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若有所思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褚树荣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若有所思》是褚树荣老师回忆、行走、言说、感怀的散文结集,分为故园、渔趣、旧物、行走、悦读、言说、校园、学棣、别调、怀人等,主要包括教育生涯、家乡风物、读书感悟、求索问道、亲友忆旧等内容,真实的展现了褚树荣老师的人生经历,以及在教育志业中收获的生命感悟。尤其是“校园”一辑,展现出一位名师的施教生涯及珍贵的职业感悟、人生感怀,展现出作者的教育理想、独到的教育理念以及无私奉献的教育人生。 作者简介 褚树荣,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首批正教授级高级教师、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曾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兼职导师。曾参与人教社《语文》统编本、上教社《语文》实验本的编写,出版《语文教学对话录》《语文教学慎思录》等10余部著作,在《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等学术期刊发表教学研究文章120余篇。曾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中学语文首届“学术领军人物”。 目录 故园 春山多胜事 夏之诱惑 秋天的馈赠 寒林记事 少年有味是清欢 渔趣 八月虫荫蛑强似虎 海的先知 树上的鱼 与它们对视 河塘渔事 旧物 带刀少年 高台梅花 镬灶头 鸡的一生 疥橱与笊篱 行走 寻常岁月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旗门之夜 夜行记 德令哈之夜 朝圣 悦读 课程就是人生 寂寞的深耕 寻常课堂里的“天光云影” 从“微语文”到“大语文” “诗教”的意义 平常又生动的事实 你的内心,我无法抵达 做什么,像什么 以文学之名 言说 输在何处 “反潮流” 尊重常识,回归原点 城市之。 寻找参照物 见贤思齐 隐形的翅膀 钟山问道 校园 沙柳的锦瑟 怒放的生命 我的地盘我做主 雄起,男子汉! “马斯洛”叙事 回浦潮 学棣 罢考 “杨百万” 尘埃里的花朵 温馨的午后 小洋楼 人如其星 追梦 怀人 个性的旗帜 微笑是你最常见的表情 永远的校长 绝唱 别调 举手:一个现代版的寓言 秋天的童话 疗愈课堂 清空 往事值得回味 后记:苔花如米小 序言 序:我思故我在 褚树荣是我的老乡。我 的老家在浙江三门湾畔一 个背山面海的古村落里, 他的家则在不远的一个小 村,离海更近。他的年龄 比我小些,是1978年进大 学的应届生,不像我们这 些人上大学前已经工作几 年了。在与褚树荣的交往 中,他除了给我为人诚恳 热情、处事认真严谨等印 象外,还有就是喜欢学习 ,喜欢思考,喜欢写作。 长期以来,他在工作之余 一直在阅读,一直在思考 ,一直在写作。他思考工 作,思考生活,思考时代 ,思考故乡,思考人情, 思考艺术……更为可贵的是 ,他还很勤奋,一直坚持 把他的思考记录下来,整 理出来,有的还结集成书 。他出版了十几本语文教 学专业方面的书籍,偶尔 进行文学写作。这本《若 有所思》即他的第二本散 文集。 接到书稿,我抽空看完 ,一些似曾相识的东西, 便历历在目。散文集里的“ 故园”“渔趣”“旧物”系列是 他早年乡村生活的回顾。 当我读着这些文字时,家 乡的山、水、人、物,以 及三门湾的方言乡音、风 俗、传说故事、历史旧闻 等,都让我备感亲切,仿 佛为我打开了记忆的门窗 ,让我穿越回童年、少年 、青年时代。这些文字朴 实自然,有着浓浓的乡村 土味,但又用笔洗练,读 着读着,就像一股老家山 边的清泉缓缓地在我心里 流淌。正如褚树荣自己说 的:“每一条小鱼都有脾气 ,每一片海涂都有故事, 它们如此亲昵地介入我的 生活,让我贫瘠的日子充 满悬念和期待。”乡村生活 对他的人生是有深刻影响 的,他总是用温润的心情 去回忆贫寒而丰富的生活 ,极为节制地点出这些日 子背后的意义。 工作需要逻辑理性,表 达需要文学感性,这是我 看到这本散文集中“悦读”“ 言说”“校园”“学棣”等系列 文章的感觉。他会恰如其 分地把这两者调和起来。 文如其名,“悦读”里的文章 ,是他带着欣喜之情、悦 纳之眼对同事著述的评论 。这里没有“文人相轻”,只 有对教学深刻的见地,对 同侪个性的生动描述和专 业的由衷推崇。“言说”都是 在各种工作场合的演讲, 主要是向听众传递思想和 观念的,但是,即使最简 单的开场白,也有着理性 的思考、真诚的情感和自 然的辞气。“校园”叙述的是 他的教育人生故事,这里 有人事谐趣,有教育理想 ,还有美好而温馨的情怀 。教学四十来年,他的学 生很多,远到外国,近在 同城,不乏人之精英,但“ 学棣”里出现的学生,好像 高考都不太顺利,并不属 于天之骄子,但褚树荣愿 意为他们立此存照。按照 他的说法,每一个学生都 是星星,就看它的光芒是 否照亮了你。 这本散文集的文字里激 荡着真情实感,是一首纯 朴悦耳的歌,吹奏着人生 路上的喜怒哀乐,吹奏着 青春岁月里的酸甜苦辣。 这种回顾性的文字,是作 者对个体生命历程的反观 自照,不仅使一个人的过 往浮现出来,而且,我们 所经历的时代剧变以及庸 常生活背后的意义,也因 此敞亮起来。人生需要审 察,世事需要思考。先哲 说过,未经审察的人生是 不值得过的。从消极的方 面去思考,人生有着虚无 性,目光放远,一切皆空 ;而从积极的方面去思考 ,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 你所走过的每一处地方, 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 你的人生积淀,都焕发着 你的生命之光。从宁海到 台州再到宁波,从乡下到 城里,他走过一些地方, 经历过一些世事,接触过 一些人生,可以想见他遭 遇到的荣辱、得失与炎凉 ,可贵的是他都能从积极 方面去思考,去审察。他 总是用圆润而含蓄的笔调 记述那些过往,心知肚明 而口不言。人生识尽愁滋 味,却道天凉好个秋。你 看他的“行走”“怀人”等篇文 ,都具有蕴藉、敦厚的风 格。 回望家乡、省思工作、 观照人生,这是《若有所 思》的主调。思考并表达 ,这一方面是中文系养成 的习惯,另一方面也是他 与世界对谈的一种方式。 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 写作应该是基本的思考方 式和职业姿态吧。褚树荣 可能是不太多见的“三合一” 的教师,他的教学曾在浙 江省获一等奖,深得学生 喜欢,在他一批又一批的 学生当中,享有很高的声 望。他参加教育部教材编 写,教学研究在全国同行 中颇有影响。更难能可贵 的是还能写点感性的文字 ,第一本散文集《何处是 家园》已经重印两次。他 在《若有所思》的后记中 说,感谢读者在这个众声 喧哗的世界里,居然还能 够静听他这一朵小“苔花”的 开放。是的,他的文章都 不是什么宏大主题,大部 分文章写的是些小人物、 小动物、小植物、小事件 、小感悟、内心世界的小 涟漪,但其中总是透着一 份文人情致,在这些拾光 剪影、浅斟慢饮、浅吟低 唱的文字中,那份浓浓的 乡愁、人生的感怀,如风 行水上,自然成纹。 在欣赏这些文字的同时 ,我更是赞赏他这种勤于 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写 作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人是向死而生的,这一 宿命决定了人生的终极虚 无性。于是,古今中外的 人们都在寻找以各种途径 和方式来对抗虚无性。有 的着重寻找人生的意义, 有的着重寻找人生的诗意 ,有的着 导语 这本散文集的文字里激荡着真情实感,是一首纯朴悦耳的歌,吹奏着人生路上的喜怒哀乐,吹奏着青春岁月里的酸甜苦辣。这种回顾性的文字,是作者对个体生命历程的反观自照,不仅使一个人的过往浮现出来,而且,我们所经历的时代剧变以及庸常生活背后的意义,也因此敞亮起来。 后记 后记:苔花如米小 翻到1981年的大学毕业 照,不禁慨然系之。 那个时代,严冬刚过, 大地春回,万物苏醒,文 心和诗意洋溢在“天之骄子” 心头。凡中文系的学生, 大概都做过作家梦吧,虽 然我们读的是宁波师专, 按照“文学四分法”,诗歌、 小说、散文、剧本创作不 辍的同学也大有人在。不 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理想 和浪漫被物质和金钱取代 ,我也从激扬文字的“文青” 异化为研究得分的“机器”了 。可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潜意识里仍然潜滋暗长 着文学的种子。偶有机会 ,那粒埋在尘埃里的种子 ,便开出一些朴素的小花 来。 那当然不是什么奇花名 卉,连案头清供都算不上 。几年来偶尔涉笔,积少 成多,不忍自弃,便有了 第一本散文集《何处是家 园》,至于这本《若有所 思》算是第二本了。 “故园”系列是少年的家 园记忆。故乡依山面海, 中间还有河道湿地。年幼 失恃,生活清贫,日子是 孤独的。古人说,多识草 木少识人,于是,山林、 湿地、草木,就成了我童 年绝好的博物园。 “渔趣”是最早的自然教 育记录吧。众生平等、土 著优先的理念,也许就是 那时养成的。每一条小鱼 都有脾气,每一片海涂都 有故事,它们如此亲昵地 介入我的生活,让我贫瘠 的日子充满悬念和期待。 “旧物”是农耕时代的零 星印记。那些黝黑发亮的 老物件,浸透着家族几代 人的体温和汗水,通过它 们,家族史有了载体,农 耕文明有了记忆,血缘亲 情不至于飘零。 “行走”是离开故乡的足 印,也是游学过程中的雪 泥鸿爪。哲人说,未经观 照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我并不想形而上地“观照”我 的生活。只是行走过程中 那些富有意味的片刻,确 实凝视过,并从中获得了 意义。 “悦读”是我的读书心得 。每当读到同侪的文字结 集时,我总是欢欣鼓舞。 我以专业之眼去观照,以 淳朴之心去阅读,以感性 之笔去表达。这些书的作 者,都是专业群体中的佼 佼者,我从中读出情怀, 读到智慧。 “言说”不是论文,里边 都是在特定场合的即席讲 话。因为工作岗位的关系 ,不免要被推到某些讲台 说几句。我讨厌假大空的 腔调,即使简单的开场白 ,也要尽量兼顾辞气、理 性和情感。 “校园”是个人职业史的 讲述。每一滴水,都可映 射出七彩的霓虹。这个急 剧变化的时代,个人的历 史,都是时代的历史。校 园里的往事,一头连接着 四十年政治、教育、经济 的风云变幻,一头连接着 前半生情感、生活、职业 的悲欢离合。 “学棣”为学生立此存照 。从初中、高中到老年大 学,还兼职过大学课堂, 教得最多的还是高中。人 生的意义,并不是看你考 进什么名牌大学,掌握多 大的权柄,而是看你是否 对他人有启迪。“学棣”里的 学生,绝大多数是高考失 利的,但他们都有精彩的 人生。 “怀人”是集子里最见性 情的文字。感谢命运让我 遇见他们,他们影响甚至 改变着我的生活轨道和态 度。譬如父亲,这么多的 人间苦难,都被他宽厚仁 慈的胸怀所消解,他的生 存哲学让我深思。这些人 的存在和消失,犹如天启 ,让我感念到冥冥之中的 机缘和真情。 “别调”属于跨界试作了 。这类写作也是对认知和 语言的挑战。尝试着改变 既有的角色,理解不同的 领域,体察陌生的场景, 努力突破语言的边界。有 些场景具备诗的特质,有 些时刻富有仪式感,有些 纯粹的是经世致用,我都 尽量赋予它人文的色彩。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 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 丹开。”感谢编辑,在当今“ 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代, 不嫌弃这一朵“苔花”。感谢 所有让我遇见、让我追忆 的人事,形诸文字的永远 是冰山一角,而有些则永 沉在生命的深处。感谢遇 到这些文字的读者,这个 世界众声喧哗,你居然还 能够静听一朵“苔花”的开放 。 2019年5月20日初稿 2020年2月22日再修 精彩页 春山多胜事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照理说,物流之便捷,使远方异色瞬息可达。这些花草,或雍容,或清逸,常置案头,在审美感受上,本应满足。可是偶尔回一趟乡下老家,邂逅山边一朵野花之后,寂然远虑的幽情,便绵绵不绝,当年玩赏忘归的胜事也一一浮现了。 “立春一刻,百草转折。”乡谚告诉我们,立春一到,蛰伏一冬的草木都欣欣然睁开眼,然后抽芽、拔节、抽须;含苞、吐蕊、结籽,一切都按照上帝画就的图谱争先恐后,抖擞精神,吐露芳华了: 黄栀开花白娘子, 柴彭开花满山红; 百合开花喇叭响, 枧槭开花白蓬蓬…… 乡间没有《诗经》,“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可以通过歌谣民谚做到。故乡三面靠山,一面临海。矮山丘陵、地头田角,都是童年的“博物园”。朝夕相伴,那些卑微的山野小花,便会成为你童年的伙伴;当你历经世故、厌倦人情之后,偶一回眸,那些圣洁的小花仍然在你的生命花园里静静开放。 “黄栀开花白娘子”,说的是黄栀花花色玉白,犹如美人。作为观赏植物的栀子花,百度上的介绍复杂而无趣,在我的记忆里,这种喇叭形的六瓣小花,花色纯白,花蕊有着浓郁的芳香。女孩子上山砍柴,往往喜欢带枝折来,插在瓶里,灌以清水,以作案头之供;或梳洗方罢,插一两朵在发辫间,白玉幽香,随风轻扬,贫瘠的生活里便会多出一丝芬芳。但是,男孩要是摘一朵黄栀花来嗅,那是要被同伴们耻笑的:“嘿,女人相貌!”当然,嗅花是女性化动作,但黄栀花椭圆形的果籽,是我们男孩的钟爱。剥开表皮,深黄的籽儿是很好的颜料。于是,我们就拿着果籽,在家里的板壁、村口的墙壁上涂鸦,驰骋我们的艺术想象。那个时候,你翻开我们书页打卷的课本,一定会发现,那些黑白的画,都被我们“着了彩”,买不起蜡笔,黄栀花籽就是我们这些马良手中的“神笔”。宋朝杨万里有诗《栀子花》:“树恰人来短,花将雪样年。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有朵瓶子,无风忽鼻端。如何山谷老,只为赋山矾。”杨万里把黄栀花的枝、花、果、香,都作了逼真的描摹,并抒发了为歌咏“山矾”(黄栀花),宁愿老于山谷的心思。士大夫的趣味,毕竟不同于我们的纯真,我们的女孩只用它装扮单调的青春,而我们男孩,则拿它挥写肆意的想象。 柴彭花,即杜鹃花。清明时节,漫山遍野,满目红艳,故日“柴彭开花满山红”,所以也叫“映山红”。论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杜鹃花堪比菊花、梅花、牡丹、荷花等名花。近来时兴旅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高山杜鹃、原始森林杜鹃不时见诸报章,游人趋之若鹜。但于我而言,杜鹃花与儿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起先,它几乎不是作为一种花而存在的。杜鹃含苞,乃在冬末时节。冬天里的杜鹃,我们称之为“柴蓬脚”,砍下来晒干,是极好的烧火材料。大冬天里,我们呼着白气,搓着双手,要上山斫柴,柴蓬脚、枧槭、壳捏红等灌木都是我们首选的“硬柴”。随着季节转暖,我们的柴捆里渐渐多了含苞初放的柴蓬脚。“吹面不寒杨柳风”,几阵东风过后,山坡上的杜鹃花,便如摄影师手中的快镜头,豁然红成一片。“秀色可餐”这类词语,是我们多年以后,饱食终日之余的调侃,但当年这些火红的喇叭花,确实是可以吃的。在我少年时,吃杜鹃花的花瓣乃是常事。我们把花形完整、花瓣鲜嫩的花拔下来,里边的花蕊会自然留在枝头上,吹一吹,就往嘴里送。大人叮咛过,吃了杜鹃花的花蕊,是要变成聋子的,于是我们只吃花瓣。杜鹃花花瓣酸中带甜,汁液殷红,吃多了以后,花青素会把嘴角和牙齿染成紫红,于是这些孩子就带着满嘴的紫红挑柴回冢。 真正以欣赏的姿态面对一朵杜鹃花,已经是多年以后的事了。每年清明节,如果是个艳阳天,祭扫祖先便变成了踏春郊游。我们跟先人的约会,再也没有杜鹃泣血般的哀戚,反而成了一年一度的聚会。砍掉坟茔上的柴草,清理墓碑前的平地,然后念念有词地排出东海鲜鱼、山里毛笋、两瓣豆芽、清明麻糍,沥一壶酒,焚一炷香,双手合十再拜,先人便来宴饮了。这时候,满山遍野,杜鹃盛放。我们会折一大把搁在先人的坟前,算作心香一束。有些女孩还会折来很多杜鹃,装扮坟茔。遇到根株健硕、含苞又多的杜鹃花,我们会连根挖起,移植于庭院。如果照顾得好,当年就会开花。李白诗云:“杜鹃花开春已阑,归向陵阳钓鱼晚。”如今,人到中年,偶尔上山,已经抛却刨根挖蒂的心念,习惯于对着一朵杜鹃花微笑了。 在我的少年时代,因为黄栀花和柴彭花的普通,遇见它们并不会让我们惊喜,真正让我们窃喜的是发现百合花和兰香花(即兰花)。现在人工培植的百合花,红、黄、白、粉,花色多种,一茎单头、多头的皆有,什么卷丹百合、美丽百合、山丹百合,不一而足。可在当年,在柴草纷披的山坡上,突然见到一株百合卓然独立,临风摇曳,那是多么惊艳的事情。我会披荆斩棘,急匆匆地来到百合的跟前与它对视。你看它的茎秆,一般有五十来厘米长,表皮淡紫色,柳叶状的青叶从底到梢,从小到大,犹如碧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