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岭南地区富有成就和特色的本土艺术家及其作品。
本书以作品的欣赏、品鉴、分析入手,兼及介绍艺术家的出身、品格、学养、趣味、交游,从各方面因素的关系中去感悟作品的旨趣。所涉艺术家胡根天、关良、吴子复、何三峰、李研山、廖冰兄、李桦等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岭南品艺录/岭南文化知识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作者 | 吴瑾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岭南地区富有成就和特色的本土艺术家及其作品。 本书以作品的欣赏、品鉴、分析入手,兼及介绍艺术家的出身、品格、学养、趣味、交游,从各方面因素的关系中去感悟作品的旨趣。所涉艺术家胡根天、关良、吴子复、何三峰、李研山、廖冰兄、李桦等等。 目录 一、潘龢及其《春还堂图》 二、人书俱比黄花瘦——林直勉的书法艺术 三、自唱自酬还自傲——李研山的书画艺术 四、烽火未忘画遣闲——胡根天、吴子复三江写生及其他 五、关良《京剧人物图卷》及其他 六、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 七、悲哀的逋逃薮——李桦早期作品欣赏 八、观音山上留绝笔——何三峰的油画写生 九、从“灶下翁”说到“粤派印风” 十、斑斓彩墨寄深情—一廖冰兄与陈舫枝的彩墨画 十一、傅大卣手拓唐银鎏金狮鹿纹碗全形拓片 序言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 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 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 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 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 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 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 》作为成果的载体,但《 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 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 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 ,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 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 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 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 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 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 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 初衷盖出于此。因此,《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 作《岭南文库》的延伸。 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 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 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 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 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 乐见的知识丛书。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 》由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 与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 会共同策划、编辑,岭南 文化知识书系编辑委员会 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广东 人民出版社出版。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编 辑部 2004年8月 导语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本书为该书系的其中一册,介绍了岭南地区的艺术家及其作品。 精彩页 一、潘龢及其《春还堂图》 潘龢(1873—1929)字致中,亦作至中。别署云滘乡人、抱残、至公。广东南海西樵人。所居曰画影楼、抱残室。工诗能文,精鉴别。早年就以山水画名于时。其父在广州经商,其兄杰卿、楠卿、六如分别精研版本、书画金石、铜器古物等。家有“万卷书楼”藏书甚富。潘龢自小读书写画浸淫其中。而立之后以图画任教于广府中学等,培养国画人才甚多。其弟子传其学而能发扬光大者,有李研山、卢子枢、陶法等。 1923年,潘龢与画友姚礼修、赵浩公、黄般若等十四人在广州组织“癸亥合作画社”,“以研究国画、振兴美术为宗旨”。1926年改组成广东国画研究会,后来发展成为广东最大的美术社团,在香港、东莞设有分会,会员最多时达二百多人。潘稣到1929年逝世之前,一直是这个组织的主持人。 广东国画研究会对广东国画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潘龢《今日广东之国画》一文谈道:“晚近吾粤画风丕变,群起而求国画之进步。力求于古法之中,而参以种种变化,不墨守一家一派之法以自窘,从事活的研究,不为死的研究,一洗从前故步自封之积习。是诚吾粤国画稍具思想之时期。”广东国画研究会在定期举办画展,让画家相互交流、合作作画之外,还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如“援助罢工即席挥毫,所得数百元,悉以报效,其余慰劳军人游艺,方便医院筹款,河南各界联欢等等大会,无不竭力出品,以勉尽国民之义务”。一改传统文人孤芳自赏的习惯,以绘画服务社会,以期将国画发扬光大。 潘龢曾极力提倡从古画里吸收营养来改变画风靡弱的毛病,从而振兴现代中国画。他在《抱残室题画杂忆》里写道:“近日画派,靡弱极矣。欲去其病,不能不求之古人,而尤须于古人之有气骨者求之,如倪云林、王孟端,尚矣。否则于清湘、石溪、渐江三遗老,有所则效,庶能一洗甜熟之弊,愿与同好一致意焉。” 在广东国画研究会历年的出版物中,刊出过潘稣的著述多种,目前所见的除以上提到的,还有《抱残室写生杂记》、《中国画即写生画说》、《吾粤画人之我见》、《铜篆楼画诀》等,可以说潘稣是广东国画家中著述较多的一位。这些著述内容包括本地画史及现状、画人评述和古代画法画论等,值得注意的是他自己写生作画的经验之谈。当时新旧画派的论争正如火如荼,潘稣没有直接参与其中,但论争促使了每个画人重新思考。潘稣关于写生的述说是有明显针对性的,传统中国画多有在古人故纸堆里讨生活的缺点,中国画以临摹为基础,重视传承,容易产生陈陈相因、脱离生活现实的弊病。潘龢在《抱残室写生杂记》里将自己的写生经历现身说法,论述写生和临摹的关系,画景和实景的关系:“非经一度之钩描,一度之模仿,不能了解画中的情趣。夫模仿非徒临画之谓,即对景写生,亦是模仿。”“吾国写生之法,最要之点,在截取景物以为吾人画材,但求部位适宜,轮廓正确,其中事物,有益于吾画者备之,无益于吾画者略之,借景物之情状,以表现吾人之思想而已。”他强调画家对景物的取舍是在于表现主观思想情感的需要。他还以为在对景写生之前,要先有学习用笔的准备:“忆余两度游北江时,所见山石皴法,有奇险如荆关者,有恣肆如黄鹤者,有简淡如云林者,有秀丽如松雪者,其余恢诡如清湘,峭寂如渐江,种种皴擦,无奇不有,如人宝山,目不暇给。使不熟谙各宗皴法,遽欲写之,则亦何从着手,以为模仿之工具。故吾谓写生之先,不能不有所准备,于此益信,否则盲模瞎写,不特自窒其灵思,即勉强写成,亦必了无神味,此吾人不能不研究古人笔法之一极大因也。”这是他临摹与写生的经验之谈。他的写生足迹遍及岭南各地,北江、西樵、香港、澳门,广州的东山、黄沙、河南、小北、东沙马路、白云山等,仅两游北江就画了160幅画稿。可惜我们今天无缘见识。他深感国力衰微:“吾国与外人交涉,每每留失败之陈迹,余甚欲写一国耻纪念画,以激发国人之爱国心。”“不知何日方能了吾夙愿。”虽然潘稣最后没有机会如愿以偿,但他奋力振兴中国画的精神,足以策励后来者。 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