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陈嘉庚传/百年精神文化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朱水涌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陈嘉庚,被毛泽东主席称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伟大人物,在一百年前的民族危难之际,作为华侨领袖,抱着“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信念,创办了集美学村,以及闻名海内外的厦门大学。他一生“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他跨越了四个时代的历史人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无论怎样的艰难曲折,怎样的云遮雾罩,怎样的诡谲多变,他在每一个历史的关节点的正确选择与行动,都值得受到后人深深的敬仰。本书记录了校主陈嘉庚的传奇经历。
作者简介
朱水涌,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常务副主任,厦门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著作十二种,论文百篇,文艺与电视纪录片创作数十部。
目录
绪言:生命的叩问
第一编 下南洋,创中国人的工商王国
第一章 生命的根
故乡与家族
大海,生长的地方
第二章 困境中崛起的实业家
叩生意的门
国难家不幸
在父亲倒下的地方站起来
第三章 建立工商企业王国
盯住十八万粒橡胶籽
欧战硝烟中的工商传奇
第二编 办教育,尽国民一分子之天职
第四章 创建“永享和平”的集美学村
集美学校的第一块奠基石
矫正教育的偏枯之弊
海洋梦想的精彩承续
第五章 新大纪念碑上的陈嘉庚
改革道南学堂
“华文中学不容不办”
“培育有志侨教青年”
第六章 创办“世界之大学”厦门大学
“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
厦大“岂能久待”
高瞻选址演武场
“伟大建筑师”的建筑美学
《组织大纲》的周折与首任校长的离去
委重任于林文庆博士
建“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顽”的大学
第七章 公司可以收盘,学校不能停办
先驱者的孤独
“愿为厦大奋斗到死”
厦大归国立,校名不可易
第三编 走延安,华侨领袖的历史抉择
第八章 华侨旗帜是怎么树起来的
从“福帮”领袖到社会领袖
第一次领导民间政治运动
两位侨领的恩怨纠葛
第九章 抗战烽火中的民族光辉
国家大患一日不除,国民大责一日不卸
“古今中外最伟大提案”
生命线上的千里悲壮
第十章 从重庆到西安
侯西反事件与组织回国慰劳团
重庆: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慎终追远的中华赤子
第十一章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一波三折向延安
新的世界新的人
从拥戴蒋介石到寄望毛泽东
第十二章 政治与战争硝烟中的华侨旗帜
“六十七”遭遇的政治
做华侨的良心
太平洋战争中的坚守与避难
真诚的祝贺与深沉的忧患
在历史伟大转折面前
第四编回祖国,一个国民的生命荣光
第十三章 踏上新中国的新旅程
回国共商国是
行走在祖国的大地上
人民代表的侠胆衷肠
第十四章 心系桑梓,叶落归根
修筑海堤的风波
圆“救乡”之梦,写福建铁路历史
“洞葛’有神”,两校新装
两座博物院的情怀
魂归故里
尾声:生命不朽,千古流芳
参考文献
附录 长篇诗朗诵:嘉庚颂
后记
序言
历史往往在不经意间就
创造出传奇。集美,这个
同安陆地延伸到鹭江边上
的“尽尾”(闽南话“最尾部”
的意思)的小渔村,竟会
在中华民族那个“乱哄哄你
方唱罢我登场”的军阀时代
,被孙中山先生指令为“永
享和平学村”,不许任何军
人携枪进入;这个原本土
地贫瘠、水利不兴、名不
见经传的闽南村庄,竟会
引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
要缔造者毛泽东的笔墨之
兴,应邀为集美解放纪念
碑挥笔题写碑名。这是一
个中国近现代的传奇,这
个传奇的创造是因为这个
小渔村的一个人物,他生
于斯、长于斯、落叶归根
于斯,他就是被毛泽东称
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
陈嘉庚。
陈嘉庚,一个与中华民
族的命运和抉择紧紧相连
的名字。陈嘉庚从厦门集
美这个小渔村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一生“深怀爱国
之情,坚守报国之志”①;
他跨越了四个时代的历史
人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历史征程中,无论怎
样的艰难曲折,怎样的云
遮雾罩,怎样的诡谲多变
,他在每一个历史关节点
的选择与行动,都让人叹
为观止,令人高山仰止。
十七岁时,他选择下南
洋,却在异邦的土地上建
立起一个中国人的工商企
业王国;二十岁以后,他
选择办教育,以震撼世人
的举动成为举世闻名的教
育实业家;抗战时期,走
了一趟延安之后,他就向
世人传递了“中国希望在延
安”的信息;在中国历史的
伟大转折面前,他选择了
中国共产党,见证自己的
祖国走上了一条民族伟大
复兴的康庄大道;当他所
期盼的中华民族“崇光之一
日”到来的时候,他选择了
回归祖国,让生命最后的
岁月奋斗在新中国的伟大
建设中。
在中国,人们把新发现
的2963号小行星命名为陈
嘉庚星,以此纪念这位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私奉
献、鞠躬尽瘁的伟大国民
;在新加坡,新加坡开埠
二百周年的纪念纸币上,
他是八位新加坡社会最为
杰出的人物之一,人们以
此纪念这位为新加坡社会
做出卓越贡献的华侨领袖
;在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
利分校,学者们将一栋新
建的教学科研大楼命名为“
嘉庚
楼”(TANKAHKEEHALL)
,以此缅怀一位“能够称之
为世界伟大级人物”的中国
人。
我时常想,论出生与成
长的环境与条件,陈嘉庚
出生在中国东南海隅的一
个偏僻小渔村、一个普普
通通的家庭,为什么这样
的渔村、这样的家庭就走
出一位在异邦的土地上建
立起工商王国的实业家,
成长出一位中国近代史上
的“华侨中一代完人”;论知
识背景,陈嘉庚并没有家
学渊源,虽有过六年的私
塾接触,但真正的读书也
只有读朱熹《四书章句集
注》的那两年,这样一个
没有家学、没有读过多少
书的人为什么就将自己的
一生献给了中国和人类的
教育事业,“倾力兴学育才
,仗义疏财,树工商界千
秋良范”,他所创办与参与
建设的学校居然达到一百
零九所;论一个人的人际
交往与接受的影响,陈嘉
庚虽与中国近代最主要的
几个历史人物都有过不一
般的接触,但他的人生从
未受过任何一个大人物特
别的指引,也没受过任何
一位大师特殊的影响,南
洋华侨称他是“中外在野第
一人”,这“在野”者却为什
么能在每一个历史关节点
,都能以高远的胆识作出
正确的历史抉择,让人惊
叹他对于历史与生命的洞
察真知。
仰望夜空,星罗棋布的
苍穹中有一颗星在熠熠闪
光;
俯瞰鹭江之滨,美丽的
海岸线上有一幢幢一排排
白石红砖橙瓦的建筑矗立
潮前,看风起云涌,潮起
潮落。
我霎时想到一句话:人
只有在历史中才能发现生
命的真谛与天性。
导语
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陈嘉庚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生前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前身为集美学村各校)两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陈嘉庚传/百年精神文化系列》在搜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以时代精神和崭新视角,生动展现了校主陈嘉庚先生的丰功伟绩。
后记
在电脑上敲下最后一个
句号,舒缓了一口气,我
猛然想起,这不就是十年
前一幕的重现吗?那是二
〇一一年三月十四日的凌
晨,在离厦门大学九十华
诞倒计时二十三天的那个
寂静的凌晨,我敲下《厦
大往事》的最后一个标点
。十年过去了,在厦门大
学百年华诞倒计时还不到
二十天的一个凌晨,我又
一次敲下一部书的最后一
个标点,如释重负地伸了
伸老腰。一样地采取边送
稿边审稿边编稿的战略战
术,一样是蒋东明兄一再
地“十分火急,明天能完稿
吗”的追问,一样是我的再
三“抱歉”和“尽力尽力”的承
诺,也是一样地“以学者的
态度,用文学家的叙事,
坦呈厦大人的情怀”的写作
姿态撰写一部书,这部书
是《陈嘉庚传》,一部献
给我们的校主、献给厦门
大学百岁生日的书。
十年一秩,冥冥中到底
有什么让我的生命有了这
般的循环与重复?我知道
,在情感上,我早已将厦
门大学作为我的灵魂的栖
息地。
写一部厦大人写的《陈
嘉庚传》,我开始并不那
么坦然那么自信,因为我
知道,这样一个伟大的国
民、一面中国人的旗帜,
他的传记已经有太多的人
写过了,大部头的、小部
头的、中部头的都有,亲
属写的、学者写的、作家
写的都有,国内国外的人
写的也都有,那我还要写
什么?怎么写?或许是学
术研究的习性,我的写作
不愿重复别人不愿重复自
己,总想着有所新鲜见解
,有新颖之处。
十年前,当二〇一一年
四月庆祝完厦大九十华诞
之后,时任党委书记的朱
之文对我说,我们得谋划
谋划百年校庆了。我明白
,厦大的校庆是一种文化
,每年举行校庆,五年一
小庆,十年一大庆,这已
成为厦大百年传承下来的
一种校园文化制度,即使
是经济最为艰危的私立末
期、烽火燃烧硝烟弥漫的
抗战时期,厦大人也没有
放弃过举行群情激奋、凝
心聚力的校庆活动,校庆
可以说是厦大人的集体情
结,因为厦大所在的闽南
是一块“雅”、“颂”与“周礼”
深入到百姓生活形态中的
土地,因为厦大的每一次
校庆尤其是五年、十年的
校庆,都会成为厦大人跃
上历史新台阶实现历史新
跨越的新起点。之文书记
说,他来募集资金,我来
策划个方案。他问我:“一
千万够吗?”那时,我们想
从那时开始到厦大建校一
百年,拿出一部厦大百年
大志,出版一系列的厦大
史料与资料,撰写一套校
主与校长的传记丛书,拍
摄一系列带有抢救性质的
厦大人物纪录片,校主传
记的撰写就包含在这个刚
刚要酝酿的方案中。但不
久之文书记就调到复旦大
学。转眼间厦大也就迎来
九十五岁生日,自然这又
是一次让厦大人记忆深刻
的校庆。过了九五迎百年
,党委副书记林东伟便常
常与我们议起庆祝厦大百
年的一些想法,出版一套
校主与几位校长的传记似
乎是上下左右的共识。林
东伟对我说:“《陈嘉庚传
》您来写吧。”我当时没有
答应,我觉得这太难了。
后来,林东伟也调到中山
大学。二〇一九年春天,
厦大迎接百年校庆的项目
开始启动,党委副书记、
副校长李建发找了几位同
志策划组织庆祝建校百年
的系列出版物,我被指定
为百年院系史编写组的负
责人,传记丛书由蒋东明
负责。蒋东明兄物色各部
传记作者时,也是要我负
起校主传记的写作,我还
是没敢答应。他却说:“你
要不写,那只能找校外的
人写。”这句话有点刺激了
我。也就在这时,开始有
校友找上门,有要我写校
主纪录片脚本的,有让我
参与校主电影创作的,也
有跟我交谈创作校主歌剧
的,虽然是口头上的交流
,但那态势已很清楚,彰
显校主陈嘉庚光辉是数十
万海内外厦大人的共同心
愿,塑造陈嘉庚形象已成
为献给厦大百年的最好礼
物之一。
这些年,我创作过一些
关于校主的作品,有二〇○
○年创作的大型文献记录片
《陈嘉庚》前六集,有二
〇一五年为厦门市启动嘉
庚宣传月而撰写的大型电
视诗文朗诵《嘉庚颂》,
以及像《厦大往事》这样
的文字与《南强之旅》、
《厦大蓝图》、《集美学
校百年》这样的纪录片,
自己也有了不少的积累。
但写传记则不是写诗歌写
散文,也不是到台上作作
报告或在电视屏幕上露露
脸讲讲话,传记撰写需要
多少的积累多少的思考我
是清楚的,更何况传主是“
一代完人”的陈嘉庚。倘若
要写,则还有许许多多的
资料要搜寻辑录,有许许
多多的书籍材料要阅读梳
理,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
研究要求索。然而,作为
一个厦门大学的写作者,
我能不担当吗?
将近一个世纪以来,人
们对陈嘉庚有太多太多的
赞美与评价。新加坡各界
称他“前半生兴学,后半生
纤难;是一代正气,亦一
代完人”;香港名流评价他“
倾力兴学育才,仗义疏财
,树工商界千秋良范;毕
生爱乡爱国,斥邪扶正,
为华侨中一代完人”;毛泽
东主席称他为“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习近平总书记
说自己对“陈嘉庚先生为祖
国特别是为家乡福建作出
的贡献有切身感受”,赞誉
他“是侨界的一代领袖与楷
模”,“永远值得学习”。千
秋勋业,历史评说,英名
永在,千古流芳,校主陈
嘉庚的一生,又
精彩页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一个深秋,厦门秋高气爽,一艘三桅大帆船缓缓驶出厦门港的史巷码头,船上乘坐的是一群就要踏浪离开故乡的闽南青年。此时,一位身材看上去并不魁梧但显得精悍的青年扶着船舷边站着,任海风吹拂着一条长辫子,一丝愁云悄悄地游离在他那瘦削的脸上。尽管史巷码头已经模糊一片,青年还是目不转睛地盯着远处的码头海岸,他的眼光似乎还在努力地追索着故乡的轮廓与亲人的身影。
这趟远行并不让青年觉得开心兴奋。几个月前,这位年轻人就奉父亲之命,乘上小舢板从集美社来到厦门港,登上开往新加坡的大帆船等待季风出发,他在船上待了两天,听说母亲来码头送他,一时悲痛难熬,就又跑出船舱拉着母亲回到集美,毕竟自小到大,母子相依为命,十七年来他还从未离开过母亲离开过集美,而这一走便是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青年与母亲都很难承受离别的痛苦。但父命难违,母亲再怎么不舍也不会反对丈夫要儿子出洋的要求,就在这次重新登程的前一天晚上,母亲一边为青年整理行装,一边含着泪花说:“我也不想你离开,想到你从小就在阿母身边,我就舍不得。但想想你阿爸已经快半百的人,孤身在海外,如今要你去协理生意,你还是要去的。”母亲把青年拉到身边,说:“看看咱们村的男孩子,谁不是到了年纪就要出去闯荡?谁不是最终都要跟着长辈走出这块土地?” 帆船继续乘风而行,青年依然卓立船舷边上,母亲的离别之语,与亲人的分别情景,好像浪花一样在青年的心里飞溅着,随着大帆船的渐行渐远,越来越浓重的离情别绪挥之不去。一阵海风吹过,帆船激增速度,冲出了避风港,在蔚蓝的海面上划出一道雪白的浪花,浪花飞扬,海鸥追逐,青年看着那一道在碧波中辟出的白色航道,却不知道前面的路会是怎样。
这位青年叫陈嘉庚,名字是他在南洋的父亲取的,意愿是他的出生给家庭带来好年好月好日子,青年那年十七岁。在闽南乡村,十七岁的陈嘉庚必须开始学会担当起家中长子的责任,他遵奉父亲之命,要到新加坡学习与佐理父亲的生意。这是他十七年来第一次离开家,离开与自己相依为命的母亲,离开他的胞弟陈敬贤,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集美,而且这一离开,就是远涉重洋,就是要到很远很远的异国他乡,他不知道新加坡在哪儿,不知道这一走,什么时候还能与母亲相见,什么时候还能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这一年,从厦门港口下南洋的闽南人,有七万多人。
没有人会意料到,陈嘉庚的这一走,竟然成就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让人高山仰止的人物;华夏苍穹,会因此出现一颗璀璨的巨星;集美这个闽南小渔村,也会因这个人而成为五湖四海遐迩闻名的学村。
公元一八七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陈嘉庚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仁德里集美社,这里是闽南的一个小渔村,这一年是大清同治十三年,但大清王朝的盛世已经不再。清王朝作为一个君主专制制度相当完密的王朝,它的每个时期都需要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来统领那个庞大的组织机关系统,否则,组织机关系统便会失掉重心。但自嘉庆帝之后,尤其是咸丰去世后,皇族便一代不如一代,“一蟹不如一蟹”,虽然同治皇帝还奋力搞过一段所谓的“同治中兴”,却依然摆脱不了大清风雨飘摇、摇摇欲坠的命运。陈嘉庚出生还没百日,传来同治皇帝驾崩消息,年仅四岁的光绪皇帝继位,此时,支撑光绪皇帝统治的依然是辛酉政变后实行的两宫垂帘听政制,咸丰皇帝留下的两个皇后慈安与慈禧辅佐完同治,继续辅佐年幼的光绪。垂帘听政名义上是两宫主政,但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主宰者却只有慈禧一人。陈嘉庚出生的这一年,已经垂帘主政十三年的慈禧开始了她的不受任何约束为所欲为的专横,排斥异己,控制光绪,独断乾纲,将个人享受置于民族国家利益之上,泱泱中华帝国快速走向衰败、没落,进入积弱积贫乃至任人宰割蹂躏的时代。
也就是这一年,日本借沙俄出兵新疆伊犁之际,以琉球难民船事件为借口,派军进犯台湾,乘火打劫,逼迫清政府放弃琉球的宗主权,琉球从此沦为日本属国,更名为冲绳。这个事件,引发了萧墙之内的左宗棠与李鸿章之争。
P7-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3: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