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出壳时代(科技体引领人类走向大转折)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韦火
出版社 广东科技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人类的发展已到了一个重要的拐点时刻,一方面自身的机体进化已明显趋于终止,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尽显疲态。应对危机、走向转折,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命运。本书以独特的视角阐述了“科技体”孕育、成形、壮大的过程,继而全而论述了人类在“科技体”引领之下,产业技术、经济运行、基础设施、人口结构、医疗卫生、文化观念等方面即将出现的巨大变革,并预测了人类跳出地球束缚、寻求新一轮大发展的未来前景。
作者简介
韦火,男,祖籍广东客家,20世纪60年代生人。医学博士,研究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目录
开篇什么是“双停滞”
一 起因
1.无形之壳
2.进化的拐点
3.前奏曲
二 伴行
1.伴行之前的科学和技术
2.小荷初露尖尖角:科学单倍体
3.淡泊风前有异香:科技体孕育
4.争来入郭看嘉莲:科技体成形
5.映日荷花别样红:科技体壮大
6.荷枝来年出水央:科技体发威
三 趋势
1.再次踢翻“珍妮纺车”
2.打破垄断魔咒
3.史上最牛气的基础设施
4.科技体的失重化发展
5.“太空游”意义非凡
6.“地外医疗”别开生面
7.再现人口剧增的“婴儿潮”
8.“芝麻开门”观念变
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0.向智慧星系进化
四 险兆
1.加速地球家园毁灭
2.仇恨向太空延续
3.引狼入室
4.灾难事件引发冲突
5.鞭长莫及导致失控
五 结局
1.一步步远离家园
2.进入更大的无形之壳
3.实现文明大跨越
参考文献
序言
2019年6月从北京赶到
东莞讲课,当晚十多个朋
友安排了晚宴,说是给我
洗尘。韦火教授专程从广
州赶来,还带了他刚刚出
版的章回体论著《科技创
新300年》。我的同事左
朝胜当场告诉我,这是韦
火厚积薄发近年来一口气
写出的百万字科技读物之
一。书的内容自然成为我
们佐酒的谈资。朋友数年
未见,不知不觉,都喝醉
了。第二天早餐时,我抱
怨老左,昨夜怎么不提醒
我和韦火告个别?老左听
后哈哈大笑:“他上车回
广州时,你们俩抱成一团
,别人掰都掰不开呢!”
两个多月后,我收到
韦火的长篇科幻小说《达
尔文之惑》(三部曲)。
他想象了科学技术在不远
将来的一幅幅发展图景,
通过《祖先秘史》《拯救
人种》《纠缠死神》三个
情节连贯又相对独立的故
事,竟巧妙地“解开”了困
扰人类一百多年的“达尔
文之惑”,厉害不?又过
一年,他寄来即将付梓的
这本《出壳时代》,并让
我作序。小心翼翼地婉拒
终究抵不过一本正经的盛
邀。和这种人做朋友,自
豪归自豪,但压力也很大
,因为他总是让你有所参
照地减少休闲时间;并逼
着你踮起脚,去够那些本
来够不着的东西。
1
用了双休日整整两天
,看完了《出壳时代》的
初稿。共鸣、顿悟、困惑
、求索……读一本书,能
在思想上引起这么大的波
澜,我的确很久没有体验
过了,所获颇丰之余,竟
很乐于借作序的机会谈些
认识和体会。
《出壳时代》的要义
是“人类的进化已经趋于
停止,基础科学也出现了‘
触顶’现象。”作者由此提
出了“壳”的概念。地球引
力就像一个无形之壳,这
个壳囊括了人类自身在内
的一个系统,万事万物数
十亿年来一直在这个封闭
的系统中流转。壳内的无
数个故事演绎到今天,正
在接近尾声,但作者以乐
观主义的情怀告诉人们:
科学的精彩不会终结,人
类的传奇仍将延续。他给
出的破局之道是“出壳”。
人类出壳后的生产生活场
景,将不再是区区5.1亿
平方千米的地球家园,而
是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整
个宇宙。人类进化的延续
有赖于此,科学的进一步
发展也有赖于此!
韦火曾在高校和地方
从事科技管理工作,也曾
担任过国际科普组织的重
要职务。长期的积累和潜
心钻研让他对科学和技术
发展规律有着系统性的深
刻认知,并形成了许多独
到的见解,这些都体现在
《出壳时代》的字里行间
。一条绚丽多彩的人类进
化长廊,一幅波澜壮阔的
科技发展画卷。二十多万
字的书稿承载了人类走出
地球的磅礴诗篇,气势恢
宏地包罗了科学和技术发
展的林林总总,无所不至
地涉猎几乎所有重要领域
,物理、材料、化学、医
学、生物、电子信息、航
空航天、网络、人工智能
、大数据、区块链……既
有历史的回顾,也有现实
的反思,更有未来的展望

事实上,无论“双停滞”
还是“出壳”,若被学术界
乃至全社会广泛认同,无
疑还需要更多的实验和证
据来支撑。就像工业的发
展需要技术的积累一样,
科学的发展也需要知识的
积累和时间的沉淀,而这
个过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
顺的。
拿物理学来说,我们
都知道这个领域的自然规
律非常复杂,那么这个复
杂性究竟是有限的还是无
限的?如果是有限的,即
使是“出壳”,物理学的发
展也终将会有停滞的一天
。但目前,谁都没有答案

19世纪末,经典物理
学已经相当完善。那时的
很多科学家都以为物理学
已经“触顶”,但其后发生
的一场革命促使了现代物
理学的诞生。相对论和量
子力学如今已经成为现代
物理学的两大支柱。20世
纪后半叶,科学家们提出
了大爆炸理论并建立了宇
宙标准模型,用以解释宇
宙万物的起源;又相继建
立了标准粒子模型,用来
描述夸克、轻子等基本粒
子的性质;统一了电磁力
、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
作用力。现在是“三缺一”
,只差万有引力。科学家
们最大的梦想便是建立一
个大统一理论,用以描述
自然界中的所有现象。当
前,观测手段的限制似乎
成为现代物理学发展的瓶
颈。
在我看来,《出壳时
代》最有价值的地方,并
不是作者提出的“双停滞”
判断及“出壳”设想本身,
而在于为我们展现了一种
审视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
全新视角,以及在自然变
迁(而不仅仅是人的认知
)的时空尺度框架下,把
握人类文明演进逻辑的宏
观思考。此外,书中还有
众多不落窠臼的新概念和
详略得当的知识点,都让
人时而掩卷遐思,时而拍
案称奇。
2
《出壳时代》关于“科
学”“技术”和“科技体”的精
彩论述及独到见解尤其可
圈可点。科学和技术是什
么关系?考察最近300年
的人类历史,我们能够找
到很多案例:技术发明促
进科学发现,或科学发现
引领技术发明。
……
所以,我们可以讲“大
科学”,但不可以讲“高科
学”,英文里压根儿就没
有“High Science”之说。把
中国人所说的“高科技”翻
译成英文,只能译
成“High Technology”,而
不能译成“Hi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弘扬科学精神不是一
句空话。各界人士讲话
导语
《出壳时代》最有价值的地方,并不是作者提出的“双停滞”判断及“出壳”设想本身,而在于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审视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全新视角,以及在自然变迁的时空尺度框架下,把握人类文明演进逻辑的宏观思考。
书中还有众多不落窠臼的新概念和详略得当的知识点,让人时而掩卷遐思,时而拍案称奇。
书评(媒体评论)
看完《出壳时代》初
稿,共鸣、顿悟、困惑、
求索……读一本书能在思
想上引起这么大波澜,我
很久没体验过了。所获颇
丰之余,很乐于为这本书
作序。
——科技评论家、范长
江新闻奖得主、《科技日
报》原总编辑 刘亚东
人类正处在一个巨变
时代,我们亟需把目光转
向未来。作者提出了许多
独到见解,体现在《出壳
时代》的字里行间,颇有
启发意义,这本书很值得
一渎。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师范大学一香港浸会
大学国际学院(UIC)校长
汤涛
人类的未来离不开科
技的引领,《出壳时代》
是一幅畅想未来的科技蓝
图,书中对“地外医疗”的
展望,带给我们许多有益
的思索。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南方医科大学肾脏病研究
所所长 侯凡凡
向地球以外发展,是
人类一直追求的梦想。我
们还奄很漫长的路要走,
科技发展水平将起决定性
作用。《出壳时代》对“
科技体”与人类进化的关
系描述,气势恢宏且引人
入胜。
——《天文学进展》杂
志主编 上海师范大学星
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束成钢
地球孕育了人类文明
,但这只是成长过程中的
起步,勇敢地迈向星系文
明是人们必须的选择。《
出壳时代》勾勒的进化新
图景,正是我们当下需要
认真考虑的事情。
——香港太空馆前任总
馆长、澳门科学馆名誉馆
长 叶赐权
这本书用“科技体”概念
解读人类文明进程,提供
了一种审视科技发展规律
的全新角度,让我们能更
立体、更生动地看待人类
社会的历史演进,这一思
路非常有价值。
——资深媒体人、科技
日报广东记者总站原站长
左朝胜
精彩页
如今人们都知道,鸡蛋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活性系统。鸡胚胎在蛋壳里面孵化的时候,要么是靠老母鸡的体温,要么是靠人工恒温装置,跟外界主要是进行能量交换。虽然蛋壳上有肉眼看不见的一些微孔能“呼吸”,但除此之外基本上不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轰轰烈烈的生命发育过程全在封闭的蛋壳内自主完成。经过21天左右的孵化,小鸡一旦破壳而出,便意味着摆脱了蛋壳的封闭系统,迈向了一个全新的广阔世界。小鸡的这种出壳过程,跟人类正在由今天走进明天的历史跨越颇有几分相像,实际上,人类也将在科学技术引领下走向一个全新的出壳时代。
1.无形之壳
我们生活的地球其实也一样封闭,从它46亿年前形成至今,跟外界主要是进行着能量交换,阳光普照大地,滋润万物生长,除了这一最主要的交换方式之外,地球与浩瀚无垠的宇宙几乎不存在物质交换。事实上,我们确实是居住在一颗“孤独的行星”上,唯一绕着地球转的小伙伴——月球离我们最近,距地球的平均距离也有38万多千米之遥。太阳系的各大行星离我们就更遥远了,靠近太阳一侧离我们最近的行星是金星,它离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4100万千米,更内侧的水星距地球的平均距离约有1.5亿千米。外侧最近的邻居则是火星,它离地球的平均距离超过了2亿千米。假如把地球压缩为一辆50座大客车的大小,那么金星就像一辆39座的中型客车行驶在内侧大约40千米之外,水星则如同小轿车行驶在大约150千米之外,而火星就像一辆面包车,它行驶在外侧大约200千米之外。外太阳系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更是遥不可及,大家按照各自的轨道绕着太阳运转,周而复始、循环不息,与地球老死不相往来。应该庆幸八大行星之间有着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间隔,老死不相往来实在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要不然太阳系整天开“碰碰车”便不会有地球的稳定运转,没有相对封闭的环境也就不会演化出生命,更不会出现我们这些号称万物之灵的高级智慧物种。
硬要说外界与地球存在一点物质交换,那就是陨石。来自外太空的一些流星、碎块不时会冲向地球,它们大都在与大气层摩擦燃烧后化为了灰烬,即便落下来也难觅踪迹。偶尔也会有一些未燃尽者,散落到地球上就成了有分量的陨石。这些石质、铁质或石铁混合物的陨石,小至弹珠,大至篮球,每年都会有屈指可数的那么几块被人们寻获。大块头的陨石并不多见,世界上最大的石陨石目前存放在我国吉林省的吉林市博物馆,重量为1770千克,体积不过一米见方的石墩大小。1976年3月8日下午3点,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轰鸣,一场罕见的陨石雨降临吉林,造就了这块世上最大的石陨石,以及散落的138块小陨石。除此之外,比石陨石更大、更重的还有铁陨石,非洲纳米比亚的荷巴(Hoba)铁陨石号称是世界之最,这块1920年发现的铁质陨石约有60吨重,但其“三围”尺寸并不比一辆普通的小轿车更大。从泥土里挖出来的这块大铁疙瘩,据说形成于1.9亿至4.1亿年前,在距今3万至8万年前的一天坠落到了地球上。这种推测或许有一定科学依据,但就算它真的是天外来客,那也是万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莫说是没人见过这么大的陨石从天而降,即便是那些弹珠大小的陨石雨也鲜有人亲眼看见,人们从来没担心过石头会噼里啪啦从天上砸下来。事实上,那些天外来客大都化作齑粉飘落下来,对我们的影响微不足道,谁也不知道每年有多少这样的天外来客光顾地球,就像不知道我们身上多长出了几根汗毛一样。据说有加拿大专家测算出每年降临地球的陨石有20多吨,但维基百科则估算每年有1.5万吨,而百度百科却说每一天就有5万吨。推测的数量差异如此之大,似乎是一种信口开河的无所谓态度使然。不过,对这些来自外太空的小“礼物”满不在乎却也没错,要知道,相对于地球的质量(约60万亿亿吨)来说,区区数万吨的陨石其实只是九牛一毛,几乎可忽略不计。
P6-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4: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