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两座城市/蓝色东欧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波兰)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两座城市》是亚当·扎加耶夫斯基的一部散文、随笔合集,也是一部带有个人问题的哲思录、诗学启示录。本书内容较丰富,开篇长篇散文《两座城市》是对利沃夫和格里威策这两座城市的对比描述和想象展开,部分带回忆录性质,是对时代和现实状况的呈现和思考,富有思辨色彩。后两部分“公开的档案”和“新拉鲁斯百科小词典”则是对文学、历史的思考,其中包括对一些欧洲作家的分析。 作者简介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1945—),波兰著名诗人、随笔散文家和小说家。一九四五年出生在利沃夫(今属乌克兰),毕业于雅盖沃大学哲学系。波兰“新浪潮”诗歌代表诗人、主要理论阐述者。在一九七〇年代是波兰持不同政见的异议诗人。一九八二年移居巴黎。后往来于巴黎和美国之间,先后执教于休斯敦和芝加哥大学。二〇〇二年返回波兰,定居克拉科夫。主要著作有诗集《公报》《肉铺》《信》《多重性颂》《画布》《炽烈的土地》《震惊》《神秘学入门》《无止境——扎加耶夫斯基诗选》《永恒的敌人》和《无形之手》、随笔散文集《团结,孤独》《两座城市:论流亡、历史和想象力》《另一种美》和《捍卫热情/蓝色东欧》等。扎加耶夫斯基的作品已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出版,获得过诺斯达特国际文学奖、特朗斯特罗姆奖、米沃什奖、欧洲诗人奖等多项权威大奖,以及中国的“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和“中坤国际诗歌奖”,并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目录 记忆,阅读,另一种目光(总序)/高兴 流亡·历史·想象力(中译本前言)/李以亮 第一部分 两座城市 两座城市 第二部分 公开的档案 一个小国家写给上帝的信 春天的雷雨 第三部分 新拉鲁斯百科小词典 两本书 克拉科夫 在图书馆 诗歌未被揭示的玩世主义 身处巴黎的本质论者 看门 文学的两个缺陷 关于神秘的讲座 热忱 存在主义 世界已撕裂 中欧 我杀了希特勒 邪恶 德罗戈贝奇和世界 谋杀 主动语态 兄弟情谊 狂喜和反讽 司汤达 三种历史 读书遣时光 圣人彼得的报告 历史想象力 来自另一个世界 空虚 富于灵感的皮肤病学家 捍卫形容词 天真与经验 序言 流亡·历史·想象力 李以亮 《两座城市》是波兰诗 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的一 部散文、随笔合集。此书一 九九一年首次在波兰国内出 版,一九九五年由丽莲·瓦 莉女士译为英语在美国出版 ,并加上了“论流亡、历史 和想象力”这样一个副题, 分别概括了全书三辑文章大 致的主题。因此也可以说, 三辑大体可以提炼出这样三 个关键词,只是每个词的意 义都略显宽泛。我想提醒读 者的是:此书的文章不是那 种正儿八经的论文,其文体 形式灵活而多样,但是各篇 的主题都是严肃的。部分文 章偏向于回忆性的散文,部 分文章则偏向于评析性的随 笔。 此书成于作者的盛年, 又值历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 期,想必各种问题纷至沓来 ,且作者充分调动了他所拥 有的一切写作资源,包括个 人和家族的记忆、各种历史 事件的解密、作家和知识分 子方兴未艾的对摆脱历史钳 制的努力、作为一名职业诗 人对于诗歌美学内部诸多问 题的思考,这些势必造成了 本书内容上的宽阔,甚或驳 杂,必然也会给阅读带来一 定的难度和挑战。不过,我 相信这也许恰是某些读者特 别期待的。 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 的感受,既是一部简略的个 人史(主要是精神史),也 是一部带有个人问题的哲思 录、诗学启示录。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 一部分即长篇散文《两座城 市》,它有明显的自传和回 忆性质,如同一篇“成长小 说”。因为文体的缘故,我 们有理由相信它的纪实性。 两座城市是指利沃夫和格里 威策,前者是作者的出生地 ,后者是他童年和少年时生 活的城市。利沃夫在文中属 虚写,是一个“失去的城市” ,只出现在上一代人的讲述 和作者的想象里;格里威策 则是实写,从不同角度折射 出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后 波兰社会的一般状况,特别 是普通人生活的真实状况— —在这座“丑陋的工业城市” ,“仇恨和绝望”无处不在。 扎加耶夫斯基将自己定 义为“无家可归者”:这一方 面是因为他出生不到四个月 ,因为国家版图的重新划分 ,就被家人带到了原属异国 的另一个城市;另一方面的 原因则更为复杂:“出于偶 然、命运的无常、本身的错 误或气质上的缺点,从童年 或从锻造他的年少岁月起, 他就不能或不想与他成长、 成熟的环境建立起紧密和深 厚的联系。”无家可归,成 为命运的一种安排;诗人的 写作,在一定程度上便是对 这种命运的承担与克服。“ 无家可归,但也并不总是不 快乐。无论怎样,这个更糟 糕的城市也给我提供了各种 卑微的财富,首先便是头顶 的一个屋顶。”当然,我们 不难想象,还应包括精神上 的财富。事实上,我们从《 两座城市》这篇回忆录中读 到的,无不可以理解为诗人 在精神上获得的财富,无论 是上一代人“被割裂为两截” 的生活,还是他在成长过程 中遇到的给予他影响的人物 。正如作者所说:“我生活 在一种成长小说里。”在这 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思想 的一个起点、想象力的一个 源头,以及他逐步提高的自 我认识:“我怀疑,在许多 交谈者眼里,我也许是一个 令人不快的、自负的自命不 凡者……我是荒谬的。”“我 是谁?一个年轻的无政府主 义者?一个年轻的唯美主义 者?然而,我不曾鄙视一个 最简单的问题:如何生活, 才不伤害他人,才能帮助他 们。”在扎加耶夫斯基的思 想里,有一种倾向,便是对 于生活本身的热情,其实它 也深植于他的早年: 我体验到某种全新的东 西:一个人可以与他人同在 ,在团体中间,在一群人中 间,却仍然只是自己。一个 人能敏锐、动心地感受到他 人的存在,同时不失去自我 ,或作为个体和普通人的特 性。 需要说明的是,《两座 城市》并不只有抽象的议论 ,相反,它更多是通过细节 的刻画,达到对于自我和他 人的理解。有这样一个例子 : 我们楼下的一个邻居, 憎恨当局,以致从来没有离 开过他的住所。有时他穿一 件蓝色睡衣出现在院子里。 他也来自利沃夫。他属于移 民社区激进的一翼,并且拒 绝接触新的世界里所有的一 切。他穿睡衣走进院子,这 样,就没有人会认为他离开 过房子。不过是一个囚徒在 监狱做一些身体的锻炼。那 时我不理解他,他让我发笑 ;我现在想到他,想到一个 人自己判自己多年的监禁, 生活在那些没有被打开过的 旅行箱、后德国的墙壁、半 明半暗的环境中,是怎样一 种苦难。他是一个老人,满 怀仇恨和绝望。也许他在梦 里回到了逝去的日子,那个 不得不离开的地方。这也许 就是为什么他总是穿着睡衣 。他生活在梦里,只是在梦 里。他的睡衣,犹如一件潜 水服;他潜入往昔,仿佛一 个蛙人。 我相信,这样的叙述高 过许多的长篇大论,其穿透 力,完全是可以超越国界和 语言的。可贵的是,在《两 座城市》里,这样的文字随 处可见。 《两座城市》之后,作 者还有一部同样具有自传性 的回忆录《另一种美》,可 以看作是其姐妹篇,后者既 是前者的补充、延续,更是 扩展和深入。 苏珊·桑塔格在其长文《 智慧工程》里说,扎加耶夫 斯基的书 导语 《两座城市》是波兰著名诗人、随笔散文家和小说家亚当·扎加耶夫斯基的散文、随笔集,带有作者一贯的哲思风格,通过对自己所见所闻的描述,以此提出对文学、历史的思考。 利沃夫这座城市在扎加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多次出现,一定程度代表了他的乡愁。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利沃夫和格里威策这两座城市,从虚和实两个角度想象和描述,以对周边事物的描写,展现了作者丰富的学识和冷静的思考,不同于他早期充满尖锐和愤怒的文风,而是以对现实世界的探索以达到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 《两座城市》的书写一如扎加耶夫斯基本人,在“两座城市”里看到他敞开自我,爱亲人和朋友,在“公开的档案”和“新拉鲁斯百科小词典”里,则是一个喜欢独处,安静阅读和聆听周围声音的人。 书评(媒体评论) 《两座城市》是一次奇 妙的思想之旅。作为一个散 文作家,扎加耶夫斯基和他 作为一位诗人同样睿智而富 于启迪性。 ——苏珊·桑塔格(美国 作家) 扎加耶夫斯基的随笔和 他的诗一样散发出神秘的光 芒,照亮了历史与想象,诗 的内在精神与人世漂泊之间 的空间。 ——爱德华·赫希(美国 诗人) 奇妙无比!唯有如此精 妙的反讽,才能令人信服; 唯有如此博学的谦逊,才能 令人信服……扎加耶夫斯基 无疑是一位随笔大师! ——理查德·霍华德(美 国作家、批评家) 这是一部迷人而发人深 省的随笔集。随着扎加耶夫 斯基的生活故事的展开,呈 现的是一幅反讽而悲伤的画 卷。然而,他毫不阴郁、毫 不悲观:他非常风趣,他的 谦逊是一个明显的美德。 ——《书单》 精彩页 两座城市 雨连续下了四天。飘浮在城市上空的云,阴沉、污浊,匆忙而急切地移动,仿佛连绵的货物列车,要把海洋输送到东方。 最后,太阳终于冲破云层,潮湿、热气腾腾的屋顶瞬间成为一面面镜子,闪耀着,自在而得意。 如果将人分为定居者、移民和无家可归者,我无疑属于第三类。这算是非常清醒的看法,并无任何多愁善感或自我怜悯的矫情。 定居者通常生于斯、死于斯;有时,一个人眼里的故乡,正是其家族世代共同生活过的地方。移民往往在海外建立起他们的家,这样至少保证他们的孩子们可以再次属于定居者那一类(不过,他们说另外一种语言)。因此,移民便是一个临时的纽带、一个向导,掌握着后代的未来。他将他们带到另一个安全的地方,或者在他看来,一个安全的地方。 另一方面,一个无家可归者,出于偶然、命运的无常、本身的错误或气质上的缺点,从童年或从锻造他的年少岁月起,他就不能或不想与他成长、成熟的环境建立起紧密和深厚的联系。因此,无家可归,并不意味着一个人住在桥底,或是少有人出入的地铁站(比如勒瓦卢瓦桥车站);而只是说,那人有这个缺陷,不能将他的家可能所在的街道、社区或城市,如通常那样称为自己的小家乡。 具体到我,一个确凿的说明(也许过于简单明了),就可解释清楚,因为我的童年是在一个丑陋的工业城市中度过。我被家人带到那里时,还不满四个月。在那之后很多年里,我都会听到他们说起那座被迫离开的、无比美丽的城市(利沃夫)。所以,毫不奇怪,出于优越感,我在打量那些房子和街道时,总是带有一丝轻蔑的味道,而从现实里,我只不过获取一些生活必需品而已。 这也就是为什么——至少在我看来——我是如此众所周知地无家可归(我这样说,尽量不想引起任何的怜悯,同时,我也不想使人认为,对此奇特之处我颇感自豪)。 我父母的生活被割裂为两截:迁徙前和迁徙后。我的生活也是一样,除了在那个动人的城市里度过的四个月,无论如何不能和后来成长的经历相比。然而,无论一个人的生活从哪里开始分割和划分,它总是被割裂和划分成两半。 如果我是生活了八个月,善于数字计算的人也许会满意。然而,事情的转折是以那样一种不同的方式发生的,神秘主义者也许会感到高兴,因为那最初无意识的四个月,闪耀着启示的光。 无家可归,但也并不总是不快乐。无论怎样,这个更糟糕的城市也给我提供了各种卑微的财富,首先便是头顶的一个屋顶。 而且,有时甚至也有一些更为慷慨的礼物。比如,有一次——那时我很可能已经十六岁——我的一个同学卖给我一些唱片,那是他从学生歌咏俱乐部偷来的。(这个俱乐部因为一场大火,有部分被毁掉了,所以我的同学也不能严格地被定义为“窃贼”)这些都是德国唱片公司制作的,它们包括下列作品: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贝多芬弦乐四重奏作品59-3号(三首弦乐四重奏献给了拉祖莫夫斯基)、莫扎特第25钢琴协奏曲、海顿的清唱剧《四季》之《春天》。 唱片曲目的选取是随意的。我想,虽然我的同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窃贼,但他在猛然抓住那些唱片时,一定也非常匆忙。对于我,这全然随机凑在一起的作品,却成为我音乐教育的基础。 鉴赏行家一定会问:巴赫在哪里?蒙特威尔第呢?《格里高利圣咏》、舒伯特和瓦格纳在哪里? 可惜他们都不在学生歌咏俱乐部里。更何况,瓦格纳本人在政治上造成了损害。商店里没有太多的古典唱片。那时候波兰的统治者,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很不注重音乐的价值(这让他付出了代价——他的统治非常不着调)。 是的,在这些唱片中,的确没有巴赫或蒙特威尔第,但有《彼得鲁什卡》响亮、轻快、具有挑战性的小号,有弦乐四重奏作品59号沉思的财富,有莫扎特晚期的钢琴协奏曲,最后,还有海顿献给大地之春的赞歌。 直到今天,我还保留着这些唱片其中的一张,现在它就在我眼前: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它包含这些部分:一、活泼的快板;二、近似小快板的行板;三、优雅的小步舞曲;四、很快的快板。由科伊克特四重奏组演奏,乌黑光亮的唱片带有黄色的标签。 音乐是为无家可归者创造的艺术,因为所有艺术中,它与空间的关联最少。它非常具有国际性。为什么相当一部分音乐作品都有一个意大利名称?为什么贝多芬出生在波恩却在维也纳去世?为什么他将三个小提琴四重奏献给一个俄罗斯贵族?为什么中国人演奏肖邦的夜曲?为什么亨德尔要去伦敦而罗西尼要去巴黎? 绘画是定居者的艺术,他们喜欢凝视自己的住地。肖像画使定居者确信他们实在地活着(因为它们是可见的)。唯有静物画——并非全部——揭示事物绝对的冷漠、愤世嫉俗,而且,缺少地方性的爱国主义。莫兰迪所画的大水罐,和博洛尼亚毫无共同之处;但它们都很脆弱、薄、充满空气。在维米尔的绘画里,室内的一切都属于小城代尔夫特,但是,窗户却敞向虚空(也就是,敞向光)。 同时,诗歌最适合移民。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