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升
大清早,我起来扫地,哈欠一个接一个。从县衙里头一直扫出来,眼睛一瞟——果然,陆升哥哥还是站在那里,死死盯着石狮子。
我顿时有精神了,手上加力,大扫帚一扬,一片尘土朝他扑过去。
他转过脸来,冲我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呆子。我就是扔块石头过去,他也不会有感觉吧。天天如此,太没意思了。我拖着扫帚往县衙里走。
他忽然尖叫起来:“锦娘!快来看!糟了!你快来看!”
我知道他要说什么,但还是没忍住,丢了扫帚,跑到他身边。
果然,他一根食指戳着石狮子的左眼:“一个红点!你看见了吧?刚才还没有呢,流血了!狮子的眼睛真的流血了!”
我用袖子擦了擦狮子的眼睛,告诉他我什么都没看见。
“真的?”他揉揉眼睛,又盯着狮子看了一会儿,不好意思地笑了:“我眼花了。”
陆升哥哥的眼睛好着呢,他是着魔了。要不然,他是多么俊秀的一个人啊,脾气好,心地也好。
“锦娘,你看这个石狮子,愁眉苦脸的,去年它还不是这个表情。真的,我觉得快了……我能感觉到,就在这一两天,你还是收拾一下东西吧……”
“你那么怕死就赶快跑啊!天天到这儿来干什么!”我没忍住,吼了出来。
他看着我,一脸困惑,嘴唇动了两下,但什么也没说出来。他的背影很单薄,宝蓝色的衣服洗得很旧了。我有点后悔,他孤孤单单一个人的样子,太可怜了。
以前陆升哥哥是好好的一个人,和谁都有说有笑的。他来县衙里送柴是顺手从街上给我买点吃食,一块米糕,栗子。等他把木柴放好,我们就坐在大树,一边吃东西,一边聊天。
他要不是打柴的时候,遇到一个崴了脚的老婆子,好心把她背下山,什么事也不会有。天的老太婆!那天陆升哥哥一下山就慌慌张张来到县衙,也不理我,径直去给县令老爷磕了头,说他在山上遇到仙人了。仙人说,一看到县衙门口的石狮子眼睛流血,就要赶快跑,县城很快会被洪水淹没。仙人还不许他把这件事告诉别人,但是他绝不能丢下乡亲不管……
县令老爷将信将疑,但消息一下子就传开了。全城的人都忙着收拾家当,车行的价钱一下子翻了十倍。我也打了一个袱,把几件心爱的衣裳首饰还有陆升哥哥送我的一只小木马得妥妥。虽说那时候城里的情形十分混乱,但大家都感激陆升哥哥,说他没有自顾自逃跑,是个大好人,还有人担心他泄露天机被仙人惩罚,特意求了符送给他呢。
但是一个多月过去了,什么动静也没有,连场雨都没下过。聚集在县衙门口盯着石狮子的人一天比一天少,奇怪的话一天比一天多。先是说陆升哥哥没爹没娘少家教,编了个故事消遣大家,然后又说他不甘心做个柴的想要做神汉,出了名才好敛钱……谁说一句陆升哥哥的不好,我就骂还过去,后来我也骂得不起劲了……再后来,大伙瞧着陆升哥哥的神色都有些异样,又有一种说法流传开来,说陆升哥哥是大有来头的人物,他是要聚众立教,自古以来谣言的背后都有大图谋……然后,陆升哥哥被县令老爷了大牢,说他妖言惑众。
过了半年,城里率先逃到外地的富户带着家眷陆续回来了,慢慢地一切都回到了往常的样子,大家把陆升哥哥忘记了。只剩下我,央求了管牢的爷爷,时不时给他送点吃的。他不再是我认识的陆升哥哥了,每次见到我,他的眼睛都闪闪地放着光,问我狮子的眼睛流血了没有。
陆升哥哥被关了两年,放出来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石狮子。大伙瞧见他,说笑两句,也就丢开了。他们说,他已经疯了,想当救星想疯了,怪可怜的。
我不信,陆升哥哥只是认死理罢了,他就是这么个人,认准的事,九头牛拉不回。我什么都明白,可我也老是冲他吼,给他脸色看……这天睡到半夜,我忽然醒了,我把刚才模模糊糊梦到的东西回想了一遍,一下子就醒透了,一股冒着凉气的快意流遍全身。月光好亮。
第二天早晨,我的扫帚还没迈过县衙的大门,就听见了陆升哥哥的尖叫。我不慌不忙地走过去,看到他浑身哆嗦,死死盯着石狮子——这蠢物的一对凸出的大白眼睛,成了两片血红。
有几个路人停住了脚,我告诉他们,我没压低声音,就是常的声调说的——狮子眼睛是我昨天半夜用朱砂涂的。他们笑笑,走开了。
然而陆升哥哥什么都没听见。他忽然一把拉住我:“我们一起跑吧!”
他的眼睛那么热切,像流了血一样。我点点头。我说,我们各自回去收拾东西,带点吃的,逃难路上用得着,过一会儿在城门口的小山上见。他连连点头,说应该先往高处跑。他说,回家拿上父亲传下的斧子就走,让我一定要快,少带东西。
我到厨了两块米糕,几捧炒花生,还烫了一壶酒。我挎着篮子往城外走。再过一会儿,我就可以和陆升哥哥坐在俯瞰整个县城的小山上吃花生了,我一边给他斟酒一边告诉他——你看,什么事都没有。是个玩笑。难道我一个使唤丫头能招来洪水?别怕。有我呢。咱们好好过日子吧。
一想到这些,脚步就轻快,像飞起来一样,高低的路似乎都不见了。但是,怎么走了好久还没到山顶呢?难道天天走的路也会迷失吗?
我回头一看,奇怪,整个小城像被扯碎了一般,在水波中摇荡,就剩县衙前的石狮子稳稳地立着,眼睛上的朱砂化开了,漂出一抹血红。
我再看看自己,奇怪,全身盖披着漂亮的金色鳞片,本来挎着篮子的手,成了鱼鳍。篮子不见了。
我抬起头,看见自己吐出的一串水泡。透过水面,我看见了陆升哥哥哀伤的面容。他站在小山上,呆望着脚下的洪水,他孤零零的样子,真可怜啊。
尚思伽,本名尚晓岚,笔名所思、远道、思伽等,1972年11月生于北京。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同入北京青年报社,先后担任、副刊部、《青阅读》专刊编辑记者,曾多次获得全国报纸副刊版面年赛奖及北京好新闻奖,并在《读书》《书城》《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报刊发表了大量文艺评论、文化研究、小说,著有小说集《鬼记》(2012)、文艺评论集《散场了》(2014)、话剧《中书令司马迁》(2018)。2019年3月病逝于北京。
尚晓岚在《鬼记·后记》中写道:“史书停止的地方,小说就开始了。”在中国传统学术系统中,“小说”著录于“子部”而“补史氏之阙”,并不属于虚构文体,而是被当作“杂史”“别史”来看待的。晓岚的《鬼记》,皆取材于《左传》《史记》《汉书》,始于《史官》而终于《别史》,假托“鬼生”,有叙有论;附录各篇则比附唐人传奇写当代世情人心,使之蒙上了一层奇古的神秘色彩。这样一组精心制作的文字的艺术品,似乎自觉突破当今所谓史学、文学的壁垒,也有意现代小说的文学性格,而延续着“迂诞依托,欲有所言”的古典小说传统。2017年7月,时当邓广铭诞辰110周年,三联书店再版了邓先生的宋代人物研究系列,即通称的“四传二谱”,晓岚就此采访了邓广铭之女、宋史学家邓小南教授,在这篇题为《历史学家为什么忘记了“人”?》的专访中,晓岚慨叹,由司马迁开创的史传传统,绵延千载,而为当今历史学家所放弃,她认为,邓广铭的“谱传史学”实在是一份需要被激活的遗产。打通文史而写作,使那些逝去的奇伟之人、之事重新灿然生辉,让生活在现实中的普通人也能感悟历史,从中获得深沉的思想和情感以加持人生,这是晓岚短暂的一生念兹在兹为之努力的大愿,2012年出版的这部历史小说集就是行的一次重要探索。2016年7月,李志毓把晓岚《中书令司马迁》的初稿发给我看,当时,我已经在《读书》杂志上拜读过《荒原狼的嚎叫》等文章,对她心存感佩,读罢,就约请晓岚、曾诚、志毓一起喝咖啡聊《史记》,之后,我收到她寄来的《鬼记》。当时,我兴味盎然地一口气读完,感到整部小说集充满着中国史上那个英雄时代的精气神,我心里明白,那就是看起来温婉可人的尚晓岚其内在的精神。不过,说实话,我当时只是把它当作好看的故事来读的,而这一次,当我满怀悲憾,不忍晓岚那刻印于精美文字间的生命轻易泯灭,重新展读其书,不禁后悔自己当初是多么漫不经心、多么粗糙乏味,根本就没有能够欣赏这件晓岚用文字精心编制的艺术品,没有好好体会她的表微阐幽之意。在这里,就谈谈我这次阅读的些许感受,算是给有心的读者做一个粗略的导读。首先,我想让读者重视的,是反复锤炼的文字、精巧构思的形式及其营造出的意境,读者于此切勿轻忽,需反复琢磨,用心把玩。在我们这个时代,人心普遍粗糙肤浅,非直截浅露刺激不足以有感,像晓岚这样精心制作一组玲珑的文字艺术品,当然难觅知音。晓岚假托生逢盛世而丧其神智的鬼生,取材《左》《史》《汉》,从让人意想不到的角度新编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传奇,所作“鬼生曰”,仿效《左传》“君子曰”、《史记》“太史公曰”,论往事而喻当今。晓岚喜欢文物,对此有长期的学究,她在每篇故事的开头,都选用一件特具象征意义的文物,说明其出处;她所写的场景、服饰、物件、不像长篇小说那样刻意铺陈,描写繁缛,而是寥寥数笔,精当简要,似不经意间营造出历史的质感;晓岚的文字,精洁朴素,字字珠玑,感慨风发,与古文尤其是《史记》的文气很是配合,几乎每篇每段皆可成诵。她的描写叙事,简洁有致,疏疏落落,《诗经》《乐府》错杂文间,苍古之气氤氲纸面,可以当作一组史诗来读。每一篇文末都标记了成文时间,写于2009年6月至201pan>年7月间,而篇目的编次并不按照写作时间的顺序,在这里我想提醒读者的是,小说的编次是有意涵的。在我看来,《变法》《知音》《万人敌》从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整部小说集的主调,也呈现出晓岚的精神底色。《变法》《知音》《万人敌》分别取材于《史记》的《商君列传》《刺客列传》《项羽本纪》。然而,《变法》的主人公并非商鞅,而是因反对新法被处以劓刑的公子虔,通过这个形象生动地再现括太史公在内的传统史家,对战国时代历步潮流的深察其弊,与今人对变革对富强步的一味崇拜大唱反调;《知音》写的是高渐离继荆轲之后再次以筑击秦皇的故事,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这不过是荆轲刺秦的尾声,晓岚却把它演绎得更加荡气回肠;《万人敌》好像是晓岚为《项羽本纪》所作的补记,用吕马童被愧恨痛苦所缠缚的余生,渲染出中国人心目中慷慨悲歌、义不偷生的项王那凛凛不灭的英魂。这三个故事所表达之思想所抒发之情志,正与《太史公书》相通。《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它是以一场又一场令人感慨万千的人生戏剧来展现古今之变的,这意味着,司马迁对历史的考察和审视有一种人生的立场,这种人生的立场,使司马迁书写的历史就像一个个壮阔强伟的生命以历史时势为舞行的酣畅淋漓的演出,而这演出的高潮,往往就是这些伟大的人生在造就历史的同时与历史相冲突而最终得到的失败。司马迁自己,也与他所身处的时代发生了激烈的悲剧性冲突,他正是通过自己的人生悲剧,去理解何谓伟大的人生及其与历史的关系:“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之人称焉!”可以说,《史记》就是一部失败英雄的史诗,它专门树立失败而伟大的人生丰碑,以对抗、纠正、评判历史本身。《史记》中那些千古传诵的名篇如《伯夷列传》《项羽本纪》《刺客列传》《屈原贾生列传》……都有一种只身与整个现实对决,“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悲壮勇毅决绝,千载之下,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已者焉。这里面,是我们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对人生的深情、对历史的洞察,也是对价值的抉择和断定,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传统,是千载史魂。鬼生曰:“余略涉《史》《汉》,尝思何谓盛世?秦皇汉武之隆盛,莫不与残暴相随,统御严酷,与民争利,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岂独文、之荣光哉!”这样的“鬼语”也是这……我相信,当晓岚写下这句话,那一刻,她一定真切感到“上下古今,恍若目前”。天命就是没有开始没有尽头的时间河流本身,它无常而有道,它一方面让我们把自己坦然交付于命运,一方面又让我们信靠人文化成的世道人心,在无可计量的偶然性之中,在不可预知的瞬息不停的变化之中,不失却主宰。觉得,《陌上桑》与《史官》之间有一种呼应关系,它写的是一名出生农家的小女子受到命运无情拨弄的一生,而她的一生却奇特地牵连着历史的盛衰,她就是开创汉朝中兴局面的汉宣帝之母翁须。每当命运陡转,吉凶莫测,翁须就说:“再贱的命也是一条命!天下这么大,谁家不可以居?何处不可以活?”晓岚借翁须之口,表达的是面对无常命运的有常态度。晓岚的历史小说,我认为,其不在虚构,其长处不在想象,而是用文学的方式承继着中国文化的历史意识,承继着中国人对于历史的那种般的情感,她努力通过人物深入历史的精神和情感,而对于历史的呈现又寄托着自己在时代生活中的思想感情,她的历史小说写作,是徘徊于古往今来,感同身受,瞻前顾后,与千载史魂相接。陈寅恪称赞庾信《哀江南赋》用古典以述今事,能“融会异同,混合古今,别造一同异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觉”,他说,这实在是“文章之绝诣,而作者之能事也”!这一段话也可以用来形容晓岚在《鬼记》中营造的古今相映之境。刘净植在回忆晓岚的文章中说,她们一起聊天时经常自嘲是要在文艺作品中寻找意义,找问题要答案,这在别人眼中其实是挺可笑的,但晓岚却说,不管别人怎么看,对她而言,没有这一层的表达,这作品技术上再、呈现上再精致,那也是次一等的,甚至这种精致会让她感到不耐烦。学历史的我,受命为晓岚的历史小说集写序,自然更不可能在作品技术上多说什么,而只能在她的作品中寻找意义了。
序 让逝去的生命灿然重辉 / 江湄
史官
君子
变法
知音
万人敌
神君
陌上桑
别史
附录:
崔某
孙笔振
薛伟
戒色
秀秀
刺客
冒牌蜘蛛侠
小鱼日记
夫
后记
影分身:
蓝血
倾盖
四十九度灰
猫崇拜研究提要
项链
法老的诅咒
陆升
信
纸寿 并作者附记
短篇小说集《鬼记》的故事原型取材于《左传》《史记》《汉书》,富有中国史上那个英雄时代的气质,还蒙上了一层奇古的神秘色彩。这样一组精心制作的文字的艺术品,突破了史学、文学的壁垒,也了现代小说的文学性格,延续着“迂诞依托,欲有所言”的古典小说传统
本书的故事原型取材于《左传》《史记》《汉书》, 富有中国史上那个英雄时代的气质, 还蒙上了一层奇古的神秘色彩。这样一组精心制作的文字的艺术品, 突破了史学、文学的壁垒, 也超越了现代小说的文学性格, 延续着“迂诞依托, 欲有所言”的古典小说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