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荣格自传(申荷永领读版)/大师之门经典领读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荣格自传》是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于83岁高龄时回顾自己一生的作品。荣格打开自己的心灵,和读者一起探讨他丰富的人生和精神世界,揭开无意识的神秘面纱。这本书汇集了荣格各个时期的特殊经历和对人的心灵的思考,虽以“自传”为题,却是荣格毕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能全面地认识荣格,还能一窥心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分歧、走向,以及伦理学、哲学等学科的诸多重大命题,是读者了解心理学,尤其是分析心理学的敲门之作。
申荷永老师研究荣格多年,被誉为国内荣格流派第一人。他在《荣格自传》每一章开头的领读部分提纲挈领地点出阅读要点,简明扼要地介绍相关写作背景,不仅能帮助我们抓住荣格思想的精髓、理解荣格思想的价值,更能引领我们感悟自己与荣格思想的关系,认识名家眼中的心理学大师。
作者简介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G.Jung),瑞士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医师和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早年曾与弗洛伊德合作,后来由于两人观点不同而决裂。他提出了“情结”的概念以及内倾和外倾两种心理类型的理论,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意识和集体意识三层。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之一,荣格的著述极为丰富,主要内容以精神分析为主,同时涉及文学、历史、神学、宗教、人类学、文化学等诸多方面,代表作品有《荣格自传》《心理类型》《分析心理学》《原型与集体意识》等。
目录
简介
前言
1 童年
2 中学时代
3 大学时代
4 精神病治疗活动
5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6 正视无意识
7 著述
8 塔楼
9 旅行
10 幻象
11 论死后的生活
12 后期思想
回顾
附录一 弗洛伊德写给荣格的信
附录二 自美国写给艾玛·荣格的信(1909)
附录三 自北非写给艾玛·荣格的信(1920)
附录四 理查德·威廉
附录五 向死者的七次布道(1916)
词汇表
荣格作品集
序言
遇见荣格,感悟自性
申荷永
读《荣格自传》
(Memories,Dreams,
Reflections),将有机会遇
见荣格。其中的内容不仅可
以留在我们的记忆里,还可
能与我们相见于梦中,或者
我们还可以借书中的内容反
思自己,将其中的意义融入
生活。
这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著
作。虽然书中的大部分内容
是由荣格口述,并由他的秘
书阿妮拉·贾菲(Aniela Jaff
é)整理记录的,但第1章“
童年”、第2章“中学时代”、
第3章“大学时代”是荣格亲
自撰写的。最开始的这3个
部分被他称为“我的早年生
活”,记录了他从1875年到
1900年的生活。
当然,每逢《荣格自传
》写到关键时刻,荣格总是
会不同程度地直接参与其中
,比如第6章“正视无意识”
、第11章“论死后的生活”以
及第12章“后期思想”等部分
的文字或由他亲自执笔,或
根据他提供的日记、手稿编
纂而成。在荣格看来,创作
每一本著作都是他的使命,
包括写这部传记。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Carl Gustav Jung)1875
年出生在康斯坦茨湖畔的凯
斯威尔。父亲是约翰尼斯·
保罗·阿基利斯·荣格
(Johannes Paul Achilles
Jung),母亲是埃米莉·普
雷斯沃克(Emilie Jung,
nee Preiswerk)。如今,
在荣格出生的房屋墙壁上依
然镶嵌着一块石匾,上面刻
着这样的文字:“在这座房
子里诞生了卡尔·古斯塔夫·
荣格(1875年7月26日—
1961年6月6日),一位人
类灵魂及其潜在奥秘的探索
者。”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出生的时候,有人
曾赞美他的母亲,说她为世
界带来了一位伟人。弗洛伊
德不负所望,荣格亦如此,
他确实是人类灵魂及其潜在
奥秘的探索者。荣格与弗洛
伊德共享无意识心理学发现
与发展的殊荣。人们把弗洛
伊德称为心理学界的哥白尼
,将荣格比作哥伦布以称赞
他的贡献。在弗洛伊德精神
分析个体无意识的基础上,
荣格进一步提出了集体无意
识,继而阐释了构成集体无
意识的原型与原型意象,以
“自性(self)”与“自性化
(individuation)”为主题,
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深度心
理学,如今人们称之为“分
析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2009年9月
荣格的《红书》(The Red
Book)出版,掀起了世界
范围的“荣格热”,美国《纽
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发文称:“这是近百
年来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事
件。”。荣格的影响不仅限
于心理学领域,凡是与人的
心理有关的,或者说与人类
心灵有关的哲学、人类学、
文学、文化和艺术,包括在
“新时代运动(New Age)”
和“后现代思潮(Post
Modern)”等领域中,都有
荣格思想的传播与发展。而
荣格的这部《红书》,是他
在1913年—1928年前后写
下的私人日记,为我们阅读
《荣格自传》提供了难得的
补充与参考。
荣格在《荣格自传》的
前言中写道:“我的一生是
无意识自我实现的故事。无
意识中的一切均竭力于外显
化,连人格都力图从无意识
状态中脱离出来,获得一种
完整的体验。”完整性(the
wholeness)是荣格一生的
追求,也是其自性化的一种
表达。在中国的文化中,这
种思想就是“天人合一”。
在诸多西方心理学家及
其理论,以及相关临床治疗
的方法中,几乎唯有荣格及
其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有如此深厚的渊源。荣格曾
学习汉字,研习《易经》,
自称是中国文化的信徒,道
家的追随者。他为卫礼贤翻
译的《易经》作序;为《太
乙金华宗旨》撰写评论,著
成《金花的秘密》(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为《西藏度亡经
》(原书名为《中阴得度》
)和《涅槃道大手印瑜伽法
要》(The Tibetan Book of
the Great Liberation)做专
门介绍……这些特殊的著述
至今都具有深远影响。我一
向认为,当我们需要面对症
状背后的原因,要在无意识
层面上做深度心理学的反思
和治疗时,除了西方心理学
的理论或方法外,我们自己
的文化基础也非常重要。就
此而言,阅读《荣格自传》
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从“童年”到“论死后的生
活”再到“后期思想”,荣格
一生的回忆充满梦的神奇,
留下了睿智的反思。在《荣
格自传》第1章中,荣格记
述了他儿童时期的居住环境
,以及妙不可言的最初记忆
。我们可以从荣格所描述的
童年记忆中体会他的内在小
孩的感受,以及其个性形成
的过程。
荣格在瑞士巴塞尔读中
学。在《荣格自传》第2章
中,荣格提到,大概在他十
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天妈妈
叫住他,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这些日子,你一定得读
读歌德的《浮士德》啊。”
这句话出现得有些莫名其妙
,然而,少年的荣格读了《
浮士德》后似乎感到了前所
未有的充实,获得了不可思
议的启迪。由此,荣格与《
浮士德》结下不解之缘,这
部著作影响他的一生,也影
响了他的分析心理学。
在荣格的大学时代,有
两件事尤其重要。第一件事
是荣格感受到了自己内在人
格的存在,并称其为“第二
人格”。在荣格看来,浮士
德几乎就是歌德的第二人格
。第二件事
导语
荣格将自己毕生的研究成果集合成了《荣格自传》,其中包括对集体无意识、个体化、心理动力、曼陀罗、原型等心理学问题的探讨,也包括对人生与世界等哲学问题的探寻。阅读这本《荣格自传:申荷永领读版》,申荷永老师会带领我们一起探寻荣格的智慧,认识分析心理学,揭开无意识的面纱,走进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后记
回顾
人们说我是智者或圣人
时,我并不敢苟同。一个人
曾经从溪流中舀出一帽子的
水,能算什么呢?我不是那
条溪流。我只站在溪边,什
么都不做。其他人也站在同
一条溪流旁,他们中的大多
数人都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
么。而我,却什么都不做。
我从不认为自己是那个必须
留意到樱桃已悄然立于枝头
的人。我站在那里,默默地
注视,赞美大自然的神奇之
举。
有一个古老的美丽传说
。一个学生来到拉比面前说
:“远古时代,曾有人看到
上帝的脸。为什么现在的人
们看不到了呢?”拉比回答
说:“因为现在没有人能把
腰弯得那么深。”
人们必须弯下腰,才能
从溪流中取水。
我与大多数人的不同是
,对我来说,那一道道“分
隔墙”是透明的。这是我的
特别之处。在他人眼中,这
些墙密实厚重,他们看不到
墙后的东西,因此认为那里
空空如也。在某种程度上,
我能够觉察到暗中正在进行
的过程,这带给我一种内在
的确定性。什么都看不见的
人缺乏这种确定性,也无法
得出任何结论—即便得出结
论,他们也不相信。我不知
道是什么使我开始觉察生命
之流,或许是无意识本身,
或许是我早年时的那些梦境
。它们从一开始便决定了我
人生的道路。
对暗中正在进行的过程
的了解,很早便塑造了我与
世界的关系。说白了,从我
的童年时代起,直到现在为
止,这种关系并没有发生什
么变化。孩提时期的我备感
孤独,如今依然如此。这是
因为,我知道一些事情,也
必须向人们暗示一些事情,
而他们对这些事情显然一无
所知,且大部分人根本不想
知道。感到孤独并非因为无
人在侧,而是因为无法与他
人交流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
,且持有一些人们无法接受
的观点。我的孤独始于早期
的梦境,并在我研究无意识
时达到高潮。一个人知道的
比他人更多时,便会陷入孤
独。然而,孤独并不一定无
益于友谊,因为孤独之人对
友谊最敏感,而且只有在每
个个体记得自己的个体性,
不随波逐流时,友谊才会盛
放。
拥有秘密以及对未知事
物的预感非常重要。这些为
人生平添了一抹非个体性的
、神圣的色彩。从未有这种
体验的人无疑错过了一些重
要的东西。人必须感觉到自
己生活在一个多少有些神秘
的世界中;必须感觉到有些
事情发生了,也体验到了,
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也必须感觉到有些事情是无
法预见的。出乎意料与不可
思议也是这个世界的特色,
只有如此,生命才是完整的
。对我来说,从一开始,这
个世界便是无穷无尽、不可
理解的。
与自己的各种想法和睦
相处,对我来说并非易事。
我的内在有一个魔鬼,它最
终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我
被它压倒。如果我有时显得
冷酷无情,就是因为被它玩
弄于股掌之间。我永远不会
因为已经获得的一切而驻足
,我必须大步前行,追逐我
的幻象。与我同时代的人无
法理解我的幻象,这没什么
奇怪的,因为在他们眼中,
我只是一个急着向前冲的傻
瓜。
我冒犯了许多人,因为
我一旦发现他们并不理解我
,便会做出“道不同不相为
谋”的决定。我必须前行。
除了我的病人外,我对其他
人都没有耐心。我必须遵守
某个内在法则,它是强加于
我的,我对此无法自由选择
。当然,我也并不总是唯其
马首是瞻,一个人怎么可能
总如铁打的一般一成不变,
从不会“前后不一致”呢?
对某些人而言,只要他
们与我的内在世界相连,我
便无时无刻不在他们身边,
我们亲密无间。然而,我也
可能会从他们的世界中消失
,只因将我们维系在一起的
东西不复存在。我不得不痛
苦地认识到,那些与我已经
无话可说的人,依然会继续
存在于我的生活中。许多人
激起了我对活生生的人性的
感受,不过也仅当他们出现
在心理学“魔圈”中时才如此
。片刻之后,当聚光灯转向
他处时,一切就会无影无踪
。我可以对许多人产生极其
强烈的兴趣,不过,一旦我
对他们有了深入的了解,魔
力便消失了。也因此,我树
敌甚多。一个具有创造力的
人,几乎无法掌控自己的人
生。他并没有自由,而是受
控、受驱于他的魔鬼。
暴力可耻地,
夺走我们的心。
因为天神个个要求献祭

谁若错过,
便无善终。
荷尔德林如是说。
缺乏自由是我最大的悲
哀。我常常感觉自己身处战
场,口中念念有词:“我的
好战友,你倒下了,可我必
须继续前进。”因为“暴力可
耻地夺走我们的心”,我喜
欢你,是的,我爱你,但我
不能留下来陪你。这确实令
人心碎,我本人便是牺牲品
,我不能留下来!然而,魔
鬼会安排好一切,使我安然
度过这样的悲痛;受祝福的
“前后不一致”也会确保我坚
守自己的信仰,它甚至做到
了令我难以想象的程度,这
与我的“不忠”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
或许我可以说,与其他
人相比,我更需要别人,或
者更不需要别人。受控于魔
鬼时,人们距离我要么过近
,要么过远;只有当魔鬼停
止聒噪之际,距离才可能适
中。
创造性的魔鬼将我玩弄
于股掌之间。连
书评(媒体评论)
“接近心理分析,也就意
味着接近我们的内在自我或
自性。我们要走进去的不是
荣格的神秘或神秘的荣格,
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
的内心世界。”
——申荷永
精彩页
领读
阅读荣格,也可看作与荣格对话,或者说,用心理分析的积极想象来阅读荣格,犹如与心灵进行对话与交流。
在《荣格自传》的序言中,荣格用了这样一段别开生面的话:“我的一生是无意识自我实现的故事。无意识中的一切均竭力于外显化,连人格都力图从无意识状态中脱离出来,获得一种完整的体验。”完整性是荣格一生的追求,也是其自性化的一种表达。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思想就是“天人合一”。
《荣格自传》第1章讲述了荣格的童年。通过“序言”部分,大家可以了解到这部传记的大部分内容是由荣格口述,由其秘书阿妮拉·贾菲整理完成的,但是第1章到第3章却是荣格亲自撰写的。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机会感受荣格的内在儿童,感受他怎么和他的内在儿童沟通,以及他的童年意象对他的一生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荣格出生于1875年7月26日,被誉为人类灵魂及其潜在奥秘的探索者。我们可以根据荣格所描述的童年记忆,来感受荣格内在儿童的体验。荣格说:“我大概两三岁的时候开始记事。我还记得我们的住宅,以及花园、洗衣房、教堂、城堡、瀑布……”荣格描述的是自己在洛封城堡时的居住环境。荣格的父亲是牧师,在他6个月大的时候,父亲接受教会的新任命,荣格便随父母从凯斯威尔搬到这里。荣格的最初记忆之一,似乎是自己躺在树荫下的儿童车里面。荣格感觉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天空蔚蓝如海,金晖煦暖,绿叶婆娑。婴儿车敞着顶篷。荣格说:“我刚刚睁开蒙眬的双眼,迎接我的怡人美景令我备感惬意。我看到明媚的阳光从绿叶与花丛中滑过,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斑斓、妙不可言。”或许,这最初的记忆,也凝聚为荣格的个性氛围。
荣格童年时期的几个梦对其一生影响至深。比如,他进入一个黑洞,见到一个圆圆的像人头一样的东西……实际上那是男性生殖器。荣格说:“这个梦追随了我多年。”后来,荣格明白了,梦中所呈现的是一种古老祭祀仪式中被人崇拜的生殖器。光明与黑暗、天堂与地狱会同时融会在荣格的这个童年梦境中。从一种仪式、一种象征的角度来说,生殖崇拜由来已久。尽管人们批评弗洛伊德的理论是泛性论,可是,别说人类会产生富有复杂情感的性关系,即使是动物、植物的物种延续都和性活动有关。荣格将其象征化,视它为一种更原始的生命力。这是荣格心理学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不同之处。走进大地深处,可能是走进了一种被绿色覆盖的生命力的源泉。这个梦对荣格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一章中,我们还需关注的是他童年时期的秘密—铅笔盒中的木刻小人。他对这个长期保守的秘密感觉很满足。成年后的荣格,在院子里刻了一个很大的石头人,这个石头人就是那个木刻小人的放大版。他将它视为生命的气息。他长大后强调,童年的秘密是他的人格形成的关键,是他的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
荣格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作“心灵的真实性”。他童年的梦以及童年的经历是有意义的,是其命运的呈现,或者是他命运的密码,顺着其中的线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荣格。
我6个月大的时候,随父母从博登湖边的凯斯威尔搬到莱茵瀑布旁边作为牧师住宅的洛封城堡里。那是1875年。我大概两三岁的时候。我还记得我们的住宅,以及花园、洗衣房、教堂、城堡、瀑布、名叫沃斯的小城堡以及教堂司事的农庄。这些记忆就像是漂浮在覆盖着薄雾的海洋上的小岛,各自独立,互无关联。
有一幅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或许那是我人生中最早的一段记忆,我对它也确实只有模糊的印象。我躺在树荫下的婴儿车中,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天空蔚蓝如海,金晖煦暖,绿叶婆娑。婴儿车敞着顶篷。我刚刚睁开蒙眬的双眼,迎接我的怡人美景令我备感惬意。我看到明媚的阳光从绿叶与花丛中滑过。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斑斓、妙不可言。
我还能记起一幅画面。在住所西侧的餐厅中,我坐在一张高高的椅子上,用小勺舀热牛奶喝,牛奶中还有面包屑。牛奶浓醇,气味独特。这是我首次了解牛奶的气味。可以说,就在那一刻,我有了嗅觉意识。这段记忆也很久远了。
我的脑海里还有一幅迷人的夏日黄昏图。姨妈对我说:“我带你去看一样东西。”她带我走出来,站在宅前,踏上通往达赫森的路。远处的地平线上,阿尔卑斯山脉沐浴在火红色的晚霞中,那个傍晚,它显得格外清晰。姨妈用瑞士方言对我说:“快看那里!山都红了!”我平生第一次有意识地看阿尔卑斯山。接下来,我听说,村里上学的孩子们第二天将去苏黎世附近的玉特利山远足。我也非常想与他们同去。可令我伤心失望的是,他们说,我这么小的孩子不可以同行,而且毫无商量的余地。从那时起,银装素裹、皎洁如玉的雪山旁的玉特利山和苏黎世,成了我心中可望而不可即的圣地。
接下来的记忆则是一段时间后,母亲带我去图尔高访友。他们在博登湖边有一座城堡。一来到湖边,我便再也不肯离开。轮船激起的波浪涌向岸边,水光潋滟,水下的沙子被波涛带起,形成一道道蜿蜒的小沙垄。宽广的湖面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上。无垠的水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40:13