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为人君,止于仁”,宋朝之治,极盛当在仁宗。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谥号为“仁”的君主,他在位的时间为宋朝之最,而在他的治下,不仅是大宋王朝最辉煌的时代,更是中国封建王朝史上当仁不让的黄金盛世。正如一位后人咏叹:“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看似平庸无奇的“垂拱共治”,却开创了四海平静、物阜民丰、文化昌明的“嘉祐之治”。可以说,这个极致温柔的时代。 《温柔的盛世》就是一部讲述宋仁宗的历史作品。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史,宋朝具有一种令人爱不尽、恨不绝的独特气质。它没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慷慨激昂,也没有扩土开疆的雄浑气魄,更没有“万国来朝”的非凡气象,它像温存婉转的宋词,字字珠玑、悦耳怡情,又像端庄高雅的君子兰,秀丽清香、沁人心脾,正是和风细雨般的温柔与宽容,烘托出了太平盛世的安荣与繁华。 作者简介 雪满弓刀,本名洪兵,贵州省安顺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高级工程师。酷爱文史,笔耕不辍。著有《红楼是本政治书》《战国杀》《南明那些事儿》《镇国之宝:狄仁杰》《黄袍的诱惑:五代枭雄的帝王之路》《霸主:春秋贵族的游戏》《争雄:战国王者之较量》等作品。 洪兵的作品,语言犀利,分析透彻,并带有严肃的幽默特点,读来轻松又充实,可以让读者十分清晰地获得关键信息。在史料分析上功力深厚,善于在繁琐的史料中独辟蹊径,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 目录 缘起 第一篇 宫闱 蜀女传奇:从醮夫再嫁到母仪天下 狸猫换太子:宋仁宗的身世之“谜” 我的青春谁做主:宋仁宗的爱恋心结 温成之殇(上):善解人意,狂飙演技 温成之殇(下):最后的温存 无嗣千尺浪:谁家儿子乱认爹 第二篇 垂帘 朝堂风云(上):这个女人不简单 朝堂风云(下):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丁” 刘娥的手段:女人不狠,地位不稳 权力的滋味:千秋功罪任评说 第三篇 战事 西北望,射天狼(上):不对称的较量 西北望,射天狼(下):现实惨烈,颜面何存 三方角逐:底气不足的和谈 南疆风云:我本将心向朝廷 舌剑难防:一代武曲的辉煌与落寞 第四篇 新政 庆历天团:治国先选吏,举朝气象新 猛药治疴:剑指“三冗”十连击 暗流汹涌:牵之一发,殃及全身 一网打尽: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第五篇 盛治 群星闪耀:一榜冠千古,二苏多磨难 嘉祐天团:众贤归位,四真担纲 润物细无声:无新政之名,行新政之实 未尽 主要参考资料 序言 缘起 决定写这本书,是因为 我在无意之中读到了一首 诗: 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 无功吏不能。 四十二年如梦觉,东风 吹泪过昭陵。 这首诗是我从陆游的《 家世旧闻》里抄下来的, 据说最初题在永昭陵道旁 的墙壁上,但并非出自陆 游的手笔。这首诗到底是 何人所题,因为年代过于 久远,陆放翁尚且不甚明 了,今人恐怕就更是难以 考证了。不过,这位宋人 题诗吟咏的根由,咱们大 抵还是搞得清楚的。话说 某年某月某日,此人行经 嵩山北麓、洛水之南,也 就是今天河南巩义的地界 ,正是赵宋历代官家长眠 地下的陵寝。诗人不叹永 安、永昌、永熙、永定诸 陵,独对永昭陵思绪万千 ,于是留下了这段睹物思 人、情深意切的感伤之辞 。 长眠于永昭陵的赵宋官 家,是大宋王朝的第四任 君主——宋仁宗赵祯。话 说封建帝制两千多年,以“ 仁”字为庙号的君主屈指可 数,毕竟谥号、庙号皆是 盖棺定论,要对历史负责 ,讲究的是微言大义,优 劣褒贬皆有定法,万万容 不得半点马虎。一个“仁”字 ,可以算得上是一流的美 誉了,更何况宋仁宗还是 史上首度获此殊荣的帝王 。元人所著《宋史》,更 是不吝溢美之词:“《传》 曰,‘为人君,止于仁’,帝 诚无愧焉。” 赵祯为何能享有“仁”的 美誉,说来可就话长了, 其实也是创作本书的要旨 ,且容我在后文细禀,不 妨先从这首诗略窥一二。 首句“农桑不扰岁常登”,说 的是在宋仁宗主政的那些 年月,天下风调雨顺、物 阜民丰。从史书的记载来 看,这话说得未免有点过 头,其实四十多年里水旱 灾害交织,其中更是不乏 人祸。当然了,在那个基 本上靠天吃饭的年代,老 天爷已经算是比较给面子 了。对第二句“边将无功吏 不能”大家千万不要望文生 义,误以为诗人这是在痛 斥文武百官尸位素餐。正 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 本色”,这句话反其意而用 之,说明生于承平的天下 ,哪里还有造就英雄的风 云际会呢?!于是乎,便 有了后面的两句:“四十二 年如梦觉,东风吹泪洒昭 陵。”物是人非之时,忆及 当年的如梦如幻,怎能不 令诗人悲不自胜,潸然泪 下啊! 宋徽宗时期,时任殿中 侍御史的陈师锡在一封奏 疏中这样写道:“宋兴一百 五十余载矣,号称太平, 飨国长久,遗民至今思之 者,莫如仁宗皇帝。”为什 么呢?因为正是在宋仁宗 主政的庆历、嘉祐年间,“ 为本朝甚盛之时,远过汉 唐,几有三代之风”。 庆历、嘉祐之治,到底 能有多盛?宋人所言,或 许有些自夸之嫌,咱们不 妨用一组数据来说话:嘉 祐年间,朝廷的岁入达到 3680万缗,是唐朝开元时 期的两倍还多,而北宋当 时的疆域,不足唐朝开元 时期的三分之一。据后世 学者推算,北宋的GDP一 度占到全世界的80%,数 字或许太夸张了一些,未 必精准可靠,但要说中国 已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这一点倒是毋庸置疑的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 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 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 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 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 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 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 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 他地方。” 以今天的观点来看,经 济是硬实力,而文化是软 实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如 雷贯耳、傲视群雄的“唐宋 八大家”,北宋就占据了六 席——欧阳修、苏轼、苏 辙、苏洵、王安石、曾巩 ;还有开辟儒学新天地的“ 北宋五子”——周敦颐、邵 雍、张载、程颢、程颐。 十一位黄金大咖都活跃于 宋仁宗主政时期,其中有 四人(苏轼、苏辙、曾巩 、程颢)更是同列嘉祐二 年(1057年)进士及第的“ 千古第一榜”。 经济、文化之外,北宋 在科技方面的成就也不可 小觑。作为中华文明的标 志性产物,四大发明中的 三个——活字印刷术、火 药和指南针,均出现在宋 仁宗主政时期。火药的配 方,首见于史上第一部官 修兵书——《武经总要》 ,由曾公亮、丁度奉宋仁 宗之旨编纂。活字印刷术 和指南针,则首见于一部 名气更大的著作——《梦 溪笔谈》。虽说《梦溪笔 谈》的成书,一般认为是 在哲宗朝的元祐年间,但 其中所囊括的各种“黑科技” ,大多是宋仁宗时期的成 果,涵盖天文、数学、物 理、地理、生物、医药、 工程等诸多领域,被后世 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 碑”。 恰如国学大师陈寅恪所 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 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 宋之世。”蔚然大观的仁宗 盛治,正是赵宋之世极具 代表性的时代,它既没有“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慷 慨激昂,也没有扩土开疆 的雄浑气魄,更没有“万国 来朝”的非凡气象,它恰似 温存婉转的宋词,字字珠 玑、悦耳怡情,又好比端 庄高雅的君子兰,秀丽清 香、沁人心脾。可以说, 正是和风细雨般的温柔与 宽容,烘托出了承平之世 的安荣与繁华。 道明因由,闲言少叙, 就让我们正式开启这场“四 十二年如梦觉”之旅吧! 导语 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1、观点新颖,刷新对历史人物的固有认知。宋仁宗:一般认为他性格仁慈、优柔寡断、无为而治,其实他的政治智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虽然也有犯糊涂的时候,但他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始终信守一条最基本的准则:不折腾!在光芒四射的能臣贤相面前,他难免会显得黯然失色,只有经过岁月的沉淀,才会领悟到这位安之若素的“平庸之君”有多么伟岸。寓于平庸的伟岸,堪称历代帝王的至高境界。 2、本书突破了传统的时间轴线叙事方式,按照宫闱、朝政、战事、经济、文化、科技、生活分类阐述,全方位展示了宋仁宗主政四十余年的盛世风采和万千气象,同时秉承诙谐犀利的创作风格,营造出品头论足、娓娓道来的有声氛围,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愉悦感,使读者在轻松惬意的阅读中,丰富历史知识,感悟文明魅力。 3、深入历史,还原历史事件中的“情与理”。全书以史料为据,考证严谨,本书所叙史实,均采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等史料,同时吸收古代笔记著述和当代学术研究成果,力求言而有据。 后记 当我终于把这本书写完 的时候,略微有些沮丧地 发现,宋仁宗依然是一个 难解之谜。 几乎可以断定,仁宗朝 的士大夫——尤其是那些 台谏言官,对宋仁宗这位 一朝天子谈不上有多么满 意:有反对他任性胡来的 ,也有批评他垂拱无为的 ,有担心他纵欲过度有伤 龙体的,也有嫌弃他久无 皇嗣、动摇国本的……总而 言之,说什么的都有,宋 仁宗无论做什么、怎么做 ,似乎都有抓不完的把柄 、抹不掉的瑕疵,生命不 息,嘴炮不止,宅心仁厚 的宋仁宗往往会心平气和 地照单全收。 然而,在时过境迁、物 是人非以后,历朝历代不 可胜计的士大夫,又对宋 仁宗推崇备至,视其为一 国之君的杰出楷模。最早 提出“嘉祜之治”的陈师锡说 ,“宋兴一百五十余载”,“ 遗民至今思之者,莫如仁 宗皇帝”。还有一位南宋大 臣不无自豪地说,“盖汉唐 以下,言家法者,莫如我 朝,我朝家法之粹者,莫 如仁宗”。元朝名相脱脱主 持编修的《宋史》,对宋 仁宗同样不吝溢美之词, 盛赞“为人君,止于仁,帝 诚无愧焉”。到了明朝,著 名的帝王之师张居正为年 幼的明神宗(万历皇帝) 编撰《帝鉴图说》,里面“ 其善为可法者”的81则故事 中,涉及宋仁宗的便有七 则之多,包括“改容听讲”、 “受无逸图”、“不喜珠饰”、 “纳谏遣女”、“天章召见”、 “夜止烧羊”和“后苑观麦”, 数量上与汉文帝并列第二 ,仅次于唐太宗。 有人说,宋仁宗“百事不 会,只会做官家”,虽然可 以理解为一种褒奖,但也 有一些偏颇之处。事实上 ,宋仁宗还是一位才华横 溢的艺术大家。他痴迷绘 画,少年时期便“闲时画马 为戏”。他也擅长书法,神 妙自如的飞白体未必就逊 色于宋徽宗的瘦金书。他 还通晓音律,只是担心会 留下沉溺声伎的骂名,故 而刻意地隐忍这方面的天 赋。 据说,在宋仁宗龙驭归 天的时候,“天下恸哭,如 丧考妣”。譬如在西京洛阳 ,据著名文士邵伯温后来 回忆,当时“城内军民以至 妇人孺子,朝夕东向号泣 ,纸烟蔽空,天日无光”。 更有甚者,就连大宋王朝 的宿敌契丹,竟然也沉浸 在一片哀怨与痛惜之中。 辽道宗耶律洪基拉着宋朝 使臣的手恸哭道:“四十二 年不识兵革矣。”后来,耶 律洪基用宋仁宗昔年赏赐 的御衣造了一座衣冠冢,“ 如其祖宗陵墓云”。 我相信,全天下黎民百 姓对于宋仁宗离世的悲伤 是发自肺腑的。我也相信 ,他们感念这位未曾一睹 真容的君主,很大程度上 是拜“嘉祜之治”所赐。深得 后世称颂的“伽由之治”,尽 管未必尽善尽美,譬如“三 冗”的问题终究没有从根本 上得到解决,但嘉{;占 年间“时和岁丰,百姓安乐 ,四夷宾服,天下无事”, 确实是不争的事实。终两 宋之世,这几年应该算是 社会最为安定、政局最为 清明的时期了。于普天之 下的芸芸苍生而言,“天下 无事”不就是最美好的时代 吗?! 最后,让我们将视线拉 回到嘉{;占七年(1062 年)底,距离宋仁宗溘然 长逝还有三个来月。是年 十二月,宋仁宗开了一回 天章阁。这一次,他没有 再像庆历三年(1043年) 那样,迫不及待地向群臣“ 发难”,“问治天下其要有几 ,施于今者宜何先”,而是 与诸位大臣、皇子、宗亲 一道,兴致盎然地“观祖宗 御书”。随后,宋仁宗又在 群玉楼设宴,与大家觥筹 交错、把酒言欢,并喜形 于色地跟在座者说道:“天 下久无事,今日之乐,与 卿等共之,宜尽醉勿辞。” 此番“今朝有酒今朝醉” ,当然不是为了“明日愁来 明日愁”。四十余年的帝王 生涯即将抵达终点,其间 的悲欢离合、甜蜜苦楚, 总有一天会化作一粒尘埃 、一缕青烟,消逝在波澜 起伏的历史长河之中。回 首过往、展望将来,“百事 不会,只会做官家’’的宋仁 宗应该有理由相信,他留 给子孙后代的江山社稷, 一定会拥有一个光辉灿烂 的明天。(全书完) 书评(媒体评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 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 之世。 ——陈寅恪 精彩页 蜀女传奇:从醮夫再嫁到母仪天下 (一) 宋太宗端拱、淳化年间(988—994年),具体是哪一年已经难以考证,距离宋仁宗出世还有20年左右,就连他的父亲——宋真宗赵恒,此时的头衔和名号也只是襄王赵元侃,尚未被册立为大宋王朝的储君。以此作为讲述宋仁宗时代的起点,是因为京师——确切地说是皇家——发生了一件对未来的仁宗朝影响深远的事情。 或许能归因于“蝴蝶效应”,这件事情本身丝毫不起眼,而且显得有些狗血和俗套:襄王赵元侃想女人了。说它不起眼,是因为上至天子亲王,下至山野民夫,都得食人间烟火,靠五谷杂粮生养,谁还没有一些个七情六欲呢?《诗经》开篇即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襄王有此念头,也算是人之常情。说它狗血和俗套,是因为襄王赵元侃这个小心思,无意中竟然促成了一个灰姑娘的华丽变身。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普通而平凡的灰姑娘,将会历练成为一位吕雉、武则天式的铁腕人物,为仁宗朝的温柔盛世打下深刻的烙印。 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谁也无法预料,咱们只说当下赵元侃的念头。照常理来看,赵元侃贵为皇子亲王,身边怎么可能缺少女人呢?只不过男欢女爱这种事,总免不了审美疲劳、意兴阑珊,不时需要一些新鲜感,刺激一下日渐麻木的神经。这不,久居京师的襄王赵元侃听别人讲,蜀中自古有“天府”的美誉,那可是一个出美女的地方,清秀端庄倒在其次,更为难得的是睿智聪慧。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既有颜值,又有内涵,若得三千弱水之一瓢,此生足矣哉! 赵元侃越往这方面寻思,越是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时常跟身边的侍从念叨,想召人一位蜀中之女,方才不枉自己到这繁华如斯的太平盛世走上一遭。无心之语尚且听者有意,如今主子情思萌动、有感而发,左右当然更要尽心勉力了。在襄王府里供职的,有一位名叫张曼的僚属,听着主子不厌其烦的碎碎念,登时想起一位蜀中女子,应该符合赵元侃的口味。 这位女子姓刘,名娥,《邵氏闻见录》里有一则有关她的离奇故事。话说刘娥年少的时候,跟随父亲来到一座名为“玉泉”的佛寺中,有一位擅长相面的长老惊呼她是前途不可限量的贵人,并向父女二人提议:“远方不足留,盍游京师乎。”刘娥的父亲囊中羞涩,没有路费前往遥远的京城,长老不惜赠金百两,襄助他们成行。来到京师之后,刘娥在张曼的引荐下进入襄王府。在“正位宫闱,声势动天下”之后,刘娥派人找到了这位颇有先见之明的玉泉长老。但长老婉拒了召请,刘娥只好特赐一笔银钱,助他修缮佛寺。 P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