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试图建立宏大叙事的体系,但每每在细节上死钻牛角尖,器物上任何微妙的不同变化都会惹其瞩目。其细致的考据与长篇建构相结合,防止了只有大线条、大脉络的空疏。它的宏观梳理始终是与零碎的家具实物以及图像和文献相结合的,一个个小细节成为整体大厦的一砖一石。由一件件明式家具的观察到类型学的梳理,再到总趋势和总概念的总结,认真观察家具实物是其根本依据。离开了对具体实物的尊重和珍视,便谈不上什么思考和理论。 本书还试图通过典型案例建立总的通则和综合概括,在各个章节中,梳理归纳出某一类家具的发展流变,并成为全书高度抽象概念的基础。从某方面看,该书也顺理成章、言之有理地构成了一部明式家具发展史,并有工具书的意义。 作者简介 张辉,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先后任职河北省博物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后,在北京多家出版社任策划组稿编辑,并创建北京紫都苑图书发行公司。 著有《曾国藩之谜》(经济日报出版社),整理《曾国藩全集》(中国致公出版社),主编《中国通史》(中国档案出版社)《中国名画全集》(京华出版社)《古董收藏价格书系》(远方出版社)等书。从2000年开始,从事明清家具、文玩古董收藏和研究。 现为多家专业艺术媒体专栏作家,并将考古学、人类学、图像学、历史学之方法论引入家具研究,发表明式家具研究文章数十篇。 目录 序/王亚民 自序 上 第一章 明式家具的标准器和亚标准器 一、明万历朝家具的标准(型)器 一、明万历朝出土的柴木家具 三、明晚期刻本图书插图中的家具形态 四、清康熙朝硬木家具的标准器 五、《十二美人图》中的硬木家具形态 第二章 案类 一、夹头榫案式 一、插肩榫案式 三、平肩榫案式 四、替木牙头案式 五、架几案式 六、炕案式 第三章 桌类 一、霸王枨桌式 一、罗锅枨(加矮老、卡子花)桌式 三、四面平桌式 四、变体四面平桌式 五、一腿三牙桌式 六、花牙头桌式 七、垛边圆裹圆桌式 八、攒牙板桌式 九、展腿桌式 十、方腿圆作桌式 十一、矮束腰桌式 十二、高束腰碗口线桌式 十三、三弯腿桌式 十四、窄牙板桌式 十五、矮马蹄足桌式 十六、高马蹄足桌式 十七、内卷球足桌式 十八、如意云纹足桌式 十九、月牙形半圆桌式 二十、直牙板直牙头罗锅枨桌式 二十一、变异性桌式 二十二、炕桌(几)式 第四章 香几类 一、圆香几式 二、方香几式 三、海棠形香几式 下 第五章 椅凳类 一、交椅式 二、四出头官帽椅式 三、圈椅式 四、南官帽椅式 五、玫瑰椅式 六、躺椅式 七、凳墩式 第六章 柜橱类 一、方角柜式 二、顶箱柜式 三、圆角柜式 四、碗柜式 五、闷户橱式 六、柜橱式 第七章 架格类 一、格板架格式 二、多宝格式 三、亮格柜式 第八章 榻床类 一、榻式 二、罗汉床式 三、架子床式 四、拔步床式 第九章 屏类 一、插屏式 二、落地座屏式 三、围屏式 第十章 架类 一、镜架镜台式 二、盆架式 三、衣架式 四、洗脸盆架式 第十一章 箱类 一、官皮箱式 二、提盒式 三、多抽屉箱(药箱)式 后记 序言 近年来,建立新的明 式家具研究系统已是新一 代研究者的意愿,且有所 践行。但如何获得实际成 果?我个人认为,这需要 多学科、跨学科的支持。 研究者的教育背景有文史 哲经、美术设计、科技理 工,他们个人把学过的成 熟学术方法和学术工具科 学地引入了研究中,任何 开辟性的结合、尝试性的 嫁接,都会推动研究工作 多样性地向前发展。 如果能够在研究中,建 立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的 独到成果体系,那么一定 要有一套或几套学术原理 作为依据。使用某个成熟 的学术工具,以某种学科 的基础方法与明式家具的 某个层面、某个角度进行 交集,如此才可以避免人 云亦云和陈词旧说,取得 别开生面的成果。 本书提供了一个示范。 作者使用了自身的专业修 养——考古学和历史学, 寻找到这些学科与明式家 具的结合点,这为其研究 开辟了一条新路。正是有 了一种成熟学科的理念和 方法论,作者可以对所有 存世家具的资料进行挑选 、区别,并一一研读,最 终基本梳理出各类各式家 具的源流变迁。一个个碎 片散珠式的明式家具个例 被串联,建立起器物的年 代系统。学理在此成为一 种工具和依据,从而作者 完成了自成一体的学术建 构,也完成了一种学术的 推进。 本书启发我们,如果大 家都根据自己可以依据的 某方面学术优势、学科背 录、学术训练,专注于明 式家具某一方面,明式家 具研究可能会出现意想不 到的多元化的局面。 据作者所言,他也非一 开始就动了使用考古学方 法的念头,而是在大量地 对明式家具具体器型进行 观察和描述后,才感觉到 对于所有存世的明式家具 的演变进行梳理,完全可 以使用所学的考古学理念 和方法。事件触发其自身 内在的知识结构,进一步 走入一种自觉、以包括考 古学在内的各种学术原理 和方法理解明式家具,这 使其著作获得了较高的起 点和创新点。 任何古典文化都需要普 及,明式家具也是同样。 但今天明式家具更需要知 识创新、学术创新。创新 是学术上的突破,是提供 不同他人的、前所未有的 观点。所有的观点都应尽 量寻找有说服力的论据并 加以论证或推理,以完成 有理有据的阐述。学术需 要严密的合乎逻辑的论证 ,而非散发性、想象性的 论断。它不能是陈说故语 的汇集,更不能是感情抒 发、个人随想,尤其不能 是商业企划式的。这是我 个人认同和提倡的文风。 拥有宏观的整体感,又 专注繁多的细枝末叶,这 恰恰又构成了本书的另一 个特点。在本书框架中, 充满着学理的论辩和范式 ,但对明式家具发展观察 的概括和抽象全部提炼于 内容饱满、丰富多彩的大 量细节中。众多的各类实 例也自然而然地熔于一炉 ,使其成为有血有肉的学 术和知识体系。由实物的 一式一型之细微考据进而 完成一套理论建树,以饾 饤之学而达鸿篇巨制。 本书试图建立宏大叙事 的体系,但每每在细节上 死钻牛角尖,器物上任何 微妙的不同变化都会惹其 瞩目。其细致的考据与长 篇建构相结合,防止了只 有大线条、大脉络的空疏 。它的宏观梳理始终是与 零碎的家具实物以及图像 和文献相结合的,一个个 小细节成为整体大厦的一 砖一石。由一件件明式家 具的观察到类型学的梳理 ,再到总趋势和总概念的 总结,认真观察家具实物 是其根本依据。离开了对 具体实物的尊重和珍视, 便谈不上什么思考和理论 。 本书还试图通过典型案 例建立总的通则和综合概 括,在各个章节中,梳理 归纳出某一类家具的发展 流变,并成为全书高度抽 象概念的基础。从某方面 看,本书也顺理成章、言 之有理地构成了一部明式 家具发展史,并有工具书 的意义。 此前,作者在故宫出版 社出版了《明式家具图案 研究》,社会反响极其良 好。彼书与本书,各有内 涵,独成一体,又相互补 充。它们显示了作者研究 写作的个人风格,揭示了 明式家具的某些现象和发 展规律,又呈现了一个方 法论、一种学术理念。这 需要定力、功力和学力。 其提炼实例、表述方法、 逻辑论证的方式,在古代 工艺品研究领域中是难得 一见的。 在此,恭贺作者取得的 成果。 2018年5月 导语 本书提供了一个示范。作者使用了自身的专业修养——考古学和历史学,寻找到这些学科与明式家具的结合点,这为其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正是有了一种成熟学科的理念和方法论,作者可以对所有存世家具的资料进行挑选、区别,并一一研读,最终基本梳理出各类各式家具的源流变迁。一个个碎片散珠式的明式家具个例被串联,建立起器物的年代系统。学理在此成为一种工具和依据,从而作者完成了自成一体的学术建构,也完成了一种学术的推进。 本书启发我们,如果大家都根据自己可以依据的某方面学术优势、学科背录、学术训练,专注于明式家具某一方面,明式家具研究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多元化的局面。 后记 2010年后,空前的古家 具回流和相关图书资料的 进口,使国人可以看到的 明式家具实物和资料空前 之多,这是广泛、系统研 究明式家具的最好时光。 笔者的研究恰逢其时,真 是一种幸运。本书和已经 出版的《明式家具图案研 究》开题于2012年5月, 至今已逾踮年。8年成书, 好像漫长而低效,但此书 中,自有一种价值的期许 。所以,在文稿交付出版 社之前,笔者常常是为一 日时光之荒废而追悔。 7年的经历是一个笨人 之路。首先要仔细观察一 件件家具实物或图片,并 用文字摹写出来。这是所 有论证的基本规定动作, 其他的架构和娓娓道来都 离不开一物一器的打量、 思索和解读。每一件家具 都是一颗珠子,但也仅是 一个碎珠。只有进一步通 过规律性的串连和梳理, 才可能让它们成线、成片 ,成为结构体,呈现明式 家具的全景之美和奥秘之 深。 明式家具的图案貌似一 地碎片,繁复多样,但在 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综观中 ,可知它们是一个封闭系 统,一个生活逻辑可以串 连起来它们。而明式家具 器型则不同,表面观之, 它多有程式之谱。实际上 ,它更开放灵活,多向发 展,对笔者来讲,器型研 究比图案研究具有更大的 挑战。 此书按照考古学原理, 将明式家具型制进行了分 类、分式、分型,并试图 在最小的类别下,观察各 式样家具的特征和演变。 其间概要性地提出了明式 家具观赏面不断加大法则 、明式家具发展的三个轨 迹,并探索确定了各个家 具的年代。 考古学有句名言,叫作“ 见物更要见人”,就是说发 掘到实物后,要通过实物 研究当时的社会和文化。 在家具器型研究中,笔者 也尽量做到这一点,谈家 具时,也尽量论及当时的 人与文化。在梳理家具本 体的流变和发展之外,争 取使人感到当时的生活, 看到人性。用历史学成果 说明家具,反过来,也争 取以家具实物充实历史史 料的维度、真切质感和生 活感。 笔者曾撰文,最早系统 地提出了明式家具生产的 重镇是苏作和闽作两大地 区。此书在梳理中,也注 意着两者的区别。但本书 重点论述的是明式家具的 分式分型。苏作和苏闽两 地家具具体形态的探讨仅 点到为止,系统的研究成 果有待来日。 明式家具的审美是一门 独立的体系,不同于其他 门类,其他学科的金玉良 言不可以简单套用。所以 在此书器型之论中,包含 了独立的家具本体之审美 观,争取对明式家具自!审 美作一些独自而系列的陈 述,建立具体的、言之有 物的审美评价。 在这几年中,笔者走访 请教了全国各地的十余位 资深行家。明式家具学科 实战性极强离开了亲历者 的指点,各类方法论是否 使用得当会缺乏校正。 笔者希望本书和已出版 的《明式家具图案研究》 能够成为解读明式家具世 界的车之i轮、鸟之两翼。 最后,真诚地感谢一路 嘉惠这项工作的各方面人 士,敬列各位大名如下: 王亚民先生、徐小燕女 士、姜润青女士、冯耀辉 先生、伍炳亮先生、杨波 先生、刘传芝先生吴宝庆 先生、周柏年先生、汪笃 诚先生、李移舟先生、乔 皓先生、薛世清先生、郑 阳女±黄定中先生、赵一红 女士、樊玮女士、陆林先 生、王就稳先生、刘继森 先生、陈雪峰先生张其先 生、王正书先生、倪志云 先生、刘珈夷女士、张子 秋女士。片纸寸心,聊表 谢忱。本书还引用了一些 书籍中的图片,均尊重地 注明了出处。鄙人对原作 者不胜感激。马书先生、 张胜欢先生、田燕波先生 热情提供了各类家具线图 ,在此叩谢。 张辉 2019年10月 精彩页 以本书梳理的明式家具图案谱系看,明式家具图案的雕刻发生于清早期。“万历螭龙,,作为最活跃、最普及的形象,是明晚期各类工艺品上广泛使用的图案。但是,这种式样的图案在所有的明式家具上没有见过,这证明了明晚期的家具上无存雕饰。实例层面,也的确未见有过硬证据可确定是明晚期的有雕饰的器物。 清早期后,成熟的雕刻装饰席卷硬木家具。只是时移物异,此时螭龙纹图案形态与“万历螭龙纹”已经迥然有别,呈现出“侧面、独眼、蛇身、张嘴”形象,可称为“康熙螭龙纹”,这个形象在清早期、清早中期家具上举目可见。 明式家具上,十分罕见的扯不断一类纹饰,偶见一二,也带有偏晚符号,为清早中期造物。特别要说明的是,在极个别清早期家具上,还偶见正面、斜正面螭龙纹,行业内称为“猫脸,,螭龙。但在其同一家具之上,存在着时代偏晚的纹饰符号,表明其晚出的年份。它们有两种情况: 一是这种螭龙面目好像与明万历螭龙纹相近,但其身体形象已经变异或退化,身尾上存在新增的卷草纹,少有兽身的写实之貌,图案抽象化程度颇深,表现为清早期图案风格。如黄花梨架子床前围子上的“正面双目式”螭龙纹(图4)、黄花梨架子床前围子中的团式螭龙纹(图5)。它们俗称“猫脸”螭龙,虽为“正面、双眼、闭嘴”形象,但螭龙纹成圆环状,表现为较晚年代的制作。 二是螭龙整个形象虽与万历朝螭龙纹相差无几,但同一器物上,有定性明确的清代纹饰符号。如黄花梨架子床腿上的“正面双目式”螭龙纹(图6、7)。它的式样似乎不同于“侧身、单目、张嘴”之“康熙螭龙纹”,但在一床之上,共存较晚的图案,其年代已与“万历螭龙纹”无关。 历史旧式往往被传承或被复古,个别有早期特点的纹饰有时延续未断,表现出匠作中的偶然滞后和摹古,这是图案发展中常见的现象。 一个器物上如果有一组纹饰符号,其年份下限的确定,自然以其中那个有最晚期特点的符号为准,这是断代的基本方法。所以说,这类家具很明确,仍然为清早期以后制品。、 二、明万历朝出土的柴木家具 当古典家具研究的触角深入到宋辽金时期,人们不难发现,在宋画中尤其是佛教题材的宋画中,可见某些家具雕饰形态已极繁复,有人说,宋代家具既有简洁朴实者,又有繁缛华丽的。后者尤其表现在寺院和皇家贵族用具上。但是,直接以宋元绘画说明晚明的家具形态,本身缺乏其间几百年的变迁、递进的细致过程。况且众多“宋元”画作的年代越来越多地被质疑,所以据此作推论,应该甚为小心,或干脆不用。 本书考察明晚期家具形态时,更多的是关注明晚期的各种出土家具(包括冥器)和各种明代万历、崇祯朝刻本(用雕版印刷方法印装的书籍)的图像资料。 上海、苏州地区出土过一些有明代确切纪年家具冥器,尤其以上海市潘惠、潘允徵、朱守诚墓和苏州市王锡爵墓的出土物为代表。这些家具多为榉木制作的冥器,只有朱守诚墓出土物中有个别的硬木实物。而明代刻本资料也应是反映当时柴木家具的式样。它们由于是当时家具中另一子文化系统产物,对于理解当时刚刚出现的硬木家具(即作为专门术语的“明式家具”)有一定意义,但不可机械地比对定论。 P2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