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写给大家的设计答疑书(精)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大宝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很多设计师在职业生涯的起步和爬坡阶段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纠结的事情,例如,当其他人(跨部门同事、老板)质疑我们的设计作品时,如何更好地面对和解决?有没有一些心得、方法,甚至案例来更好地帮助我们?大宝的这本书将会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初入职场的设计师解决问题。书中将设计师最常遇到的问题与故事案例相结合,以更好的方式讲给你听。
作者简介
大宝,设计师、艺术指导、商业顾问、设计类知识创作者,音频节目《大宝对话设计师》创办人。
现就职于滴滴出行,曾就职于腾讯科技、奥美等国内知名互联网公司及大型传播集团。
专业涉及品牌营销、广告创意、用户体验、运营增长、工业设计等领域。从业十余年,能在品牌、产品、营销及用户角色方面洞察机会,为生意赋能。
目录
第一章 你的专业边界在哪里
LOGO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如何能让LOGO容易“过稿”?我用这三个方法
都是图形,为什么说“做”LOGO,“画”ICON
为什么不受设计师重视的banner如“神”一般地存在
我是如何理解品牌的
广告公司和品牌设计公司的差别在哪里
什么是影响用户购买决策的核心因素
如何分析一个视觉设计作品的好坏
视觉设计师最该具备哪些能力
做运营设计是不是只提升技法就够了
我想做点儿突破性的尝试,为何总是受阻
接到需求后,自己有很好的想法,但实现不出来,怎么办
关于增强创意思维的建议清单
设计师的检查清单
小公司的设计师如何“卖稿”
客户拿来参考让我直接抄,我该如何应对
第二章 选择是门取舍的艺术
实习该去创业公司、 “大”公司还是咨询公司
年轻人选择工作是看行业还是看公司
求职是该坚持高目标,还是“骑驴找马”
选择留在互联网公司,还是选择一个小公司做自己喜欢的设计工作
该不该去外包公司
在现在的公司成长很慢,是不是该换份工作了
设计师该如何选择机会跳槽
我回老家做设计,前途未卜
我有几个职业方向,但我想做全链路设计师
设计师该不该接私活儿?我是这么看的
对于设计,我感觉自己只是在一味地“傻”坚持
第三章 思维背后的影子——认知
我理解的设计/0g
你为什么一直做不好设计
为什么你的设计一直做不到“点儿”上
一条理论,解释你为何成不了优秀的设计师
设计做不好的时候就去学学篮球运动员
在模式化的工作环境中,我该怎样提升设计能力
优秀的设计者,更在意设计的内在驱动力
做设计三年,我的自信消耗殆尽
如伺找到设计中的好感觉/r2b
设计师的成长就是认知的升级
变“白痴”,你才能成为大师
做设计还是做管理,这是个伪命题
如何让自己主动学习,减少焦虑
倦怠期是一种矛盾的“具化”
什么让我摆脱了设计倦怠期
心态是如何影响自己的决策甚至工作的
做设计需要有一个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能获得成功
怎样打开自己的思维方式
设计师应该怎样培养商业思维
爱钻牛角尖的人都在想什么
我从实习生身上学到的事
作为设计师,旅行时我会想些什么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第四章 职业、工作和梦想
如何看待互联网“寒冬”
“金三银四”的求职黄金期,你的感受如何
找工作找到接近崩溃
为何你的作品集投出去没有回音
在校生如何进入电影行业做设计
甲方公司和乙方公司招聘设计师的差异是什么
想去一个大公司踏实做设计,但现在的能力又达不到大公司的要求
如何做好设计新人
作为新人职的设计师,如何快速融入团队
毕业一段肘间,我用套路应对工作
如何明确自己在行业里处于什么位置
如何跟同事更好地沟通
如何在甲方面前最大限度地平等交流
如何在新公司刚成立时就建立设计部门的话语权
我带出来的团队被拆了
新工作没有达到公司的预期,公司给我下了最后通牒
在日常的工作中找不到足够的兴趣和动力,如何让自己更有竞争力
该不该给我涨薪,我该怎样判断
如何突破女性的职业瓶颈
美工和设计师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什么才是设计师的“职业性”
一个体育生的设计之路
插画师的几种成长路径
把你的梦想说出来让我们嘲笑嘲笑呗
第五章 时间的尺度
20岁到30岁,设计师应该知道的真相
做设计10余年,我才琢磨明白的20个问题
那些30多岁的优秀设计师,每天都在做些什么
未来有什么趋势和预兆吗
你焦虑吗
序言
大约是在2013年的时
候,我决定以设计师的身
份固定地每隔一段时间写
点什么。
在我的认知里,一个
以设计为职业的人,应该
具备较好的设计专业能力
、表达能力以及文字的输
出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用设计专业能力解决
遇到的具体问题;用表达
能力把解决方法“贩卖”给
你的客户、用户或是合作
伙伴;而文字的输出能力
是一种归纳、整理的能力
,是一种通过外在的专业
建设把知识导入自己的知
识体系,而后输出的能力
,这更像是设计师对本专
业的一次循环再造的过程

所以,我一直很在意
自己的文字输出能力,把
它当作内功的一部分。
2021年是我步入而立
之年的第五个年头。现在
我的工作比起十几年前似
乎没有多大变化,依然在
一线做设计,依然会因为
一些方案“不美好”而焦虑
、懊恼,依然会加班,也
依然会被甲方或是领导驳
回自己花了很多心思创作
出来的作品。
这也许就是作为终身
设计者的宿命吧,看似每
天都在做着同样的工作,
但每天都要用设计直面不
同的问题。我们无法复制
昨天的产出,因为同样的
点子,第一次用是创意,
第二次用可能就毫无新意
了。
从业十余年,如果问
我,现在的自己和刚入行
时的自己相比最大的变化
是什么,那应该就是这些
年的沉淀了。现在的自己
参与项目的经历更加丰富
,接触的人、遇到的事、
酿成的失败也比大部分年
轻设计师多一些。除此之
外,前些年为了“刻意”地
表达和沟通,我开设了自
己的音频节目《大宝对话
设计师》,讲述自己对设
计的感受和看法,和行业
里不同的优秀的人沟通。
一晃数年过去,这也算是
职业之外我有意为之的“
沉淀”吧。
这些“沉淀”一来可以为
前面提到的设计专业能力
、表达能力、文字输出能
力的认知框架做补充,二
来也在无形中给了一些年
轻设计师些许启发和帮助

设计师在不同阶段会
面临不同的专业、职业和
选择上的困惑。有人缺的
是见识,有人缺的是经历
,有人缺的是认知,也有
人缺的是犯错。
我在和大家交流、为
年轻设计师答疑的过程中
发现,有的问题看似幼稚
、可笑,但落到每个人的
身上,都是~个个具体的
、真实的、急需解决的问
题。
他们的问题和你无关
吗?
或许并不是。大多数
时候,我们处在相同的阶
段,遇到的问题也大多类
似。这些问题无非就是对
设计之路看不清,对专业
之路看不懂,或是不知道
如何选择与博弈。
比如,有人问我。在
实习时是该去创业公司接
触更多的工作内容,还是
该去大公司做一颗螺丝钉
;还有人问我怎样能在新
入职的公司里建立设计部
门的话语权。这些我们曾
经遇到,或者即将面对的
问题还有很多,从提问中
摘取几个,或许就有你关
心的话题:
该不该给我涨薪,我
该怎样判断?
设计师该不该接私活
儿?
新工作没有达到公司
的预期,公司给我下了最
后通牒,怎么办?
客户拿来参考让我直
接抄,我该如何应对?
如何分析一个视觉设
计作品的好坏?
视觉设计师最该具备
哪些能力?
做运营设计是不是只
提升技法就够了?
……
这些鲜活的问题背后
,并没有普遍意义上的标
准答案,也没办法从搜索
平台上找到正确的、有共
识性的建议,所以很多时
候,我们要么只能问问身
边的人,要么就是在一阵
纠结过后,直到被事情逼
到了不得不做选择的时候
才行动。也正因为没有标
准答案,我的所有回答都
显得格外主观,也格外真
实。带着这些问题,我也
在重新思考,如今这个阶
段的自己能给这些提问者
多少帮助。但无论如何,
我给大家的都是这个时期
的我能给出的最真诚的建
议。
在众多设计者中,即
便我们都从事着设计工作
,但对“设计”二字的理解
也有所不同。我带着也许
比更年轻的设计师多一点
点的经历和宽一点点的眼
界,把我的感受通过这些
问题分享给大家。对我而
言,这也是一次学习。
马云曾说:“成功的原
因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
就这么几个。”《写给大
家的设计答疑书》因为“
大家”二字变得更加实在
。别人踩过的坑、绕过的
远儿可能就是自己成长路
上的一面镜子。提前做好
准备,当你遇到类似的问
题时,希望这本书能给你
直面这些问题的勇气。
感谢这些对我提问的
朋友,一次次的提问背后
都是对我的信任与认可。
希望这本书里的内容在时
间的冲刷下能够“坚持得
久一些”。数年过后,当
你我再翻阅里面的内容时
,还会觉得“嗯,这个回
答对我蛮有启发的嘛”。
如此,足矣。
最后,感谢这些年在
工作中跟我共事的同事和
我的朋友,还有在《大宝
对话设计师》中与我相遇
的嘉宾、前辈们。与他们
的其事和对话也潜移默化
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和价
值观。感谢为这本书能够
成功出版而在背后无数次
鼓励和督促我的编辑。感
谢我的家人给了我一个幸
福和睦的家庭环境,因为
有爱,才有创造力。
大宝写于北京家中
2020.4.5
导语
对大部分出身普通的设计师来说,怎样才能找对方法呢?对怀揣“设计梦”的大多数人来说,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梦想?在这本书里,你能找到答案,得到启发。
大宝将自己多年来在设计行业里总结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果凝聚在此书中,以更系统的形式展示给大家。
书评(媒体评论)
和大宝认识已经超过
十年。从从业时间上来说
,我比大宝更久一些,但
是在设计研究和行业思考
深度方面,我却远不如大
宝。这是因为他这么多年
一直坚持做一件事情:将
多年的经验、和设计师朋
友交流所收获的心得,以
及与行业前辈之间的对话
分享给年轻的设计师,并
耐心地解答他们在不同阶
段遇到的困惑。这次大宝
将自己这几年沉积下来的
内容整理成书,让同样身
为设计师的我非常感慨。
现在年轻设计师的竞争确
实比十几年前更激烈,互
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电商的
崛起催生出设计行业中大
量的新兴类别,真正热爱
这个行业的设计师必须成
长为更多元化的人才,方
能拥有一席之地。希望这
本设计师行业进阶答疑手
册,能给年轻的设计师带
来帮助,也为整个设计行
业出一份力。
——石乐欧 Ello World
艾洛互动创始人
很多设计师在职业生
涯的起步和爬坡阶段都会
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纠
结的事情,例如,当其他
人(跨部门同事、老板)
质疑我们的设计作品时,
如何更好地面对和解决?
有没有一些心得、方法,
甚至案例来更好地帮助我
们?大宝的这本书将会通
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初
入职场的设计师解决问题
。书中将设计师最常遇到
的问题与故事案例相结合
,以更好的方式讲给你听

——李坤明 滴滴出行
金融设计负责人
设计师在成长的过程
中会遇到各种挑战或困境
,我们身处其中时,往往
会感到焦虑、无助,甚至
会怀疑自己适不适合做设
计。这时候,我们就需要
一个领路人,需要一个指
点迷津的前辈。大宝就是
这样的角色.他在这些年
里,通过微信公众号和音
频节目持续输出了很多关
于设计专业、职场等内容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
关注他,并因而受益。大
宝在工作中的阅历和经验
,拓展了他在设计知识领
域中认知的宽度和深度.
而这本书,正是他近些年
工作经验的精华和总结。
无论你是设计行业的“小
白”,还是“久经职场”的“
老司机”,翻开这本书,
一定都可以从中得到启迪
和收获。
要想设计好,早晚听
大宝。
——刘兵克 “字体帮”
发起人
强烈推荐这本书是因
为,做好一名设计师的智
慧都在其中。无论你是处
在顺境中,还是逆境中,
都应该关注自己内心的想
法和渴望,而不是去看别
人做得怎么样。作为一名
设计师,作品固然很重要
,但是找到让自己持续成
长的主因更重要。不管是
做设计,还是做产品、做
市场.归根到底是在解决
问题。如果你把自己在一
个领域内的解决问题的能
力培养起来了,那么当你
去做全新领域的工作的时
候,也是能胜任的。所以
.要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
能力,并用这项能力不断
扩展你职业的“疆土”。
——沈涛 滴滴出行设
计总监
我一直对我的学生说
,一个设计师是否成功,
不只要看专业技能,你的
性格是什么样的、你如何
看待这个世界、你有什么
样的价值观、你是否懂得
人性等都非常重要。我相
信大宝的这本书可以成为
很多设计师甚至职场人的
指南。
——K先生 “研习设”
创始人
大宝遍访全国众多实
力派设计师,就像武侠小
说中浪迹江湖的独行侠客
,遍访各大门派高手,杂
糅各种武林绝学于一身,
终于著书立说、广收门徒
,将毕生所学发扬光大;
又像走在信仰之路上的苦
行僧,历经磨难取得真经
,终于开坛讲法,将修得
的正果传播给大众,普度
众生。不过我想提醒大家
,可以参考成功者的经验
和建议,但万不可盲从。
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
的存在,每个人的成长之
路也不尽相同,这些别人
修炼出的“绝学”和“正果”
,虽是非常宝贵的职场经
验,但未必是你唯一的选
择。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
,修炼出属于自己的“绝
学”和“正果”,我想这才是
大宝寻遍“武林”之后,写
下此书的真正用意。
——周大杰 “大杰目”
研究局创始人
身为设计从业者,无
论何时、在何种处境下都
有无数的疑虑与困惑。大
宝是一名资深的设计从业
者和设计自媒体的发声人
。通过自身多年的设计行
业经验和与众多行业“大
咖”的交流,大宝积攒了
丰富的业内知识,帮助众
多同行解决疑虑与困惑。
这本书会告诉你很多别人
不会告诉你的事情,在帮
助你解决问题的同时,又
可以丰富你多领域的知识
,让你的认知升级。
——小米(王霄)
vivo创意设计专家
我相信,一个人想要
获得成功一定是有方法的
。对大部分出身普通的设
计师来说,怎样才能找对
方法呢?对怀揣“设计梦”
的大多数人来说,怎样才
能更有效地实现梦想?我
想,在这本书里,你能找
到答案,得到启发。
——米田 站酷推荐设
计师
设计行业在快速迭代
,设计师在迎来机遇的同
时也将面临更多困惑与挑
战。大宝将自己多年来在
设计行业里总结的经验和
取得的成果凝聚在此书中
,以更系统的形式展示给
大家。无论你是初入职场
的设计新秀,还是已在设
计领域深耕多年的资深设
计师,这本书都值得你认
真对待。
——潜云 巧匠联合创
精彩页
LOGO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大宝哥,我想问一下,你理解的LOGO(标志)设计到底是什么?我现在越来越觉得,LOGO设计的核心目的就是表达,表达一种存在感,设计师就是让这种存在感更强烈一点儿。所以我觉得,LOGO设计就是结合市场,把设计做到视觉上的美观,想昕听大宝哥的建议和理解。”
聊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讲一个现象。
我们看古装剧时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古时候的人去买米、买油。或是买酒,都带着自己的袋子、瓶子,到了店铺,卖家用一个有计量单位的容器装米、打酒。我现在还记得小的时候帮父亲去小卖店买酒的经历,那时候打酒都是用“酒提”,所以就用“提”作计量单位,酒没有包装,也不像现在这样讲究品牌。我拿着壶,最后装几提给几提的钱就好。但总有些不良商家会在酒里掺水,让物不符实,怎么办?好办,在装酒的大罐子上贴上卖家的名字,不写名字也会写个“李家白酒”“张家白酒”之类的。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早期的张小泉剪刀和如今的褚橙。为什么要用自己的名字为品牌命名?因为这是店家在用自己的名誉做担保,如果东西不好,那就臭名远扬了。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店家也要好好“守护”自己的商品。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手写的贴纸或店旗变成了刻字的牌匾,再演变成如今受法律保护的商标。商标包括名称和图形,图形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LOGO。
铺垫了这么多,LOGO是什么?LOGO的本质其实就是企业或商品名字的图形化。人要有名字,企业也耍有名字,这个名字除了要能口口相传,还要印在商品上、包装上、名片上、企业的大楼上、传播的广告上……
一个企业就像一个家庭,做出来的东西放在一起不能不像出自一家的。那怎么办?定个规范。所以,设计师设计的LOGO其实就是企业名片的视觉化。
好的设计师能在名字本身的基础上,通过视觉化的语言降低传播成本,提高记忆性。所以,有些设计师(甚至设计大师),如保罗·兰德(Paul Rand),倾向于将名字直接做成字体化的LOGO,这样做有益于提高记忆性。
但无论是中文名字还是英文名字,直接用字体的变形设计做LOGO有时并不利于传播。一个字或一排字经常会有识别性的问题,再加上有些商家的经营范围可能只是某个单一品类,如菜刀、大饼,那么,干脆把卖的东西做成“牌匾”(LOGO)展示给大家岂不更直接?所以,很多企业也喜欢用这样的方式做LOGO。比如,中国绝大部分银行的LOGO都是用铜钱作为符号,再做基础图形的演变。这样做的思考逻辑是,先让大家知道我是做什么的,这比先知道我是谁更重要。先强调行业属性,再强调个人属性。 回到最初的问题上,LOGO设计的核心是什么?
·企业名称的视觉化。
·降低传播成本,提升识别度及记忆性。
第一点在前面已经说过,如果所有东西都不需要有视觉接触,只需要口口相传,那起个名字就可以了,无须图形化,因为我们不需要通过视觉来感受这家企业或这家企业的产品。但企业名称如果要视觉化,从功能上来说就需要有一个图形,这个图形代表了这家企业。它可以是文字图形,也可以是符号图形。比如,我们小时候听了很多广播,我们能记住很多经典的广播节目,但我们从来没有对这些广播节目的LOGO有印象,因为我们不需要看到,所以不需要将它们视觉化。但每个电视台都有自己的LOGO,无论播放什么,LOGO永远在电视屏幕的左上角,只有名字是不够的,还要让人看到,看久了就会被记住。
关于第二点,企业除了在“物理”因素上需要有一个视觉化的图形代表自己,还需要让传播更容易和可识别。IBM公司的LOGO就是“IBM”这三个字母的文字设计,这个LOGO大家都知道,也都觉得很好理解。其实这是简化后的设计,IBM的全称是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中文是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是不是很多人都第一次听说?如果不简化,这一长串的名字谁能记住?我们如果告诉别人“我去了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工作”,也许会有人呵呵一笑:“你是去卖什么国际机器?”设计师将这个名字简化之后再将它图形化,让全世界都记得住、都知道这三个字母代表了这家企业,甚至都忽略了IBM这三个字母背后的意思,这就是设计的价值。
有些LOGO设计既和名称无关,也和品类无关,又和自身的产品业务无关,只是讲了一个故事。如果企业不够强大,那么用户根本没有机会了解你的故事,但如果企业足够强大,你的故事怎么说都会有人相信。如星巴克,它的LOGO唯一的优点在于具有特殊性,也就是特征足够明显,能和同类竞品有所区分。它的LOGO没有企业属性,也没有产品或者行业属性,但不能否认它仍然是一个好的品牌LOGO。
话说回来,设计改变不了企业的命运,设计不能“救命”,但能“增值”。关于LOGO设计的本质,我聊了我的看法,不知能否给你一些启发。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4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