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区别于国内迄今为止有关《源氏物语》的译介研究。所谓译介研究实则包含两个维度:译介史研究与翻译验证研究。此前国内的研究大多偏重于译介史的研究,而本书的着力点在于翻译验证研究。所谓翻译验证,是指从译介学、文化学、接受美学等诸多方面,对《源氏物语》经典汉译文本——丰子恺译本、林文月译本、姚继中译本展开两方面的研究:一是译著与原著文本之间的翻译验证研究;二是不同翻译文本在汉语表达上的对比研究。 本书入木三分的分析对比研究不仅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我们此前对《源氏物语》的认知,还为此后的译介学、中日比较文学的研究者开拓了新的研究空间。 作者简介 姚继中,四川外国语大学二级教授,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东亚文化研究所所长,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曾任两届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会委员,《中外文化》主编。主要从事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翻译与研究,以及中日比较文化研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曾先后在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教育学部、东京大学文学部、神户大学文学部留学,2014年受聘于日本国立山口大学研究生院东亚研究科,讲授博士生学位课程“东亚比较文化”。 目录 总序 绪论 第一章 《源氏物语》诗学概观 第一节 《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 第二节 《源氏物语》的文本 第三节 紫式部的创作个性 第四节 《源氏物语》的中国因素 第五节 《源氏物语》佛教思想与人生价值的追求 第二章 《源氏物语》叙事文的翻译 第一节 《源氏物语》题解 第二节 一般叙事的翻译风格 第三节 《源氏物语》的文本语境与翻译应对 第四节 对原著文本的个性解读与完美再现 第三章 紫式部原创和歌翻译验证 第一节 和歌在《源氏物语》中的文学布局与艺术张力 第二节 中文经典译本的随机翻译验证 第四章 《源氏物语》传统文化意象的翻译再现 第一节 《源氏物语》翻译中文化喻体意象亏损与重建 第二节 《源氏物语》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的翻译技巧 第五章 中国文化在《源氏物语》中的变异与翻译处理 第一节 《源氏物语》中的中国典籍与文化意蕴 第二节 中国典籍在《源氏物语》中的变异与译者操控 第六章 译者的受众设定与翻译风格的斟酌 第一节 译者对《源氏物语》原著文本的理解维度 第二节 译者文化身份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第三节 《源氏物语》译者对接受美学的观照 第七章 《源氏物语》在中国的文化认同 第一节 《源氏物语》中文译本的诗学变脸 第二节 《源氏物语》在中国历史语境中的文化认同 第三节 《源氏物语》在中国的文化认同的两个层面 第四节 《红楼梦》情结背后的《源氏物语》文化认同 附录 《源氏物语》紫式部原创和歌及汉译一览对照 第一回 桐壺(1-9) 第二回 帚木(10-23) 第三回 空蝉(24-25) 第四回 夕顔(26-44) 第五回 若紫(45-69) 第六回 末摘花(70-83) 第七回 紅葉賀(84-100) 第八回 花宴(101-108) 第九回 葵(109-132) 第十回 賢木(133-165) 第十一回 花散里(166-169) 第十二回 須磨(170-217) 第十三回 明石(218-247) 第十四回 澪標(248-264) 第十五回 蓬生(265-270) 第十六回 関屋(271-273) 第十七回 絵合(274-282) 第十八回 松風(283-298) 第十九回 薄雲(299-308) 第二十回 朝顔(309-321) 第二十一回 少女(322-337) 第二十二回 玉鬘(338-351) 第二十三回 初音(352-357) 第二十四回 胡蝶(358-371) 第二十五回 蛍(372-379) 第二十六回 常夏(380-383) 第二十七回 篝火(384-385) 第二十八回 野分(386-389) 第二十九回 行幸(390-398) 第三十回 藤袴(399-406) 第三十一回 真木柱(407-427) 第三十二回 梅枝(428-438) 第三十三回 藤裏葉(439-458) 第三十四回 若菜(459-482) 第三十五回 若菜续(483-500) 第三十六回 柏木(501-511) 第三十七回 横笛(512-519) 第三十八回 鈴虫(520-525) 第三十九回 夕霧(526-551) 第四十回 御法(552-563) 第四十一回 幻(564-589) 第四十二回 云隐(缺) 第四十三回 匂宮(590) 第四十四回 紅梅(591-594) 第四十五回 竹河(595-618) 第四十六回 橋姫(619-631) 第四十七回 椎本(632-652) 第四十八回 総角(653-683) 第四十九回 早蕨(684-698) 第五十回 宿木(699-722) 第五十一回 東屋(723-733) 第五十二回 浮舟(734-755) 第五十三回 蜻蛉(756-766) 第五十四回 手習(767-794) 第五十五回 夢浮橋(795) 导语 本书作为一部具有中国古代文化亲缘,同时充满着东瀛异国、异民族风情的古代长篇小说,在中国拥有着广泛的读者,尤其是在影视化、动漫化之后,其读者群远远超出了偏爱古典文学的中青年读者和中老年读者群,在高中生、大学生以及白领等青少年中出人意料地拥有大量的爱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