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王阳明统说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刘兆伟//刘北芦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力求契合孟子“知人论世”之论,使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亲民”学说更为明晰,以有效于今:阐明王阳明出身的世家环境与其学圣贤的奋斗目标;梳理明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等四朝的社会背景;揭示王阳明于行政施治中践行圣人之道的实情;考订其学说之真谛与明晰、巩固良心信仰之价值;彰明王阳明以教育为载体,为传播、弘扬“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而殚精竭虑之精神境界;考证其修养场所、悟道场所、去世场所;涤除讹误与迷信传说。
作者简介
刘北芦,女,1977年生,辽宁铁岭人。沈阳师范大学编辑。著有《大学·中庸读本》《论语读本》《孟子读本》。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王阳明所处时代、家世与悟道过程考
一、所处时代与世家环境
(一)时代背景
(二)家世背景
二、少怀大志,博学不羁
(一)少怀学圣贤为天下之大志
(二)学道、学佛终归学圣贤
三、绝路悟道,大任将降
(一)龙场悟道,心胸豁达
(二)恪守圣道,以待国用
第二章 王阳明于行政施治中践行圣道之实证
一、任庐陵知县,教化开导,不用威刑
(一)考察实情,有针对性地治理
(二)善用有影响力者协助官府治理
二、四年中五升其职,修道日进
(一)升迁的时间与职位
(二)在悟道基础上持续修养
三、巡抚南、赣、汀、漳,大展治民之圣道
(一)从基层治起,行“十家牌法”
(二)实施教化,瓦解敌军,然后清剿
(三)创立乡约,加强地方教化
(四)努力保障人民的基本生计
四、平叛功高,不争名禄
(一)挺身平叛,不虑得失
(二)大道御诬,智勇得宜
五、招抚思、田,平定八寨,安边抚远
(一)主张借助地方势力,加强朝廷治理
(二)顺势平定断藤峡、八寨,主张移筑治所
(三)精忠报国,至死不渝
第三章 王阳明学说本真及其明晰、巩固良心信仰之价值
一、“知行合一”及有关论述
(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
(三)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四)“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
二、致良知:格物、致知、诚意
(一)“良知”是心之本体
(二)“格物”是“致良知”“诚意”的前提
(三)“致知”“诚意”是“格物”的“止至善”
(四)“良知”“天理”要纯而又纯、精而又精
三、心即理,心外无理
(一)心是人的最高主宰、最准权衡
(二)省察克治,永葆主宰之清明
(三)明晰立言宗旨,内心自律
四、“亲民”与治民
(一)同代官员论王阳明“亲民”思想
(二)行政施治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亲民”思想
(三)传承儒家道统的主要特征即“亲民”
第四章 王阳明教育思想与实践及其治理社会之意义
一、培养君子即培养优秀官员的教育
(一)王阳明三十四岁始讲身心之学
(二)于贵州因地制宜办教育
(三)供职之余、探亲空隙讲学育才
(四)于南京讲学,倡导“存天理,去人欲”
(五)教育内容的理论深化与成熟
(六)教育内容的实践与因材成就
(七)以信函施教,注重“豫时孙摩”
二、社会教育、教化与社学儿童教育
(一)在南、赣以“十家牌法”管中施教,教中施管
(二)在南、赣以乡约规范“孝弟忠信礼义廉耻”
(三)在南、赣兴社学,加强儿童教育
第五章 王阳明学说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一、王阳明遭祸悟道的必然性
(一)少有担当,自然归儒
(二)上书遭祸,并非偶然
(三)自悟“正道”,亦非偶然
一、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是文化改革的旗帜
(一)明朝中叶存在的社会与文化问题
(二)“致良知”“知行合一”就是要纯洁人心、改变世风
三、王阳明是优秀、高明的人生导师
(一)讲学重在人生指导,“在事上磨”
(二)积极用世,以正气影响学生
(三)指导做官弟子如何修养,如何节制
(四)指导失官弟子如何修养,如何奋进
(五)指导子、侄、诸弟谦恭笃诚,以道为心
四、王阳明是亲民、廉洁、忠诚、智慧的朝廷命官
(一)亲民、爱民之官
(二)清正、廉洁之官
(三)忠诚、智慧之官
五、王阳明学说历史贡献巨大,现实价值、意义深远
(一)王阳明学说的历史影响与贡献
(二)王阳明学说于当代的价值意义
附录一 《明史·王守仁传》
附录二 《明史》所载王守仁诸弟子传略
附录三 《传习录》选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王阳明学说是中华道统
的重要一环,是对儒家学
说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
发展。它深刻揭示了中华
道统之真髓,明晰、巩固
了中华民族良知良心之信
仰,指明了使圣人之道化
作世人行为的必要性、重
要性,实为中华道统与现
代文明衔接之重要枢纽。
欲清楚其历史地位与当代
价值,则必须将其置于整
个道统与所处时代背景中
综合审视。
伏羲在其先祖千万年经
验基础上,进一步观天察
地,审男女、辨阴阳,以
画八卦,揭示了阴阳交合
产生万物,且万物皆居于
变化之中的简易而恒定的
大道理。历经神农、轩辕
、颛顼、帝喾、唐尧、虞
舜、夏禹、商汤直至周文
王等一千五百多年的传承
,糅入了多位圣贤的理解
,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
程度地发展了八卦的形式
与内涵。
《尚书·大禹谟》:“人
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
惟一,允执厥中。”此语系
舜教导禹时所言,或以为
尧、舜、禹三代口耳相传
的治国理民之心法。其中
所讲之“微”“中”,恰为《易
》的重要思想。道影响人
是隐微的、“无声无息”的,
却是永恒的,但须精诚专
一,公允持中不移,道方
久驻。不过激,无不及,
守谦不荡,岁岁平安。《
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
淫。”显然是以天道倡人间
正道,与《易》的思想是
一致的,明确了天命与天
道之助我、毁我,全在于
我之善恶。
《史记》之《周本纪》
《日者列传》《太史公自
序》及《报任安书》等有
周文王“拘里演《周易》”“
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
卦”等记载。周文王在伏羲
八卦传承发展了一千五百
多年后的形态与内涵的基
础上.厘定了六十四卦,明
确了卦辞、爻辞。未竟之
事则由周公完成。周公明
确了《易》即一千五百多
年间圣贤逐渐形成发展的
天道人事的大道理。“君子
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
咎。”(乾,九三)“履霜坚
冰至。”(坤,初六)“直方
大,不习无不利。”(坤,
六二)“括囊无咎无誉。”(
坤,六四)“即鹿无虞,惟
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
舍,往吝。”(屯,六三)“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泰,九三)“同人于门,无
咎。”(同人,初九)“谦谦
君子,用涉大川,吉。”(
谦,初六)“劳谦,君子有
终,吉。”(谦,九三)通
过标明、解说卦爻辞,以
大自然、大道理“神其德”,
“明其德”,创造了以大自然
、大道理为威慑力的社会
伦理秩序,“父子有亲,君
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有序,朋友有信”。
五百多年后,诞生了圣
人孔子。《史记·孔子世家
》载:“孔子晚而喜《易》
,序《象》《系》《象》
《说卦》《文言》。”此即
后世称孔子作“十翼”之依据
,而“十翼”即孔子在其前二
千多年八卦及六十四卦发
展的基础上,尤其在周文
王卦爻辞基础上,通过进
一步解说《易》,申说的
深刻而系统的中华民族形
而上的大道理。“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善不
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
,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
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
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
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
解。《易》曰:‘何校灭耳
,凶。’”圣人以此为天地人
心之准则,“以此洗心”,“
以此斋戒,以神明德”。圣
人以卦爻辞推论宣扬明德
,警戒莽撞贪淫。预测吉
凶是手段、方法,但与明
理扬善、戒恶惩淫是紧密
结合的。引导人们防患于
未然,同心同德,以守仁
位,以财聚人;“理财正辞
,禁民为非”。如此则可天
下风调雨顺,君民和谐安
康。
经孔子删削订正的《诗
》《书》《礼》《乐》《
春秋》皆为体现、展示其
大道理的载体。《诗》诉
民之所求,倡君子之好德
;《书》诰“敬天保民”,“
若保赤子”,“明德慎罚”;
《礼》别亲疏贵贱,以安
上治民:《乐》和民心,
调理性情,以利移风易俗
;《春秋》正定名分,明
辨是非。《论语·述而》载
:“子以四教,文、行、忠
、信。”其中之文,即《诗
》《书》《礼》《乐》《
易》《春秋》。孔子在学
习、研究、整理、说明、
传授过程中,形成了自己
的思想体系,集中体现于
《论语》一书。《孟子·公
孙丑上》称:“自有生民以
来,未有孔子也。”《孟子·
万章下》称:“孔子,圣之
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孟子概括时论,评价孔
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
圣人,是与时俱进地聚集
了所有圣贤德操与智慧的
伟大圣人。《孟子》一书
继承弘扬了孔子思想。孔
子、孟子共同形成了仁爱
治国安民的儒家思想体系
,即儒家之道。其内涵是
忠恕仁爱、克己复礼、养
心寡欲、利君惠民的法则
。为维护此法则,必须“日
日新,又日新”;必须克己
,必须寡欲;必须为“均、
和、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儒家思想有其超前性,
当时政权并未采用,好一
些的君主也只是口念其德
而已。汉武帝为长治久安
计,用董仲舒所对之策,“
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
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
流思想以及治国兴邦与做
人做官的指导思想。中国
文化,从不绝对,“独尊”亦
然。《汉书·元帝纪》载,
元帝为太子时柔仁好儒,
导语
本书为王阳明的通俗小传。作者从王阳明的时代、王阳明践行圣道、王阳明的学说内容、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及王阳明学说当代价值的角度,分五部分介绍了王阳明及王学,是作者多年来各处宣讲王学的研究心得,是了解王阳明的普及读本。
后记
平生无他求,只望做个
好教师。这是我父母亲期
盼的,因为外沮父是一位
好教师。我读书期间,幸
遇孙文彬、曹泰东、张福
深、伍心镇、田泽长、马
秋帆、李放、任鸿章、朱
大成等多位好老师,他们
的道德风貌与爱生忠海的
育人智慧使我更加热爱教
育工作。于是不厌倦地做
了五十余年的教书育人工
作,所出版的几本有些价
值的著作及发表的较好论
文也都是为教育而作。诸
如《论语通要《大学》、
《中庸》诠评》《孟子译
评》等出了四个版本,尤
其人民教育出版社又出了
函装本《四书》。其意义
正在于教育。
2013年,为使“致良知”“
知行合一”思想进辽宁省省
直机关,以利反腐倡廉,
荚杰、李满春、李增福三
位先生,给我提出研究王
阳明学说的课题,想来亦
属教育之事。于是,王阳
明研究之事入脑入心,昼
夜如影随形,使我几至废
寝忘食。2016年,刘奇先
生要我为明明德讲堂讲授
一年“王阳明著作选”,促我
字斟句酌地学习、研究了
王阳明著作。与此同时,
杨志宏、张淑华、吴冰、
赵伟、陶双彬、刘振宇等
学友多次与我切磋“致良知”
“知行合一”等,实质皆是为
我助力鼓劲。遂不顾老迈
,横下心来,定要学明白
,写明白,做明白。
在学习、研究王阳明及
其学说的过程中,发现对
其基本标志、基本提法的
认定上,多个版本有多个
说法;甚或有些迷信、神
化色彩,影响今日正确认
识王阳明及其思想学说。
于是决心亲临其境考察虚
实真伪,同时拜访求教于“
王学”大家。在中国哲学史
专家贾玉明教授、林群教
授、张艳伟研究员的帮助
,以及梁玉喜先生的一路
照顾下,2017年3月20日
,到贵州大学阳明学院拜
访了张清教授。张教授和
乐友善,不吝赐教,且介
绍了张新民、王晓听二位
教授的研究成果,弥补了
未遇二位大家之憾。3月21
日,拜谒王阳明悟道之所
玩易窝与办书院之处阳明
小洞天,进行了实地考察
,明晰了有关疑惑和问题
,深深体味到王阳明悟道
前后的心境。4月11日,到
绍兴实地访察阳明洞天,
寻源问流,拜谒阳明先生
墓。4月12日,到余姚访察
其故居和龙泉山讲学之所
;拜访了浙江大学董平教
授、浙江省社科院钱明研
究员。二位“王学”大家坦诚
豁达,多有赐教,使我受
益良多。随后,到吉安、
赣州、白鹿洞书院等地寻
访阳明先生讲学之所,又
到阳明先生去世地大余县
(昔为南安府)青龙铺漳
江边吊念,借以理解其去
世前的“此心光明,亦复何
言”的情怀。又拜访了大余
县县志办公室邓思喜先生
。两次考察、学习,风雨
无阻,昼夜兼程,曾乘三
轮车去青龙铺、上丫山,
曾蹲在火车过道间,曾一
天吃不上饭,但收获颇丰
,感慨良多。对王阳明之
理解,对其学说之理解,
较前深刻得多,形象得多
。王阳明为国为民勇于担
当之精神风貌恍在眼前;
其德、其功、其学说犹如
松柏扎根于岩石之中,不
可动摇;其治政、治军之
卓著智慧,光耀后世;其“
致良知”、讲良心学说为中
华民族进一步明晰、巩固
良心信仰作出了伟大贡献
;其指导人生谆谆教诲,
为天下育才的高尚情怀泽
被后世。
王阳明精神促我不能稍
怠,2017年5月初至8月28
日,完成了《王阳明统说
》第三稿(考察前写过两
稿),2017年9月末完成
了第四稿。刘北芦承担了
第五、第六稿文字的修改
润色工作。2018年3月9日
改出第七稿,又请刘武通
通校一遍,小有修订。待
交中华书局审阅时,已是
第八稿了。
《王阳明统说》一书虽
小,却是用心感悟、跋山
涉水实地考察、虚心求教
写成的,故颇为自珍。
孙建军先生对全书章、
节、目总体结构提出过很
好的建议,刘振宇学友助
我做了附录三的前期工作
,胡永成学友亦助我做了
大量的相关工作,于此铭
志。
向本文所及诸位先生深
致谢忱!
向中华书局贾雪飞、黄
飞立编辑致以衷心感谢!
“贫不卖书留子读,老来
种竹予人看。”映我老者心
境焉。刘兆伟
于沈阳师范大学四竹学

2018年3月9日
2020年8月7日改定
精彩页
第一章
王阳明所处时代、家世与悟道过程考
王阳明思想是整个中华道统中的重要一环,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欲明王阳明思想之真谛,则必须明了其所处之历史背景与其家世之历代影响。正如孟子所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①
一、所处时代与世家环境
(一)时代背景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二十八岁中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他创立了“致良知”“知行合一”“亲民”的理论学说,使中华民族的良心信仰更加明晰和巩固,影响中华民族及韩国、日本五百余年。
王阳明生于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宪宗(在位23年)成化八年,即1472年,历经明孝宗(在位18年)、明武宗(在位16年),于明世宗(在位45年)嘉靖八年,即1529年去世。①其所经历的明代四朝正是明代社会矛盾渐趋激化、各地多有民变,周边民族矛盾激烈、屡犯中原,西方世界开始觊觎中华利益的历史时期。
其间,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多次灾荒,或连年干旱,或三月霪雨;北京郊区连年大旱,运河干涸,以致影响漕运粮谷入京。明宪宗成化二十年,即1484年,“陕西、山西大旱饥,人相食”。②1489年,黄河泛滥,吞食了大片土地与人民,哀鸿遍野。朝野上下,人心难安。明武宗正德元年,即1506年,太监刘瑾掌控了朝政大权,设立特务机关东厂、西厂,对正义官员监控镇压,波及王阳明,发配他到贵州龙场驿。当时刘六、刘七、杨虎等起义军攻打山东、河北,内忧丛生,西北少数民族连年入寇中原。正德十四年,即1519年,“淮、扬饥,人相食”。③到了嘉靖年间,四川、陕西、河南、江西等地多处起义,致使朝廷应接不暇,只能招架,无力安定。
1517年,葡萄牙人来中国请求通商,明朝不允;1520年,法国派使者入贡于明朝,商量通商事宜,明朝仍未允。④但从此西方世界渐起武力入侵之意,外患渐近。
明朝在王阳明生活的五十七年间,日渐衰弱,大局即将失控。王阳明深感读圣贤书者责任重大,当力挽狂澜,安定天下。
(二)家世背景
王阳明出身于官宦世家。其先祖是晋代光禄大夫王览,本琅琊人。王览曾孙右将军王羲之迁居山阴,即今绍兴。又二十三世迪功郎王寿,自山阴迁居余姚;二十八世王纲,为明初兵部郎中;二十九世王彦达,号秘湖渔隐,未仕;三十世王与准,精通《礼》《易》,著《易微》,不为官;三十一世王世杰,号槐里子,太学明经教授;三十二世王天叙,号竹轩,即王阳明祖父,翰林院修撰;三十三世王华,字德辉,晚号海日翁、龙山公,即王阳明的父亲,成化年间赐进士及第第一人,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父亲龙山公常念山阴山水佳丽,又为先世所居,于是从余姚迁回山阴。王阳明静修的阳明洞天就在今绍兴市东南10公里的宛委山上。①
王阳明世代书香官宦门第,尤其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进士,均为朝廷重臣,这对王阳明治国兴邦的担当意识、责任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是极大的内心激励与推动力量。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0: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