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其中的无锡菜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无锡美味的向往。甜咸合一的独特口感和那浓浓化不开的鲜香,体现着江南鲜甜柔和的风味所代表的幸福甜美。
无锡菜简称锡菜,全国十四个有名帮菜之一,由无锡本帮菜和京都菜构成,并吸收了太湖船菜的精华,起源于无锡及周边,在上海、浙江乃至港澳台地区广为传播。
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百余万年前太湖周边就出现了东南沿海地区很好早的古人类活动,从太湖边七里亭文化可以一窥太湖周边先民的生活。无锡很好早的人类文明可以追溯到一二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这是一方滋养美食的土地。这里发现了马家浜文化的彭祖墩、骆驼墩,崧泽文化的赤墩、仙蠡墩,良渚文化的高城墩等文化遗址。从七千余年前开始,在湖汊、岸边、高墩、丘陵、岗地上,先民从事着稻作农业以及渔猎、畜养和手工制作业,现代所发现的稻谷和渔猎遗物见证了江南饭稻羹鱼的肇始。无锡菜深深植根于长江下游农耕文明的土壤之中。
这是一方融汇美食和延续美食的土地。无锡味道发端于三千多年前,泰伯奔吴把北方的文明带入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此后吴越荆楚文化几度融合,无锡饮食文化特点愈发鲜明,留在中华文明诸多的早期记载中。泰伯开凿伯渎河,建鸭城、鹿城,开启吴地稻麦农耕饮食文化先河;春秋末年名厨太和公传于专诸全鱼炙,“腹剑刺僚”竟成了厨艺师徒相承的印证;吴王阖闾筵宴,范蠡、西施泛舟,留下了船宴、船菜的传说,范蠡更在太湖畔著有《养鱼经》;司马迁记载江南先祖曾经过着饭稻羹鱼的饮食生活;梁鸿、孟光在此“举案齐眉”,这是中华食礼的典范,梁溪也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