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来自美国的业余学者为解荷马之谜前往阿尔巴尼亚的偏远山区寻找仅存的古代英雄史诗。孰料,他们初来乍到便被视为间谍,受到各路人马严密监控,更是卷入了意外的民族矛盾和冲突之中……
卡达莱巧妙地将古典神话置于现代语境之下,通过继承果戈理外省喜剧模式,将多层主题上下紧密编织,使其洋溢着轻快的戏谑之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H档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卡达莱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两名来自美国的业余学者为解荷马之谜前往阿尔巴尼亚的偏远山区寻找仅存的古代英雄史诗。孰料,他们初来乍到便被视为间谍,受到各路人马严密监控,更是卷入了意外的民族矛盾和冲突之中…… 卡达莱巧妙地将古典神话置于现代语境之下,通过继承果戈理外省喜剧模式,将多层主题上下紧密编织,使其洋溢着轻快的戏谑之感。 作者简介 伊斯梅尔·卡达莱(Isnlail Kadare),1936年,卡达莱出生于阿尔巴尼亚南部山城吉诺卡斯特。 1954年,他以诗集《青春的热忱》初登文坛,随后转向小说创作,其代表作包括《金字塔》《雨鼓》《亡军的将领》《破碎的四月》《梦幻宫殿》等。 二战之后,卡达莱进入地拉那大学攻读历史与哲学,并熟练掌握了俄语和德语,自此成长为能用三国语言创作的“世界艺术家”。1970年,他凭借法语版小说《亡军的将领》在法国名声大振,后来的《冬末的音乐会》更是被法国《读书》杂志评选为当年的“法国最佳小说”。 如今,卡达莱的作品已在四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出版,评论家称赞他的作品“其诗意的散文和叙事的灵巧,堪称炉火纯青”。他所斩获的知名国际文学奖项不计其数,其中包括2005年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2009年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2015年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学奖、2019年朴景利文学奖以及2020年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 目录 寻找荷马史诗(中译本代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序言 阿尔巴尼亚作家伊斯梅 尔·卡达莱的小说《H档案 》(1990),讲述在纽约 定居的两个爱尔兰人,漂 洋过海到阿尔巴尼亚寻找 荷马史诗的踪迹;他们自 称“民俗学家”,携带着刚发 明的带式录音机,试图搜 集古代英雄史诗的残存, 在此基础上破解荷马创作 之谜。这件事听起来有点 不靠谱,两个人一无经费 ,二无专业研究背景,靠 在电台里偶然听闻的一点 知识,就想在荷马研究领 域获得划时代发现。要知 道,古典学的三大主题, 荷马、基督和莎士比亚, 迷雾重重,歧见迭出,其 争吵之激烈,说是在进行“ 血腥的学术战争”,丝毫不 为过,这里头岂有门外汉 置喙的余地?但小说的两 位主角,具备门外汉才有 的莽撞勇气,踏人阿尔巴 尼亚北部山区,开始艰难 的发现之旅。 乔治·斯坦纳的文章《荷 马与学者们》(1962)谈 到过这个现象,像是在为 《H档案》中那种堂吉诃德 式的举动辩护:“在文学和 历史评论的三大经典谜团 中,正是局外人做出了最 杰出、意义最重大的发现 。”诸如特洛伊古城的发掘 、米诺斯经卷的破译、死 海古卷的释义等,哪一桩 不是局外人做出的业绩!这 是一群“成分混杂的业余爱 好者、神秘主义者和受直 觉支配的怪人”,追随古典 学“庞大的学术舰队”探测未 知领域。伊斯梅尔.卡达 莱的小说,单凭这个题材 就可以说是吸引人的。披 上人类学或古典学面具的 学术之谜,成了《达·芬奇 密码》这类畅销小说的卖 点.自然也可以成为一部 讽喻小说的叙述动机。《H 档案》的“H”是“荷 马”(Homr)的英文首字 母。透过近三千年时空, 那位盲诗人的阴魂或许终 将再现,小说里的主角这 样认为。 荷马是否实有其人,这 是荷马研究的一个热点, 几乎每一篇探讨荷马的文 章都要涉及,关乎史诗的 创作、编纂、保存、传播 等一系列颇具争议的问题 。究竟谁是荷马?这个问 题让不少人耗去毕生心血 。古希腊人相信荷马确有 其人。从古希腊全盛期之 前到公元前5世纪,他们认 定荷马的出生地是在小亚 细亚海岸名叫开俄斯的岛 上。公元前5世纪的历史学 家希罗多德声称荷马与他 相隔四百年。柏拉图读荷 马,是表示不满的;他读 到的两部史诗的文字本, 不管是由雅典的执政官梭 伦还是由雅典的独裁者庇 西特拉图下令编订的,总 之,固定的文字抄本已成 为尊崇的对象,而柏拉图 质疑的是史诗的“有害影响” ,倒不是荷马本人的存在 和归属问题。亚里士多德 的《诗学》将荷马史诗定 于一尊,只谈美学评价, 不涉及考证问题。大约从 17世纪末起,人们就史诗 的形成及历史上是否真有 荷马其人等问题发生激烈 争论。这前后的变化可用“ 古代派”和“现代派”区分。“ 古代派”更倾向于作者一元 论,“现代派”更倾向于作者 多元论。乔治·斯坦纳的文 章对“现代派”的观点做了一 番梳理,有感于荷马研究“ 每隔十年都会出现新论”。 各种各样的发现“充满了激 情和狂热信念”,尤其是在 我们这个“后弗洛伊德时代 ,文学创作被看成是极其 复杂的行为”,“19世纪编 辑者看成是文字脱漏或穿 插的地方,我们往往认为 是诗性想象的迂回或特殊 逻辑”,这与“古代派”的认 识是有区别的。 实际上。古代语言学家 对史诗的形成问题也早有 争论。乔治·斯坦纳的文章 没有提到的一个重要人物 是维柯,后者在其《新科 学》一书中就谈到古代语 言学家的争议,并做出了 他自己的考证和结论。维 柯认为,“创作《奥德赛》 的荷马和创作《伊利亚特 》的荷马并非同一个人”;“ 荷马的故乡在哪里是无人 知道的”,“就连荷马的年代 也是无从知道的”;“荷马也 许只是人民中的一个人”,“ 荷马不曾用文字写下任何 一篇诗”;“用荷马史诗来说 书的人……他们都是些村俗 汉。每人凭记忆保存了荷 马史诗中的某一部分”。 …… 情节的构想是机智的。 这部篇幅不长的小说能否 消化那么多主题,或许另 当别论。所谓“史诗的双语 或双生现象”,不仅涉及塞 尔维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 的族群矛盾,而且还包含“ 伊利里亚的族源”或“阿尔巴 尼亚人文起源”的命题,内 涵较复杂。米尔曼·佩里的 调查也许有缺漏,未能顾 及“希腊一伊利里亚一阿尔 巴尼亚叙事的原初构架”, 小说作者对此加以补充, 试图展示阿尔巴尼亚文化 的存在及境遇,这是可以 理解的。只是插曲式的叙 述略有些仓促,好像故事 来不及展开就变成了一起 事故,寻找荷马史诗的主 线也迅疾隐没在迷雾中。 两位“民俗学家”的工作究竟 是毁于意外,还是受阻于 冥冥之中“荷马的报复”,这 就似乎有点说不清了。小 说的叙述含有多个面相, 不提供固定答案。 乔治·斯坦纳谈起米尔曼 ·佩里的“伟大发现”,持保 留意见,甚至认为南斯拉 夫牧羊人在录音机前吟诵 的英雄史诗.对我们了解 《伊利亚特》的创作性质 几乎没有一点帮助。他说 ,将荷马史诗与“录制下来 的最好的民间诗歌放在一 起,差异一目了然”。但斯 坦纳的文章未能提供例证 和比较,展示两者的差距 ,这未免有些遗憾。读 导语 阿尔巴尼亚作家伊斯梅尔·卡达莱的小说《H档案》(1990),讲述在纽约定居的两个爱尔兰人,漂洋过海到阿尔巴尼亚寻找荷马史诗的踪迹;他们自称“民俗学家”,携带着刚发明的带式录音机,试图搜集古代英雄史诗的残存,在此基础上破解荷马创作之谜。这件事听起来有点不靠谱,两个人一无经费,二无专业研究背景,靠在电台里偶然听闻的一点知识,就想在荷马研究领域获得划时代发现。要知道,古典学的三大主题,荷马、基督和莎士比亚,迷雾重重,歧见迭出,其争吵之激烈,说是在进行“血腥的学术战争”,丝毫不为过,这里头岂有门外汉置喙的余地?但小说的两位主角,具备门外汉才有的莽撞勇气,踏人阿尔巴尼亚北部山区,开始艰难的发现之旅。 精彩页 那个来自阿尔巴尼亚王国驻华盛顿公使馆的外交邮袋,在一个阴郁的冬日送抵,这般自然气候在这类落后的蕞尔小国的首都相当常见。邮袋里有两份已在纽约定居的爱尔兰人的签证申请,还附有一纸简要说明,其中提到申请人先是称作“民俗学家”,后面又说‘‘据称是民俗学家”。关于他们的一切介绍都显得粗略不详。看起来,他们似乎会一点阿尔巴尼亚语,他们想来这个国家旅行,搜集阿尔巴尼亚的古代英雄史诗,他们将携带一批有关北部地区的档案卡片和地图,根据他们自己的陈述主要将在那一地区展开活动。他们将随身携带记录语音和歌曲的机器——那是一种古怪的、闻所未闻的奇妙玩意儿,被称为录音机,公使馆的官员解释说,这种机器刚刚发明出来,而且已投入使用。说明最后写道:“不能完全排除这两个来访者是间谍的可能性。” 华盛顿的邮袋送抵两周之后,也就是两个爱尔兰人预计抵达的一周之前,内务部长在给N城总督的信中,大致准确地重述了公使馆人员写来的内容,除了最后那句“不能完全排除……可能性”没有原样转录,他在信中写道:“这两个来访者显然是间谍。” 部长用同样的语气写下去,对这两个人的监控应该谨慎有加,丝毫不能让他们有所觉察。总而言之,Bt当局应该使外来者有宾至如归之感。 部长想象着总督读到信中最后一句话的诧异模样,不禁莞尔一笑。“你这傻帽!”他自言自语道,“待在那种穷山僻壤的兔子洞里,国家大事你能懂个屁?”从部长办公室的窗口可以眺望外交部的屋顶。他知道隔壁那个部门的外交特使们正在欧洲各国首都四处活动,寻找雇佣写手或是伪历史学家来为国王撰写传记。“当然,当然,”他痴痴地嘟囔道,“外交部里都是一些教育背景出色的家伙。所以他们能得到这样的美差,搜寻传记作者什么的,但是真要办成一些正经事,比如为国王搞到巴黎食品柜里的高档馅饼,或是给议长找一个娈童,或是所有这类脏活,他们得找谁去干呢?哼,找我,内务部长!”虽说是满腹怨诽,可他不打算继续给外交部那些娘娘腔打分了。如果是他,而不是他们,想方设法替国王找到预期中的传记写手,那就能够让他们永远闭上臭嘴!每次有外国人来到阿尔巴尼亚,他都惦记着这事儿,只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真正有希望的机会。不过,那两个爱尔兰学者似乎有可能为这份工作出点力气,尤其在他们被怀疑是间谍的情况下。他会让他们不受打扰地独自活动一段时间,做自己的事情.然后呢,如果运气不错,他就把他们逮个现行(“现行”这个词唤起了某个想象中的场景:其中一个外国人被发现在一张大床上正要跟女人激情媾合)。然后,就轮到他出面和他们打交道了。“这边来吧,我的羔羊。先把那些英雄史诗、录音机什么的扔到一边去,行不行?坐下,我们来谈谈别的事儿。你可得为你的朋友做 些什么。你不愿意?噢,我敢发誓,你这样会逼着我让你领教一下你的朋友有多么恼火。哦,我看出来了,你还是懂点识时务的 道理。那就好!现在我们来谈谈吧。你的朋友要你做的事情,对你来说并不困难。你是个有学问的人,不是吗?你的签证表上说 你毕业于哈……哈……哈佛。是吗?不错啊!坐下,请坐下。你的朋友会给你纸和笔,他会给你糖果,给你美女,什么都会给你。不过可得小心!你一定不能惹他生气!你得写写他的人生——他的传记.就像人们现在常说的那样一一国王的传记。这就是你的朋友要你做的事情。”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