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说》抄本是目前海内外仅存的珍贵中国古籍。《稗说》的作者宋起凤,字来仪,号紫庭,一号觉庵,直隶广平人,曾侨居河北沧州。他曾考取过负责刑名的推官,清顺治六年(1649年)任灵丘知县,主修《灵丘县志》,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付梓。据民国《沧州县志》:“宋起凤,字来仪。博学能文,由孝廉考授推官。顺治己丑(1649年),改调山西灵邱令,多善政。寻擢广东罗定知州,抚恤民猺三载,众建祠以记。旋定内艰(母丧)归,罗民诣大府乞留,环跪戟辕竞日,允其请,起凤坚辞不可夺。罗民泣送千余里。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郝维讷两遣使至,皆不应。晚好游,足迹几遍天下,所著诗说、杂记甚多。”这里是说,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皇帝决定举行博学鸿词科,令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督抚布按官员举荐人员参加,考取者授以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职,并入“明史馆”纂修《明史》。郝维讷是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历任工、刑、礼、户、吏五部尚书,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谥恭定。以郝维讷这样的朝廷重臣亲自举荐,宋起凤居然两次拒绝,可见其已决意不再为宦。宋起凤素有文名,除博览群书以外,还交友四处游历,人称他“足迹儿遍天下”,虽不免夸张,但也接近事实。他的著述甚丰,据说有七十余部,《稗说》就是其中一部。该书写作始于康熙壬子(1672年)秋初,成于次岁癸丑(1673年)秋末,大约一年的时间。全书共四卷,记一百五十事,总计七万余字。由于作者本人经历了明清鼎革之际的动乱,所以知闻甚多,本书主要记载了明代掌故和朝野遗闻。他自称写作时“鸡鸣风雨之时,得之良多,聊以排余客游穷愁之感,非所计工拙也”。实际上,本书内容丰富翔实,史料丰富,常有一般笔记所不载者。例如他记紫禁城东北有专供皇帝和六宫使用的粮食粮囤,俗称天堆;太液池的三台,这是其他笔记,甚至明朝宫内太监刘若愚《酌中志》所未载的内容。另外,由于作者和宫内太监的特殊关系,得以进入宫内,所以对于明朝宫内活动的介绍也十分细微,这对于研究明代北京史也是很难得的。
鉴于本书的珍贵史料价值,为了推动北京史研究的进行,于德源在周绍泉、赵鹏洋先生标点本的基础上,将本书加以校注,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