏經》,顯然是不夠齊全的,不能真實反映在保護利用文化遺産正確方針的指導下,新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古籍整理的全貌。 在今天黨中央提出建設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宏大構想面前,編輯出版《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續編》就顯得更加富有時代意義。它可以進一步突出中國極其豐富的漢文佛教典籍在佛教發展史上無可替代的價值,進一步鞏固中國佛教在世界佛教中的特殊重要地位,進一步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進一步發揮佛教文化成果和佛教學術研究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團結宗教界和廣大信教群衆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總而言之,在《正編》之後接着進行《續編》的編纂工作,是使整個《中華大藏經》事業的社會效益和國際影響進一步擴大的需要,既是錦上添花,又是雪中送炭,而且也完全符合歷史上大藏經編纂的慣例。 二〇〇二年三月,在任繼愈主持下,成立《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續編》編輯委員會,制訂了工作方案、工作標準,開展了部分業務。然而,《續編》的工程總量數倍於《正編》,遇到的z大困難是經費不足,編輯委員會無法按照原定計劃全面鋪開工作。 二〇〇六年春節期間,中宣部雒樹剛副部長在任繼愈家中問及工作有何困難和要求,得知以上情況,當即表示中宣部願意大力支持,希望儘快提出具體計畫。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雲山等領導同志對《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續編》編纂工作十分關心,高度重視,委託新聞出版總署負責。 新聞出版總署認真研究後,決定向中央財政申請專項資金,支持這項意義重大的文化出版工程。 領導同志和上級機關的支持給了《續編》編輯委員會極大的鼓舞。近日,任繼愈主持召開會議,重新確定了編輯委員會主要負責人員,決定擴大編輯委員會組成範圍,並儘快提交申請專項經費、重新啓動《續編》工作的論證報告。 三、《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續編》的基本内容、結構和規模 《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續編》收録典籍的範圍爲《正編》没有收入的漢文佛教典籍,下限截至當代,共約四千種以上,字數在兩億六千萬字左右,是《正編》的一倍多。 《續編》計畫分設如下諸部: 一、印度典籍部,收入印度佛教典籍漢譯本。 二、南傳典籍部,收入南傳佛教典籍漢譯本。 三、藏傳典籍部,收入藏傳佛教典籍漢譯本。 四、漢傳注疏部,收入關於印度佛教、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典籍的注疏及復疏。 五、漢傳撰著部,收入論述教義的佛教典籍及對這些典籍的注疏與復疏,以及佛教的論文總集、纂輯、僧人個人文集、類書等佛教文獻。 六、史傳地志部,收入各種佛教史傳及佛教歷史地理學著作,包括總史類、别史類、史料集、寺志、山志、僧人行腳紀、各種地方史志中的佛教資料等。 七、懺儀部,收入各種佛教懺儀。 八、疑僞經部,收入各種疑經與僞經。經考證,某些以佛經名義出現的漢文佛教典籍並非傳自古代印度,應該是中國佛教信徒自己編撰的,假佛名以流通;出處尚存疑者被稱爲疑經,證明確係僞託者稱爲僞經。這些典籍是佛教中國化的極好例證,對於研究佛教與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的關係價值甚大。 九、論衡部,收入中國儒釋道三家論議佛教的典籍、言論。這是《續編》中極有特色的一個部類,擬從《四庫全書》《四庫存目叢書》《四庫禁毀叢書》《續修四庫全書》《四庫未收叢書》《道藏》及各代總集、别集和各種歷史文獻中選取儒道兩家對佛教的評論和佛教與之論辯的篇什,全面反映歷史上佛教與儒道兩家的關係及其思想交融。 十、外教部,收入歷史上與佛教曾有交涉的國外其它宗教的相關典籍漢譯本,反映出佛教對後傳入中國的外來宗教的影響,可供中外文化交流史等研究領域參考。 十一、目録音義部,收入佛教目録、音義等各種工具書。 根據各典籍派别歸屬、思想傾向、功用形態的不同,對收入上述諸部的典籍,進一步分作若干類,並提供各種必要而實用的檢索手段。通過這一工作,揭示諸經典最本質的特點、内容的相互聯繫與相互間的淵源流變,分門别類地把全部佛教典籍組織成爲一個有内在邏輯聯繫的有機整體,以便於讀者從總體上把握大藏經,並可明確某一典籍在整個大藏經中的地位。 《續編》采用紙本與電子版配套的方式出版。紙本要莊重、典雅、劃一、美觀,便於閲讀與佛教信徒供養。電子版便於攜帶和保藏,專供研究與檢索。 擬收入《續編》的典籍可分爲「歷代大藏經中無千字文編號(包括一部分後增入的有千字文帙號但未能收入《正編》的)」和「新編入藏」兩大部分。 爲使各界對未來《續編》出版後的基本樣態獲得直觀印象,編輯委員會於二〇〇六年四月編印出一册樣書,其中收入了《〈續編〉編纂説明》、十一部類的若干篇目樣稿,共約一百萬字,大十六開精裝,一千零二十四頁。 《續編》如出齊,全套爲兩百六十册左右,擬一次推出;若與《正編》一百零七册並列,堪稱壯觀,足以在我國出版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四、完成《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續編》的條件和預計進度 《續編》從二〇〇二年開始前期工作到現在,雖然由於經費問題舉步維艱,但畢竟做了一些嘗試,取得了一些收穫,使編輯委員會對重新啓動編纂工作後能夠最終完成這個項目抱有充足的信心。 首先,主編任繼愈身體尚健,仍能居中指揮;常務副主編杜繼文在佛教哲學和佛教思想史方面,是國内公認的重要權威,並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目前進入編輯委員會的委員,也多是佛教研究的知名學者,而且,他們都可以聯繫和組織一批優秀的青年學者加入《續編》的工作隊伍。 其次,近二十年來,我國自己培養的佛教專業青年學者已達兩百人左右;社會上,熱愛佛學典籍、學有專長、術有專攻的業餘研究者大有人在。這些都構成了《續編》工作可以動員的力量。編輯委員會準備向社會發出招聘啓事,經過嚴格考試、篩選,建立一支專業與業餘相結合、長期與短期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點校工作隊伍,以使編纂進度得到可靠的保證。 第三,《續編》的編纂有《正編》的工作經驗可資借鑑。《正編》的編輯出版前後歷經十三年,參加工作的人員達一百六十人之多,在人員使用、業務管理等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這些經驗可供《續編》編輯委員會參考,不必完全從頭摸索。 第四,「歷代無編號」部分的資料是現成的,收藏地點相對比較集中,主要工作在於對其中未曾整理出版過現代版本的篇目成批照相複製後進行標點。而「新編入藏」部分,經過這些年的艱苦摸底,目録基本上是清楚的,大部分篇目的采訪方向心中有數。 最後,電腦、互聯網、數碼設備等技術手段的普及運用可以給《續編》的資料收集、標點校勘、文字編輯、影像處理、通訊聯絡、業務管理提供極大的便利,大大提高編纂工作的效率和品質,這些條件在《正編》編輯出版的時候還不具備,而又正是《續編》完全通過重行録入排印形成全新版本所絶對需要的。應該説,《續編》的成功將是建立在先進技術手段的支持之上。這樣的技術條件,十年前還不可想像,目前卻完全能夠達到。 在以上條件的保障下,《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續編》預計在經費到位後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就有可能完成。 《續編》完成後,將與《正編》珠聯璧合,《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將體現中國漢傳佛教典籍之全貌,體現當代中國佛教研究的水準,成爲一座中國歷史上蒐羅最爲廣泛、内容最爲宏富的漢文佛教典籍寶庫,爲當代,爲後人提供詳實、完整、科學、實用的佛教文獻,既可作爲佛教信仰者諷誦的經典, 更可爲研究中華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案: 本文爲任繼愈先生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爲重新啓動《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續編》而提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轉報中央的論證報告(有所節略)。現作爲全書代總序,以寄託對任繼愈先生的深切緬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