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龙行大地--黄河历史与文化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炜//方祖辉//叶世忠
出版社 黄河水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是作者第二部关于黄河历史与文化的著述。与第一部《长河惊鸿——黄河历史与文化》相比,选题更加贴近现实,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研究更加透彻、缜密。
“史海撷英”,追根溯源,让读者从中领会到了治河技术探索前进的不易和艰辛。特别是对一些治河谚语的解读,有考证、有分析,娓娓道来,既展示了前人的智慧、技术进步的力量,又让读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如佳酿人口,回味无穷。而反映现实的一些文章,则在无形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黄河治理开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长河作证”,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及所学所思,可谓本书的最大亮点。如对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研究,对历史上黄河漕运、军事的论述,因挖掘的深、分析的透,让人耳目一新。而对当今一些治河问题的探讨,也不乏精辟。如对治河先贤——王化云治河方略演变的研究、对黄河“新常态”下治理开发的阐述等,也有独到见解。
“龙行大地”,既关注了历史,又关注了现实,还有作者的亲身实践,涉略的内容尽管不多,但不乏精彩。如对黄河断流治理的回眸,详细记述了这一震惊国内外的大事、要事,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再看,仍难以释然。
作者简介
赵炜,1963年7月生于河南省武陟县,社会科学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黄河水利学校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专业,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政管理、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文凭。历任河南黄河河务局局直团委副书记、书记,台前县孙口乡副乡长,河南黄河河务局史志办副主任,河南黄河河务局办公室副主任、调研员等职。长期致力于黄河历史文化研究与写作,著有《长河惊鸿——黄河历史与文化》,参与完成的著作有《人民治理黄河六十年》《民国黄河史》《黄河史诗:大黄河风采大河卷·宁夏卷》《引黄济津调水实践》《绿色颂歌伴河涌——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二十年纪实》,任《河南黄河志(1984-2003)》《河南黄河大事记》执行副主编,《黄河与河南论坛文集》《黄河与河南论坛·黄河文化专题研讨会文集》执行主编等。
目录

史海撷英
解读黄河汛期
“工防”的演变与发展
“人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不可小觑的防汛石料
两句河防谚语的科学内涵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释义“以坝护湾 以湾导溜”
跳进黄河洗不清
透视“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厄尔尼诺现象对黄河的影响
黄河两次严重秋汛的启示
值得一书的花园口水利枢纽截流工程
解决生产堤问题有了新转机
人民治黄以来下游堤防增高了多少
黄河泥沙的功与过
黄河流域几次最为严重的旱灾
地震的次生灾害—水灾及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河议辨惑》——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治河名篇
文献中对旱涝灾害的形象描述
“楚河汉界”遗址与黄河
长河作证
黄河中下游分界区域河道变迁考论
黄河新乡河段河道变迁考
黄河濮阳河段河道变迁考
黄河山东河段河道变迁考
黄河漕运述论
黄河流域在历史上的军事战略地位
王化云在黄河治理方略上的探索与实践
浅议黄河“新常态”下的治理开发
河南黄(沁)河堤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引黄放淤——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治理开发的伟大实践
挖掘文化资源 打造堤防景区——黄河堤防景区建设的
实践与思考
河南黄河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对策
明清黄河故道的历史与现状及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优势
龙行大地
黄河两岸的抗日斗争
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河防指挥部纪事
高村抢险
战胜1949年黄河大洪水
历史将永远铭记——1958年抗洪纪实
由陕县到花园口——黄河下游水文控制站揭秘
黄河断流治理纪实
在撰写《人民治理黄河六十年》的日子里
续修《河南黄河志(1984~2003)》的实践与体会
序言
这是作者第二部关于黄
河历史与文化的著述。与第
一部《长河惊鸿——黄河历
史与文化》相比,选题更加
贴近现实,对历史问题的分
析、研究更加透彻、缜密。
“史海撷英”,追根溯源
,让读者从中领会到了治河
技术探索前进的不易和艰辛
。特别是对一些治河谚语的
解读,有考证、有分析,娓
娓道来,既展示了前人的智
慧、技术进步的力量,又让
读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
识,如佳酿人口,回味无穷
。而反映现实的一些文章,
则在无形中彰显了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的黄河治理开发所
取得的辉煌成就。
“长河作证”,收录了作
者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及
所学所思,可谓本书的最大
亮点。如对黄河下游河道变
迁的研究,对历史上黄河漕
运、军事的论述,因挖掘的
深、分析的透,让人耳目一
新。而对当今一些治河问题
的探讨,也不乏精辟。如对
治河先贤——王化云治河方
略演变的研究、对黄河“新
常态”下治理开发的阐述等
,也有独到见解。
“龙行大地”,既关注了
历史,又关注了现实,还有
作者的亲身实践,涉略的内
容尽管不多,但不乏精彩。
如对黄河断流治理的回眸,
详细记述了这一震惊国内外
的大事、要事,二十多年后
的今天再看,仍难以释然。
作者是一位热爱黄河的
人,也是一位有心人。有爱
,才有了这份执着和坚守;
有心,才为读者献上了这份
丰厚的黄河文化大餐。十年
磨一剑,何况还是在工作之
余,实属难能可贵。黄河的
治理开发任重而又道远。为
实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
的幸福河”的宏伟目标,愿
更多的有爱之人、有志之人
、有心之人加入进来,携手
铸就母亲河更加辉煌灿烂的
明天。
是为序。
牛玉国
2020年4月
导语
本书是一部有关黄河的著述,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治黄知识普及意义。本书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从“史海撷英”“长河作证”“龙行大地”三个方面阐述黄河的历史与文化。“史海撷英”,追根溯源,让读者从中领会到了治河技术探索前进的不易和艰辛。“长河作证”,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及所学所思,是本书的最大亮点。“龙行大地”,关注了历史,也关注了现实,亦有作者的亲身实践,涉及的内容尽管不多,但不乏精彩。本书对了解黄河的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后记
在柴达木盆地深处诺木
洪,有一道特殊的丘梁,这
道长约2000米、高约百米
、宽有60米的丘梁,全部由
贝壳堆积而成,而且早已形
成化石。据考证,这道梁子
已有约5亿年的历史。科学
家们透过这数不清的贝壳,
判断我国内陆深处、广袤的
柴达木盆地曾经是古地中海
的一部分。
历史的贝壳用无言的深
沉,向我们透露着海量的信
息,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赵炜先生就是一位在黄
河岸边不倦地撷拾历史与现
实贝壳的人,读本书仿佛看
见他蹀躞的身影倒映在黄河
的水波上,看见他敏锐的目
光钩沉于史海典籍之中。
赵炜先生笔耕不辍。在
繁忙的办公室工作之余,他
把目光沉浸于历史光阴里有
关黄河的典籍之中,数十年
如一日,发现、发掘、发问
,每每成篇,都凝结成对历
史与现实的思考。
黄河是一部历史大著。
作为母亲河,她几乎承载了
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中轴史,
仍然生生不息地由今天的浪
涛续写着新的篇章。读其历
史,可以想象沧海桑田,可
以感受苦难艰辛,可以触摸
家国风云。黄河还是一座富
矿,她既沉淀了历史岁月的
一切,还能给今天的我们带
来惊叹和创造。读本书,我
以为,作者可能正是怀了这
样的理念和思考,一丝不苟
地从黄河的历史与现实中,
发掘宝藏,呈现缤纷,提供
思考。
本书具有历史与空间的
大尺度,上下五千年、纵横
一万里,黄河流域的洪水、
旱魃、地震、战争、地质河
道变迁以及民族面对灾难一
次又一次不屈地抗争、筹策
,在这里都有涉足,虽然只
是撷取其问的要义进行分析
论述,但足以透露出足够的
信息,仿佛那座横亘于盆地
深处的丘梁,让我们或仰视
,或攀爬其上,去探索历史
留存给我们的巨量信息。
希望赵炜先生继续为我
们挖掘富矿,希望更多的人
,从中得到启迪。
陈维达
丁酉年季夏闰六月于郑
书评(媒体评论)
该书内容丰富,语言流
畅,通俗易懂,有较高的学
术水平,是一部研究黄河、
宣传黄河的好作品。特别是
有关河道变迁、黄河漕运、
历史上军事意义的研究,视
角独特,论据充实,有独到
的见解。
——河南黄河河务局原局
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
渭泾
文章涵盖面广,知识全
面,语言精炼,论述严谨,
饶有趣味。此书出版,对业
内人士及广大读者进一步了
解黄河、认识黄河很有帮助

——黄委科技委副主任、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翟家瑞
本书具有较高的历史文
化内涵和治黄知识普及意义
。特别是有关河道变迁的系
列研究文章,考证严谨,论
证有力,对读者了解黄河的
过去,认识黄河对流域经济
社会的影响,很有帮助。
——黄委办公室原巡视员
、研究员 侯全亮
精彩页
解读黄河汛期
黄河汛期按季节不同,分桃汛、伏汛、秋汛、凌汛四汛。由于伏汛、秋汛两汛时间相连,又都是发生在暴雨洪水的季节,合称“伏秋大汛”,是黄河的主汛期。
汛期概念的建立,与人们对黄河洪水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洪水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日趋加重密切相关,也与水文设施的不断完备和报汛手段、技术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
人们对黄河洪水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如《庄子·秋水》载:“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孟子·离娄下》说:“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这表明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有了秋汛的概念。西汉时期则有了桃汛一说,所谓“来春桃花水盛,必羡溢”。到了北宋,人们对黄河洪水的认识有了明显的进步。通过长期对河水涨落的观察和分析,宋代人已能按月、季节令的变化,以不同的物候特征来记述一年各个季节的水情。桃汛、伏汛、秋汛、凌汛四汛的初步划分,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这种对河水依季节不同的细致分析,使下游两岸人民掌握了河水涨落的特性,争取了防御洪水的主动权。明代,人们不仅对黄河洪水周期性变化的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对黄河洪峰过程也有了较准确的表述。如万恭在《治水筌蹄》一文中写道:“黄河非持久之水也,与江水异,每年发不过五六次,每次发不过三四日。故五六月,是其一鼓作气之时也;七月则再鼓再盛;八月,则三鼓而竭且衰也。”他指出的这一规律,与我们现在所认识到的黄河洪峰高而尖瘦的特点是一致的。
此外,流传于世的大量民谚也表明了人们对黄河洪水认识的深刻性。如“山洪响,河水涨”“涨水不响落水响”“涨水如弓背,落水似锅底”“‘亮脊’涨水之兆,‘亮底’落水之征”等。
鉴于洪水引发灾害的突发性和严重程度,水情预报工作历史悠久。
据考证,早在殷商时代,就有预报安阳河(亦名洹河,古称洹水,位于安阳市境内)洪水的记载。秦代开始建立报雨制度。东汉时期,朝廷明确规定“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宋代的洪水灾害十分严重。为减轻洪患,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报汛制度。《宋史·河渠志》载:“自立春以后,东风解冻,河边人候水。初至凡一寸,则夏秋当至一尺,颇为信验,故谓之信水。”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宋代的水情预报已经成为习惯,已能定量地认识到春、秋水和夏、秋水的涨水关系。另外,为确保漕运畅通,还对汴水这一与黄河洪水涨落密切相关的交通动脉提出了测报水情的要求。《宋史·河渠志》载:“六月诏:自今后,汴水添水涨及七尺五寸,即遣禁兵三千沿河防护。”
清代的水情预报在此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是预报范围进一步扩大、上移。在康熙年问,规定甘肃省为黄河上游。二是设置了测水设施。在康熙年问,在青铜峡峡口设水志桩,在皋兰城(今兰州市)西铁索桥两岸立铁柱,刻痕尺寸以测水。到了乾隆年间,又在黄河中游干流的陕县,及支流沁河的武陟和洛河的巩义等地设置了水志桩,用以记录河水涨落的水位,并规定上涨到一定程度要及时上报河道总督,直至皇帝。三是报汛方式的改进。康熙年间,汛期已采用皮混沌(由羊皮密封而成)装载文报的方式报汛,亦称“羊报”。涨水时,将装载文报的皮混沌抛人河中,使其顺流而下以通知下游各地加强防范。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先进技术的传人,黄河洪水预报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开始使用电报传递水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黄河下游两岸有了电话,至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已架通电话线700多千米。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开始在河南陕县和山东泺口设立水文站测报水情。此后在干支流相继设立水文站,并于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制定了报汛办法。该办法规定:报汛期限为夏至日起至霜降日止。至此,黄河上有了明确的汛期期限。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7月10日董庄决口后,又将人汛日改为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报汛办法》,结合黄河具体情况,黄河水利委员会于1950年制定了《黄河报汛办法》,规定汛期为7月1日至10月31日。1956年6月下旬黄河涨水,下游河道漫滩。根据水文史料,6月下旬黄河涨水屡见不鲜,因此从1957年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将黄河汛期开始日期改为6月15日。此后,还有部分年份实行6月1日开始防汛。
凌汛主要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后,下游河道北移,凌情灾害时有发生,而逐步重视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游宁蒙河段的凌情灾害也日益得到关注和重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期,吴堡以上凌汛为11月1日至翌年4月10日,吴堡以下凌汛为12月20日至翌年2月底。其中,1958年将青铜峡至头道拐终止时间延长到4月14日,其他不变。1966年改为以头道拐上下为界,时限不变。1971年改为青铜峡至头道拐凌汛为11月1日至翌年4月10日。花园口以下凌汛为1 1月20日至翌年2月底。
改革开放后,主汛期和凌汛期也有所调整。如1997年黄河水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