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身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首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个人著作包括《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本书主编——
张宏儒:1941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华夏出版社等工作,1992年任团结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沈志华:生于1950年,曾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后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
【战 国】
张仪使楚
秦惠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国相张仪前往楚国。
张仪对楚怀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废除与齐国的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嫁,永远结为兄弟之邦。”
楚怀王十分高兴,答应了张仪的建议。
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 (zhěn)表示哀痛。
楚怀王恼怒地说:“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不好?”
陈轸说:“您的想法不对。依我之见,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
楚怀王说:“你有什么解释呢?”
陈轸说:“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做盟友。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的六百里地呢?
“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大王您的许诺。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为您算计,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
楚怀王斥责道:“请陈先生你闭上嘴巴,不要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赏赐他,随后下令与齐国毁约断交,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
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
楚怀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北上到齐国去辱骂齐宣王。
齐宣王大怒,便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于是齐国、秦国和好。
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收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广阔的六里之地。”
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怀王,楚怀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
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了吗?攻打秦国还不如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是我们促使齐国、秦国和好而招来天下的军队了,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
楚怀王仍是不听陈轸的劝告,派将领屈匄(gài)率军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将领魏章为庶长,起兵迎击。
周赧王三年(前312)
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斩杀,屈匄及以下的列侯、执圭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
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
韩、魏等国听说楚国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县。楚国听说了,只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
周赧王四年(前311)
秦惠王派人通知楚怀王,想用武关以外的地方换黔中之地。
楚怀王说:“我不愿换地,只想用黔中之地来换张仪。”
张仪听说后,请求秦王同意。
秦惠王问:“楚国要杀死你才甘心,你为什么还要去?”
张仪说:“秦国强,楚国弱,只要大王您在,估计楚国不敢把我怎么样。而且我和楚王的宠臣靳尚关系密切,靳尚又侍奉楚王的爱姬郑袖,郑袖的话,楚王没有不听的。”于是前往楚国。
楚怀王把张仪囚在狱中,准备处死。
靳尚对郑袖说:“秦王十分宠信张仪,想用上庸等六个县及美女来赎回他。大王看重土地,又尊重秦国,秦国的美女一定会被宠幸,您就会遭到冷落。”
于是,郑袖日夜在楚怀王面前哭着哀求:“当年的事,不过是臣子各为其主。现在要是杀了张仪,秦国必定震怒。我请求让我们母子两人先迁居江南,不要成为秦国刀下的鱼肉。”
于是楚怀王赦免了张仪,还以厚礼相待。
张仪劝说楚怀王道:“倡导各国联合抗秦,简直是赶着羊群去进攻猛虎,明显无法相斗。现在大王您不肯听命秦国,秦国如果逼迫韩国、驱使魏国来联合攻楚,楚国可就危险了。
“秦国西部有巴、蜀两地,备船积粮,沿岷江而下,一天可行五百余里,不到十天就兵临扞(hàn)关。扞关惊动,则由此以东的各城都要修治守备,黔中、巫郡便不再是大王您的了。
“秦国如果大举甲兵攻出武关,那么楚国的北部就成为绝地,秦兵再南攻楚国,楚国的存亡只在三个月以内,而楚国等待各国来救援要在半年以上。坐等那些弱国来救,而忘记了强秦的威胁,我可要为大王您现在的做法担心啊!
“大王如果能诚心诚意地听我的意见,我可以让楚国、秦国永久结为兄弟之邦,不再互相攻杀。”
楚怀王虽然已经得到了张仪,却又舍不得拿黔中之地来交换,于是同意了张仪的建议,让他离开。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首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跨16个朝代,录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迹,成书二百九十四卷。《资治通鉴》对历朝历代的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有详尽的记载,毫无疑问是中国史学的一个学术峰顶。
《极简资治通鉴》一书,秉承“让普通人读完、读懂”宗旨,对卷帙浩繁的原著进行了精选精译,汇集中华传统历史智慧精华,普及仁君贤臣的修身处世之道,可以启迪思想,是管理者的必读之书。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胡三省
“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曾国藩
“此诚绝好之‘皇帝教科书’,而亦士大夫之怀才竭忠以事其上者,所宜必读也。” ——梁启超
业余时间也爱读些历史,但一直对《资治通鉴》这种大部头史书望而却步,这本书将编年体史料依据故事发展的逻辑串联,思路清晰,通俗易懂,太适合我了。
——黄花鱼罐头
读了些节选精华篇,基本都是耳熟能详的事迹。配合这本书的译文,尤其感叹《资治通鉴》的辞章魅力,有时寥寥数语却包罗万象,且精准,意味深长。
——烟波
平时工作繁忙,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读史。遇到低谷时,无论是学业或者工作,顺着这本书的脉络重览一遍《资治通鉴》,心情就会好很多。不知道这是可喜可贺,还是历史实在太压抑了。
——童年的流星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跨16个朝代,录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迹,成书二百九十四卷,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代表了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
《资治通鉴》对历朝历代的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有详尽的记载。本书对卷帙浩繁的原著进行了精选精译,汇集中华传统历史智慧精华,普及仁君贤臣的修身处世之道,可以启迪思想,是普通大众的必读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