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有料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从先秦《诗经》到李时珍《本草纲目》再到沈从文《边城》,染料植物蓼蓝竟然承载着一部工商业的兴衰史?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笔下的剧毒河豚配以蒌蒿、芦芽,何以成为一道美食?
畅游于诗学、民俗学、博物学、本草学,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些寻常草木原来也是出身名门、大有来头。
★东西文明
中国民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吟唱的茉莉花,却是唐时从印度一路漂洋过海传入国内,然后一路向西传入地中海。
宫崎骏《龙猫》等动画片中经常出现的鸭跖草,则是唐以前由中国传入日本,被广泛用于染制青花纸、和服。
来自异域、走出国门的草木,跨越千山万水,成为东西文明不辞辛劳的信使。
★精美图谱
长锥形的小笋与圆肚鼓鼓的河豚置于一处、妙趣横生,正是世间美味“蔬笋河豚”。
两片清新明亮的蓝色花瓣展开,如同蝴蝶双翼,花药与花柱伸长,如同蝴蝶的足与触须,难怪鸭跖草又名翠蝴蝶、碧蝉花。
古代植物插图、文人画作,西方植物图鉴、版画,尤其是日本江户时期的本草图谱,既有西方博物学之精确细致,又有东方文人画的趣味盎然,寻常的一草一木跃然纸上、大放异彩。
早在先秦,孔子就教导弟子,学《诗》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草木从《诗经》的时代走来,与经学、文学、中草药、农业种植及园艺、装饰艺术与花鸟画,以及烹饪美食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传统的植物文化,可谓包罗万象,源远流长。认识一种植物,只知其学名及科属还不够,植物背后所包含的优美的诗文、幽远的历史、动人的艺术,才是更为有趣的地方。
因此,本书的内容,除介绍其分类及自然属性外,重在呈现植物背后的文化故事,古今中外,经史子集皆为所用,部分篇目涉及古代典籍中植物名称的考证。所有书稿的撰写均参照学术论文规范,凡引用皆出脚注。与此同时,文中也适当加入作者个人的生命体验,比如涉及某种中药时,写到年幼时父亲带着自己四处求医问药的经历,这部分内容具有文学性、也最有温度,以期与读者产生共鸣。
截至目前,书稿凡34篇,以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文为标题,目录以时序编排,将不同植物安插于最属于它的季节: 1.春辑:车前、蒌蒿、梨花、荠菜、棣棠与棠棣、唐棣、荩草与萹蓄,共7篇; 2.夏辑:蓼蓝、栀子、迷迭香、七里香、灵香草、凌霄、鼠尾草、小巢菜、紫云英、槐、构树,共11篇, 3.秋辑:鸭跖草、天门冬、红蓼、水蓼、菱角、芡实、菰米及茭白与地皮菜、莼菜、地锦、五叶地锦、乌蔹莓、葎草,共12篇; 4.冬辑:水杉、肉桂与月桂、悬铃木、梧桐,共4篇。
既然是传统植物文化的普及,书稿的配图也以古人的作品为主,主要包括日本江户时期本草学者岩崎灌园所绘《本草图谱》、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毛利梅园《梅园百花画谱》等,兼有古代花鸟画,以及铜镜、漆器、宫廷服饰中的植物装饰艺术。 综上,自然界中植物的科学性、传统文化中植物的趣味性、手绘图谱及工艺品中植物的艺术性,以及与植物相关的作者个人的成长经历,在本书中熔于一炉,以期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别开生面、精彩纷呈、富有古典韵味的植物文化世界。
汤欢,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学士、艺术学硕士,植物科普作者。热衷于探索、分享寻常草木背后的自然与人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