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经济与企业家精神(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陈宪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陈宪自选集分为两册,“以人为本”是自选集中文章收录的核心理念。本分册精选了陈宪教授于1998-2020年在《解放日报》《文汇报》《南风窗》等媒体上就公共议题发表的文章,内容包括创业创新、企业家精神、教育和人力资本三大主题。作为一位经济学者,作者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对大众进行了经济学通识教育,这有利于让更多的人来关注社会公共服务的改善。本书的读者对象为对经济学和公共社会等话题感兴趣的读者。 作者简介 陈宪,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院执行院长,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的主要社会兼职是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陈宪于1979—1983年间在江西财经大学计划统计系攻读经济学学士学位;于1985—1987年间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并于1988年获此学位;于1991—1994年间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并于1995年获颁博士学位。 陈宪的专攻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和服务经济与贸易,在这些领域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多部,并获多种奖项。他经常在各种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发表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时评。 目录 Part1 贫富差距、利益调整与教育机会公平 专业化、职业化与敬业精神 “有为”方能“有位” 贫富差距、利益调整与教育机会公平 关于MBA的些许困惑与思考 圈地与圈人 人本精神:经济学人的告白 教育体制改革的公共经济学思考 “高考状元县”折射出什么? 有些公平是绝对的 高校为啥不能炒股? “零工经济”在深化还是逆转职业化? Part2 “双创”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转型大计 以色列创业创新考察记 聚焦上海科创中心的生态系统建设 “双创”,深圳“优”在哪里? 经济学与管理学视域下的“创新” 中国经济的希望在“双创” 为什么深圳将是中国第一个新经济策源地? 今天,我们在什么意义上谈“创业”? Part3 在中国,如何认识企业家 企业家要有社会责任 “决策失误”的背后 “三张黄牌”与企业家精神 在中国,如何认识企业家? 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 一个乡贤治理的故事 附录 我的“闭环”人生 后记 序言 自1983年本科毕业后, 我一直都在大学工作。大学 有三项使命,首要的是培养 人才;其次是创造知识,即 做研究;最后是社会服务。 大学里学科众多,不同学科 的社会服务以不同形式展开 。例如,在工科专业中,科 研成果产业化是其主要的社 会服务形式。又如,普及保 健常识是医科专业重要的社 会服务形式之一。我所在的 经济学科,写时评政论是经 济学者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形 式,也是经济学问题导向、 经世济民的具体体现。 今天的中国,普通人已 经有了较大的发声空间,我 们能够自由思考、针砭时弊 、建言献策。我们可以用文 字来影响和改变社会,消除 制度性弊端,摒弃由来已久 的陋习,变革那些被权力保 护起来的领域,需要积跬步 以行千里的精神。所以,每 当完成一篇时评或政论时, 我都有一种莫名的快感,即 便已经写了很多篇。 经济学研究始于观察。 直觉比较好的经济学家能够 从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进而对它们进行实证研究 ,提出一个假说,即科学问 题,再做出下一步的假设, 即给出边界条件,然后通过 选择模型、确定变量,并被 可重复的经验(数据)所验 证后,得出假说是否成立的 结论。如果说这些是创造新 知识的“阳春白雪”工作,那 么,直接针对经济现象或其 他社会现象,运用经济学原 理和方法进行专业的分析和 通俗的评说,就是直面大众 、直面社会的“下里巴人”工 作。其实,两者并无高下之 分。 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 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在 国际贸易理论、经济地理学 领域均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 成果。同时,他也是《纽约 时报》著名的专栏作家。他 的专栏文章既深刻又风趣, 鞭辟入里地解析经济社会现 象和公共政策,对大众、对 社会均产生了广泛的、建设 性的影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 国还有一位经济学家——加 里‘贝克尔,他在研究人类 行为时,总是力图用经济学 的方法和观点去揭示其中的 经济动因,在分析影响人类 行为的各种因素时,他始终 把经济因素放在重要地位。 在运用经济理论分析人类行 为方面,贝克尔是一位成功 的先行者。他是当代经济学 家中最富有独创性思维的学 者之一。他常常把观察到的 明显不相关的现象与某些原 理的作用相联系,从而开拓 经济分析的新视野。为此, 贝克尔获得了1992年度诺 贝尔经济学奖。与此同时, 他撰写了大量专栏文章,在 《商业周刊》上每周发表一 篇与上述研究和社会现实有 关的时评,并且坚持了19年 。 当然,经济学家关心公 共话题,与他们用什么形式 表达并没有特别的联系,只 不过专栏文章是一种比较方 便、常见的形式。美国经济 学家、1976年度诺贝尔经 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 德曼于1962年出版的《资 本主义与自由》,几乎包含 了他关于如何改进公共政策 的所有著名建议。1980年 ,弗里德曼夫妇共同撰写的 《自由选择》,则用更加具 体、更加通俗的方式考察并 分析了与这些建议有关的现 实问题,如著名的教育券制 度、社会保障体系私有化、 单一所得税等。经济学家认 为,商品和服务提供者之间 的竞争,包括思想创造者和 政治职位追求者之间的竞争 ,是为个体和家庭利益服务 的最为有效的方式,对社会 最贫困成员尤其如此。 当同事们和我谈起我在 报刊上发表的那些文章时, 我通常会告诉他们,写时评 和随笔是我的业余爱好。人 的业余爱好会在儿时的不经 意问养成。我于1960年开 始在上海交大子弟小学念书 。从那时起,我就有了读报 的习惯。我父亲在上海交大 从事党务工作,每天下班都 会带回几份报纸,如《人民 日报》《解放日报》《文汇 报》《参考消息》等。每天 ,我一做完功课,就到里屋 和父亲一起读报,读到不懂 的地方,就会问问父亲。记 得那时最能说明哪位同学语 文成绩好的表现是,老师经 常在课堂上朗读他(她)的 作文。我的一位语文老师曾 对我母亲说,课堂上不能多 读陈宪的作文了,他会骄傲 。以前说一个人骄傲,是最 常见的批评。无论如何,我 比较喜欢写文章的习惯,得 益于儿时养成的读报习惯, 也得益于学校老师的熏陶。 1972年末,我从插队的 农村抽调到当地铁路派出所 工作。当时,每个铁路局都 办一份小报,发送到各基层 单位。因为当时可以阅读的 报刊极其有限,所以,每周 一份的《铁道报》,成为铁 路职工的精神食粮。我发现 上面偶尔也发表一些学习体 会或其他文章。于是,我就 开始投稿。然而,那时发表 一篇这样的“豆腐干”文章实 属不易,编辑会把作者叫到 他(她)办公室,字斟句酌 ,一直改到他(她)认为的 “滴水不漏”为止。尽管比较 难,我还是在不长的时间里 发表了好几篇文章,并被江 西南昌铁路局公安处政治处 的同志发现,因此调到处机 关工作。 后来上大学后,我也给 报刊投过稿,但几乎都石沉 大海。我想,这里有我的水 平问题,也有一些客观原因 。变化是从20世纪80年代 初开始的,但首先不是发生 在主流报刊上,而是在一些 非主流的报刊,它们开始刊 登评论文章。198 导语 创业的本质是试错,并行着创业者试错和需求试错。创业者试错是试创业者本人或其团队是否为“对”的创业者,这个过程又总是与需求试错结合在一起,只有当两者皆为“对”时,才算创业初步成功。结果为“对”的创业,很有可能孕育出新技术,进而可能产生新产品、新服务,甚至新产业。所有这些试错为“对”的创业创新活动集腋成裘,从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企业家精神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产生了什么作用?时至今日,一大批风险投资家、产业投资家也是企业家这个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和直接投资并经营实业的企业家一起,在进行需求试错,发现市场,不断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 本分册精选了陈宪教授于1998-2020年在《解放日报》《文汇报》《南风窗》等媒体上就公共议题发表的文章。 后记 在临近退休时,我萌生 再编一次自选集的想法。同 时,也写一篇回顾性的文章 ,一并出版。 自2004年我在广东经济 出版社出版第一本随笔集《 跷跷板上看天下》以来,我 陆续出过几本类似的集子。 最近几年没有再出。这次选 编时,先确定了几个主题, 再从以前的集子和发表的文 章里挑选,就有了现在这两 本自选集。在第二本的最后 ,我写了《我的“闭环”人生 》。 写随笔、时评,大多是 个人爱好。要是从专业角度 看,就有点“不务正业”。我 的这些文章,部分和我这些 年关心的服务经济、区域经 济、创业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等研究领域有关,还有一部 分就是公共话题了,汇集在 一起,难免显得杂乱。 本书的责任编辑徐唯, 做了大量的编选、编辑加工 工作,很是辛苦。上海交通 大学出版社的资深编辑汪俪 ,参与多次讨论,负责选题 把关。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负责电子出版的编辑仇芳芳 ,这些年帮助我在“今日头 条”开辟专栏,每当我有了 文章,她都及时地将它们“ 挂”出来。这些文章部分编 进了这两本自选集。在此, 向她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陈宪 2020年9月 精彩页 职业化的基本内涵是具备从事某一专业工作的学识、技术和能力,也就是从业资格,即基本的职业资格。对于那些关系公共利益、社会责任较大和通用性较强的专业工作,政府通常实行职业准人制度。这一制度是有关这些特定专业依法独立执业,或从事这些特定专业工作需具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一系列必备标准。因此,职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化劳动者或专业化人才的基本素质。 职业化需要学识、技术和能力,更需要职业精神。学识、技术和能力与职业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动力。在很多情况下,有职业精神的人,会自觉地寻求机会,或在工作过程中,自觉增强自己的学识、技术和能力。这是因为职业精神是责任感、事业心、竞争意识、团队精神乃至敬业精神的总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说一个人很“职业”,通常是指这个人的专业水准较高,具备了所从事职业的知识和能力。譬如,一个职业经理人,除了具备与其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有关的知识、经验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需要对所供职公司忠诚,需要落落大方的仪表、仪态。对于一位职业记者来说,具备多学科知识、敏锐的职业嗅觉、迅捷的领悟能力,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回各种消息的吃苦耐劳精神,是其职业化的基本要求;对职业教师应当提出的职业化要求是,知识水准高、授业能力强、人品好和孜孜以求的终身学习能力。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形容“敬业”,就是干什么像什么。对此,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职业人士给我们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他们的职业水准、职业形象和职业精神都是值得称道的。坦率地说,我们现在不少人,比较缺乏职业素养,更缺乏职业精神,于什么不像什么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是因为我们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劳动力(人才)市场的整合和竞争还不充分,有那么一批劳动者还没有感受到,或者说还没有充分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即使感受到压力的那一些人,也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而无法跟上职业化发展的潮流。 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和培训在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培养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以商学院教育为例。在目前的商学院教学体系中,过于注重细分的专业教育,而忽视职业化和职业精神教育。在各种与职业经理人有关的培训中,技能训练成为主打,职业化的素养、职业精神的塑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我们应当通过各种教育和培训的方式,逐步弥补一部分人职业精神的欠缺,以适应市场经济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职业准人制度是对长期以来实行的职称制度的挑战。这意味着,中国社会正在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化、演进。这是更深刻的社会转型。社会将根据不同职业的要求,确定其从业的起点资格。如未来一个从事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其起点资格就是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再根据不同专业工作的特殊要求,制定执业资格的一系列标准。求职者在通过验证和各种形式的考试,被确认达到起点资格和执业资格后,才能获得相应的工作岗位。看起来这一过程有点复杂,但极其必要。道理很简单:这一过程复杂一点,从业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就会高一点。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