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绪论/1
1.1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简介/1
1.1.1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的内涵/2
1.1.2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分类/3
1.1.3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研发计划/5
1.2文献计量学简介/6
1.2.1文献计量学定义/6
1.2.2文献计量学研究范围/7
1.2.3文献计量学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7
1.2.4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8
1.3信息学简介/9
1.3.1信息学定义/9
1.3.2信息学需求/9
1.3.3信息学发展前景/10
1.4本书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1
第2章检索工具介绍/12
2.1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简介/12
2.2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公告系统/14
2.3美国商标局网站/15
2.4欧洲局网站/16
2.5万象云分析系统/17
2.6WebofScience简介/18
2.7CNKI文献系统简介/19
2.8ProQuest文献简介/21
2.9ORBIT系统简介/22
第3章基于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全球煤炭清洁利用技术/25
3.1按年度发文量分析/25
3.2按文献类型分析/26
3.3按出版语言分析/26
3.4按出版机构和国家分析/27
3.5按作者和研究方向分析/29
3.6按期刊分析/30
3.7按高被引论文分析/32
3.8高被引论文介绍/33
3.8.1从煤和生物质中合成天然气(SNG)/33
3.8.2化石燃料发电厂进行CO2捕集与封存的成本和绩效/34
3.8.3中国多环芳烃的排放/34
3.8.4解决未来环境和运输问题,氢气具有潜在重要性/35
3.8.5煤燃烧残留物对环境的影响/35
3.8.6关于碳捕集技术的发展和CO2利用的创新/36
3.8.7烟气中汞氧化催化剂的调查/37
3.8.8将粉煤灰作为环境友好的低成本吸附剂/37
3.8.9多环芳烃通过黄孢原毛平革菌进行生物降解/38
3.8.10粉煤灰的多组分应用综述/38
3.8.11直接碳燃料电池:基本原理和近期发展/38
3.8.12通过生物修复作用,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改良/39
3.8.13单维光子晶体的全向间隙和缺陷模型/39
3.8.14中国生物能源之一――秸秆的利用/40
3.8.15用于发电的生物质燃烧炉/40
3.8.16离子液体处理纤维素/41
3.8.17关于燃料煤燃烧的概述――研究及技术发展情况/41
3.8.18将生物柴油作为运输燃料的重要性/42
3.8.19粉煤灰应用的综述/43
3.8.20燃煤电厂汞控制技术的审查/43
3.8.21欧盟污水污泥在新旧方法中的应用/44
3.8.22利用和处置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粉煤灰和其他煤渣/44
3.9小结/45
第4章基于信息统计分析全球煤炭清洁利用技术/46
4.1检索及数据加工/46
4.1.1检索式设计/46
4.1.2数据清洗及加工/47
4.2煤炭清洁利用技术领域全球分析/48
4.2.1全球申请量分析/48
4.2.2法律状态分析/49
4.2.3市场及研发地域分析/50
4.2.4技术布局分析/54
4.2.5行业主要竞争对手分析/56
4.2.6发明人及研发团队分析/57
4.3重要权人及代表技术分析/59
4.3.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59
4.3.2三菱重工业有限公司/63
4.3.3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67
4.3.4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70
4.3.5北京神雾环境能源科技集团/74
4.4小结/78
第5章重点价值评估及保护范围剖析/80
5.1重点保护范围/80
5.1.1一种基于低阶煤热解水蒸气熄焦水煤气制氢的组合方法及系统/80
5.1.2燃煤锅炉烟气净化及余热回收处理系统及方法/81
5.1.3一种高钠煤分步脱钠净化方法/83
5.1.4一种碳燃料电池煤基燃料联合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84
5.1.5Apparatus of drying coal for coke oven and this method/85
5.1.6一种用于电站锅炉煤渣燃烧的烟气余热 回收装置/86
5.1.7一种具有尾气净化功能的环保锅炉/87
5.1.8Control device,controller for the gasification device,and gasification composite power generation equipment/90
5.1.9气化工艺用重金属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气化工艺/90
5.1.10一种环保洁净煤专用锅炉/91
5.2小结/92
第6章世界能源结构概述/94
6.1能源的分类/94
6.2能源结构/98
6.3世界能源结构特征/98
第7章全球核电技术发展/104
7.1核电技术发展概况/104
7.1.1轻水反应堆/105
7.1.2重水反应堆(PHWR)/108
7.1.3气冷堆/109
7.1.4快中子增殖堆(FBR)/112
7.1.5俄罗斯石墨沸水堆(RBMK)/114
7.2第三代核电站技术/115
7.2.1第三代压水反应堆/116
7.2.2第三代沸水堆/121
7.2.3先进CANDU堆/123
7.3第四代核能系统/124
7.3.1氦气冷快堆(GFR)系统/126
7.3.2铅合金液态金属冷却快堆(LFR)系统/126
7.3.3液态金属钠冷却快堆(SFR)系统/127
7.3.4熔盐反应堆(MSR)系统/128
7.3.5超临界水冷反应堆(SCWR)系统/128
7.3.6超高温气冷反应堆(VHTR)系统/129
第8章国内核电发展/130
8.1中国核电发展概况/130
8.1.1核电探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1994年5月)/130
8.1.2适度发展核电阶段(1996年6月―2005年12月)/131
8.1.3积极推进核电发展阶段(2006年―2011年3月)/132
8.1.4安全高效发展核电阶段(2011年3月至今)/132
8.2中国核电站运营情况/133
8.3中国核电发展新时期特点/144
8.3.1坚持自主创新/144
8.3.2坚持走出去战略/145
8.3.3中国已步入世界核电发展前列/146
第9章核反应堆内关键钢铁材料/147
9.1按钢材构成划分反应堆内钢铁材料/149
9.1.1锰镍钼类低合金钢/149
9.1.2奥氏体不锈钢/150
9.1.3镍基合金钢/152
9.1.4碳钢/碳锰钢/154
9.2按服役位置划分反应堆内钢铁材料/156
9.2.1一回路管道用钢/157
9.2.2反应堆压力容器用钢/157
9.2.3堆内构件用钢/158
9.2.4蒸汽发生器用钢/159
9.2.5核级阀门用钢/160
9.3核电用钢技术特点/161
9.4核电关键部件用钢的国产化/162
9.4.1一回路主管道的国产化/163
9.4.2压力容器的国产化/164
9.4.3蒸汽发生器的国产化/165
9.4.4堆内构件的国产化/166
参考文献/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