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后海拾珠(精) |
分类 | |
作者 | 叶梅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文学评论集,书中按作者写作时间升序分为三辑,通过对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家生活体验的评析,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文化交流、互相尊重、互相借鉴、美美与共,有利于沟通民族间的思想感情,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促进民族团结。 作者简介 叶梅,女,祖籍山东东阿,1953年生于湖北巴东。毕业于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一级编剧。曾在湖北恩施文工团、宣传部等处工作,先后担任过湖北建始县副县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副局长、湖北省文联《艺术与时代》杂志主编、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政协民宗委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杂志副主编等职务。多次担任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骏马奖等奖项的评委。自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多部(集),近期作品有小说集《歌棒》,散文集《根河之恋》《追云记》,长篇纪实《美卿》《大对撞》等。有多种作品获奖、转载及翻译成英、法、日、韩、蒙古、阿拉伯、保加利亚、印地语等文字。 目录 自序 变化与萌生 第一辑(2007-2012) 壮烈奔突的鄂尔多斯文学 爱神康美久蜜金——和晓梅中篇小说集《女人是“蜜”》序 裕固族的天鹅琴声 让我们传递温暖 思念乞力马扎罗雪山的蝴蝶 读《新时期湖北民族文学巡礼》 五彩云霞 见证者 青藏之子 阿凡提的微笑 贝加尔湖部落 这些年轻的名字——《民族文学》蒙古族“80后”作品专号卷首语 祈福玉树——《民族文学》藏族“70后”“80后”作品专号卷首语 丝绸之路上的绿洲——致维吾尔族青年作家群 容美诗话 不可缺失的恩施记忆——《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临时省会——恩施文化风云录》序 仡佬族的发现 岭南仫佬人 羊子和他的《汶川羌》 鲁若迪基的小凉山 怒江乡村记事 阿尔泰:醒来吧,我的诗 草原上的花儿 她的家乡在甘南 年轻的哈萨克 阿拉提·阿斯木的诗意新疆 南国春风化雨 第二辑(2013-2017) 癸巳迎新 历史的意味 盲人智者 苗族人修正扬的小说 等待马金莲 穹庐一曲本天然 香格里拉的白云和哈达 说的是一个厚道 四季歌 花落红尘也是真 同袍同泽 生活在漾濞的女子 火把照亮回家的路 凤尾竹下 《第五战区》的突破 唱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青衣江畔——人世心形两自降 由一位诗人致敬一个民族 颍河边的阿慧 郭雪波的《蒙古里亚》 巴山歌者 舟车载不动的乡愁 民族视角,北京味道 天真与灵慧 话说水族千年沧桑 秋色无边 秉烛照亮行人 平原三峡村的真实记录 信息化时代的个人写作——在韩国文学节的发言 第三辑(2018-2021) 云岭大地的脱贫之路 青山不老 尊严是我们的生命之盐 文章少写一句空 红梅花开 守望沙漠 与一条河流有关 月拢沙 周敏讲述的新疆少年故事 飞向塞尔维亚的报春鸟 春华秋实 遥远有多远 好像那流水日夜响 大美大智 纵横天下事,臧否古今人 诗歌,语言中的盐巴 问苍茫大地 一个挚爱家乡的纳西人 临沂的风 巴山楚水问的“恩施作家文丛” 文学再现野象出游 无尽无极,久久为功 再现王实甫 曾经的关口 荧然一点如火 栽种下一棵棵文学绿树——2021“6·5环境日”主题活动发言 序言 变化与萌生 2005年秋天,我从北京 平安大街旁的荷花市场走进 什刹海,沿海西行,经过银 锭桥,经过一路酒吧,然后 走进后海南沿大翔凤胡同, 找见了民族文学杂志社的大 门。正遇上国庆长假,小院 的门紧锁着,我背靠着有些 破烂的大门照了一张相,心 生欢喜。当时人们正在动员 我从湖北武汉调入《民族文 学》,我却一直犹豫不定, 担心自己不是一个办刊物的 高手,会使这本当时已经十 分拮据的刊物更加风雨飘摇 。国庆期间我来到北京,是 想看看这里究竟是什么景象 ,那天虽然没有走进院子, 但已经感受到小院充溢的人 文灵气。什刹海的波纹以及 胡同青砖墙上的古老印迹让 我眼眶湿润,我想起玛拉沁 夫老师和许多作家说的话, 当今时代不能没有一本《民 族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 学不能没有这个家园。 在那之前一个阳光和煦 的日子,玛拉沁夫老师曾和 一群作家去武汉东湖。谈话 间,他十分庄重地说到中国 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少数民族 作家十分稀少,《民族文学 》自1981年创刊以来,培 养了大批作者,是一块非常 重要的阵地,凝聚了几代人 的心血。玛拉沁夫作为《民 族文学》的创刊人,几十年 来从未间断对这座多民族共 同家园的精心呵护,每每说 起这一切,他的眼里总会炯 炯发光,充满了发自内心的 激情。 我为他的话所感动,来 到后海大翔凤胡同,见到《 民族文学》所在的小院,突 然就觉得好生亲切。我喜欢 上了这个地方,也喜欢上了 这份工作。 这小院儿在一条窄窄的 胡同里,紧邻波光闪动的后 海,本是一处耐看的家居小 院,据说早年为著名作家马 烽用稿费购得,后来又转给 了丁玲,他们先后在此居住 过。几经变迁,《民族文学 》于20世纪80年代末搬进 了这个小院,多年过去已显 破旧。我来到此地之后,在 中国作协的支持下,对小院 进行了整体维修,整整一年 时间,我们租住在刘海胡同 的林业出版社,守着小院折 去朽蚀的楼顶、门楼和烟囱 锅炉,经过里外修葺,而后 焕然一新。大门两侧挂上了 两块大理石做成的牌子,一 块是“中国作家协会《民族 文学》”,一块是“中国少数 民族作家学会”。 每天拉着游客“胡同游” 的三轮车夫,经过此地时都 会兴致勃勃地指着这牌子说 :“瞧见没有?这是咱中国 的‘民族文学’。” 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少 数民族作家走进后海大翔凤 胡同,都会情不自禁地说: “这是我们的家。” 一年年过去,什刹海的 风还是那样一阵紧一阵慢地 吹着,但那些随风鼓涌的波 纹有了新的故事,一个个蒙 古族汉子、藏族小伙、维吾 尔族姑娘,还有云南的阿哥 、东北的看林人、川上妹子 、怒江兄弟……他们的文字 夹带着不同民族的气息来到 北京,来到我们面前。我不 断地阅读,渐渐为这些全球 化时代里独特多样的文学所 牵引,所感染,便忍不住为 他们写下一些读后感及点评 。《文艺报》少数民族文学 副刊为我这些文字设一《主 编视野》专栏,延续多年。 与此同时,我担任“21世 纪文学之星”丛书编委,一 年年参与评审并为人选作品 写序,也积累了若干文字; 再加平时一些读书、创作的 心得,笔墨留痕,星星点点 ,不觉倏忽十五载。其间曾 将一些散文、随笔汇成一册 《穿过拉梦的河流》。而今 ,则挑出其中的评论文章, 加之近年同类新作,约百篇 融汇一处,交由中国言实出 版社。文不分长短高下,均 按写作及发表时间顺序排列 ,可谓顺乎自然。 或有遗漏,或有杂芜, 想必在所难免,它们只是我 这些年在涌向后海的文学浪 潮里采撷的一粒粒珠玑。挂 一漏万,还有许多令我尊敬 喜爱的少数民族作家及作品 ,未能一一写到,但都在我 的心中,相信也会出现在读 者的视野里。这一本小书, 读者若能从中感受到正在我 们眼前不断变化又不断萌生 的民族文学景观,其五彩之 斑斓,我则幸甚。 导语 本书是由作者担任“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编委期间写的文学评论以及近年此类作品的合集。这些评论文章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通过对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生活体验的分析,深入而透彻地解读了少数民族作家不同的文学表征方式及其作品所带来的社会意义,从而透视出民族文学的发展变化以及取得的成就。作者的文字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文学作品本身,而是在客观的评价上融入了自身的主观感情,实现了将自己的所读、所想、所感完美的结合。 精彩页 壮烈奔突的鄂尔多斯文学 辽阔美丽的鄂尔多斯草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从元代的《白史》到明清时的《蒙古源流》《黄金史》《智慧明灯》《宝石佛珠》等著作,都是由这块土地产生的宝贵财富。在今天,多种文化的融合碰撞,多民族作家的交流汇集,再一次催生了鄂尔多斯文学的奔突,引起文学界的关注。 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追问,造就了鄂尔多斯文学在新时期的超越。天高地远的独特自然环境,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文化交融,使新时期的鄂尔多斯作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保持着冷静而独特的文学思考。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在这块土地上的多民族作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将笔触伸向了人与自然、人的内心及生命意识的叩问。 阿云嘎的《黑马奔向狼山》与肖亦农的《孤岛》可以说表现了不同时期但同样沉重的思考。肖亦农笔下的黑驴竭尽全力保护了人类,最后却被孤零零地抛弃在恶化的滔天冰湖之中,而阿云嘎的黑马在极力亲近人类反倒处处受到伤害之后,不得不绝尘而去,奔向天敌群居的狼山。甫澜涛的《紫山岚峡谷》用一个孩子未受扭曲的童心和善良的目光,批判了人类对生灵掠夺侵害的丑恶。正是这些作品,使我们进一步意识到,人类日益增长的消费水平对自然造成的严重破坏。我们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快感,却越来越忽视自然界的本来存在,不去尝试了解整个地球的生命支撑系统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压力之下。人类在抛弃“老黑”和“黑马”的同时,其实也正在抛弃人类自己。 从世界范围来说,20世纪80年代之前,文学批评的论争,多因“冷战批评”的语境而出现,即把焦点集中于人类创造力、人类力量和人类社会关系之上,而21世纪的文学批评,从更大范围来说注意到了“全球变暖批评”,即自然界不再被认为是被动、有序和驯服的,而是有生命的、既不能完全控制又能灵敏应对人类的无知。而某种特殊的文学语言的使用,或者能将我们与自然界重新联系起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阿云嘎等鄂尔多斯作家超越了一般的社会价值审视,而将目光投向了更为深层的人类生存背景,从而使其作品产生了更加耐人寻味的文学价值。 与之相应的是,除了外部世界之外,人的内心世界同样是一个极为复杂甚至无限的宇宙。布林在《蔚林花》《不死的铁木尔》等作品中,一步步进行着传统小说的解构,他以一种具有灵性的草原书写表达了人性乖张多变的特性。乌雅泰的《沙原夜话》用一种别出心裁的自言自语的方式,剖析了一个人欲望与理智的种种冲突。莫·哈斯巴干的《美丽的T》更为直观地将欲望化作了心魔,人与金钱、性、权力等日益膨胀的心魔之间,展开了肉搏式的亲密接触与残酷厮杀。张秉毅的《我和我的羊群走过四季》通过人与羊的相伴,感觉到人性的回归。王建中的《咸丰五年的一个早晨》细致人微地刻画了男人女人相依难舍的情感,表现了人类性爱的精致。 莎士比亚在戏剧《皆大欢喜》中吟唱道:“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他的表演可以分为七个时期。”人性的多样化和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度开掘在鄂尔多斯作家那里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人们还应注意到,鄂尔多斯作家在文本上的相对无拘无束,他们是以神的方式,“我们以我们的形象造人”。如同广阔草原上奔驰的骏马,他们有的狂放恣肆,有的简洁明朗,有的神秘华丽,充分展现了鄂尔多斯土地所具有的丰厚民族文化积淀,以及多民族作家各自不同的风采。在当今日益城市化并全球化的社会与文化空间之中,如何审视自身,文学艺术正尝试着一种新的认知,以把我们当下的生存体与新的全球文化和社会网络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势下,许多难以置信的文化实践方式正在不断产生,而带着草原气息的鄂尔多斯作家显然有着他们独特的创造。 正是这一切,使得在文学世俗化不可避免地来到读者身边时,我们倍加惊喜地感受到鄂尔多斯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它或许可以视作一个区别于其他文化、有着一定差异性的文学符号,是苍茫草原吹向都市的一股清风。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