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西方最早系统研究中国宝塔的著作,初版于1931年,收录了520张插图和照片、27万余字考察报告。全书共分二三章,第一章梳理了宝塔的定义、历史,简要介绍了自然风光、艺术作品和日常生活中的宝塔范例。第二、三章按照宝塔的体积、材质、结构、用途等将宝塔细分为十二类:第二章呈述了“大型宝塔”的“主要形式”,包括级塔、天宁方塔、叠层塔、层塔、外廊层塔、琉璃塔、石塔、群塔;第三章讨论的是宝塔的“演变形式”,包括铁铜塔、墓塔、香塔、内塔。经历了近百年的变迁,书中的很多宝塔已经不复存在,使得《中国宝塔I》成为后人无法超越的里程碑。 作者简介 恩斯特·伯施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德国皇家柏林工业高等学院(柏林工业大学前身)教授,中国建筑摄影鼻祖,全面考察和记录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人。1906年至1909年间,在德意志帝国皇家基金会的支持下,伯施曼跨越14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的皇家建筑、寺庙、祠堂、民居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8000张照片、2500张草图、2000张拓片和1000页测绘记录。1932年,伯施曼受邀成为中国营造学社的通讯研究员。1933年至1935年间,被特聘为中国传统建筑遗产顾问。出版有《中国建筑》《中国祠堂》《塔》《普陀山》等作品。 目录 上册 第一章 中国宝塔:它们在自然与艺术中的形象 第一节 自然风光中的宝塔印象 第二节 自然景观中的宝塔案例 第三节 艺术作品和日常生活中的宝塔 第二章 大型宝塔的主要形式 第一节 级塔 第二节 天宁方塔 第三节 叠层塔 第四节 层塔 下册 第五节 外廊层塔 第六节 琉璃塔 第七节 石塔 第八节 群塔 第三章 宝塔的其他形式 第一节 铁铜塔 第二节 墓塔 第三节 香塔 第四节 内塔 导语 1906—1909年,伯施曼行程数万里,考察了中国各地的宝塔500余座,收集并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拍摄和绘制了众多珍贵的照片和测绘图。作者综合自己所掌握的大量第一手图文资料,对中国古代宝塔的建筑意义、建筑形式和历史沿革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地分析和整理。本书是迄今西方学者考察中国宝塔建筑内容最为翔实、论述最为权威的著作。书中所记载和描述的大量宝塔建筑中有相当一部分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因而更加凸显了本书的学术研究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