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此为2017年9月结项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北大、人大 传媒大学、北语、新华社5位专家评审的鉴定意见,均为“很好”。微博研究是当前社交媒体研究的热点,课题以“微博改变中国”、“水军”、微博治理研究等为重点,虽是学术性的内容,但是研究对象和话题具有较大的普适性。 作者简介 王君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优选传媒学刊》副主编,兼任首都互联网协会新闻评议专业委员会评议员、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原人民日报海外版主任编辑、光明日报 《传媒与社会》个人专栏作者。中央电视台节目评鉴专家、中华工商时报评报专家。英国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美国乔治城大学访问研究员。为“教育部新世纪很好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和“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培养人选。 目录 目录 导论聚焦改变中国的“微力量” 一、概述 二、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三、文献综述 四、理论与方法 五、研究难点与解决途径 章微博产生的背景与特性 节微博产生的技术与文化背景 一、Web2.0时代的新新媒介 二、重构人类传播的方式与形态 第二节中国微博的兴起与发展现状 一、新浪微博 二、腾讯微博 三、搜狐微博 四、网易微博 第三节微博的政治、社会功能 一、微博是公民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 二、微博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三、微博有利于网络公共领域的构建 第四节微博的媒介特性与传播模式 一、流动的现代性与“新新媒介” 二、关系为王: 弱关系的强力量 三、微博的颠覆性创新 四、微博的传播模式 第二章微博的公共领域属性与表达权的张扬 节公共领域与传播媒介 一、“公共领域”的概念 二、作为公共领域中介的传播媒介 三、关于微博公共领域的探讨 第二节微博与表达权 一、表达权的概念 二、网络时代的表达权 三、微时代与表达权的张扬 第三节关于“微博改变中国”的探讨 一、作为“颠覆性媒介”的微博 二、作为“建设性媒介”的微博 三、微博何以改变中国? 第三章“自干五”话语: 意识形态与表达权研究 节微博意识形态的特性 一、意识形态的定义及其演变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微博意识形态 第二节“自干五”的自我认知: 缘起、概念及特征 一、缘起: “五毛”“公知”与“自干五” 二、身份特征: “自干五”是谁? 第三节“自干五”的表达特征 一、“自干五”的内容表达 二、“自干五”的文本表达 第四节“自干五”表达的话语实践 一、“自干五”表达的互文性文本分析 二、“自干五”“公知”国家角力下的话语策略 第五节“自干五”的身份建构策略 一、精英还是草根? 二、“自干五”身份的认同危机 三、“流动空间”的权力再生产
第四章微博的非理性表达——谣言、“水军”与“明星骂战” 节微博“非理性表达”及其表现 一、理性与非理性表达 二、微博中的“非理性表达” 第二节谣言与表达权 一、概念阐释: 谣言、网络谣言及“新谣言” 二、微博谣言的特征与传播机制 三、微博谣言的认识误区 第三节“水军”言论及其治理 一、“水军”的概念及特性 二、微博“水军”运作机制 三、“水军”的信息传播模式 四、网络“水军”的鉴别方法 第四节明星骂战的案例研究 一、明星骂战与非理性表达 二、引发明星骂战的事件主题 三、参与明星骂战的主体 四、明星骂战中明星理性行为和非理性行为的表征 五、微博用户非理性表达的特征 六、微博用户非理性表达的原因 七、微博用户非理性表达的性质 八、微博非理性表达带来的网络“自体再生”
第五章善治理论与微博的实践 节全球化时代的互联网治理 一、互联网的全球治理理论 二、中国互联网治理的方针与特色 三、中国互联网治理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善治”理论概说 一、“善治”的概念与发展阶段 二、“善治”的前提条件 第三节微博的善治模式 一、微博治理的路径选择 二、微博的善治模式 结语构建微博“理想的传播情景” 一、哈贝马斯与“理想的言语情景” 二、“系统扭曲的交往” 三、微博中的“扭曲传播”与表达权滥用 四、善治与微博“理想的传播情景”构建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