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晋南一个普通农村小学——翼城县人望村小学为研究对象,对该村小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变迁进行个案研究,尝试运用口述史研究方法对农村学校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解读,尝试发现农村学校教育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具体日常,形成一所普通农村学校变迁的基本样貌,挖掘相关研究背后的鲜活故事,并在此基础上解释不同时期村小发展的特点和原因,为理解当前我国农村学校的发展困境提供史实依据。 作者简介 常钊,1975年生,山西翼城人,2018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农村教育史、教育基本理论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参与省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在《教育史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 目录 第一章 R小变迁的宏观教育环境考察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貌和气候 三、资源状况 第二节 社会环境 一、R村人口 二、R村政事 三、R村经济 第三节 文化环境 一、文化活动 二、古代建筑 三、民情风俗 第二章 R小成长期:1949-1976年(从四年制初小到五年制完小) 第一节 R小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前命运多舛的R村小学校 第二节 R小初立并迅速成长的阶段:1949-1966年 一、R小初立:四年制初小的设立与校址的不断变更 二、学校:从“不算啥”到“搞得好” 三、入学和升学:四年制初小教育的普及 四、课程和考试:内容简单的语文和算术 五、学校作息时间:与村民农耕作息一致 六、“唯成分论”的影响:“好学生”卫志的命运 第三节 特殊发展阶段:1966-1976年 一、学校:规模扩大但教育质量降低 二、教师和学生:“教师归队”和“学工、学农、学军” 三、课程和教学:无所不在的毛主席语录 四、学生个案:“假如没有‘文革’,我肯定也上大学了” 第三章 R小勃兴期:1976-1991年(办学成效斐然的十五年) 第一节 勃兴的孕育阶段:1976-1978年(拨乱反正中的恢复) 第二节 蓬勃发展阶段:1978-1987年(最红火的十年) 一、学校:“中卫乡里最火的学校” 二、教师和学生:“中卫乡里的一杆旗”和“人家就是好” 三、学校管理:校长吕吉武的精进管理 四、课程、教学、考试和升学:“考试中心”指挥棒 五、其他活动:文体兼顾,丰富多彩 第三节 平缓发展阶段:1987-1991年(红火之后的冷却) 一、学校,教师和学生:“有点下滑,但是,还是能行” 二、教学管理:不规范和形式化 三、教师进修:进修动机的差异与进修实效 四、村校之间:亲密关系的悄然演变 第四章 R小萎缩期:1991-2004年(规模骤减至被撤销) 第一节 萎缩阶段:1991-2001年(逐渐淡出乡民视野) 一、学校:复式教学的再现 二、教师:门槛很低 三、学生:数量减少一半 四、教学及其他活动:对往日的延续 五、课程和教材,考试和升学:不变的指挥棒“考试中心” 六、村校之间:渐行渐远的疏离关系 第二节 撤并阶段:2001-2004年(R小的消失) 第五章 R小变迁的特殊性研究 第一节 地缘之特殊 一、资源缺乏的影响 二、地下水位的影响 第二节 “学董”之特殊 一、“学董”在山西的演进 二、“学董”对R小变迁的特殊作用 第三节 校长之特殊 一、赵连成对R小变迁的影响 二、吕吉武对R小变迁的影响 第四节 村校关系之特殊 一、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村与校的“亲密” 二、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村与校的“疏离” 第六章 思考与启示 第一节 对晋南地区农村学校发展的思考 第二节 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为农”抑或“离农”? 一、“为农”的“三教统筹”农村教育改革的实践 二、由“三教统筹”引发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 第三节 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思考 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背景 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影响 三、对后撤并时代农村学校应然状态的探讨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