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考试脑科学(脑科学中的高效记忆法)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日)池谷裕二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结合脑科学前沿研究与实验,通俗讲解了人脑“记住与遗忘”的原理,不仅呈现了人脑筛选、存储信息的奇妙机制,还向读者传授了灵活运用人脑规则,通过“欺骗大脑”实现“长期记忆转化”的记忆方法。此外,针对“记忆困扰”“动机不足”等常见的学习问题,作者从脑科学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了科学建议。本书可作为学生和职员复习备考的应试指导,也可作为日常工作、学习中的“高效记忆法”指南。
作者简介
池谷裕二,一九七○年生于静冈县。脑科学家,药学博士。东京大学研究生院药学系研究科副教授。著作有《大脑也有奇怪的习惯》《海马》《过度进化的脑》《大脑的辩白》《单纯的脑、复杂的“我”》等。
目录
第1章 记忆究竟是什么
1-1 能力只能用考试检测吗
1-2 神经元“创造”出的脑
1-3 记住与忘记
1-4 认识海马体
1-5 加油吧,海马体!
第2章 “欺骗”大脑的方法
2-1 无论是谁都会忘记
2-2 好方法?坏方法?
2-3 反复记忆的效果
2-4 蛮干终究是徒劳
2-5 人脑更重视输出
第3章 海马体和LTP
3-1 掌握记忆关键的LTP
3-2 童心是提高成绩的“营养素”
3-3 所谓回忆
3-4 感动式学习法
3-5 狮子记忆法
第4章 不可思议的睡眠
4-1 睡觉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4-2 梦能培养学习实力
4-3 睡眠和记忆
4-4 学习需要持之以恒
4-5 睡前是记忆的黄金期
4-6 能有效利用全天时间的学习方案
第5章 模糊的大脑
5-1 记忆的本质
5-2 面对失败,毫不气馁的积极态度最重要
5-3 人脑和计算机的差异
5-4 客观评估自己的学习实力
5-5 记忆原本就是模糊的
5-6 用“反省”代替“后悔”吧
5-7 带着长期计划去学习
5-8 先扩大擅长科目的优势
第6章 天才的记忆机制
6-1 改变记忆的方法
6-2 联想很重要
6-3 向别人讲述学到的知识
6-4 声音、听觉与记忆
6-5 理解记忆的种类和年龄的关系
6-6 根据阶段改变学习方法
6-7 方法记忆的魔力
6-8 会“膨胀”的记忆方法
6-9 为什么要持续努力
脑心理学专栏
1 色彩心理学①
2 色彩心理学②
3 组块化
4 莫扎特效应
5 乙酰胆碱
6 情绪唤醒
7 快速眼动睡眠
8 恢复精神和注意力
9 生物节律
10 外在动机
11 偏好效应
12 行动兴奋
13 葡萄糖
14 “开头努力”与“结尾努力”
15 BGM
16 恋爱期的脑
17 小矮人
经验谈
1 选择高一时学过的科目对高考不利?
2 高效率的英语单词记忆法
3 我究竟是为了什么学习?
4 记忆天才的秘密
5 考试恐惧症
6 生物节律与高考
7 感到“有趣”的瞬间
8 参考书的难易程度
9 利用糖果和口香糖取胜
10 各门科目的学习顺序
11 大人们基本都忘了在学校学过的知识
12 选择参考书的要点
13 独家阅读法
14 通过分析词源背英语单词
15 竟然不能去师资优秀的补习学校?!
16 竟然有人很喜欢考试?
17 应届生的成绩会在临近考试前提升
后记
序言
本书是拙作《高中生学
习法》的修订版。
《高中生学习法》出版
已有十余年。这期间,脑科
学研究不断进步,十几年前
无法解释的事情现在已经开
始逐渐明晰。同时,书中有
些内容甚至已经被明确证实
是错误的。也就是说,《高
中生学习法》这本书,仅十
余年就已落后于时代了。
此次修订再版,我以最
新的科学观点重新审读了《
高中生学习法》的内容和表
述,在必要之处进行了大刀
阔斧的修订与增补。最终,
本书的适用范围已不再仅限
于高考,而是扩大到从中考
到社会上的各种资格考试、
职称考试等。
如此一来,尽管本书保
留了原版中与高中生交流的
行文风格,但是书名还是删
除了原有的“高中生”一词。
在这里,我想先明确表
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十多年
前出版的《高中生学习法》
其内容已经过时,这一点在
当下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
这也意味着,此次修订的内
容在十年或者二十年后可能
也会过时,说不定有些内容
还会被证明是错误的。对于
这个问题,我认为:所谓科
学的进步,原本也正是需要
不断纠错的。
科学就是假说的循环往
复:建立假说,验证这个假
说——有时是进行反证——
然后再建立新的假说。本书
也正是基于这种科学认知写
就的。
科学家大都谨慎,对于
无法确定的事便会闭口不谈
。从目前脑科学研究的水平
来看,所谓的“科学学习法”
原本就是一种自我标榜的说
法,为时尚早。
但是我认为,在科学成
果实际应用之前,科学家一
直闭口不言,也不过是科学
家的一种利己主义罢了。
搜集完整的科学证据可
能需要数十年,如果在这期
间只能耐心等待,那么很多
人就可能锚失自己人生中的
机会。所以,最大限度地应
用当下已经证实的科学知识
,去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
略,这又有何不可呢?
本书就是秉承这种信念
创作的,因此希望各位读者
不要将本书奉为“绝对真理”
,而是将它看作“记忆研究
专家池谷裕二的私人学习法
”。
为了完成这本书,我竭
尽全力地综合了专业领域多
方面的信息。“信息”的关键
在于时效性和准确性,而这
两者往往如同鱼与熊掌,不
可兼得。因此,我在写作时
很是费了一番心思,才在脑
科学研究百年传承的经典知
识和最新的研究之间寻得了
一个良好的平衡点。
说起来,大家知道记忆
在人脑中是如何形成的,又
保存于何处吗?不了解脑的
机制就去学习,相当于不知
道体育运动的规则就去埋头
苦练,注定事倍功半;而理
解运动的规则后再去进行有
针对I生的训练,则能提高
效率,早日进步。
学习也是如此。要想研
究高效率的学习方法,首要
之事是理解人脑规则(在当
前的脑科学研究范围内)。
然后,在学习中注意不去违
背人脑规则,或者说去灵活
利用人脑规则。
此外,针对“学习方法”
领域中广为流传的一些“传
言”和“迷信”,本书也从脑
科学的角度进行了真伪考察
。为此,本书将先向读者讲
解记忆究竟是什么,并说明
记忆的机制、原理,然后在
此基础上考察锻炼记忆力的
方法。
这里所说的“学习”并不
局限于学校里的学习。一旦
掌握了高效的学习方法,就
可以将之应用在日常生活的
方方面面。也就是说,本书
所介绍的各种技巧,应该能
够让各位读者在目后的工作
和学习中受益。若本书能够
对各位读者在发掘脑的潜能
、实现自我等方面有些许帮
助,我将深感荣幸。
导语
为何看过的东西会转头就忘? 如何才能摆脱“死记硬背”“心浮气躁”的学习困境?
大脑忘记的事情,总是会比记住的多,这是人脑的机制。
在考试前熬夜背诵的内容,多会很快被遗忘,但我们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却可以牢牢记住。如果我们能利用人脑的这种“生理规律”,就能有效提高学习与记忆的效率。
本书结合脑科学前沿研究与实验,通俗讲解了人脑“记住与遗忘”的原理。
后记
相信通读本书的读者都
能切实体会到,通过了解人
脑规则确实可以发现高效的
学习方法。或许有人会感慨
“啊,要是当时我能这样做
就好了”,也会有人觉得“很
好,一直以来我的学习方法
都没有错”,他们终于为自
己以前总觉得很不错的学习
方法找到了科学根据,从而
变得更加自信。
然而,有些人也可能会
感到失望,觉得这本书并没
有写出什么新颖的东西。这
也没关系。虽然很多人都想
通过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
言论来获得更多的关注,但
是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让读
者感到惊奇。说到底,奇特
的学习方法并不一定就是优
秀的学习方法,反而是那些
从过去流传下来的“常识”却
意外地正确,因为“常识”是
前人经过千辛万苦的反复试
错后才得出的实验结果。我
不想提出一些离奇古怪的新
方法来哗众取宠,而是真正
想要试着从现代脑科学研究
的角度出发,重新解释过去
的伟人们总结出来的经验法
则。
无论如何,如果各位读
者通过阅读本书能有所收获
,那么对于我而言就是莫大
的成功了。
作为学生,大家每天都
需要学习,甚至可以说生活
的中心就是学习。但是,大
家心中有没有产生过如下疑
问呢?
“这样的学习模式究竟会
对将来起什么作用?”
即使记住了微积分的算
法、古文的语法等知识,这
些知识对于我们的人生又有
多大的意义呢?能让实际生
活发生变化吗?能应用到工
作中吗?能让自己出人头地
吗?
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并
不奇怪。实际上,我自己在
日常生活中连联立方程式都
没有用过,微积分就更不用
说了。即使不懂联立方程式
也能正常生活,那我们为什
么还要学习呢?
因为存在考试这种制度
,所以没办法,必须得学习
——或许有人会这样说服自
己。大学招生有人数限制,
所以必须依照某种标准选拔
学生,而考试成绩就是标准
之一,因此学习也是无法避
免的——我们不能否认,在
学校接受的教育的确具有这
样的一面。
但是,我们必须学习的
理由难道只有这些吗?
想必读完本书的读者都
能明白,这样的想法简直太
狭隘浅薄了。没错,我们从
学校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知
识记忆”,还有“方法记忆”

方法记忆是一种能够造
就天才的“魔法记忆”,是一
种能够让人透过现象看本质
,提高综合理解能力、判断
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记忆。同
时,它也是形成常识、培养
直觉、使人熟练掌握某种知
识等行为的基础。
虽然在进入社会以后,
我们从学校学到的知识记忆
有很多都可能没什么用处了
,但是那时学会的方法记忆
却能为我们在今后人生中面
临各种境遇时提供巨大的帮
助。无论是社会、家庭、娱
乐,还是工作和人际关系,
方法记忆才是让多面人生变
得更加丰富多彩的源泉。
当然,即使不在学校接
受教育,我们也可以学会方
法记忆。不过,从小学到高
中的一系列课程都是被精心
设计好的,由此制订出的学
习计划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
成,这是在人类漫长的教育
文化史中也少见的、经过仔
细推敲得来的东西。因此,
与通过游戏或玩耍随随便便
地学习相比,在学校学习的
效率更高。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自己
为了学习骑自行车而反复练
习的情形。学习方法记忆时
,“反复的努力”和“毫不气
馁的毅力”不可或缺,而且
一旦有努力和毅力相伴,能
力就会呈现指数级增长。任
何人的脑都可以产生这种效
果,绝不是只有优秀的人才
会这样。
我相信,“能做到的人”
和“做不到的人”之间的差别
,不过是源于他们一开始在
学习意愿上体现出的细微差
别罢了。
通过研究动物的脑,我
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
的事情。下面就让我们来看
一看由老鼠的胡须引起的脑
部反应吧①。在实验中,当
老鼠的胡须碰触到物体时,
老鼠的脑神经活动就会被记
录下来。参与实验的老鼠有
时只会等待,有时则会主动
用胡须触碰物品。在这两种
状态下,鼠脑的反应截然不
同。
与被动获得信息的时候
相比,当老鼠主动打探信息
时,鼠脑内的神经元要活跃
10倍,并且即使胡须碰到的
是相同的物品,最终产生的
结果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
,脑会将积极获取的信息视
为重要信息。如果态度消极
,那么学习对脑产生的效果
就会大打折扣,假如只剩下
十分之一左右,那就真是太
可惜了。
只要积极地持续努力,
脑就不会背叛我们。这和无
法预测成功或是失败的“赌
博”不同,是一定可以看到
成果的。大家是不是觉得有
信心了呢?越学习就越能切
实体会到这一点。
我在上学时也想多花点
时间在学习上,但是至今仍
然常常后悔,觉得自己当初
应该再多学习一些知识。希
望大家都能努力学习,不要
等到将来再像我这样后悔。
如果大家希望进一步提升自
己的水平,那么就应该消除
自卑感和自负感,认清现在
的自己,把握好自己应该做
什么。
学习时间的长短并不重
要,重要的是学习的意愿和
方法。我们要高效地学习并
做出成果,之后就可以把剩
余的时间用在做其他的事情
上了。兴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让我找到了自己
的问题,又亲切地指导我如
何改正,读来让人感受到一
种积极的力量。虽然本书的
主题是“考试”,但其中关于
记忆的方法完全可以用到日
常工作和学习中。我的孩子
正准备参加小学入学考试,
读这本书还有点儿旱,我非
常期待将来能将书中的建议
传达给他。
——读者评论
读过很多与考试相关的
方法指导图书,这本书着实
让我了解了大脑的记忆原理
。知道大脑记忆的途径与方
法后,学习也变得更加有信
心、有把握,让自己的大脑
去学习也变成了一件很有趣
的事,当然,面对考试也不
是问题了。
——读者评论
精彩页
1-1 能力只能用考试检测吗?
“记忆”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奇妙之物。它究竟存在于人脑的何处,又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的呢?在学校中,老师判断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所授知识,如果仅靠眼睛来打量、观察学生,则会无从判断。毕竟记忆有别于笔记或备忘录,并非肉眼可见的有形之物。
这种情况下,“考试”便应运而生。老师在确信自己讲授确当、没有遗漏的前提下,会自信满满地设计考试试题。如果考试的结果不理想,那么老师就可以判断学生的头脑里没有相关知识。同时,对于未能完成学习义务的学生,老师也会为其贴上“差生’’的标签。
但是,考场上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题目会做,但时间不够用;一些知识有印象,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在交卷的一瞬间,记不起来的内容便清晰地出现在脑海中,等等。如果发生了上述情况,即便是认真复习的人,也会和完全没有记住任何知识的人一样得低分。之前为考试付出的各种努力付诸东流不说,还会被视为“懒惰”“无能”。这其中的委屈与悔恨实在无以言表。
因此,对于参加考试的人来说,提前预测考点并据此进行复习和训练,就成为了应对考试的最佳策略。
但是话说回来,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知识”,一定要通过考试这种形式才能确认其是否存在吗?比如,可不可以不考试,而只通过给人脑拍一张照片就能判断知识的有无呢?再进一步说,有没有更简单、更可靠的方法,可以用来确定某人“头脑清晰”或“记忆力超群”呢? 实际上,通过现代的脑科学研究,这种近乎“魔法”的事已经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大家都知道,脑存在于头部,打开头盖骨就可以看到。毫无疑问,“记忆”这种东西也存在于脑中的某个地方。不过,倘若记忆的存在形式是固体或者液体,那寻找记忆便如探囊取物。遗感的是,记忆既非固体也非液体,因此寻找记忆这项研究,也是医学研究中最难被攻陷的“堡垒”。
计算机的“记忆”是使用磁性原理的硬盘来存储信息,音乐CD则是使用可以反射激光的细小凹坑来记录信息。人类的“记忆”也是一样的,它一定以某种物理形式存在于人脑中。若非如此,人脑便无法去记忆。
记忆的形成,意味着信息在人脑中留下了“痕迹”。所以,只要对脑进行适当处理,就可以实际“看到”这些信息的痕迹。其实,我的研究室已经成功观察到了脑的这些信息痕迹,甚至还看到了一部分无法通过考试来确认的“潜在记忆”。
1-2 神经元“创造”出的脑
脑科学中对“记忆”的描述如下:
记忆是将神经回路的动力学(dynamics)现象转化为一定规则,在突触重叠的空间中,根据读取的外部时空信息,形成一种内部信息表达的过程。
看到这种表述,恐怕一般的读者都会一头雾水,毫无头绪。简单来说,记忆的“真相”就是“新神经回路的形成”。
这里出现了一个名词——神经回路。有一种说法认为,人脑中存在1000亿个神经元(意外的是,我们现在仍然无法获知人脑中神经元的准确数字)。每一个神经元都通过“神经纤维”分别与其他一万个神经元相连,这种由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构成的系统就是“神经回路”。
我们可以把上述关系想象成如下情况,即众多住宅(神经元)通过密集的道路(神经纤维)相连,形成了城市(神经回路)。
与道路网密布的城市类似,脑也是由神经回路这种“网络”构造出来的。在神经回路这张网络上,“神经信号”来回奔走、传递,脑便是使用这种“神经信号”来处理信息的。这与计算机使用电信号进行运算的过程非常相似。
计算机由复杂的半导体回路构成。精巧的计算机程序,可以创造出电信号的“道路”。例如加法的计算,程序可以创造出“从这边出发向那边走,然后在某处拐弯”的进程。当电流按照程序设定的流程流动时,计算机就能得出加法运算的结果。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13: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