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现代文学研究自选集)(精)
分类
作者 温儒敏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学者、语文教育家温儒敏教授的现代文学研究自选集,收入他专著之外的部分论文,共五十七篇,时间跨度四十年。按内容分为四辑:鲁迅研究、作家作品论、文学思潮与文学批评研究,以及学科史研究。温儒敏教授是新时期以来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曾担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自选集所收论文,涉及现代文学研究的多个方面,是该学科的重要成果,有多篇曾引起学界的深入讨论。自选集展现了温儒敏教授治学的“路数”与特色,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现代文学学术发展的历史影像。
作者简介
温儒敏,现任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聘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大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著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一至三集)》《书香五院》等著作17种。
目录
题记
第一辑 鲁迅研究
试论鲁迅的《怀旧》
鲁迅前期美学思想与厨川白村
外国文学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影响
深刻的思想 特异的构思——读鲁迅的小说《药》
《朝花夕拾》风格论
《肥皂》的精神分析读解
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探求与焦虑
读《伤逝》:在意那些被忽略的缝隙
顺着“忧愤深广”的格调理解鲁迅的世界
《狂人日记》由多重叙述产生的“反讽场”
鲁迅早年对科学僭越的“时代病”之预感
如何理解鲁迅精神的当代价值——和山东大学学生讨论鲁迅
和中学生谈谈如何读《朝花夕拾》
第二辑 作家作品论
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略论郁达夫的散文
春风沉醉郁达夫(三篇)
浅议有关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论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小说《二马》——1997年6月在荷兰国际比较文学大会上的发言
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湘西·凤凰》:“英雄老去”之慨
“张爱玲热”的兴发与变异——对一种接受史的文化考察
《围城》的三层意蕴
剖析现代人的文化困扰——评贾平凹的小说《废都》
刘以鬯小说的“形式感”
莫言历史叙事的“野史化”与“重口味”——兼说莫言获诺奖的七大原因
莫言《蛙》的超越与缺失
《梅村心曲》的客家味与传统人文精神
第三辑 文学思潮与文学批评研究
欧洲现实主义传入与“五四”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
新文学现实主义总体特征论纲
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现代性
成仿吾的文学批评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说平议
周作人的散文理论与批评
批评作为渡河之筏捕鱼之筌——论李健吾的随笔性批评文体
历史选择中的卓识与困扰——论冯雪峰与马克思主义批评
沈从文怎样写鉴赏性评论
李长之的《鲁迅批判》及其传记批评
茅盾与现代文学批评
梁实秋:现代文学史上的“反主题”批评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阐释链与“新传统”的生成
现代文学传统及其当代阐释
“文学生活”概念与文学史写作
为何要强调“新传统”
“五四”辩证:传统的颠覆与赓续
第四辑 学科史研究
文学史观的建构与对话——围绕初期新文学的评价
思想史取替文学史?——关于现代文学传统研究的二三随想
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学科史价值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
当代文学思潮中的“别、车、杜现象”
现代文学基础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空洞化”现象
从学科史回顾80年代的现代文学研究
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文学研究中的“汉学心态”
现代文学研究的“边界”及“价值尺度”问题——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现状的梳理与思考
再谈现代文学史写作的“边界”与“价值尺度”——由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所引发的研讨
序言
“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
之战士者安在?”——这是
鲁迅在论文《摩罗诗力说
》结尾说的一句话。鲁迅
于1907年写下这篇鼓吹浪
漫主义反抗之声的檄文,
时年二十六岁,还是个热
血青年。怀抱“新生”理想的
鲁迅希望能借域外“先觉之
声”,来破“中国之萧条”。
记得四十年前,我还是研
究生,在北大图书馆二层
阅览室展读此文,颇为“精
神界之战士”而感奋,相信
能以文艺之魔力,促“立人”
之宏愿。四十年过去,我
要给自己这个论集起名,
不假思索又用上了“为精神
界之战士者安在”。这是怀
旧,还是因为虽时过境迁
,而鲁迅当年体察过的那
种精神荒芜依然?恐怕两
者均有。
四十年来,我出版了二
十多种书,发表二百多篇
文章。说实在的,自己感
觉学术上比较殷实、真正“
拿得出手”的不多。现在要
出个自选集,并没有什么
高大上的理由,也就是做
一番回顾与检讨——让后
来者看看一个读书人生活
的一些陈迹,还有几十年
文学研究界的某些斑驳光
影。
收在这本集子中的,只
是我专著之外的部分论文
,也有若干是在专著出版
之前就单独发表过的,东
挑西选,汇集一起,得五
十七篇。论集分为四辑:
鲁迅研究、作家作品论、
文学思潮与文学批评研究
,以及学科史研究,大致
就是我从事现代文学研究
的几个方面。当然,我还
关注过语文教育等领域,
那些论文已经另有结集出
版。
我的现代文学研究之旅
,是从鲁迅开始的。1978
年考研究生,找本书都不
容易,但鲁迅还是读过一
些,就写了一篇谈《伤逝
》的文章(记得还有一篇
关于刘心武的)寄给了导
师王瑶先生。后来到镜春
园86号见王瑶先生,心里
忐忑,想听听他的意见,
老人家轻描淡写地说文字
尚好,学术却“还未曾入门”
。大概因为缺少资料,探
讨的所谓观点,其实许多
论文早就都提出过了。尽
管如此,我对鲁迅研究还
是一往情深,在研究生期
间花费许多精力在这个领
域。收在集中的谈论《怀
旧》、《狂人日记》和《
药》的几篇,以及《鲁迅
前期美学思想与厨川白村
》,都是研究生期间的产
品。后者是硕士论文,题
目有点偏,想弄清鲁迅为
何喜欢日本理论家厨川白
村,当时这还是少有人涉
足的题目。后来又断断续
续在鲁迅研究方面写过一
些文字。上世纪80年代受“
理论热”的影响,一度还挺
热心去“深挖”鲁迅作品的意
蕴,做“出新”的解读。比如
对《狂人日记》反讽结构
的分析,对《伤逝》“缝隙”
的发现,对《肥皂》的精
神分析,等等,都带有当
时所谓“细读”的特点。但我
更关心的还是鲁迅的思想
价值和现实意义。90年代
以后学界对鲁迅的阐释注
重脱去“神化”,回归“人间”
,多关注鲁迅作为凡人的
生活一面。这也是必然的
。然而鲁迅之所以为鲁迅
,还在于其超越凡庸。我
这时期写的几篇论文,格
外留意鲁迅对当代精神建
设的“观照”,对当时那种轻
率否定“五四”和鲁迅“反传
统”意义的倾向进行批评。
如《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探
求与焦虑》、《鲁迅早年
对科学僭越的“时代病”之预
感》,都是紧扣当代“文化
偏至”的现象来谈的。始终
把鲁迅视为“精神界之战士”
,看重其文化批判的功能
,也许就是我们这一代学
人的“宿命”。
我研究的第二个领域,
是作家作品,涉及面较广
,也比较杂。不过收入论
集的评论并不多,只有十
五篇,研究的大都是名家
名作。其中郁达夫研究着
手比较早。我在研究生期
间,就编撰过一本《郁达
夫年谱》。当时还没有出
版郁达夫的文集,作品资
料都要大海捞针一般从旧
报刊中去搜集,很不容易
,但也锻炼了做学问的毅
力。年谱有二十多万字,
王瑶先生还赐以序言,当
时交给香港一家出版社,
给耽误了。收在集子中的
几篇关于郁达夫的论述,
因为“出道”早,也曾引起过
学界的注意。90年代以后
,我教过一门作家作品专
题研究的课,就一些名家
名作进行评论,努力示范
研究的方法,解决学生阅
读中可能普遍会碰到的问
题。收在集子中的《浅议
有关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
象》和《论老舍创作的文
学史地位》,最初就都是
根据讲课稿整理成文的。
后来还写过好几篇类似的
作家论,又和人合作,出
版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专
题研究》,被一些学校选
做教材。我所从事的学科
叫“现当代文学”,名字有点
别扭,但现代和当代很难
区分,应当打通。我主要
研究现代,但也关注当代
,写过不少当代的评论。
比如贾平凹因为《废都》
的出版正“遭难”受批判那时
,我并不赞同对《废都》
简单地否定,认为《废都
》在揭示当代精神生活困
窘方面是有独到眼光的,
甚至提出二十年后再来看
《废都》,可能就不至于
那么苛求了。而当莫言获
奖,大量评论蜂起赞扬,
我也指出莫言的《蛙》在“
艺术追求”上的“缺失”。我
在一些文章中曾抱怨当代
评论有两大毛病:一是圈
子批评多,“真刀真枪”的批
评少;二是空洞的“意义”评
论多,能够深入到作品艺
术肌理的研究少。我虽然
没有“圈子”,也想做一些切
实的批评,可惜力所不逮
导语
本书是温儒敏教授研究的第四个领域,是学科史,收文十二篇。这也多是由教学所引起的课题。他给研究生开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的课,目的是对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做一番回顾与评说,了解这个学科发生发展的历史、现状、热点、难点以及前沿性问题。意图是给学生一幅“学术地图”,领他们进门。收在集子中的多篇文章,都是当时讲课稿的整理,侧重的是学科史的梳理。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大学现在也开设学科史这类选修课了。
精彩页
鲁迅的《伤逝》写于1925年,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小说,情节很简单。涓生和子君相爱,勇敢地冲破世俗的偏见,我行我素就同居了。但他们的结合为社会所不容,生活也碰到很大的困难。后来涓生的感情发生变化,终于向子君明白说出他已经不爱她了。子君无所依持,在绝望中默默死去。涓生在悔恨中挣扎,希望能觅得新路,但前途渺茫。类似的以青年男女恋爱为题材的小说,在“五四”时期和1920年代非常流行。但和流行写法大相径庭的是,鲁迅并不讴歌自由恋爱,而是为“五四”式的爱情唱起了挽歌。这篇小说情节比较简单,但涵义复杂,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现代小说的某些特点,包括结构、叙事角度等方面的特点,并领略鲁迅小说的艺术风采。
当怎样来读《伤逝》呢?比较常见的读法,是偏重作品思想内涵的发掘。许多研究者就认为,《伤逝》写的是“五四”一代青年的精神追求及其困境: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黑暗的专制的社会如何迫害着子君涓生们;另方面,又表现了子君涓生们的脱离实际以及心灵的软弱、空虚。过去比较公认的观点是:《伤逝》对“五四”思想解放潮流有反思。“五四”时期提倡“易卜生主义”,也就是个性解放。但鲁迅考虑更实际一些,认为个性解放终究不能离开现实,所以《伤逝》中才有这句警策之语:“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评论家进一步的解读便是:鲁迅在借《伤逝》来思考“娜拉出走之后会怎样”,子君涓生故事的意义是在诠释中国式“娜拉”的命运。
以上这种读法的确能看到作品的社会意义,但不一定能结合小说艺术特征对作品的独创性做出更细腻的剖析。这些年来,对于《伤逝》的解读又有许多新的角度与方法,细读是其中一种。所谓细读,一般是在对文本的认真阅读分析过程中,细致体察作品的象征世界,寻找作品情感或思维展开的理路,往往质疑既定的评论,还特别在意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缝隙与矛盾。我们可以尝试一下看看这种阅读方式是否更有利于打开思路,深化对作品的了解。
我们就从小说的第一句话开始。这句话是主人公涓生“手记”的开头,也就是他的表白吧:“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一般第一遍阅读,对这句话可能不太在意,如果读完全篇回头琢磨,就可能有疑问:写下悔恨与悲哀为什么要以“如果我能够”作为前提呢?难道会有什么原因“不能够”吗?这时,细读就发现“缝隙”了:涓生是否真的完全写下了他的悔恨与悲哀,还要打个问号。
当涓生听说子君已经死去时,是痛苦与悔恨的,但悔恨的不是抛弃了子君,结果导致子君的死,而是不该“将真实说给子君”,恨自己“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从作品描写的事实看,同居之后不过两三个星期,涓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感觉就悄悄改变,有“所谓真的隔膜了”。小说中大部分篇幅其实就是涓生回忆他对子君感觉的“变化”,也是感情的淡化。如同他自己所慨叹的:“人是多么容易改变呵!”小说情节的发展表明,涓生其实已经不爱子君了,即使他不向子君明确表白,悲剧也要发生的,“只争着一个迟早之间”。但涓生始终没有从自己感情变化这个“根”上责怪过自己,而对他的潜意识做些分析,我们看到他是厌倦子君的,所以他的悔恨是有限的、不能完全说出缘由的。小说开头那句话其实早就打了埋伏,暗示了整个悲剧的发展。
如果进一步细读,可以发现悲剧的原因很复杂,起码比前面那种从社会外部原因的解释要复杂得多。这对年轻情侣同居之后,因为失业,经济困难,这确实是促使他们感情破裂的外在因素,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嘛!但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反驳说,真正的爱情不会因为生活拮据而夭折。那么很显然,悲剧起于涓生的情感之变。问题是,导致涓生厌倦子君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同居之后“川流不息”的琐碎生活逐渐淹没了爱的激情?是子君从浪漫走向平庸?是这对年轻人尚未做好真正建立家庭的准备?是男人常见的毛病?好像都有一点关系。所以小说是很真实的。再用细读分析涓生这个人物,发现他的厌倦尽管可以找到各种解释,但骨子里还是自私,而且从他的表白看,其悔恨“不能够”彻底,也是因为他终究未能直面这种深藏的私心。只要认真分析,我们不难体味到作品对涓生有一种道德层面的谴责。非常有意思的是,这种谴责不是由作家直接表露,而是通过作品所精心经营的叙事结构来达致,读者从自己的阅读中可以很自然去体会和接纳。这也可以做一番对叙事结构的细读。
《伤逝》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手记”的形式,其中的“我”就是涓生。涓生的悔恨中带有许多他自己的体验和感觉,甚至还有潜意识,而这些都用很“个人化”的手记形式呈现出来。这回忆的过程也可看作是涓生的“表演”吧。整个小说都是“伤逝”,是涓生的追忆,重点是回忆感情如何从高峰走向低谷,包括涓生对子君“变化”的细微的感觉。但这全都是涓生自己一人的回忆与感觉,小说中的子君始终是不在场的、被动的、“失语”的。细心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