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当绿叶缓缓落下(与生死学大师的最后对话)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美)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大卫·凯思乐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为国际级生死学大师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临终前写就的最后一本书。伊丽莎白在她生命的最后九年为身体瘫痪所苦,她曾多次说到自己已做好死亡的准备,并一直勇敢地活着。她曾在《论死亡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一书中,提出临终的五个阶段: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帮助人们学会接受死亡。
本书进一步指出此观点可以帮助我们走过伤痛。
作者在本书中和读者分享自己的悲伤经历。他们在悲伤中体悟生命的脆弱及坚韧。“曾经爱过、失去,又活了过来”的人生历练,使其更感念:“生命、死亡与爱是上天给你的恩典。”
作者简介
大卫·凯思乐,是世界公认的研究悲伤与失落情绪的专家、奥普拉网的特约作者和美国在线的健康专家。所著《临终的需求》曾得到特蕾莎修女的褒扬。伊丽莎白·泰勒、杰米·李·柯蒂斯和玛丽安娜·威廉森等名人在亲友垂危时得到过他的帮助,他还在安东尼·博金斯与迈克尔·兰登临终时伴其度过。
目录
作者的话
推荐序一 爱与悲伤——人生必经之途
推荐序二 完成为人类悲伤而做的最后功课
作者序 我的功课已完成
前言 预期性悲伤
第一章 悲伤的五个阶段
否定
愤怒
讨价还价
沮丧
接受
第二章 悲伤的内在世界
你的失落
解脱
安抚情绪
遗憾
眼泪
天使
梦境
萦绕的意象
角色
叙述
责怪
怨恨
其他的失落经历
人生观
孤立
秘密
惩罚
控制
幻想
坚强
第三章 悲伤的外在表现
纪念日

你的身体与健康
忙碌
遗物
节日
写信
财务
年龄
结束
第四章 特殊状况
孩子
多重打击
灾难
自杀
阿兹海默症
猝死
第五章 悲伤的不同面貌
第六章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我的悲伤经历
第七章 大卫·凯思乐:我的悲伤经历
后记 悲伤的恩典
序言
这本论悲伤的书是伊丽
莎白·库伯勒·罗斯医生去世
前的最后一本著作。她于
1969年出版第一本著作《
论死亡与临终》,在全球
掀起了“生死学”的革命浪潮
。由于此书被翻译成多国
语言,因此“死亡”、“临终
关怀”、“临终病人的心理”
等课题,在不同文化中引
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对医
疗、社会及文化形成巨大
的冲击。
本书的叙述从病人的角
度转移至失去亲人哀伤者
的角度,也是罗斯医生在
因中风坐了9年轮椅及面对
死亡的预期性悲伤中,切
身体会之后的作品。本书
的最大特色有以下三点:
一、理论基础与实例水
乳交融,引人心领神会。
本书的理论基础相当完
备并佐以实例,无论对医
疗专业人员,还是一般民
众、病人及家属,都是绝
佳的参考资料,对正处于
悲痛之中的丧失亲人的家
属来说,也是一剂良药。
两位作者都是长期众积实
务经验的大师。本书不像
教科书那样枯燥,读起来
生动活泼,发人深省。
二、两位作者的真情告
白,写出了自己的肺腑之
言。
罗斯医生与大卫·凯恩乐
在本书中与读者分享自己
的悲伤经历,他们在悲伤
中体悟生命的脆弱及坚韧
,而“曾经爱过、失去,又
活了过来”的人生历练,使
得他们更感念:“生命、死
亡与爱是上天给你的恩典
。”
三、内容包含悲伤各层
面且面面俱到。
本书对预期性悲伤、悲
伤的内在世界及外在表现
、悲伤的不同面貌以及特
殊情况,例如,灾难、自
杀、阿兹海默症(失智症
)及猝死等所造成的悲伤
都有详尽的诠释。尤其在
《自杀》一文中,以真实
遗书来表达自杀者的心境
,更是让人热泪盈眶,也
能以更大的包容及同理心
看待深陷悲伤的人们。
罗斯医生自从在1969年
出版的《论死亡与临终》
一书中,提出“临终的五个
阶段一一否认、愤怒、讨
价还价、沮丧、接受”后,
可说是毁誉参半。誉者认
为如此清晰的分类与阶段
论,很符合科学原则;毁
者则认为太过清晰,将复
杂的情绪简化,不符合临
床的事实或现象。真正接
触临终病人者随即发现,
几乎没有一位病人是按照
五阶段论发展的。如此简
单的阶段论反而造成人们
误判病人的情绪,并加以
标签化,使病人更感到不
被了解与孤独。再者,由
于近三十年来关于死亡与
临终的主题研究甚多,大
部分研究的结论均推翻了
五阶段论。
罗斯医生是一位具有丰
富经验的临床精神科医生
,曾撰写了二十多本著作
,却未曾在学术领域中深
耕。她的著作并非从严谨
的研究得出新知,而是从
实务经验出发,因此很难
说服正统学院派的学者。
近年来,有关死亡与临终
的学术论著或百科全书陆
续出版,全是对五个阶段
的批评。罗斯医生当然知
道这些批评,因此她在本
书中表示:“五个阶段被世
人广泛地运用与误用。”她
也在《我的悲伤经验》一
文中道出:“我的人生目的
绝不只是度过这些阶段……
我的生命绝不只是五个阶
段便能一语道尽的,我相
信你的人生也同样丰富。
重要的不只是认识这些阶
段或纪念逝去的生命,而
是活过的岁月。”这段结论
正是本书宗旨的最佳写照
。虽然本书开宗明义仍是
介绍“悲伤的五个阶段”,但
作者的重点置于后记《悲
伤的恩典》中。后记中有
几段掷地有声的话:“悲伤
是必经的人生体验……没有
人会白白悲伤。悲伤有治
疗的作用。如果你没有好
好走过悲伤,便会丧失治
疗灵魂、心理与情感的宝
贵机会。悲伤是上天的恩
典!”
因此这五个阶段只能作
为背景知识,帮助人们对“
悲伤”的本质与表现多些了
解,却不能视为金科玉律
,对应在每个人身上。本
书虽再次提出五阶段论,
却在书中再三强调:“失落
与悲伤是非常个人的经验
,但你的失落对你有独特
的意义与痛苦。”真正要了
解悲伤或帮助悲伤的人,
只有用爱,全然包容、接
纳的爱,才可能看出每个
人的独特性与个别性,也
唯有爱才有治愈悲伤的力
量。
对从事以下职业的读者
,例如,医生、护理人员
、心理咨询师等,读本书
时请务必读完全文,才不
致断章取义。同时,“五阶
段论”只能作为背景知识,
不能作为诊断的术语或依
据。一般民众也请谨慎解
读“五阶段论”,它只能作为
“知识”,不能直接加以“应
用”。人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绝非几个阶段就可以说清
楚的。深入了解、体恤、
接纳、爱,才是真正治疗
悲伤的途径。
(本文作者为中国台湾
地区成功大学医学院教授
,是台湾地区安宁疗护的
先驱)
导语
《当绿叶缓缓落下(与生死学大师的最后对话)》为国际级生死学大师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临终前写就的最后一本书。本书的叙述从病人的角度转移至失去亲人哀伤者的角度,也是罗斯医生在因中风坐了9年轮椅及面对死亡的预期性悲伤中,切身体会之后的作品。
后记
人们往往忽略悲伤的神奇
治愈力。它和车祸或重大
手术后身体的治愈力一样
惊人。当你承受无法承受
的失落,每天早上都不想
起床,觉得没有活下去的
理由,因为你的灵魂已经
破碎,即便如此,你仍然
不能绝望,因为悲伤可以
让你的生命产生蜕变。
唯有悲伤有这样的治愈
力。
试想周遭是否有人曾经
历严重的失落。请回想他
刚遭遇不幸时的模样,再
想想一年后的模样。如果
他走过悲伤,你应该能看
出神奇的转变。如果你看
不到改变,或许是他不允
许自己悲伤。
没有人会白白悲伤。
悲伤永远有治疗的力量

人生很多问题都源于悲
伤未能获得解决或治疗。
如果你没有好好走过悲伤
,便会丧失治疗心理与情
感的宝贵机会。
现代社会中,我们找不
到太多悲伤的好榜样。我
们很少告诉孩子,失去所
爱时该如何面对。你何曾
听过人们对孩子说:“亲人
去世后,你应该这样走出
阴影、那样哀悼亲人。”
也有少数人很有远见。
有一位女士在听完演讲后
,和我们分享她的经验。
她说虽然孩子们对外公几
乎没有印象,她仍然会带
着孩子去为外公扫墓。她
说:“我坐在墓前,当着孩
子的面哭泣。我说了外公
的一些往事,说着、说着
,又哭又笑。我告诉孩子
,悲伤就是这样。平常我
什么事都愿意教他们,怎
么能独漏悲伤?孩子总有
一天会经历失落与死亡,
我希望到时候他们能顺利
地走出阴影。”
很少有人能从父母身上
学到如此宝贵的东西。我
们永远记得美国前总统夫
人杰奎琳·肯尼迪
(Jacqueline Kennedy)带
着孩子公开为丈夫哀悼的
情景。她试着从历史中寻
找指引,最后决定遵循林
肯(Abraham Lincoln)的
葬礼模式。后来她离开人
世时,再度教导世人如何
庄严地面对死亡。她在家
人与书籍环绕下,离开人
世,葬礼上她的儿子以三
项特质形容母亲:“喜爱文
学,重视家人,充满冒险
精神。”
但我们能遵循的指引依
然不足。你是否知道逝者
家属在葬礼之后如何度过
?初次面对悲伤是何模样
?如何才能走出阴影?谁
能为他们提供帮助?他们
要如何治疗创伤?
有些人会求助心理咨询
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士,但
多数人都是选择独自悲伤
。经历失落的人总希望能
走出痛苦与孤立,亦会在
潜意识里寻求榜样,但这
方面的模范非常少。于是
他们只能求助于亲友,然
而亲友通常并不熟悉悲伤
的过程,甚至觉得谈论这
种话题很不自在。
许多人不知如何疏解悲
伤而选择逃避,却不知道
他们真正要逃避的是失落
的痛苦。然而,这是无法
逃避的。逃避悲伤无疑是
放弃悲伤的治疗力量,也
会延长痛苦的时间。
我们为什么要悲伤?理
由有二:第一,好好悲伤
才能好好活下去。最重要
的是第二点,悲伤是心理
、感情与灵魂的治疗过程
,最后将引领你找回完整
的感觉。问题不在于你是
否要悲伤,而是你何时要
悲伤。如果你没有好好面
对悲伤,永远觉得有桩未
了的心事。
所谓未了的事,包括该
说未说的话、该做未做的
事,以及被你忽略或压抑
的感觉。过去的伤痛所残
留的心结,会在日后遭遇
伤痛时浮现出来,让新的
悲伤更难承受。例如,很
久以前父亲去世时,你没
有好好面对悲伤。多年后
,你参加一位同事的葬礼
(你甚至和那位同事不太
熟识),旧时的悲伤可能
突然涌上心头。未获解决
的痛苦,总会在适当时机
再度浮现,这未尝不是值
得庆幸的现象。
悲伤是必经的人生体验
,从这一点来看人人平等
。虽然悲伤是每个人共同
的经历,多数人经历痛苦
时却像在一座孤岛上。周
遭的人不知如何伸出援手
,当事人即使想求助,也
不知需要何种援助,只知
道失去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失去的已不会回来,痛
苦却挥之不去。这种痛苦
会让周遭的人非常不安,
因为他们会想到自己的痛
苦,醒悟自己的人生也同
样无常。因此,当别人说“
要坚强一点”或“都已经半年
了,难道你要永远悲伤?”
这正反映出他们的痛苦与
恐惧。
在一次演讲中,一位名
叫玛莉提丝的女士与我们
分享她的故事。某天,几
位朋友觉得玛莉提丝不太
对劲,便问她怎么回事。
玛莉提丝说那天是她母亲
去世25周年的日子。朋友
不解地问:“都过了25年,
你还会难过?”玛莉提丝答
:“我并未崩溃,也已走出
伤痛,但我无法忘记。”
事实是你会永远悲伤。
失去所爱的痛无法忘怀,
但你将学会带着这份痛活
下去。你会复原、重建你
的生活,再度找回完整的
感觉,但你再也不是原来
的你了。你不应该也不会
希望自己完全没有改变。
面对失落的态度对悲伤
与治疗过程非常重要。悲
伤是一份恩典,你永生难
忘的感情至此将画一个完
满的圆,这是一段属于反
省、痛苦、绝望、悲剧、
希望、调整、重新投入生
活和心灵治疗的时间。
刚失去亲人时,你会充
满负面感受(终其一生,
你可能极力避免这些感觉
)。悲伤、愤怒、痛苦挥
之不去,深刻与强烈的程
度远胜于你以往的经验。
失去亲人的痛超乎你的负
荷,毫无前例可循,也没
精彩页
玛琳达很年轻时便进入当地最具声望的会计师事务所,后来嫁给该公司的部门经理约翰。约翰是公司主管,但在家里,玛琳达才是最高决策者。约翰具有人力资源的背景,善于管理人事;玛琳达对会计充满兴趣,喜欢逻辑思考。
玛琳达完全无法理解约翰怎么会在婚后20年身患重度心脏病。夫妻俩都不抽烟,也很注重饮食、经常运动,怎么会发生这种事?然而这毕竟是事实,玛琳达将约翰的健康当作工作来处理,在网络上研究各种疗法,不错过任何医疗讲座。但约翰的情况持续恶化,有一次玛琳达发现他在哭,便说:“别哭了,眼泪无济于事。”
约翰柔声说:“能做的我们都做了,已经接近尾声了…
玛琳达打断他:“还没有结束,一定还有很多事可以做。我绝不错过任何治疗的可能性!”
约翰握住她的手,说:“请不要错过互相道别的机会。”
她坐在床边,拼命忍住泪水。约翰说:“亲爱的,尽管哭,没关系。看着我,连我自己都会想哭。”
“你不明白,我一旦落泪便无法停止。”玛琳达依旧强忍住泪水。
很多人像玛琳达一样害怕无法停止而不敢哭泣,然而你一定会停止,即使你不相信。最糟糕的状况是未能完全宣泄便停止,未流出的眼泪会让悲伤之泉暗潮汹涌。如果你要哭泣半个小时,绝不要20分钟就停止;尽量哭个痛快,眼泪自然会停,当最后一滴眼泪流出时,你会有种全然释放之感。
约翰去世10年后的一个夜晚,玛琳达不慎遗失汽车钥匙。她买了很多东西放在车里,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几分钟前钥匙明明还在,这时却遍寻不着。她反复检查皮包,翻找每个购物袋,连汽车地毯都找过了,却毫无所获。玛琳达只得在车里呆着,无助地看着窗外的雨滴打在车窗上。看着看着她哭了起来,直到一个朋友来接她。回到家,她继续哭到深夜,那个周末她一直哭个不停,无尽的眼泪仿佛要将她的脸融化。她回顾十年的岁月,觉得自己像郊区常看到的水塔:巨大而高耸、蓄满了水,任何人都触摸不到。
有时玛琳达还是会哭泣,但现在她知道过去认为“一旦落泪便无法停止”的想法过于荒谬。眼泪终会停止,无法停止的是内心深处的情感,事实上你也不希望情感有停止的一天。
我们的社会习惯将流泪解读为弱者的行为,以为情感内敛才是坚强的表现。其实哭泣与否通常反映出他的成长背景,而不是失去的东西的重要性。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可以尽情哭泣,有些人则不被允许;有些人私底下哭泣,但绝不让人看见他的眼泪。不论你如何被教育,失去所爱都可能让你不知所措,牵引出你以为永远流不出来的眼泪。
有时你会没来由地哭起来,让你觉得非常突兀,你甚至可能没有想到失去的亲人。无预期的眼泪是在提醒你失落的痛苦并未消失。很多人会在无预警的情况下被触痛伤口,想到失去所爱而突然哭起来。例如,你可能在公司碰到一年未见的同事,对方全然不知你的痛苦经历,随口问你“最近怎么样?”便立刻让你激动难抑。你别无选择,只能保持镇定,开始叙述在你身上发生的事。
临终关怀病房的护士玛丽安有个习惯,凡是让她照顾超过4个月的患者,她一定会去参加对方的葬礼。有一天,玛丽安的上司雪莉陪她去参加一位患者的葬礼,她们一起照顾那位随和的患者半年。不知为何,玛丽安在葬礼中悲痛欲绝,雪莉看了有些担忧。她知道玛丽安当天还要照顾其他患者,而她的情况似乎并不适合。
前往开车途中,玛丽安渐渐平静下来,雪莉问:“今天你能照顾患者吗?”
“当然可以。”她笑了笑,然后开车离去。
当天下班前,雪莉特别去看玛丽安,表示对她在葬礼中的表现有些担忧。
玛丽安握着雪莉的手说:“二十年来我能胜任这份工作,就是因为我能为所关心的人流下每一滴眼泪。参加葬礼后我没有任何遗憾,只有愉快的回忆。有些护士和家属会压抑悲伤的情绪,仿佛不该为逝者大哭一场。”
玛丽安知道不能只是压抑痛苦,必须抒发出来。当她将悲伤完全表达出来便释然了。未曾流出的眼泪不会消失,悲伤会一直积压在你的身体与灵魂里。但眼泪常被解读为戏剧化、情绪化、懦弱的表现。事实上,眼泪只是表现内在痛苦的一种方式。 每个人看到亲友哭泣时的反应都不同。有人对于亲友能放声哭泣感到欣慰;有人觉得很不自在,心想:“他们一哭,我可能会跟着哭”,或是“连从不落泪的辛迪都哭了,必定事态严重”。现在连男性都慢慢了解哭泣无伤大雅。“9·11”事件后,我们看到太多男士哭泣的画面,甚至包括消防队员。这应该有助于扭转错误观念,让大家明白哭泣并非弱者的表现,只是表达深刻的哀伤的一种方式。
飞行员诺曼在越战时失去了唯一的胞弟,他总认为无论在军中或内心都必须表现出坚强的模样。多年后遭逢“9·11”事件,他受到很大的冲击。除了痛心同胞的遭遇,更唤起他对弟弟所有的情感。他看着那些哭泣的男人,心想:“如果我认为哭泣无妨,也会放声哭泣。”他自问:“哭出来又如何呢?”接着他便哭了起来。
每种文化对于“在人前哭泣”的看法不尽相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3: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