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典藏版)/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
分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作者 卞毓麟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银河系中上百万颗星星组成了一个团队,就像警察分成几个团队一样,星星们有的离我们远,有的离我们近,星星的亮光看起来越亮,就表示这颗星星离我们就越近;星星的亮光看起来越暗,就表示着这颗星星离我们越远。最遥远的星系离我们达一百多亿光年。星星的故事犹如变幻无穷、美妙神奇、熠熠生辉的宝葫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广大少年儿童走进广阔无垠、奇异瑰丽的星空,让他们从中获得摆脱愚昧的希望,觅求将来攀登高峰的志向。“知识就是力量”,愿本书能成为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心想事成的“宝葫芦”!
作者简介
卞毓麟,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顾问,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终身名誉理事长。曾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等。著译科普图书30余种,发表科普和科学文化类文章约700篇。作品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一书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入选教育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配套阅读书目,《拥抱群星:与青少年一同走进天文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7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曾获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贡献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大众科学奖、中国天文学会九十周年天文学突出贡献奖等表彰奖励。
目录
序曲
大地的尺寸
明月何处有
太阳离我们多远
间奏:关于两大宇宙体系
测定近星距离的艰难历程
通向遥远恒星的第一级阶梯
再来一段插曲:银河系和岛宇宙
通向遥远恒星的第二级阶梯
欲穷亿年目更上几层楼
尾声
后记
附录一 评《星星离我们多远》
附录二 知识筑成了通向遥远距离的阶梯——读《星星离我们多远》
序言
成长中不能没有书香,
就像生活里不能没有阳光。
阅读滋以心灵深层的营
养,让生命充盈智慧的能量

伴随着阅读和成长,充
满好奇心的小读者,常常能
够从提出的问题及所获得的
解答中洞悉万物、了解世界
,在汲取知识、增长智慧、
激发想象力的同时,也得以
发掘科学趣味、增强创新意
识、提升理性思维,获得心
智的启迪和精神的享受。
美国科学家、诺贝尔物
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
晚年时曾深情地回忆起父亲
给予他的科学启蒙:孩提时
,父亲常让费曼坐在他腿上
,听他读《大不列颠百科全
书》。一次,在读到对恐龙
的身高尺寸和脑袋大小的描
述时,父亲突然停了下来,
说:“我们来看看这句话是
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
,它是那么高,高到足以把
头从窗户伸进来。不过呢,
它也可能遇到点麻烦,因为
它的脑袋比窗户稍微宽了些
,要是它伸进头来,会挤破
窗户的。”
费曼说:“凡是我们读到
的东西,我们都尽量把它转
化成某种现实,从这里我学
到一种本领——凡我所读的
内容,我总设法通过某种转
换,弄明白它究竟是什么意
思,它到底在说什么……当
然,我不会害怕真的会有那
么个大家伙进到窗子里来,
我不会这么想。但是我会想
,它们竟然莫名其妙地灭绝
了,而且没有人知道其中的
原因,这真的非常、非常有
意思。”可以想见,少年费
曼的科学之思就是在科学阅
读之中、在父亲的启发之下
,融进了自己的大脑。
DNA结构的发现者之一
、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克
里克的父母都没有科学基础
,他对于周围世界的知识,
是从父母给他买的《阿森·
米儿童百科全书》获得的。
这一系列出版物在每一期中
都包括艺术、科学、历史、
神话和文学等方面的内容,
并且十分有趣。克里克最感
兴趣的是科学。他吸取了各
种知识,并为知道了超出日
常经验、出乎意料的答案而
洋洋得意,感慨“能够发现
它们是多么了不起啊!”
所以,克里克小小年纪
就决心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科
学家。可是,渐渐地,忧虑
也萦绕在他心头:“等到我
长大后(当时看来这是很遥
远的事),会不会所有的东
西都已经被发现了呢?”他把
这种担心告诉了母亲,母亲
安抚他说:“别担心!宝贝儿
,还会剩下许多东西等着你
去发现呢!”后来,克里克果
然在科学上获得了重大发现
,并且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
一个人成长、发展的素
养,通常可以从多个方面进
行考量。我认为,最核心的
素养概略说来是两种:人文
素养与科学素养。
前些年在新一轮的课标
修订中,突出强调了一个新
的概念——“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即学
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
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
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基本知识、必备品格、关键
能力和立场态度等方面的综
合表现。核心素养不等同于
对具体知识的掌握,但又是
在对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中形
成和内化的,并可以在处理
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过程中
体现出来。
这里,我们不从学理上
去深究那些概念。我想着重
指出的是:
少年儿童接受科学启蒙
意义非凡。单就科学阅读来
说,这不仅事关语言和文字
表达能力的培养,而且也与
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密切
相连。特别是,通过科学阅
读,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
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都能
得到滋养和发展,可为未来
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智力基础

现代素质教育十分看重
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育
。国家领导人也发出号召:
要让孩子们的目光看到人类
进步的最前沿,树立追求科
学、追求进步的志向;展开
想象的翅膀,赞赏创意、贴
近生活、善于质疑,鼓励、
触发、启迪青少年的想象力
,点燃中华民族的科学梦想

想象力、创造力的形成
和发展,又与科学思维密切
相关。早在一个世纪之前的
1909年,美国著名教育家
约翰·杜威就提出,科学应
该作为思维方式和认知的态
度,与科学知识、过程和方
法一道纳入学校课程。长期
以来,人们一直也希望孩子
们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与技
能,掌握科学方法,而且还
要内化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
观,理解和欣赏科学的本质
,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在所有的课程领域中,
科学可能是发现问题和解决
问题之重要性的最为显而易
见的一个领域。科学对少年
儿童来说具有其特殊的作用
。因为可以从生活与自然中
很巧妙地利用孩子们内在的
好奇心和生活经历来了解周
围世界。
在今天的学校里,大多
都设置了科学课程,且其重
点和目标也由过去的强调传
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
向了对科学研究过程的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科
学素养的培养,以期为孩子
们后续的科学学习、为其他
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
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除学校的科学课程之外
,孩子们了解科学,通常主
要是在家长的引导下开展科
学阅读。这无疑也是培养少
年儿童科学兴趣并提升其科
学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家
长们应该予以重视,不要以
为孩子们在学校里上了科学
课,科学的“营养”就够
导语
从诗意的文学想象,到严谨的科学探测,作者以讲故事的笔调,将历代天文学家创造“量天尺”的过程娓娓道来,结合历史人物背景,详解天文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从我们的邻居天体月亮,到遥远星系的距离测量方法。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实为青少年课外素质拓展不可多得的优质读物。
后记
60多年前,我刚上初中
时读了一些通俗天文作品,
逐渐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
兴趣。50多年前,我从南京
大学天文学系毕业,成了一
名专业天文工作者。几十年
来,我对普及科学知识始终
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我记得,美国著名天文
学家兼科普作家卡尔·萨根
,在其名著《伊甸园的飞龙
》一书结尾处,曾意味深长
地引用了英国科学史家和作
家布罗诺夫斯基的一段话: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昌
明的世界中,这就意味着知
识的完整性在
这个世界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科学在拉丁语中就是
知识的意思……
知识就是我们的命运。
这段话,正是“知识就是
力量”这一著名格言在现时
的回响。一个科普作家、一
部科普作品所追求的最直接
的目的,正是启迪人智,使
人类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普及科学知识,亦如科学
研究本身一样,对于我们祖
国的发展、进步是至为重要
的。天文普及工作自然也不
例外。
因此,我一直认为,任
何科学工作者都理应在普及
科学的园地上洒下自己辛劳
的汗水。你越是专家,就越
应该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意识
:与更多的人分享自己掌握
的知识,让更多的人变得更
有力量。我渴望在我们国家
出现更多的优秀科普读物,
我也希望尽自己的一分心力
,为此增添块砖片瓦。
1976年10月,十年“文革
”告终,我那“应该写点什么
”的思绪从蛰伏中苏醒过来
。1977年初,应《科学实
验》杂志编辑、我的大学同
窗方开文君之约,我满怀激
情地写了一篇2万多字的科
普长文《星星离我们多远》
。在篇首我引用了郭沫若
1921年创作的白话诗《天
上的市街》,并且构思了28
幅插图,其中的第一幅就是
牛郎织女图。同年,《科学
实验》分6期连载此文,刊
出后反映很好。
在科普界前辈李元、出
版界前辈祝修恒等长者的鼓
励下,我于1979年11月将
此文增订成10万字左右的书
稿,纳入科学普及出版社的
“自然丛书”。1980年12月,
《星星离我们多远》一书由
该社正式出版,责任编辑金
恩梅女士原是我在中国科学
院北京天文台的老同事,当
时已加盟科学普及出版社。
每一位科普作家都会有
自己的偏爱。在少年时代,
我最喜欢苏联作家伊林的通
俗科学读物。从30来岁开始
,我又迷上了美国科普巨擘
阿西莫夫(IsaacAsimov,
1920-一1992)的作品。尽管
这两位科普大师的写作风格
有很大差异,但我深感他们
的作品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
魅力,至少是因为存在着如
下的共性:
第一,以知识为本。他
们的作品都是趣味盎然、令
人爱不释手的,而这种趣味
性则永远寄寓于知识性之中
。从根本上说,给人以力量
的正是知识。
第二,将人类今天掌握
的科学知识融于科学认知和
科学实践的历史进程之中,
巧妙地做到了“历史的”和“
逻辑的”统一。在普及科学
知识的同时,钩玄提要地再
现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
然的本来面目,有助于读者
理解科学思想的发展,领悟
科学精神之真谛。
第三,既讲清结果,更
阐明方法。使读者不但知其
然,而。且更知其所以然,
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心智、
启迪思维。
第四,文字规范、流畅
而生动,决不盲目追求艳丽
和堆砌辞藻。也就是说,文
字具有质朴无华的品格和内
在的美。
效法伊林或阿西莫夫这
样的大家,无疑是不易的,
但这毕竟可以作为科普创作
实践的借鉴。《星星离我们
多远》正是一次这样的尝试
,它未必很成功,却是跨出
了凝聚着辛劳甘苦的第一步

再说《科学实验》于
1977年底连载完《星星离
我们多远》之后8个月,香
港的《科技世界》杂志上出
现了一组连载文章,题目叫
作《星星离我们多么远》,
作者署名“唐先勇”。我怀着
好奇的心情浏览此文,结果
发现它纯属抄袭。我抽查了
1500字,发现它与《科学
实验》刊登的《星星离我们
多远》的对应段落仅差区区
3个字!
又过了10年,湖北少年
儿童出版社的“少儿科普名
人名著书系”也相中了《星
星离我们多远》这本书。为
此,我又对全书作了一些修
订,其要点是:
第一,增减更换大约三
分之一的插图。1980年版
的《星星离我们多远》原有
插图62幅,1999年版的《
梦天集》删去了其中的16幅
,留下的46幅图有的经重新
绘制,质量有所提高。但是
,被《梦天集》删去的某些
图片,就内容本身而言原是
不宜舍弃的。于是我又再度
统筹考虑,增减更换了约占
全书三分之一的插图,使最
终的插图总数成为66幅,其
整体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二,正文再次作了修
订,修订的原则是“能保持
原貌的尽可能保持原貌,非
改不可的该怎么改就怎么改
”。例如:2006年8月国际天
文学联合会通过决议将冥王
星归类为“矮行星”,原先习
称的太阳系“九大行星”剔除
冥王星之后还剩下八个;于
是,书中凡是涉及这一变动
的地方,都做了恰当的修改

第三,自1980年《星星
离我们多远》一书问世几十
年来,既然有了上述的种种
演变,不少朋友遂建议我借
纳入“少儿科普名人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用陈述故事的方式
把历代天文学家创造“量天
尺”的过程放到科学原理的
叙述中,这样既介绍了科学
知识又饶有兴味地衬托出历
史人物和背景。全书介绍了
从近处的月亮到极远处的类
星体的距离的量估,包含了
大量的天文知识和历史知识
。作品立意清新,铺叙合理
,文笔流畅,是近年来天文
科普中一本值得向广大读者
推荐的佳作。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北京天文台原台长 王绶
琯院士
读完全书,掩卷回味,
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空,繁
星点点、耿耿天河,天阶夜
色秋夕迷人,多少人为之陶
醉,多少人赋诗抒怀。《星
星离我们有多远》一书为我
们展示了天文学家如何兢兢
业业,利用各种巧妙方法测
量天体距离的历程。我国著
名天文学家、紫金山天文台
台长张钰哲先生说,这是近
年来写得很好的一本书。
——中国天文史家、著名
科普作家 刘金沂
精彩页
“天上的市街”
朋友,您吟诵过这样一首诗吗——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我想那隔河的牛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这首白话诗,作于1921年。其高远的意境,丰富的想象,纯朴的言语,浪漫的比拟,冲破了日益衰颓的旧文化的桎梏,体现出一代新风。它的题目,叫作《天上的市街》。
这首白话诗的作者,当时还是一位不满30岁的青年。他才气横溢,风华正茂。不多年间,他的名字便传遍了海北天南。他,就叫郭沫若。
古往今来,夜空清澈,群星争辉。多少人因之浮想联翩,多少人为之向往人迷啊!我们要谈的,正是这天上的星星;要谈的,是它们离人间有多远。或许,可以这样说吧:我们将要告诉读者,郭老诗中的“天上的市街”究竟远在何方呢?
诗中写到了天河,写到了牛郎织女,我们就从这谈起吧。
星座与亮星
千百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直脍炙人口。初秋晴夜,银河高悬,斜贯长空。银河,有许多别名。在西方,它叫作“乳汁之路”;在我国古代,它又叫银汉、星河、银潢、天河……天河两岸,很容易找到“牛郎”和“织女”,它们是两颗很亮的星。牛郎在河东,又名“河鼓二”。它的两旁,各有一颗稍暗的星。三星相连,形如扁担。牛郎居中,两端宛如一副箩筐,所以它们又合称为“扁担星”。据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就将他的两个娃娃放在箩筐里,挑起扁担,去与织女“鹊桥相会”啦!织女在河西,与牛郎以及自己的孩子遥遥相望。她的近旁有四颗星构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宛如织布用的梭子一般,它正是织女的劳动工具。另外还有一种传说:就在牛郎星附近有着五颗小星,中国古称“匏瓜五星”,其中一、二、三、四这四颗星连贯起来组成一个菱形,很像一个织布的梭子。它是织女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思而抛给牛郎的,因此民间便称它为“梭子星”。天河之中,牛郎织女之间,有六颗亮星组成一个巨大的“十”字。请看图1,如果我们将它想象为神话中的“鹊桥”,那岂不是既很自然又很有趣吗?
世界上各个古老的民族,都以其长着翅膀的丰富想象力,驰骋在天上人间。他们对同样的星空,孕育和产生了大不相同却又同样妙趣横生的神话传说。上面提到的那个大“十”字,古代欧洲人将它想象成一只展翅翱翔的天鹅。因此,它所在的那个星座就被叫作“天鹅座”。这个大“十”字,因为出现在北半天空上,西方人又将它称为“北天十字架”,简称“北十字”。 什么是星座呢?简而言之,古人为了更方便地辨认星空,就用种种想象中虚拟的线条,将天上较亮的那些星星分群分组地联结起来,这些星群便称为“星座”。人们又以更加丰富的想象力,让一群群星与许多神奇的故事挂上钩。因此,诸星座最古老的名称通常都溯源于古老的神话与传说(图2)。
世界上最早划分星群的,也许是苏美尔人。他们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的下游,如今属于伊拉克的地方。大概在公元前4000年,他们便在辨认星空时将群星“分而治之”了。他们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经创建了一套书写系统,用文字记下自己的历史。那时,他们也开始系统地注意行星的运动。倘若将苏美尔人的观测当作人类系统观测天象的开端,那么这种世代相传的天文观测绵延至今便已有6000年之久。P1-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