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国瓷之光(李国桢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萧根胜
出版社 河南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国瓷之光——李国桢传》为我国近现代著名陶瓷科学家、陶瓷科学研究的先驱之一、古陶瓷材料科学的杰出代表李国桢先生的第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作者六年来笔耕不辍,行万里路,访无数人,完整而真实地呈现了李国桢的传奇一生。作品将李国桢淡泊名利,公字当头,舍己为国,忍辱负重,忘我尽职,奋发开拓的经历,以及在抢救继承、创新开发中国陶瓷传统文化事业过程中的智慧行动能力,科学探索、不惧艰难的追求精神,不计私利、献身国家事业的赤诚情怀给予深情讲述,热情讴歌了李国桢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务实奉献的高尚品德和不朽精神,高度赞扬了李国桢对中国传统陶瓷技术的恢复、现代陶瓷新技术的开发,将西方研究陶瓷的科学技术应用于中国陶瓷行业,彻底改变我国千年凭经验、靠传承的慢发展局面,以及恢复我国世界陶瓷大国地位做出的卓越贡献。
作者简介
萧根胜,笔名清风,河南郏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曾任舞钢市副市长、常务副市长,汝州市常务副市长、市委副书记,郏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从事文学创作以来,多部作品获、省级奖项,其中文学作品《青海长云》获河南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目录
序章男儿有泪不轻弹
第一章 抉择
第一节 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
第二节 从重庆到上海
第三节 接收的悲哀
第四节 抉择
第二章 家事
第一节 南阳李家曹沟人
第二节 “望族世家”之路
第三节 积善之家
第四节 兄长被地方恶霸杀害之谜
第五节 茫茫洗冤路
第六节 看叫不叫俺娘俩跟他去
第七节 上海就是家
第三章 背着背包跳舞
第四章 瓷都督陶
第五章 中国样本
第六章 第三只眼睛
第七章 九秋风露越窑开
第八章 为国争光
第一节 在困难的岁月里
第二节 西山窑业再辉煌
第三节 宜兴金花开
第四节 “赶日瓷”的坐标文本
第九章 逃离
第一节 不得不说的“搬迁”
第二节 见证“里程碑”
第三节 山雨欲来
第四节 避乱
第五节 命运被这样改变
第六节 逃离
第十章 古路坝记忆
第十一章 劳动的幸福
第十二章 邂逅西安
第十三章 柏林百灵今犹在
第十四章 情系汝瓷
第十五章 走出去的脚步
第十六章 “窑神”与“高高工”
第十七章 陶瓷无博士
第十八章 世间再无李国桢
第十九章 邯郸“魔釉”
第一节 思路决定出路
第二节 “三建”结义
第三节 不要“差不多”
第四节 邯郸“魔釉”
第五节 祭父母也祭李老
第二十章 一切答案在现场
第二十一章 “认真”,还是“认真”
第二十二章 钧瓷不用我操心
第二十三章 忘不了的“郏县窑”
第二十四章 一览众山小
参考书目
序言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古
有“先民抟土制器,焚柴而
陶”。在八千多年的茫茫尘
烟行进古道上,各地窑火明
灭,穿越历史,载承文化,
滋养苍生,推动经济发展,
促进沟通交流,中国陶瓷烧
造形成了独特的形象科学和
艺术表达天地,为天下人类
添喜造福。
据专家考证,中国在先
秦时期就出现了陶瓷烧造工
艺,后经南北朝、隋唐,到
宋时抵达高峰,元明清到今
,瓷事因袭,绵延不断。陶
瓷成为历世之生活必需和典
藏珍宝,甚至西方人以瓷器
指认中国。陶瓷烧造是融合
运用水、土与火的特性,人
为造型的科学创造活动,非
常神秘、神奇、美妙和实用
。为人类的文化增添了独特
而灿烂的篇章。在中国陶瓷
的烧造历史上,像官、汝、
钧、哥、定,越窑、长沙窑
、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
、景德镇窑等窑口,先后在
各地创造辉煌,谱写传奇,
演绎出奇绝精彩、纷繁兴盛
的天地人间文化命运活剧。
在这漫长的陶瓷烧制历史进
程中,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
的智慧高人和能工巧匠。古
代的先按下不表,当代也有
一批卓绝人物,他们就是不
断点燃各地窑火、创造陶瓷
烧制新奇迹的圣手!萧根胜
长篇报告文学《国瓷之光—
—李国桢传》所描绘的李国
桢,就是这样的圣手之一。
萧根胜同李国桢是河南
郏县老乡,多年的耳闻传说
使他对这位曾经在中国古老
陶瓷复兴、新瓷创造开发中
发挥很大作用,为中国的当
代陶瓷业再造辉煌,却经历
坎坷、命运多舛的乡贤、泰
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生
成强烈的书写激情。为了这
次书写,萧根胜力争使自己
从陶瓷外行接近一个识家。
六年多来,他参考阅读了如
山的资料,走访了能够见到
的几乎所有当事人,足迹遍
布河南、上海、北京、江西
、江苏、浙江、河北、湖南
、广东、福建、陕西、山东
等与陶瓷烧造有关的地方。
有不少人他是再一、再二,
甚至再三地奔去面见采访,
可谓行万里路,访无数人,
其认真用情的态度令人非常
感动。这个通过采访不断靠
近李国桢的过程,是萧根胜
逐渐深入认识、理解陶瓷的
发展历史,以及陶瓷烧造与
中国社会和人类文化生活密
切关系的过程,也是他日益
理解李国桢钟情于陶瓷,投
身中国陶瓷科学发展和文化
建设,长时间忘我付出精神
性格和感情的过程。因为还
是以笔书写,长时间握笔曾
经致使他右手颤抖厉害,难
以持筷用餐。第一稿写完时
,左眼视力下降至0.03,
后来不得不做三次眼疾手术
。六年间,他牺牲了所有的
节假日时间,埋头其中,家
人好友多不能理解,甚至有
人劝退。好在萧根胜曾经身
为铁道兵战士,有在青藏高
原施工的艰难锻炼经历,这
使其锻炼出了意志坚强、持
之以恒的精神性格,否则真
难以相信他为了写一本书竞
不惧这么多的艰难。深入的
采访和翔实的资料,是报告
文学创作需要的硬功夫。著
名报告文学作家理由曾经说
: “报告文学创作的经历是
六分采访,三分思考,一分
书写。”报告文学对于采访
和思考非常看重,萧根胜对
此是真心理解的。为了真实
再现中国当代陶瓷史志般的
丰富曲折历程,再现李国桢
在其中发挥的特别巨大的作
用,他认为自己付出大量的
采访劳动是值得的。“汗滴
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这
部作品中包容的所有的信息
及思想情感,都是萧根胜心
血劳动的收获,丰盈着作家
自己的人生与这部五十多万
字的优秀报告文学成果。作
者这种努力向上的创作态度
与追求精神,令我感动,非
常值得点赞!
《国瓷之光——李国桢传
》以李国桢的人生经历和事
业为线索,既是单线的,也
是放射性的结构。作品着重
呈现了李国桢在抢救继承、
创新开发中国陶瓷传统文化
事业过程中的智慧和行动能
力,科学探索、不惧艰难的
追求精神,不计私利、献身
国家事业的赤诚情怀等内容
。这部作品,是中国当代陶
瓷烧制纷繁进取历史的文学
另册记录,也是当今瓷界圣
手——李国桢的大传保存,
颇有陶瓷烧制悠久传统情景
追踪、描绘再现和断代史的
价值。萧根胜的叙述使我们
看到,李国桢在当代陶瓷烧
制和创新开发的过程中,总
是在难时、困时、急时等关
键时刻出现在人们面前,又
以他的慈善精神、学识才干
和专心行动排忧解难,表现
出神奇般的作用(李国桢时
常说“没钱我给你”“不会你
找我”“喜欢你拿去”。多年
来,李国桢在生活上给很多
困境者以接济,为很多人、
很多窑场解决了难处,自己
从各地窑场带回的珍贵陶瓷
样品,几乎都送给了来客,
最后自己却两手空空)。在
景德镇、在神厦、在耀州、
在淄博等各地窑场,人们视
李国桢如同瓷魂窑神,似有
点化瓷土窑火为神奇之功,
他因此遗留下许多真实的传
说。萧根胜对这些曾经真实
生动的存在,即至今依然还
留存在各地很多窑场人们记
忆中李工的故事传说,多有
涉及。受篇幅所限,作品虽
未充分展开,但已经有点睛
激活之妙。如:关于全国闻
名的定窑瓷,一位被业界认
为是瓷、诗、书大师的人,
几年没有解决的难题,李国
桢只用两句话说透,几分钟
解决问题;李国桢把醴陵国
光瓷口瓷存在的猪毛孔、釉
面硬
导语
本书为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萧根胜的又一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六年来,作者行万里路,访无数人,用纪实的笔法全面、系统、真实地记述了新中国陶瓷科技泰斗、轻工业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国桢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务实奉献的高尚品德和不朽精神。本书实现了对中国陶瓷史,特别是陶瓷当代史的一次很好的空缺填补,也是中国文学创作走向史性价值写作的可贵努力。
书评(媒体评论)
作品实现了对中国陶瓷
史,特别是陶瓷当代史的一
次很好的空缺填补,也是中
国文学创作走向史性价值写
作的可贵努力。
——李炳银
这是一部有“光”的书,
一部书写光芒的大书。六年
心血,拳拳之心,一个杜鹃
啼血式的人物——国瓷大师
李国桢跃然纸上。这里不仅
书写瓷光与诗意,九死不悔
、上下求索的执着,在本书
中,萧根胜先生追寻的也是
一个民族铸造、冶炼魂魄的
精神历程。
——李佩甫
李国桢先生是中国陶瓷
科技方面的大师级人物,他
一生都在为中国的陶瓷事业
奔走,并做出了举世瞩目的
贡献。
——耿宝昌
精彩页
2000年3月10日,星期五。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周少华,早上醒得格外早。他边散步边自忖:今天讲课的内容与往常一样,咋会很早就睡不着了?可能与昨天晚上编排近期活动时,想到恩师交代为他整理资料的任务还没有着手,情绪有些波动有关。正在想着,手机响了,是北京的座机号码。莫不是老师的电话?真乃心有灵犀呀!他想。
按键接听,传来微弱的抽泣声。周少华立时感到大事不好:“是秉嘉兄吗?怎么回事儿?快说!”
“我爸病情突然恶化,上午入院,晚上就去世了……”秉嘉说。
“啊……”周少华一时语塞。
“秉嘉兄,你要冷静、节哀,按老师生前要求做好后事安排。我上午讲完课马上飞过去。”
周少华在浙大任教十余年,今天上午授课最难受——心里在流血,又不能让这种情绪影响到教学。他调集周身能量坚持把课讲完,急急忙忙赶回办公室,带上已准备好的简单行李,手拉车门的当儿,手机再次响起。这次是师弟秦建武的电话。对方非常激愤地告知,老师生前的工作单位——国家轻工总会和档案所在单位——陕西钟表研究所都拒绝负责处理后事……
听完电话,周少华的情绪立马膨胀。他改变自驾车去机场的打算,疾步走到校院南门,钻进出租车直奔萧山机场。
出租车启动,周少华的眼眶红了,老师的身影立即浮现在眼前……
去年1 1月初,上海第六届中国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上,老师交代帮他把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收集整理出版个专辑,周少华当即答应尽快落实。回来后一直忙于年终岁尾的繁杂事务,老师托付这么一件不难做的事,竞成为终生憾事……
出租车驶入萧山区金城路,杭州瓷厂映入周少华的眼帘。老师帮助杭州瓷厂走出困境、指导恢复南宋官窑的经历,浮现在周少华的脑海。老师为了祖国的陶瓷事业,兢兢业业几十年,临终了却落得个没有单位负责!周少华越想越伤心,越想越愤懑,越想越感到懊悔:多年来,老师带着我们跑遍全国各大瓷区,多少生产中的难题、科技上的难关都解决了,都攻克了,咋没有劝老师抽出点时间处理一下自己的事,挤出点精力思虑一下自己百年后的问题。我们这些无用的学生是多么粗心呀!
周少华赶到北京肿瘤医院时已是下午6点多,与先期到达的师弟秦建武、刘建华等见面后无语泪先流,老师的事把他们气得发根痒。
李国桢,国家轻工科学院教授级高工。年前,在参加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的当天下午,他突感身体不适,第二天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后被转往淄博万杰医院做伽马刀治疗,初愈后回北京家中疗养。3月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李国桢收听朱镕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异常兴奋,外出散步突发感冒,入院后没来得及做深入检查,已呼吸困难,不能发声。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李国桢心力衰竭,心脏停止跳动,告别了他没来得及安顿的人生。 李国桢在上海和淄博住院期间,曾与陕西钟表研究所联系,他们以“没在我们单位工作过”为由拒绝支付医疗费。去世后,家人向国家轻工总会老干部处汇报,得到答复“他是借调人员,后事处理应由原来单位负责”。后家人再次向钟表研究所反映,得到答复:可以参加追悼会,后事问题应由工作早位解决。
全国著名陶瓷科技专家,去世后医院的账该由谁来结?这已不是钱的问题,是情理不通。人死了没有单位管,没有个基本说法,心理上、感情上谁能接受!
秉嘉夫妇欲哭无泪,束手无策,耐到第四天,才紧急通知父亲的几个学生前来帮忙。
周少华越听越恼,越听越气,含悲带气地说:“老师在陶瓷事业上的功绩天地可鉴,临终了竟没有个单位负责,天理难容!明天咱们分头去找,不信还能没有一个单位讲理!”
何峰,李国桢次子李秉嘉的夫人,一直在轻工学院人事部门工作。她自知大哥秉彦从上海过来人生地不熟,爱人秉嘉又不善言辞,早年下岗在单位里也没认识几个人,到处求人的事只有她出面了。何峰昨天在老干部处说明情况后,同事和她以往见面时的热情明显降温:“李工的情况特殊,需要领导说话。”她又找到办公厅,答复意见与老干部处的基本一样:李国桢是借调人员,后事问题按惯例应该由原单位解决。
老公爹咽气时,她痛哭失声,以泪洗面,周围的人都以为她是李国桢的女儿,难以理解公公与儿媳竞有如此深厚的感情。而此时的何峰竟没了眼泪。悲痛的泪变成了憋屈的气!
第二天上午,她又来到老干部处,因为住在一个楼上,这位同事听了反映后还算给面子:“李工是老专家,当初调来时领导曾说过‘特事特办’。去世以后按老干部管理规定,我们可以操办后事,但医药费及相关问题,需要领导表态,应该找办公厅。”
办公厅主任答复:主要领导在参加全国“两会”,这几天不好办。
何峰急了:总不能等到“人代会”结束再处理吧!
情绪激动,言语失柔,领导已有些不高兴。
办公厅主任说:“不等怎么办?我们又没有这个权力。”
何峰恼火地说:“总不能让我们跑到人民大会堂找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5: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