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活出生命的意义(青少年版)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美)维克多·E.弗兰克尔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是大屠杀文学的经典之作,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青少年版本包括了弗兰克尔的全部大屠杀回忆录,以及意义疗法的删节版,补充了照片,集中营地图,词汇表,弗兰克尔的书信和演讲选集。这些辅助材料生动地将弗兰克尔的故事展现给青少年,支持青少年追寻自己生命的意义。全书有“前言”“自序”“在集中营的经历”“意义疗法概略”“后记”“精选书信”“词汇表”“维克多·弗兰克尔生平以及大屠杀年表”几部分组成,是青少年心理学、哲学、历史、文学经典读物。青少年期短短几年,可以在叛逆中虚度光阴,在虚无中活成抑郁,也可以超拔出来,追寻自己生命的意义。
作者简介
维克多·E.弗兰克尔(1905-1997),医学博士,维也纳医科大学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担任维也纳神经综合医学院的首席专家长达25年。他创立了“意义治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之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他拥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达拉斯大学和匹兹堡大学教授职位,并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哥国际大学教授意义疗法。
弗兰克尔共出版了39部作品,并被翻译成34种语言。他的作品《活出生命的意义》的销售超过千万册,获选为“美国有影响力的10本图书”之
目录
序言(张东宾译)
自序(吕娜译)
第一部分 在集中营的经历(吕娜译)
第二部分 意义疗法概略(张东宾译)
追求意义的意志
紧张的重要性
存在的虚无
生命的意义
存在的本质
爱的含义
苦难的意义
意义治疗心理剧
超级意义
生命的短暂
自由与责任
精神病学的信条
精神病学的人性化回归
后记(吕娜译)
精选书信(张东宾译)
给威廉(Wilhelm Borner)和塞弗·伯纳(Setpha Borner)的信
巴伐利亚州蒂尔克海姆集中营被捣毁四十周年纪念演讲
希特勒入侵五十周年演讲
词汇表(张东宾译)
维克多·弗兰克尔生平以及大屠杀年表(张东宾译)
译后记
序言
在我15岁的时候,在放
暑假前的最后一天,我的英
语老师来到学校,告诉了我
们一个大概有40本书的书单
。他说:“我想让你们在假
期里读一些这个书单里的书
。暑假过后,我并不会就此
对你们做阅读测试,也不会
问你们读了什么,或者让你
们去写读书报告。但是,这
个书单里的每一本都是很有
分量的文学巨作。在过去的
这些年里,这些书对我来说
非常重要。如果你们能够抽
出时间去读一读它们,并且
能够让书中的故事和声音进
入你们的生命当中去,它们
就会让你们用一个不同的视
角看待世界,而且很可能会
改变你们的人生。”
当时的我对书单里的书
都不熟悉。在我成长过程中
,这是我以较严肃的方式接
触成年人文学的一个开始,
而所有这些书对当时的我而
言都是陌生的。不过,作为
一个痴迷于阅读和写作的少
年,这个书单令我很兴奋。
第二天一早,我就骑着自行
车去了当地的书店,准备开
始我的阅读之旅。我花了很
长时间才决定下来从何处开
始,最终我选择了普里莫·
列维①(Primo Levi)的《
如果这是一个人》(If This
Is a Man)。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现在看来似乎有点
奇怪,因为作为20世纪80
年代中期在爱尔兰长大的孩
子,我并没有在学校学习过
有关纳粹大屠杀的历史。因
此,除了我在电视上看过的
战争电影以及偶尔从图书馆
借来的专门向年轻读者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小说之外
,这本书成为我对一个新主
题的启蒙。在随后这些年里
,这个主题让我如此着迷又
如此震惊。它甚至成为我人
生的一个内在部分,虽然我
出生时,已经距离解救最后
一个死亡集中营过了25年之
久。
就像读书时经常发生的
那样,在那年夏天的暑假里
,我总是被一本书引到另一
本书,然后又是另一本书。
很快,我就放弃了老师列的
书单,开始让作家和故事来
决定我下一步读什么。我选
择了普里莫·列维的自传著
作以及安妮·弗兰克
(AnneFrank)和埃利·威
塞尔(Elie Wiesel)的著作
,还有一些历史书以及一本
希特勒的传记。然后,在夏
天快要结束,正准备测量下
一学期校服的尺寸时,我发
现了维克多·E.弗兰克尔
(Viktor E.Frankl)写的《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
的书名惊吓到了我,但在我
试图了解那个最可怕的历史
时期时,这惊吓似乎是对我
的教育的一种自然延续。那
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向我展
示了人类居然可以如此残酷

弗兰克尔的书,就像列
维、威塞尔和安妮·弗兰克
的书一样,对我的影响极大
。不管我是在1986年时阅
读它,还是30年后为了写这
个序言而再次阅读它,它都
影响着我。弗兰克尔对囚徒
们在极端非人性化的经历中
的感受的分析,有一点很清
楚,他的分析既因为缺乏对
苦痛的渲染而让人惊讶,又
因为它过于清醒而让人深受
启发。囚徒们的感受包括:
震惊、沮丧和被迫离开家园
,被带到完全陌生和令人恐
惧的地方所产生的感受;为
了适应在致命的带电围栏之
中的生活,内心不得不面临
的挑战;为了能够活下去而
不得不竭尽全力的人类本能
;还有,对于那些幸存下来
的受害者来说,发现自己被
解救后进入了一个彻底改变
了的世界后内心所遭受到的
严重创伤,而这些创伤,可
能需要他们花费数十年的时
间才能慢慢消化。
弗兰克尔甚至使我们对“
存活”这个词产生了怀疑。
真的有人从集中营里“存活”
下来了吗?我不确定是否有
人存活下来了,因为事实证
明那段经历如此颠覆一切.
那些回忆如此残酷,那种失
去亲人的悲痛如此深重,以
至于它们一直盘桓脑际,让
人难以平静。
难民营的受害者们写的
每一份回忆录虽然各不相同
,但都让人震惊。不过对我
而言,弗兰克尔书中最意外
的内容之一就是他的核心信
念,即我们存在的每一个时
刻,快乐、悲伤也好,慷慨
、残忍也罢,都给了我们某
种生活体验,都应该被接受
。这个概念有一点犬儒主义
,理解起来可能颇费思量(
事实上,我认为人们只有体
验了弗兰克尔所经历的一切
才能完全理解它),但它给
弗兰克尔提供了每天都想办
法生存下去的勇气,并最终
运用他的经历,号召那些有
相同经历的普通人群体一起
勇敢地向世人分享他们的遭
遇,分享他们那些最黑暗的
日子,分享那些惨痛的经历
而并不自怨自艾。他明确希
望我们谅解,并通过谅解避
免类似事情再次发生。
弗兰克尔因为他充满争
议的信念而超前于他所处的
时代。他认为,自由选择的
意志仍然是被囚禁者们人生
的固有部分,即便是在最极
端的情况下,人也不能丧失
希望,否则就是对黑暗的彻
底投降。他对不同类型的人
(无论是集中营的看守还是
囚徒)的分析也令人吃惊,
而他在被囚禁期间对于这两
者的临床检查也确实充满了
冒险。当他的这本书于
1946年首次出版时,书中
的内容令人震惊,甚至令有
些人感到很不愉快。
然而,对我而言,这本
书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他对
受害者被解救之后人生的探
索——我更愿意用“受害者”
而不是“囚徒”这个词,因为
“囚徒”暗示当事人应
导语
“他是当年集中营里的待决囚徒,也是让人的可能性得意扩大的胜者。”
青少年期短短几年,可以在叛逆中虚度光阴,在虚无中活成抑郁,也可以超拔出来,找到自己生命的张力,追寻自己生命的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尔的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青少年版),是作者通过回顾在二战时期纳粹集中营的悲惨遭遇,以及在此朗间对人性的思考和战后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写成的一本关于“意义疗法”的人生哲学巨著。读来震撼心灵,发人深省,是一本青少年心理学、哲学历史、文学经典读物。
后记
2006年1月27日是奥斯威
辛集中营被捣毁61周年纪念
日,曾经有150万人在那里
死去,世界各国都在举办各
种活动来纪念大屠杀。几个
月后,他们还可能庆祝那一
恐怖时期流传下来的最不朽
作品的出版。它就是1946
年出版于德国的《一个心理
学家在集中营的经历》,后
来它被改名为《对生命说“
是”》,再版时增补了“意义
疗法导论”和介绍“悲剧性的
乐观主义”的“写在后面的话
”(或者说是“在面对痛苦、
内疚和死亡时如何保持乐观
”)。该书的英译本最初出
版于1959年,书名为《活
出生命的意义》。
这部作品已销售达1200
多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
。199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
及每月好书俱乐部做过一项
问卷调查,询问读者“哪本
书改变了你的生活”,结果
显示,《活出生命的意义》
居“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
图书”之列。它曾激励过宗
教的和哲学的思想家、精神
卫生专家、教师、学生和各
行各业的普通读者。许多大
学、研究生院和高中都指定
它为学生的心理学、哲学、
历史、文学读物,以及从事
大屠杀、宗教及神学方面研
究的参考书。它何以具有如
此广泛的影响和如此长远的
价值呢?
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生活
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他
于1905年出生,1997年去
世。三岁时,他决心要做一
名医生。在自传体回忆录中
,他回忆说自己很小的时候
就会“花几分钟时间琢磨生
命的意义,尤其是未来日子
的意义及其对我的意义”。
十几岁时,弗兰克尔沉
迷于哲学、实验心理学和心
理分析。高中时,为了补充
课堂知识,他参加了成人教
育课程,开始与弗洛伊德通
信,后者曾将弗兰克尔的一
篇文章投给了《国际心理分
析杂志》。该杂志后来发表
了那篇文章,那年弗兰克尔
只有16岁。同年,他参加了
一个成人教育的哲学研究小
组。导师非常欣赏弗兰克尔
的超常智力,邀请他就生命
意义做一场演讲。弗兰克尔
告诉听众:“我们自己必须
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那些
问题,而要回答那些问题,
我们就必须担负起生活的责
任。”这一信念成了弗兰克
尔个人生活和专业研究的基
石。
受弗洛伊德的影响,还
在读高中的弗兰克尔决定做
一名精神病学家。有同学说
他有帮助他人的天赋,这使
他意识到自己不仅在诊断心
理问题方面有独到之处,还
擅长发现人的行为动机。
弗兰克尔的第一份咨询
工作完全是自己创业——他
创立了维也纳第一个私人的
青年咨询项目,专门做问题
青少年的工作。从1930年
到1937年,他在维也纳的
大学诊所担任精神病专家,
负责照顾自杀未遂的病人。
他试图帮助病人,为抑郁症
患者和其他心理疾病患者找
到赋予生活意义的办法。
1939年,他成了维也纳唯
一的犹太医院——罗斯柴尔
德医院神经官能症科的主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初
几年,在罗斯柴尔德医院的
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弗
兰克尔及其家庭免遭驱逐。
但是,在国家社会党政府关
闭了医院以后,他意识到自
己极有可能被送到集中营。
1942年,驻维也纳的美国
领事通知他可以申领到一个
美国签证。虽然逃出奥地利
意味着他有可能完成意义疗
法的专著,但他还是决定放
弃这个机会:他觉得为了自
己年迈的父母,他应该留在
奥地利。1942年9月,弗兰
克尔及其全家被逮捕并驱逐
出境。弗兰克尔在以后的3
年里先后被关押在奥斯威辛
、达豪等4个集中营。
……
尽管日程紧张,弗兰克
尔还要挤出时间学习飞行课
程,享受其终生的爱好——
登山。他开玩笑说,弗洛伊
德和阿德勒的“深度心理学”
强调切人患者的过去以及潜
意识的直觉与希望,而他不
是,他奉行的是“高度心理
学”,注重的是个人的前途
以及有意识的决定和行动①
。他的心理治疗方法强调帮
助别人通过自我超越而达到
人生意义的新高度,这些是
通过积极的努力、运用适当
的方法、接受限制以及明智
决策来实现的。他的目的是
启发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认识到应该运用自己选择
的能力去实现个人的目标。
在写到“悲剧性乐观主义”时
,他提醒我们:“世界的状
况不妙,除非我们每个人都
竭尽所能,否则一切会越变
越糟。”
有一次,有人请弗兰克
尔用一句话概括他本人生命
的意义。他把回答写在一张
纸上,让学生们猜他写下了
什么。安静思考之后,一名
学生的回答让弗兰克尔大吃
一惊。那名学生说:“您生
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
他们生命的意义。”
“一字不差,”弗兰克尔
说,“你说的正是我所写的
。”
威廉·J. 温斯莱德
(William J. Winslade)
威廉·J. 温斯莱德是哲学
家、律师和心理分析家,在
得克萨斯大学设在加尔维斯
顿的医学院和休斯教大学法
学研究中心教授精神病学、
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理学。
精彩页
首先申明,本书并不是对某些事实的陈述,而是有关我个人经历的记录,同时也是对数以百万的囚徒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录。这是由一名集中营的幸存者亲口讲述的故事。故事的焦点不是大家常听到的有关集中营的恐怖遭遇,而是一些小的磨难;换句话说,就是想要回答一个问题:集中营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反映在普通囚徒的思想中的?
文中所描述的多数事件并不是发生在诸如奥斯威辛这样著名的大集中营,而是一些小的集中营。事实上,死亡大多发生在这些小集中营。本书的主人公不是平日里受人景仰的大英雄、烈士,也不是那些有名的囚头(就是狱中充当临时财产托管人并享有特权的囚徒)或者有名的囚徒。本书不是名人的受难记,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为人所知、没有记录在案的遇难者所遭受的磨难和死亡上。书中讲述的正是这些普通的囚徒的经历,他们没戴表明身份和特权的袖箍,也时常遭到囚头的轻视。当普通囚徒饥寒交迫时,冈头们却衣食无忧。不夸张地说,许多囚头在集中营的日子甚至要比进集中营之前的任何时候都好。与看守相比,这些人更为凶狠,在鞭打普通囚徒时更为残忍。当然,集中营挑选这一类人时也有特定的标准,那就是被选中的囚徒的性格要适合这份工作,而且,一旦这些囚徒没有遵照指令完成任务,那么他们的职位也会不保。不久,他们就会变得与纳粹的看守一样凶猛残忍。人们可以以纳粹看守的心理来判断这些人的心理状态。
对于没有经历过集中营生活的人来说,很容易对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抱有一种错误的同情心态。外人对于囚徒之间为了生存的残酷斗争一无所知。这是一场为了每天的面包、为了生活、为了自己或朋友命运的斗争。
首先让我以一次转移为例:有时集中营会将某囚犯转移到另一集中营。但通常情况下,这种转移就是一次死亡之旅,终点站是毒气室。转移的囚犯多半是那些基本丧失劳动力的体弱多病者,他们会被送往设有毒气室和焚烧炉的中心集中营。这个选择的过程开始后,囚徒个人之间或者群体之间会为了争取生存的机会而斗争。其中,最重要的是将自己或朋友的名字从转移名单中划去,尽管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自己或朋友的胜出就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死亡。
每次转移都会转走一定数量的囚徒。这其实无关紧要,因为所有的囚徒都只是某个号码而已。在进入集中营时(至少在奥斯威辛如此),他们所有的个人文件或财产就被全部没收,因此,所有人都有机会提供虚假的个人信息。事实上,出于种种原因,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监狱当局关心的只是犯人的号码。这些号码通常会刺在犯人的皮肤上,并且还要缝在裤子、夹克或上衣的某个醒目位置上。看守如果想要指控某个犯人,只需轻轻瞟一眼对方记住号码就可以了(可以想象我们是多么害怕这一瞟吧)。他们从不会去问犯人姓甚名谁。
让我们重新回到这个话题。人们没有时间也没欲望去考虑道德和伦理问题。每个人的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为了家中等待着他归来的亲人,他必须要活下来并保护自己的朋友。因此,他会尽量设法使另一个囚徒、另一个号码来取代他在名单中的位置。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