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长期以来,《易经》一直被归入儒家典籍。而本书作者认为,这样一来使得《周易》的研究被局限在狭隘的范围内,导致对《周易》经传研究,陷入肤浅片面,甚至曲解;同时,以儒家思想解《传》,再用这种儒家化了的《易传》解经,也使得对《易经》的解释龃龉难通;加之历来在《周易》文字训诂上多有忽略,使得《周易》日渐隐晦。鉴于此,作者依据大量文献及新出土的帛书《易经》,多方比勘互校,使诸多疑难之处得以疏通。本书提出了具有突破性的学术观点,认为《易经》实为道家典籍,并尝试以此书作为重建道家易学的发端。在此思想基础上,作者参照道家思想解《易》,使得注释具有了全新的进展。本书思想脉络清晰,诠释系统完整,译文通俗易懂,卦象解说分明,义例辨析清楚,占卜方法介绍简明。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作者简介 陈鼓应,一九三五年生,福建长汀人。台湾地区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历任台湾地区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台湾地区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存在主义》、《庄子哲学》、《老子注释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管子四篇诠释》及《耶稣画像》等。 目录 前言 一、乾(下乾上乾) 二、坤(下坤上坤) 三、屯(下震上坎) 四、蒙(下坎上艮) 五、需(下乾上坎) 六、讼(下坎上乾) 七、师(下坎上坤) 八、比(下坤上坎) 九、小畜(下乾上巽) 一○、履(下兑上乾) 一一、泰(下乾上坤) 一二、否(下坤上乾) 一三、同人(下离上乾) 一四、大有(下乾上离) 一五、谦(下艮上坤) 一六、豫(下坤上震) 一七、随(下震上兑) 一八、蛊(下巽上艮) 一九、临(下兑上坤) 二○、观(下坤上巽) 二一、噬嗑(下震上离) 二二、贲(下离上艮) 二三、剥(下坤上艮) 二四、复(下震上坤) 二五、无妄(下震上乾) 二六、大畜(下乾上艮) 二七、颐(下震上艮) 二八、大过(下巽上兑) 二九、坎(下坎上坎) 三○、离(下离上离) 三一、咸(下艮上兑) 三二、恒(下巽上震) 三三、遁(下艮上乾) 三四、大壮(下乾上震) 三五、晋(下坤上离) 三六、明夷(下离上坤) 三七、家人(下离上巽) 三八、睽(下兑上离) 三九、蹇(下艮上坎) 四○、解(下坎上震) 四一、损(下兑上艮) 四二、益(下震上巽) 四三、央(下乾上兑) 四四、骺(下巽上乾) 四五、萃(下坤上兑) 四六、升(下巽上坤) 四七、困(下坎上兑) 四八、井(下巽上坎) 四九、革(下离上兑) 五○、鼎(下巽上离) 五一、震(下震上震) 五二、艮(下艮上艮) 五三、渐(下艮上巽) 五四、归妹(下兑上震) 五五、丰(下离上震) 五六、旅(下艮上离) 五七、巽(下巽上巽) 五八、兑(下兑上兑) 五九、涣(下坎上巽) 六○、节(下兑上坎) 六一、中孚(下兑上巽) 六二、小过(下艮上震) 六三、既济(下离上坎) 六 四、未济(下坎上离) 系辞 说卦 序卦 杂卦 校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