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雪地与红苹果/跨度新美文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立宪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写乡土的散文集。作者在回溯的意义上写乡土,无论是故乡的自然景观,还是旧物旧事,都显示了故乡的丰富性与独特性,都重现了故乡之美和故乡对于游子的意义。作者注重表现的角度,注重细节,注重文字的表现力。作者以故乡为中心向周围辐射,表现一个赤子对村庄和大地的爱,有着深远的人生之思与人间之爱。 作者简介 王立宪,1959年生,黑龙江省海伦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第三届和第四届驻地作家,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出版诗集《忧郁的葵》《风清雪白》,散文集《擦拭》《河流的表情》《河流的心》,文学评论集《写作者的思想》。 目录 第一辑 柳丝长 柳丝长 榆枝高 榆根深 杨眼多 松针美 向日葵 婆婆丁 苣荬菜 老牛锉 刺儿菜 西葫芦 倭瓜 葱与蒜 车轱辘菜 薤白之白 蓼吊子 苍耳 牛蒡 洋铁叶 扫帚菜 瓜园 六月去看麦田 第二辑 一根绳子有多长 犁杖 锄头 镰刀 一根绳子有多长 时间的更漏子 斗与升 大笸箩 簸箕 草绳 麻袋 筛子 锨与锹在手中 小笤帚 用扁担挑水 用木锨扬场 乡村之鞭 乡村之缸 乡村之筐 酱秆 第三辑 根性之名 有一个地方 我们这个村庄 根性之名 乡村绰号 乡村的厚度 乡村的环绕 乡村里的脚步 乡村细节 乡村之薄 乡村之喜 乡村之细 乡间的鸡蛋 苞米花 怀念补丁 第四辑 遥想炉火 遥想炉火 播种者 背景之眼 扒炕抹墙时 场院 烧炕 借在乡村 祖母的木柜 长条桌子 摁嗓子 姥姥蓝 姥姥为我做的小衣服 老爷家 善良的花束 邻居二姑家 老汪 打铁的人 卖葱 老捎子 看电影 土电影的诱惑 我还记得 从小黑到老黑 望中犹记 第五辑 蓝边碗 在冬天的故土上行走 回到故乡 故乡土 从故乡开始的文学创作 面板 雪地与红苹果 怀恋异乡 种园记 看豆 一片树林 高铁匠的鸡 小城里的小园子 郊外老屋 残缺的胆瓶 蓝边碗 一把镢头的前世今生 热爱草原 看草原 这一片草原 七月看荷 陪妻子去看她的村庄 过桥 收拾记忆 后记 序言 乡土与写作 村庄是流浪结束的地方 。每一个流浪者的长途都是 未知的,当杂沓的脚步声在 大地上响起,每一步的迈进 都伴着人生的梦想,落脚就 成了这梦想里最重要的内容 。在梦想中,村庄是能够吃 饱肚子的地方。就是这样的 地方,也不是谁都能够找到 ,于是人生的寻找便开始了 ,人的命运在风霜雨雪中显 影,往往是经过一次又一次 的选择,才找到适合自己的 生存之地。 村庄是创造出来的。在 空旷无边中立定脚跟,几匹 马,几张犁,田垄逐渐扩大 ,炊烟一天天升高,旭日在 梦想中喷薄,夕照在流汗的 肩上滑落,群星在掌灯的时 候眨着眼睛。就这样,村庄 一点点扩大,在创造者的手 中被创造出来了。在村庄的 名字中,以人名命名的村庄 是最多的。 从古至今,生存权都是 一个最重要的命题,而土地 是生存的保证。在辽远中扎 根,在辽远中开拓,人字的 结构只有在苍茫大地上才能 很好展开,才会有力与美的 投影。三千六百垧,地北头 ,这是两个村庄的名字,无 论是土地的辽阔,还是与土 地的依赖关系,都可看出土 地是生存的基础。 从婴儿呱呱坠地到老人 闭上眼睛,从鸡鸣犬吠到马 嘶牛哞羊咩,从春天的小草 萌芽到夏天的玉米高粱拔节 ,从秋天的落叶萧萧到冬天 的白雪飞花,村庄是不断闪 现的画面,是一幕幕难忘的 电影。 从乡间出来的人最难忘 的是童年,无忧无虑的童年 ,自由自在地在田野上疯跑 ,把自己交给蝴蝶和蜻蜓, 把自己交给池塘和飘着白云 的天空,同一茬又一茬的庄 稼一起生长,在与泥土的亲 近中塑造个性。 一个在乡土上活到耄耋 之年的人,不知他对村庄会 有怎样的感觉。一生都没有 离开,他一定有这样那样的 理由,最大的理由是此处可 居。他一定有过大灾之年的 饥饿,但他没有逃离,因为 天下许多人的村庄也正经历 着饥饿。有一句话,叫老天 饿不死瞎家雀儿,村庄总会 给我们出路的。正是怀着这 样的信念,无数人在乡土上 稼穑,繁衍子孙。 有人因为出嫁远离了乡 土,有人大学毕业到城市工 作,这体现了人生的真实, 因为人生的过程是不断寻求 的过程。哺育自己的乡土具 有不可取代性,当然这并不 是说那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在远离乡土之后,在经历 了人世的风霜之后,对故乡 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我们 总愿意将故乡与异乡进行对 比,在这种对比中我们寻找 着与故乡相似的感觉,能否 找到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 种寻找的况味,重要的是在 寻找中丰富了对自己和故乡 的认知,丰富了对世界的认 知。 作为写作者的游子,他 在思念的意义上加深了对故 乡的爱。在闯世界的路上, 他与那个生他养他的村庄有 一种必然的连接,这连接既 有亲人对他的惦念和期待, 也有他对故土的思念,他觉 得那里永远是他可依靠的地 方。作为写作者的游子,他 会在必要的时候回到故乡, 他在大地上重新获得了力量 ,那田野、河流、树木、小 路,在他眼里永远是亲切的 。作为写作者的游子,他在 这一次次重回中更深地认识 了村庄,但无论现在的村庄 有了怎样的变化,都无法取 代童年的村庄。由此可见, 村庄本身也是有层次的。 也许有人会说许多写作 者童年所处的时代是贫困落 后的,那样的童年有什么值 得回味呢?这是个世俗判断 ,用生活水平的高低来衡量 童年的好赖。这是不科学的 。童年的美好主要是精神层 面的考量。童年是纯真,是 希望,何况还有乡土上的许 多美好,这都给经历过人生 种种的大人以最大的精神填 充。纯真的童年对美好的感 知是敏感细腻的,就好比清 澈的眼睛,愿意看装满清水 的铁桶。儿童纯真的视角与 成人视角有明显的不同,发 现并爱世界的美,一定意义 上说,这是孩子告诉给大人 的。 作为写作者的游子,回 忆从前乡间生活,这是他生 活中的重要部分,他在这些 回忆中感恩,感念一个村庄 喂养了他的童年,给了他一 生取之不尽的财富。 作为写作者的游子,他 在闯世界的路上在心里重塑 着村庄。他在心底重塑一个 茅屋,让炊烟袅袅升起;他 在心底重塑一个宽敞的院落 ,不辜负四季的阳光;他在 心底重塑一片园田,让该生 长的生长;他在心底重塑一 条小路,连着云飘鸟翔的远 方……这样的重塑是那片热 土带给他的启示,写作者心 境的创造总是以故乡为参照 系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闯入 城市,当然城市也是许多人 的故乡,城市也曾是小村庄 。在这个提速的时代,城市 的变化是最大的。作为写作 者的游子,在城市中和其他 普通人一样有生活的满足, 也有焦虑。现在一直生活在 乡下和暂时回到乡下的写作 者实在是太少了,这些有乡 村背景的写作者在一定的空 间距离上写自己的故乡,既 是缓解焦虑的方式,同时也 是为了提醒那些淡忘者,告 诉那些不知者。 文学是有根性的,这根 很大程度上与乡土有关。在 城市如何看待自己的村庄, 尤其是童年的村庄,这是摆 在写作者面前的课题,也在 考验写作者的定力。作为写 作者的游子,他不会为迎合 什么而写作,他的写作是有 准 导语 这是作者的第四本散文集。 这本散文集的绝大部分文字写于2020年3月到6月间,可算是一气呵成。少数旧作,编入本书时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 这是一本回望乡土之作。作品语言优美流畅,思想深刻感人,主题意义深远,艺术性强,引人入胜,是一部集文学性与可读性于一身的优秀作品,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后记 这是我的第四本散文集 。 这本散文集的绝大部分 文字写于2020年3月到6月 间,可算是一气呵成。少数 旧作,编入本书时都做了不 同程度的修改。 这是一本回望乡土之作 。这一内容的写作从未中断 过,但在短期内成集原来并 未想过。我原打算把这一内 容的写作和其他内容的写作 结合起来,而且在创作上已 经有所体现。 众所周知的疫情打破了 我平静的心态,可以说我已 经寝食难安了。关注疫情是 我每天必做的,但总觉得还 应该做点事情,以缓解内心 的焦虑,于是想到了散文创 作。我先试着写了几篇有关 乡土的散文,感觉还不错, 就考虑能不能将这一内容的 写作继续下去。有关乡土的 散文我已写了不少,再写无 疑是有难度的,弄不好容易 给人重复之感。细细想来, 能开掘的还有很多,这就是 我继续写下去的缘由。 乡土散文不计其数。写 什么和如何写,这是所有写 作者永远面对的课题。如果 满足于一般的表达,如果没 有新的思考,这样的写作毫 无意义。 在当今之中国,乡土散 文的创作给我们留下了许多 经验,但我们不能固守这些 经验,我们要不断创新,这 一创新的过程就是经验重构 的过程。从写什么到怎样写 ,必须给人以启示。这涉及 写作的方向问题,大到一篇 文章,小到一个段落和词语 。这就决定了这样的写作是 有难度的写作,必须独辟蹊 径。 这本散文集的定位是故 乡。二十年的故乡生活是我 创作的源泉,故乡的天空、 土地、人生等都给了我太多 太多,故乡的恩泽是我一生 都受用不尽的。在这个大步 向前的时代,我希望用我的 文字留住那个我日思夜想的 村庄,留住那个年代人们的 生存状态,留住无数人与物 命运的造影。作为一个乡村 之子,我有责任来写我的故 乡,我要尽我最大的努力来 表现我的故乡。 在写作中,我有深深的 陶醉感。有时我就在文章之 中,有时我有意跳出来,不 管怎样,我都是以适度的方 式观照我的童年、我的故乡 。写作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 ,什么是我没写到的,我该 如何把这些表现出来。我在 努力把零碎的变成一个整体 ,我也在努力把一个小小的 点逐步延展开来,使之有开 阔的意境。故乡是一个大的 点,而无数的小点就显得特 别重要,没有这些小点,故 乡就显得空洞。这些小点必 须充分体现文学的韵味,从 小中看出大来,从小中看出 深来,从小中看出自己,也 看出别人。 虽说在农村生活了二十 年,但对农村生活也不是什 么都知道,比如犁杖和某些 播种工具的结构等,我还有 空白。好在我及时请教并研 究了相关资料,好在我的散 文并不是以介绍这些为目的 ,关键还是借此表达情感, 相信读者能看出我的侧重点 。不过,我在这里还是要检 讨一下自己,过去有些农活 儿没干过,所以我还不是真 正意义上的农民。在这里我 提醒自己向故乡学习,向还 健在的老一辈学习。我现在 很后悔小时候没有向曾祖父 问一问家史,我也很后悔祖 父和祖母在世时没有询问家 里更多的事情,以至于很多 珍贵的家族史料流失了。 我相信时间的力量。离 开故乡已经四十多年,在这 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对文 学的理解逐步加深,我日益 相信长久的沉淀对文学创作 的重要性。现在写几十年前 的事情和早一些写是不一样 的,时间历练了我,我也在 时间的流逝中认识了生活的 沧桑,所以这样的写作就有 了无穷的况味,能把流逝的 岁月用文字留下来就有了非 同寻常的意义。写作中我有 紧迫感,回想故乡的人与事 ,有一种抢救和发掘的感觉 ,但这种紧迫感并不意味着 我会仓促写作。写作不是一 件仓促的事情,看似写得比 较快的文字,其实是经过了 漫长的积累,经过了静思。 文章无论长短,都经过了反 复的修改,希望有一个好的 呈现。写作者的写作主张要 通过写作实践体现出来,否 则这些写作主张就是空洞而 没有说服力的。我在写作中 经常这样告诫自己,所以丝 毫不放松努力。 需要说明的是,我是以 对故乡的热爱之心来看待其 他乡村的,包括妻子的故乡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我的 爱并不偏执,它与许多人的 爱都是连通的,它能唤起一 种普遍的情感。 这本书是我献给故乡的 礼物,是我对已逝亲人的最 好纪念,是我鼓励自己的最 好方式。回溯的力量是巨大 的,这种力量仍将鼓舞我奋 然前行。 王立宪 2020年7月18日于兰西家 中 精彩页 柳丝长 读《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遥想两千年前戍卒离家时的场景,杨柳依依其实是人的不舍。这让我想到比《诗经》还远的杨柳(古代泛指柳树)和比《诗经》还远的离别,柳与人的况昧让人心动。 当然,并不是写柳树的古诗都和送别有关,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白居易《杨柳枝词》),“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杨万里《新柳》)等,借柳树写自然的美好。 不过,借柳写送别的诗太多了。“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周邦彦《兰陵王·柳》),“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周紫芝《踏莎行》),“萦牵别恨丝千尺,断送春光絮一亭”(王十朋《咏柳》),“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这些作品在柳丝的长度上做文章,将离情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古代文人有关柳与送别的表达有仪式感,它注重人的情感与自然的融合,并且抓住了物象的特点。古人重情义,明知道别离是必然,还是折一枝柳送别,希望对方能留下来。古代交通不发达,一别之后相见不容易,这就使得折柳送别最能表达留而不能的牵念和惆怅,最能表达情感之苦。 杨树、榆树和柳树是我最早认识的三种树,而柳树以其姿态之美常让我驻足良久,它长长的柳丝常常拂过我的衣袖。 在东北,春之美,一定意义上是柳树之美,它先于其他树种萌芽,那些老柳树有足够的柳丝牵动人的情思。看那树干上的沟痕,就不难理解那柳丝的缠绵,只有从苦难中生出的情感,才这样柔软,才这样悠长。树木对季节都是敏感的,尤其是对春天的敏感,而柳树的敏感在于它以自己的婀娜之身显示存在,并以柳丝之长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作为乡间的孩子,我那时还不知道柳树的“柳”与“留”谐音,可以说对它所包涵的文化意义一无所知。那时我故乡的柳树不少,池塘边,道路两旁,小河两岸,而以小河两岸的灌木为多。我曾经以我故乡的柳树为骄傲,但后来小河两岸的柳条地被开垦为田地,柳条丛消失了,池塘边和道路旁的柳树大多被伐掉了。早年我生活的县城有很多柳树,但后来这些柳树大多被别的树种代替,即便是留下来的,也被锯下了树头,据说这样不遮光,长出的树形一致而好看。对此我是不解的。大幅减少易成活的柳树数量,让那些不易成活的树代替它们,年年栽树年年不活,实在是怪事。锯下树头是对树木的伤害,是强行改变树木的自然之姿。我工作的大学倒是有不少老柳树,柳丝细长,引人遐思。柳树在校园相对较小的空间里被保护下来了,但在更大的范围却变得越来越少了,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柳树之“留”,首先要柳树留下来,否则我们谈起柳树的文化内涵也会伤心,我们也对不起古人,更对不起那些种柳树的人。 读有关柳树的古诗,就像读一棵其大无边的树,每一首都像柳丝上的新芽。这棵大树总让我想到如今的柳树,它们该以茂盛的存在与这棵艺术之树遥相呼应。柳树不择土壤,是成活率极高的树种,特别适合广泛栽种。 最近看到一则报道,得知呼兰河两岸又开始插柳行动,此项行动是两年前开始的,目前行动的规模在逐渐扩大。从前的呼兰河两岸处处是柳树,后来逐渐被开垦成农田,涝年头常常颗粒无收,生态环境又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其实是得不偿失之举。生活中总该有一些好的改变,来安慰我们失望的心。 最后我想以歌词的形式呼应那些有关柳树的古诗,希望它能有柳丝的韵味,我也诚邀谱曲者,这个人一定是知我心者。 岁月长,柳丝长,柳丝无限牵你我,柳丝缠绵牵夕阳。 岁月长,柳丝长,风扯柳丝风无尽,雨落柳丝珠泪光。 岁月长,柳丝长,也许天涯各一方,也许牵手道路旁。 岁月长,柳丝长,谁的眉毛如柳叶,谁的情丝如柳长……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