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南段的崇山峻岭间,有片连绵数百里的原始森林。森林里散居着一些裹兽皮、吃兽肉、与世隔绝的苦聪人。
本书描写了世代深居在原始森林里的苦聪人的苦难生活,也讲述了苦聪人与林外傣族人、瑶族人、哈尼族人之间悲欢离合、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尽艰辛去寻找苦聪人并动员他们走出老林定居。
彭荆风,1929年11月出生。1946年开始文学创作,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初随军进入云南,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民族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第一位用小说、电影文学体裁描述拉祜、哈尼、佤、景颇等民族的作家,第一位发掘并用文学作品描述滇缅铁路历史的作家,是云南边地军旅文学开拓者之一。七十余年来,创作电影文学剧本《芦笙恋歌》《边寨烽火》等,出版文学作品三十二部。短篇小说《驿路梨花》选入中学课文,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获1954—1979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三等奖,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获中国作协第八届(1985—1986)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红指甲》1988年获首届金盾奖,长篇纪实文学《解放大西南》2010年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桑荫街》2012年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长篇纪实文学《旌旗万里——中国远征军在缅印》2017年获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文化精品工程作品奖”。
彭荆风,中国当代军旅作家,历任昆明军区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作协云南分会副主席、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彭荆风边地叙事的民族国家建构首先表现在通过原住民苦难的营造以及共同的历史记忆来唤醒边民共识与认同,通过各民族共同体相同历史经验的重述以建构统一国同体。如《鹿衔草》中,通过白老大“走出——走进——再次走出老林”这一线索,完成了苦聪人苦难生活的民族解放史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