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民族音乐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现已在高等音乐学院和师范类等大专院校普遍教授。然而,民族音乐学由国外引入,西方文献是其重要之学理基础,该教材正是基于中外经典文献,结合作者部分科研成果和理论实践经验,以16讲专题内容,汇集人类音乐文化多样性的知识体系,其视域广阔,方法多元,论题独特,实践互动,系统性提供一个民族音乐学整体架构,彰显学术变迁,表明民族音乐学是一门致力于发现、描述和解释音乐时空异同的人文学科,极具应用性前景。 作者简介 杨红,曾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现为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民族音乐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的田野调查与教学研究工作,主要教授“民族音乐学的历史与文献”“民族音乐学方法论”“民族音乐学专题研究”“民族音乐学概论”以及“田野工作与采风”等本硕博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出版专著有《当代社会变迁中的二人台研究》(2008年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民族音乐学通论》《中国传统音乐引论》《音乐.感受中国》(英文)等。近10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主要有《后现代视域下的跨界民族音乐研究》《从族缘到地缘:草原丝路上蒙古族土尔扈特部长调音乐的东归格局及其文化共享》《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区域音乐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活态资源的整合研究》《田野中的音乐民族志构建》《民族音乐学田野中的音乐形态研究》和《田野中的音乐体验之研究》等,主持并完成了《鲁西南鼓吹乐的田野调查与研究》(2008)、《“秦直道”沿线高原联袂传统音乐活态现状的实地考察与研究》(2011)、《河套内外高原地区古代诸民族音乐文化遗存的考察与研究》(2012)、《亚洲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的跨境研究》(2013)、《蒙古高原古今音乐的跨境研究》(2014)、《中国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的考察与研究——东南亚、东北亚及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的跨境之统合》(2016)等若干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以及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等。2010年为北京市“人才强教”之“拔尖创新人才”,2013年为“北京创新团队”的学科带头人。 目录 前言 第一讲 “理性·秩序”:比较音乐学的理论采借 第二讲 “实证·解释”:民族音乐学的体系构建 第三讲 “对话-多样性”:后现代视域下的民族音乐学 第四讲 “本土化·传播”:民族音乐学在中国 第五讲 “论争·范式”:音乐与文化的整体性 第六讲 “历时·共时”:历史民族音乐学的宏大叙事 第七讲 “族群·离散·认同”:城市民族音乐学的地方声景 第八讲 “家乡·田野·立场”:实地考察境遇 第九讲 “践行·书写”:音乐民族志的研究取向 第十讲 “深描·阐释”:田野民族志构建 第十一讲 “本体·现象”: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音乐形态学 第十二讲 “静态-活态”:音乐的记录与分析 第十三讲 “濡化·涵化”:音乐与国家、政治、社会变迁 第十四讲 “场域·景观”:区域音乐研究 第十五讲 “神圣·世俗”:仪式音乐与节庆音乐 第十六讲 “互惠·共融”:跨界民族音乐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